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7020
颗粒名称: 卷十三 畜牧
分类号: DF413.3
页数: 9
摘要: 牛都昌地方牛种为本地黄牛和滨湖水牛。但体型不大,成年黄母牛平均体重209公斤,体高102.44厘米,体长124厘米,胸围142. 33厘米,管围1/1. 33厘米。特征为体型高大,骨骼粗壮结实,肌肉丰满。成年体尺、体重以阉牛最大。阉牛平均体重509. 39公斤,体高130. 76厘米,体长160.7厘米,胸围203. 21厘米;成年公牛体重为464. 54公斤,体高125. 57厘米,体长154. 15厘米,胸围191. 52厘米;成年母牛体重为422. 78公斤,体高l22. 91厘米,体长l47. 68厘米,胸围190. 32厘米。猪都昌地方特色猪种为“六白猪”。据51头母猪体测统计,平均体重19公斤,体高19厘米,体长93厘米,胸围85厘米。全县人均产肉26.6公斤。
关键词: 畜牧业 农业经济管理

内容

牛都昌地方牛种为本地黄牛和滨湖水牛。
  本地黄牛:系原始地方品种,具有抗热、抗寒、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易管理等优点。但体型不大,成年黄母牛平均体重209公斤,体高102.44厘米,体长124厘米,胸围142. 33厘米,管围1/1. 33厘米。
  滨湖水牛:属江西省优良牛种,性情温顺,力大劲韧,抗病力强,能耐粗饲,且易调教,适宜水田耕作。特征为体型高大,骨骼粗壮结实,肌肉丰满。全身被毛较稀,呈灰色或灰褐色,颈部均有I条4-5公分的白毛环(少数牛有2条),毛短而粗硬,皮肤厚具有弹性,额平,眼睛明亮有神,咀宽鼻大,耳直立灵活,背腰平宽,胸围可达2米以上,尾短不过飞节,肢努端正,蹄园形,趾紧靠。公牛(包括阉牛)角向上弯曲,颈粗而厚;母牛角向内上方弯曲,颈较狭长,胸深而宽,乳房发育较差,乳静脉不够显露。成年体尺、体重以阉牛最大。阉牛平均体重509. 39公斤,体高130. 76厘米,体长160.7厘米,胸围203. 21厘米;成年公牛体重为464. 54公斤,体高125. 57厘米,体长154. 15厘米,胸围191. 52厘米;成年母牛体重为422. 78公斤,体高l22. 91厘米,体长l47. 68厘米,胸围190. 32厘米。按每天使役8小时计算,犁田量阉牛3-5亩,公牛3 4亩,母牛2. 5-3亩。犊牛在6-8个月自行断乳,周岁可穿桊,3岁左右可操犁耙,4岁正使役,6岁左右齐口,役期可达17-18周岁。主要分布在周溪、都昌镇、北山、多宝、左里、新妙等沿湖乡村。
  猪都昌地方特色猪种为“六白猪”。都昌“六白猪”,早在两百年前就已形成,是省内体型最小,成年体重最轻的地方猪种。据51头母猪体测统计,平均体重19公斤,体高19厘米,体长93厘米,胸围85厘米。外貌特征是:头狭长,耳中等下垂,整个躯体前小后人,呈楔形,全身毛黑稀短,皮肤略带粉红色,额面、尾尖、四肢下部为白色毛,具有六白特点,故称都昌“六白猪”。性成熟早,公猪牛后2. 5-3月龄表现有性欲,3.5-4月龄开始配种;母猪生后2.5至3月龄便出现初次发情,多在5月龄后配种。生长缓慢,在农村一般饲养条件,肥育1年为50 60公斤,屠宰率为68./17%±1.7%。但从实地调查发现,该猪种具有皮薄(0.2厘米),肉质好(肌纤维细嫩、粗蛋白占21.38%,粗脂肪占18. 640%),瘦肉率高(胴体瘦肉率为47.89%±1.56%),耐粗饲、耗料少、抗病力强、母性好。是提高商品猪瘦肉率难得的杂交亲本,也可为今后培育提高瘦肉型新猪种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
  马解放前县衙、军队、马行及个别豪门富户养马;建国初县、区机关中养马作交通工具。均属外地引进种,60年代后,已属鲜见,主要用于娶亲时作新娘坐骑。
  羊无地方品种。民国35年(1 946年)曾引进瑞十乳山羊4头。1958年大跃进时,又引进新疆半细毛绵羊209头,在苏山、南山国营综合垦殖场试养,但均因自然、社会因素,逐年减少,现已难见。
  兔无地方品种。建国后,曾多次引进安哥拉长毛兔在县内推广饲养,但因兔毛收购价格不稳定,加之饲养习惯和经验缺乏,渐渐鲜见。
  狗属都昌地方原始品种。多用于护家或狩猎。近年来,狗肉已成为市场畅销的肉类食品,养狗农户日渐增多。
