第二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0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
页数: 3
摘要: 防治队伍建国前,牛病治疗主要靠民间中兽医,他们多数是搞牛交易出身,平素遇到牛病,凭经验用方,草药和简单针灸治疗。其它牲畜和家禽疾病,多为农户自行凭验方医治,少数请有经验的阉割员看看而已,对畜禽的急性传染病完全缺乏防治能力,只好祈求神佑天助,以致疫病自行扩散,死亡惨重。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对畜禽疫病采取了积极防治措施。1963年2月正式成立都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兽医科技干部9人,基层站兽医阉割队伍扩大到168人。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都昌县公社畜牧兽医总站,具体管理基层兽医站的人事、财务、业务等工作。检查牛锥虫病64503头,查出阳性病牛7784头,治疗病牛2089头。
关键词: 动物防疫 疫病防治

内容

防治队伍建国前,牛病治疗主要靠民间中兽医,他们多数是搞牛交易出身,平素遇到牛病,凭经验用方,草药和简单针灸治疗。其它牲畜和家禽疾病,多为农户自行凭验方医治,少数请有经验的阉割员看看而已,对畜禽的急性传染病完全缺乏防治能力,只好祈求神佑天助,以致疫病自行扩散,死亡惨重。
  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对畜禽疫病采取了积极防治措施。1950年,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配备1名畜牧兽医技术干部,1953年成立都昌县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指导站,当年有专职畜牧兽医科技干部2名,开始组织民间兽医,发展会员,成立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各区设分会。1958年以公社为单位设站,全县设17个基层畜牧兽医站,专业队伍为90余人。1963年2月正式成立都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兽医科技干部9人,基层站兽医阉割队伍扩大到168人。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都昌县公社畜牧兽医总站,具体管理基层兽医站的人事、财务、业务等工作。到1989年,先后培训家畜防疫员、饲养员、配种员以及基层站兽医等共1500人次。基层畜牧兽医站发展到30个,专职兽医265人,其中中专学历(包括县共大培养的兽医)31人,31-49岁158人,占专业队伍总数的60%,退休老兽医50余人。县畜牧兽医站技术干部增至1 7人,其中畜牧兽医师8人,助理畜牧兽医师6人,畜牧兽医技术员3人。县有化验设备和冰箱4台,各乡站有冰箱和背负型保温箱。 防治工作都昌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开展群防群治,取得显著成效。经省有关部门验收,于50年代中期消灭了牛瘟,控制了牛炭疽;从1 977年起连续1 1年基本控制与消灭猪瘟。
  寄生虫病防治:1958年开始耕牛血吸虫病的查治。1980年组织专业队,在土圹、徐埠等8个公社、70个人队、115个生产队中对猪的寄生虫病进行r一次重点普查,共查1651头猪,查出患寄生虫病猪763头,感染率为46.2%,其中蛔虫病427头,占病猪的55.9%;姜片虫89头,占与11.66%;肺丝虫39头,占5.1%;胃虫53头,占6.9%;鞭虫J 9头,占2.4%;口线虫8头,占1.011%。1 982年始,又对耕牛伊氏锥虫病进行了查治。1983年,都昌首次获全省耕牛血防先进县称号,此后,连续5年荣获这一称号。到1989年,全县共检查牛血吸虫病256468头,查出阳性病牛22246头,治疗病牛31702头(包括普治)。检查牛锥虫病64503头,查出阳性病牛7784头,治疗病牛2089头。同年,还在周溪泗山首次对猪血吸虫病进行查治,共检查猪2452头,查出阳性病猪65头,阳性率为2.7%。
  预防接种:1950年至1951年,九江专区家畜防疫队来县开展牛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1952至1 963年在滨湖地区的1946个自然村开展牛炭疽芽孢苗、牛出败菌苗的免疫注射。1957年开始,对猪、鸡坚持每年春秋2季突击性预防接种,注射密度保持在95%以上。从1980年起,生猪防疫注射由春秋突击,性注射逐渐转为常年防疫注射。到1 989年,免疫注射猪瘟疫苗986. 58万头次,猪肺疫、猪丹毒苗698.5万头次;免疫注射牛炭疽芽孢苗11.5万头次,牛出败菌苗8.34万头次;接种鸡瘟疫苗1253.91万羽。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从而使全县牛猪禽的死亡率一商分别控制在1%、3%和15%的幅度内。
  检疫检验:从1 954年起,始终由农牧部门把住牛猪的收购、运输、屠宰检疫关。1 959年增加实行禽、兔、蜂的检疫。1985年全面实行产地检疫,当年并在中馆、北炎、春桥3地设立检疫关卡。1986年5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的通告》,各乡(镇)配备了检疫员,对个体屠户造册审查,发给卫生许可证。1989年止,共检疫活畜875254头,检出病畜1852头,检出率0.21%;检验各类肉品887502公斤,检出病肉为36864公斤,检出率0. 0330/。检疫家禽800422羽,检出病禽4824羽,检出率0. 6%。对检出病畜禽和肉品分别给予处理,从而切断了疫病的传播。
  群众防疫:从50年代至今,在全县农村开展“白猪圈”、“白牛栏”运动,即用石灰水把猪牛栏四周刷白,地面用石灰粉或草木灰消毒,教育群众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平时做到三勤(勤打扫、垫草、消毒)、四净(饲料、饮水、栏地、畜体净)、两无(无虱、癞)。发生疫病做好消毒、隔离、封锁、尸体处理等工作,依靠群众,就地扑灭。
  兽医承包: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都昌配合耕牛保险试行兽医承包,1963年扩展到对牛猪鸡实行三包(包防疫、包阉割、包治疗)。1968年又发展到四包(即增加包药品)。全县所有的基层兽医站都与生产队签订畜禽·病防治四包合同。1974年11月,九江地区基层畜牧兽医站站长会议,特地于都昌县城召开,推广都昌畜病防治技术承包责任制。1976年起,又在张岭、徐埠、大港、春桥等7个乡站试行了“四包一扶助”(即扶持因畜病死亡受损失的农户),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1985年6月23日,县人民政府批转县农业经济委员会《关于全面实行“四包一赔”畜病防治技术承包责任制》的通知,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推行。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