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品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0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改良
分类号: S339
页数: 2
摘要: 为加快畜种畜禽的繁殖,选育优良种质输送全县农村,50年代后期,县商业局在矶山兴办了畜牧良种繁殖场,开展了对都昌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提纯工作;60年代初期,县农业局在多宝、苏山兴建了耕牛繁殖场。1962年购进水母牛30头,种公牛2头。1969年耕牛繁殖发展到84头;80年代初,县农牧局在春桥创建了种鸡场,在县农科所办了原种猪场。以都昌小型猪为重点进行选育提纯工作。杂种猪体型明显增大,生长速度加快。1 1月龄约杂猪平均体重90公斤,体高50.2厘米,体斜长89厘米,胸围85厘米。1984年至1989年,先后在徐埠、张岭等18个乡内进行人工授精配种22864头覆盖率47%,情期受胎率达88.1%,平均每胎产仔9.4头。
关键词: 良种繁育 品种改良

内容

为加快畜种畜禽的繁殖,选育优良种质输送全县农村,50年代后期,县商业局在矶山兴办了畜牧良种繁殖场,开展了对都昌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提纯工作;60年代初期,县农业局在多宝、苏山兴建了耕牛繁殖场。1962年购进水母牛30头,种公牛2头。1969年耕牛繁殖发展到84头;80年代初,县农牧局在春桥创建了种鸡场,在县农科所办了原种猪场。以都昌小型猪为重点进行选育提纯工作。
  引进良种牛:民国35年(1946年),县农林场购进3头荷兰乳牛,其中母牛2头,然未繁殖。1981年从广西自治区柳州地区走马种牛场购进印度么拉水公牛1头,水母牛2头。猪:从1 956年始,着手引进良种公猪,当年引进的约克夏公猪5头,分别投放张岭、徐埠作种猪。在1 958年和1 969年2次全县4级大办猪场时,农商两家先后6次从外地购进中约、大约、苏白、上海门、巴克夏以及萍乡、乐平等猪种,以优惠价输送全县各地。1971年农业局从北京购进北京黑种公猪1 4头,1985年又购进瘦肉型种公猪杜洛克3头、汉普夏3头、大约克6头,用于人工援精杂交改良。鸡:1958年始,县国营养猪场和春桥兽医站,先后从外地引进澳洲黑、白洛克、九斤黄、来航鸡、三黄鸡、狼山鸡、星布罗肉用鸡、罗斯父母代、商品代和星杂“288”等蛋用鸡种用于繁殖,销售给农村饲养繁殖。
  良种杂交通过多年引进良种猪进行杂交改良,成效很显著。杂种猪体型明显增大,生长速度加快。1 1月龄约杂猪平均体重90公斤,体高50.2厘米,体斜长89厘米,胸围85厘米。其体重比本地猪提高1.4倍。据县食品公司历年收购肉猪统计:平均头重:1965为47.5公斤,1 975年为77. 25公斤,1 982年为79.5公斤,1989年为92公斤。1989年分别比1965、1 975、1 982年增重93. 6%、19%和15.7%。
  80年代初期,用么拉水种公牛与本地水母牛杂交,至1989年,共生杂种水牛280余头。么杂水牛体高、乳丰、力大。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成年么杂公牛平均体高比本地水牛增5.1厘米,体斜长增8.5厘米,胸围增3.3厘米,管围增0.6厘米,体重增57.7公斤;成年么杂母牛体高增12.5厘米,体斜长增9.7厘米,胸围增7.4厘米,管围增1厘米,体重增101公斤。么杂水牛初生体重37公斤,而本地水牛只有26公斤,么杂比本地水牛提高42.3%。么杂母牛日产奶3-6公斤。
  人工杂交 1 977年始,推行人工授精改良畜种,先后在人树、北山、七角、汪墩、春桥、张岭、序里、多宝、大港、土圹、三汊港等14个乡建立了人工授精点。1 983年起,县农牧局在徐埠、县城先后建立了2个生猪统一供精站,新建种猪舍3幢、化验室2幢、宿舍2幢以及猪的运动场等,总建筑面积为9900平方米,并安装_『饲料粉碎机2台,配备国家干部和农工8人,各乡有专职或兼职输精员.计45人。到1989年止,全县共人工配种牛9600头,生杂种牛4700余头。经市县检查验收,1 989年黄、水牛人工配种受胎率已分别达到78. 2%和48. 3%。
  通过观察与对比,杂种牛比本地牛生长快、体型大。人工配种的杂种黄牛初生平均体重为17公斤,比本地黄牛1 2公斤提高5公斤;2岁龄杂种牛230公斤,比本地黄牛172公斤增加58公斤。其役用性能比本地黄牛强。在同等条件下,西杂牛每小时耕田0. 37亩,本地黄牛0. 354亩。而且比本地黄牛提早1年调教耕田。杂种黄牛不仅役用性能强,而且产乳性能也好,1 987年北山、都昌镇已有27户农家饲养役乳兼用牛32头,为社会提供鲜乳12300余公斤,获利7380元。北山乡赵家桥1户养牛专业户,饲养1头西杂母牛,1 984年生小牛后,1个泌乳期(315天),共挤乳1 764公斤,提供商品乳1663.5公斤,纯收入1030. 80元。最高日产乳量8.95公斤,日均产乳5.6公斤。
  牲猪人工授精曾在1958年和1 972年就推行过,终因技术未过关,宣传动员未跟卜,致使2次人工授精工作都未坚持下来。直到1982年被列入全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时,在省农牧渔业厅的支持下,先后办起了2个生猪供精站,培训了技术力量,方便了群众,扩大母猪人工配种覆盖率。1984年至1989年,先后在徐埠、张岭等18个乡内进行人工授精配种22864头覆盖率47%,情期受胎率达88.1%,平均每胎产仔9.4头。1988年8月获中央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丰收二等奖。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