  猫都昌猫为原始地方品种。农村有养猫的传统习惯,主要用于捕鼠。60年代后,由于广泛采用化学药物灭鼠,致使不少猫食死鼠中毒死亡,数量大为减少。
  第二节禽类品种鸡都昌鸡为地方小麻鸡种。具有早熟、觅食力强、耐粗饲和抗病力强的特点,其肉质细嫩,食味佳。但个体小,公鸡只有1.5公斤左右,母鸡1公斤左右,年产蛋80-150枚。
  鸭无地方品种,多为引进的安徽麻鸭和北京鸭,以多宝、左里、新妙、汪墩、春桥、大港、周溪等地饲养较多。
  鹅建国前,都昌没有养鹅习惯,直到1958年后方有很少农户饲养,1983年徐埠乡曾从安徽购进雁鹅一千余只,在象山林场饲养。
  鹌鹑 1986年始,有的养鸡专业户从外地引进鹌鹑饲养,销往景德镇市等地。
  蜂都昌山区农村素有用木桶养中蜂的习惯。1957年始,苏山、武山等地从外地购进意大利蜂饲养。
  第二章饲养第一节饲养量猪都昌养猪有历史习惯,成为农户家庭经济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前少统计资料。1949年,全县饲养生猪63826头,年末存栏61100头,户均0.91头,人均0.18头。
  从50年代起,人民政府把发展养猪业列为发展商品农业的一大产业,并对生猪收购实行奖售政策。农民交售l头肥猪,国家奖给粮食、布票、化肥等指标票证,并按交售猪的重量轻重,分别定价,激发了农民养大猪、养肥猪、多养猪、多交售的积极性。1 953年饲养量达到1 1 1 252头。1 958年贯彻“公养与私养并举”的方针,在全县大办集体养猪业,一度出现4级办养猪场,5级(县、社、大队、小队、个人)养猪的局面。但至后期,大办公共食堂,私养无形取消,集体养猪又缺乏科学养猪方法和管理经验,兼之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终归失败。导致生猪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3年生猪饲养量徘徊在16万头左右,至1 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生猪生产方得回升。1969年又一次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集体养猪,至1971年集体养猪饲养量达66372头,占当年存栏量的25%多。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加之国家大力扶持专业户养猪,使生猪生产发展速度加快。197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59254头。1989年增到592693头,户均4. 56头,人均1头多;全年出栏肥猪227742头,出栏率62. 4%。饲养量比历史最高的1988年增长6. 7%,比1949年增长8.3倍,每年递增5. 4%。并出现了186个养猪专业户,养猪1 698头。盐田乡丹山村委会刘家山1户农民,积极实行科学快速养猪法,养猪200头,出栏肥猪163头,当年盈利91 00元。
  牛 1949年,耕牛年末存栏为25256头。1952年县人民政府颁发了保护耕牛的具体办法,严禁屠宰耕牛,表彰养牛模范,发动群众选种选配。在农业社集体分配时,每年都保证留足耕牛饲料粮,国家还长期发放耕牛贷款和耕牛保险,支持发展养牛业。进入80年代后期,饲养牛的专业户即有50户,养牛156头。徐埠乡袁宣村1户农民,1987年养牛5头,当年盈利千余元。989年末,全县存栏牛38219头,比历史最高的1 988年增长1.9%,比1949年增长51. 3%,每年递增0.9%。
  家禽养禽历来是县内农户的家庭副业。1949年末存笼30万羽。50年代始,实行农民户养同国营、集体农场集中养并举,且对专业户以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扶持,较好地促进了家禽饲养业的发展。1989年末,全县饲养家禽866500羽,其中鸡822000羽,鸭42600羽,鹅1900羽。比1 949年增长1.88倍,每年递增2.6%。
  畜牧业产值1949年末,畜牧业产值为101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4.41%。J989年末,全县畜牧业产值为3585万元(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20. 18%,比1949年增长34.5倍。1 989年各种肉类总产量达15898吨,其中猪肉15458吨,占肉类总产量的970/;禽肉440吨,占3%。全县人均产肉26.6公斤。.牛奶产量,1987年曾达到20余吨,后因鲜奶销路不畅,加工又无设备,到1989年几乎无鲜奶上市。
  [=此处为表格(几个年度畜牧业概况)=] 第二节饲养方法都昌畜禽饲养的传统习惯是:“牛牵养、猪圈养、鸡散养,牛猪鸡皆有栏(窝)”。
  牛以草食放牧为主,春、夏、秋3季,湖洲、草地、山丘、田塍、路边皆是牧场,以牵牧为主。冬季青料枯萎,则以舍饲圈养为主,平时喂以稻草,严寒冰冻时,适量补喂以米糠、棉、麻饼等精料。
  猪在50年代前为熟湿食喂养,60年代初采用生干精料喂养,70年代推广糖化发酵饲料喂养,80年代改为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等科学快速法喂养。1 989年止,全县的生干精料喂养和熟湿料喂养的两种喂养方法均同时存在,生干精料喂养主要在国营、集体养猪场、养猪专业户和缺燃料地区的农户,一般农户仍采用熟湿料喂养法。熟湿料喂猪以青菜、薯藤、野草为主,佐以米糠、麦麸和家庭的残羹剩饭、洗碗水、淘米水等煮熟而成。在冬季青料缺乏时,农民多有贮藏习惯,青贮方法有的煮熟入缸,有的入窖泥土封密。青贮的饲料具有酸、香、软和黄绿的特点,易消化,大猪小猪都喜食。
  农民家庭饲养鸡、鸭、鹅,一般都采取散养方法,以觅食天然饲料为主,辅之以少量精饲料。国营、集体鸡场、农村养禽专业户和城镇居民养鸡,实行圈养或笼养,喂以配合饲料为主,加喂青饲料。群鸭群鹅,多数游牧为主,少数定点喂养。
  第三节饲草饲料都昌境内饲草饲料资源较为丰富,天然草场较广,农作物秸秆多,又有大量农产品的付产品,为发展畜牧业提供有利条件。1981年畜牧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统计:全县有稻草、豆稿、稿秆’1 67425吨,每头牛占有量为5581公斤;有低山草丛类、高丘疏林类、丘陵灌丛类、低丘草丛类、湖滨草甸类和农间隙地类等6种类型538431亩的宜牧草场,生长着31个科属1 01种饲草植物。据各类草场测产计算,全县草场的总载畜量为48991个牛单位(包括南岸洲在内),其中以湖滨草甸类草场载畜能力最大,即达26107头,占总载畜量的53. 2%。猪的饲料更为丰富,红薯、米糠、麦麸、豆渣、枯饼及饲料粮等精料达83783.5吨,平均每头猪占有210公斤;青菜、瓜类、薯藤、萝卜、红花草及野生饲料等青绿饲料有660500吨,每头猪占1665.5公斤;豆料秸秆(蚕豆、碗豆、黄豆、绿豆)、乙谷、花生藤等粗饲料有100605公吨,每头猪占有量254公斤。
  70年代初,随着糖化发酵饲料喂猪法的推广,饲料结构发生变革。80年代初,引进高产黑麦草在七角牛场试种,引进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技术,并成立县饲料公司,同时,县农科所、徐埠家畜品改站,苏山、春桥、张岭、大港、中馆、化民、三汊港、周溪、汪墩等畜牧兽医站先后办起了1 2个饲料粉碎加工点。1 989年,全县使用混合饲料36800吨,配合饲料2247吨。
  第三章繁殖第一节自然繁殖牛自由交配繁殖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沿湖地区,放牧成群,几乎尽是。据调查,都昌幼公牛在1.5岁时即显示性欲,一般2—2.5岁性成熟,3岁左右可配种。俗称:“两岁有性,对齿有用”,5-9岁为繁殖盛期。母牛一般在1.5岁左右开始发情,2. 5-3岁可配种,俗称:“两岁走栏,对齿产犊”。性周期为24-28天,一般幼母牛与老母牛的时间较长,壮年母牛时间较短(最长为30天,最少为18天)。发情持续时间为1至3天,一般2天,母牛发情后18-34小时内配种较好。群众经验是:“老配早,少配迟,不老不少正当时”。母牛一般3年2胎,1年1胎的较少。初生公犊20-35公斤,母犊15-30公斤。繁殖年限一般可达14-15周岁,饲养管理良好,体质强壮的母牛可繁殖到17-18周岁。母牛怀孕期320-330天,犊牛8个月左右可自行断乳。
  1989年末,全县有可繁殖的母牛12488头,占牛群总数的32.6%;种公牛1 0】2头,平均l头公牛负担配12.32头母牛。是年产牛犊6362头。
  猪至1989年,猪的繁殖及品种依然多数混杂,血缘不清,而且分布不匀。张岭、北炎、徐埠、春桥4个乡共有农户12639户,饲养母猪4890头,平均2.5户1头,所产仔猪除满足本地内销,每年都有不少外销至湖口、九江等地。而南峰、芗溪、万户、西源、周溪、大沙、和合等乡农村共有31886户,只养母猪2709头,平均11.8户才有l头,因而在这些地区仔猪紧缺。
  本地母猪生产性能良好,1 979年在张岭、鸣山等地调查,母猪乳房发达,奶头为12-_18个,其中1 4个奶头的占54%,16个奶头的占22%。初产母猪平均产仔5.6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8.9头。母猪产仔自第二胎起逐胎增多,第四年产仔最高,成活率也高,平均成活达97. 5%。繁殖利用年限一般为10-14年,60日龄仔猪平均体重为6.5公斤,最重的为8公斤。1989年末,全县有繁殖能力的母猪21883头,平均每6户有1头母猪,按现有养猪水平,猪源基本可自给。
  1989年末,全县仅有种公猪168头,且未严格选择,不少素质很差。同时因种公猪与母猪比例不当,造成种公猪负担重,每头种公猪要担负交配母猪130. 25头,按照母猪1年产2胎半计算,公猪几乎天天要配种,致使母猪有时发生空怀现象,或降低母猪产仔率和成活率。
  鸡鸡因散养为主,农户所繁殖纯为自然交配,品种不纯。孵化鸡苗多以传统的母鸡孵化为主,一般都为春季,每窝放种蛋15 -20枚,孵化期为20-21天。只国营、集体养鸡场和1980年后出现的养鸡专业户采用恒温箱或电力孵化箱孵化。近年来,市场上提供鸡仔、鸭仔、鹅仔甚多,都是温室人工孵化,但多由外地运入。1970年始,曾有周溪、徐埠、北炎、左里、都昌镇等地和县食品公司良种猪繁殖场办过孵坊,利用温室孵禽苗,取得成效,但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节品种改良选育提纯为加快畜种畜禽的繁殖,选育优良种质输送全县农村,50年代后期,县商业局在矶山兴办了畜牧良种繁殖场,开展了对都昌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提纯工作;60年代初期,县农业局在多宝、苏山兴建了耕牛繁殖场。1962年购进水母牛30头,种公牛2头。1969年耕牛繁殖发展到84头;80年代初,县农牧局在春桥创建了种鸡场,在县农科所办了原种猪场。以都昌小型猪为重点进行选育提纯工作。
  引进良种牛:民国35年(1946年),县农林场购进3头荷兰乳牛,其中母牛2头,然未繁殖。1981年从广西自治区柳州地区走马种牛场购进印度么拉水公牛1头,水母牛2头。猪:从1 956年始,着手引进良种公猪,当年引进的约克夏公猪5头,分别投放张岭、徐埠作种猪。在1 958年和1 969年2次全县4级大办猪场时,农商两家先后6次从外地购进中约、大约、苏白、上海门、巴克夏以及萍乡、乐平等猪种,以优惠价输送全县各地。1971年农业局从北京购进北京黑种公猪1 4头,1985年又购进瘦肉型种公猪杜洛克3头、汉普夏3头、大约克6头,用于人工援精杂交改良。鸡:1958年始,县国营养猪场和春桥兽医站,先后从外地引进澳洲黑、白洛克、九斤黄、来航鸡、三黄鸡、狼山鸡、星布罗肉用鸡、罗斯父母代、商品代和星杂“288”等蛋用鸡种用于繁殖,销售给农村饲养繁殖。
  良种杂交通过多年引进良种猪进行杂交改良,成效很显著。杂种猪体型明显增大,生长速度加快。1 1月龄约杂猪平均体重90公斤,体高50.2厘米,体斜长89厘米,胸围85厘米。其体重比本地猪提高1.4倍。据县食品公司历年收购肉猪统计:平均头重:1965为47.5公斤,1 975年为77. 25公斤,1 982年为79.5公斤,1989年为92公斤。1989年分别比1965、1 975、1 982年增重93. 6%、19%和15.7%。
  80年代初期,用么拉水种公牛与本地水母牛杂交,至1989年,共生杂种水牛280余头。么杂水牛体高、乳丰、力大。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成年么杂公牛平均体高比本地水牛增5.1厘米,体斜长增8.5厘米,胸围增3.3厘米,管围增0.6厘米,体重增57.7公斤;成年么杂母牛体高增12.5厘米,体斜长增9.7厘米,胸围增7.4厘米,管围增1厘米,体重增101公斤。么杂水牛初生体重37公斤,而本地水牛只有26公斤,么杂比本地水牛提高42.3%。么杂母牛日产奶3-6公斤。
  人工杂交 1 977年始,推行人工授精改良畜种,先后在人树、北山、七角、汪墩、春桥、张岭、序里、多宝、大港、土圹、三汊港等14个乡建立了人工授精点。1 983年起,县农牧局在徐埠、县城先后建立了2个生猪统一供精站,新建种猪舍3幢、化验室2幢、宿舍2幢以及猪的运动场等,总建筑面积为9900平方米,并安装_『饲料粉碎机2台,配备国家干部和农工8人,各乡有专职或兼职输精员.计45人。到1989年止,全县共人工配种牛9600头,生杂种牛4700余头。经市县检查验收,1 989年黄、水牛人工配种受胎率已分别达到78. 2%和48. 3%。
  通过观察与对比,杂种牛比本地牛生长快、体型大。人工配种的杂种黄牛初生平均体重为17公斤,比本地黄牛1 2公斤提高5公斤;2岁龄杂种牛230公斤,比本地黄牛172公斤增加58公斤。其役用性能比本地黄牛强。在同等条件下,西杂牛每小时耕田0. 37亩,本地黄牛0. 354亩。而且比本地黄牛提早1年调教耕田。杂种黄牛不仅役用性能强,而且产乳性能也好,1 987年北山、都昌镇已有27户农家饲养役乳兼用牛32头,为社会提供鲜乳12300余公斤,获利7380元。北山乡赵家桥1户养牛专业户,饲养1头西杂母牛,1 984年生小牛后,1个泌乳期(315天),共挤乳1 764公斤,提供商品乳1663.5公斤,纯收入1030. 80元。最高日产乳量8.95公斤,日均产乳5.6公斤。
  牲猪人工授精曾在1958年和1 972年就推行过,终因技术未过关,宣传动员未跟卜,致使2次人工授精工作都未坚持下来。直到1982年被列入全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时,在省农牧渔业厅的支持下,先后办起了2个生猪供精站,培训了技术力量,方便了群众,扩大母猪人工配种覆盖率。1984年至1989年,先后在徐埠、张岭等18个乡内进行人工授精配种22864头覆盖率47%,情期受胎率达88.1%,平均每胎产仔9.4头。1988年8月获中央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丰收二等奖。
  第四章防疫第一节疾病种类牛病传染病主要是牛瘟、炭疽、出败、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破伤风、狂犬病等。寄生虫有日本血吸虫病、伊氏锥虫病、肝片形吸虫、疥癣虫、瘅虱等,其中最严重的是锥虫,其次是血吸虫。普通常见病主要是前胃疾病、肠道疾病、风湿病、四肢疾病、产科疾病和中毒等。
  猪病县内流行且危害严重的是猪瘟、猪丹毒、肺疫、链球菌病、弓形体病、水肿病、仔猪副伤寒、传染性水泡病、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黄痢乙型脑炎、李氏桿菌病、流行性感冒、喘气病等17种病。寄生虫主要是蛔虫、姜片虫和肺丝虫。普通常发病有饱馊症、痢疾、胃肠炎、风湿病和产科疾病等。
  禽病流行而危害严重的是鸡新城疫、禽霍乱、禽白痢、鸭瘟、禽痘等。寄生虫主要是蛔虫和球虫。普通病主要是营养代谢病、胃肠炎、感冒、中暑、中毒性疾病等。
  [=此处为表格(畜禽主要传染病死亡情况)=] [=此处为表格(几种普通病死亡情况)=] 第二节疫病防治防治队伍建国前,牛病治疗主要靠民间中兽医,他们多数是搞牛交易出身,平素遇到牛病,凭经验用方,草药和简单针灸治疗。其它牲畜和家禽疾病,多为农户自行凭验方医治,少数请有经验的阉割员看看而已,对畜禽的急性传染病完全缺乏防治能力,只好祈求神佑天助,以致疫病自行扩散,死亡惨重。
  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对畜禽疫病采取了积极防治措施。1950年,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配备1名畜牧兽医技术干部,1953年成立都昌县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指导站,当年有专职畜牧兽医科技干部2名,开始组织民间兽医,发展会员,成立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各区设分会。1958年以公社为单位设站,全县设17个基层畜牧兽医站,专业队伍为90余人。1963年2月正式成立都昌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兽医科技干部9人,基层站兽医阉割队伍扩大到168人。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都昌县公社畜牧兽医总站,具体管理基层兽医站的人事、财务、业务等工作。到1989年,先后培训家畜防疫员、饲养员、配种员以及基层站兽医等共1500人次。基层畜牧兽医站发展到30个,专职兽医265人,其中中专学历(包括县共大培养的兽医)31人,31-49岁158人,占专业队伍总数的60%,退休老兽医50余人。县畜牧兽医站技术干部增至1 7人,其中畜牧兽医师8人,助理畜牧兽医师6人,畜牧兽医技术员3人。县有化验设备和冰箱4台,各乡站有冰箱和背负型保温箱。 防治工作都昌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开展群防群治,取得显著成效。经省有关部门验收,于50年代中期消灭了牛瘟,控制了牛炭疽;从1 977年起连续1 1年基本控制与消灭猪瘟。
  寄生虫病防治:1958年开始耕牛血吸虫病的查治。1980年组织专业队,在土圹、徐埠等8个公社、70个人队、115个生产队中对猪的寄生虫病进行r一次重点普查,共查1651头猪,查出患寄生虫病猪763头,感染率为46.2%,其中蛔虫病427头,占病猪的55.9%;姜片虫89头,占与11.66%;肺丝虫39头,占5.1%;胃虫53头,占6.9%;鞭虫J 9头,占2.4%;口线虫8头,占1.011%。1 982年始,又对耕牛伊氏锥虫病进行了查治。1983年,都昌首次获全省耕牛血防先进县称号,此后,连续5年荣获这一称号。到1989年,全县共检查牛血吸虫病256468头,查出阳性病牛22246头,治疗病牛31702头(包括普治)。检查牛锥虫病64503头,查出阳性病牛7784头,治疗病牛2089头。同年,还在周溪泗山首次对猪血吸虫病进行查治,共检查猪2452头,查出阳性病猪65头,阳性率为2.7%。
  预防接种:1950年至1951年,九江专区家畜防疫队来县开展牛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1952至1 963年在滨湖地区的1946个自然村开展牛炭疽芽孢苗、牛出败菌苗的免疫注射。1957年开始,对猪、鸡坚持每年春秋2季突击性预防接种,注射密度保持在95%以上。从1980年起,生猪防疫注射由春秋突击,性注射逐渐转为常年防疫注射。到1 989年,免疫注射猪瘟疫苗986. 58万头次,猪肺疫、猪丹毒苗698.5万头次;免疫注射牛炭疽芽孢苗11.5万头次,牛出败菌苗8.34万头次;接种鸡瘟疫苗1253.91万羽。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从而使全县牛猪禽的死亡率一商分别控制在1%、3%和15%的幅度内。
  检疫检验:从1 954年起,始终由农牧部门把住牛猪的收购、运输、屠宰检疫关。1 959年增加实行禽、兔、蜂的检疫。1985年全面实行产地检疫,当年并在中馆、北炎、春桥3地设立检疫关卡。1986年5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的通告》,各乡(镇)配备了检疫员,对个体屠户造册审查,发给卫生许可证。1989年止,共检疫活畜875254头,检出病畜1852头,检出率0.21%;检验各类肉品887502公斤,检出病肉为36864公斤,检出率0. 0330/。检疫家禽800422羽,检出病禽4824羽,检出率0. 6%。对检出病畜禽和肉品分别给予处理,从而切断了疫病的传播。
  群众防疫:从50年代至今,在全县农村开展“白猪圈”、“白牛栏”运动,即用石灰水把猪牛栏四周刷白,地面用石灰粉或草木灰消毒,教育群众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平时做到三勤(勤打扫、垫草、消毒)、四净(饲料、饮水、栏地、畜体净)、两无(无虱、癞)。发生疫病做好消毒、隔离、封锁、尸体处理等工作,依靠群众,就地扑灭。
  兽医承包: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都昌配合耕牛保险试行兽医承包,1963年扩展到对牛猪鸡实行三包(包防疫、包阉割、包治疗)。1968年又发展到四包(即增加包药品)。全县所有的基层兽医站都与生产队签订畜禽·病防治四包合同。1974年11月,九江地区基层畜牧兽医站站长会议,特地于都昌县城召开,推广都昌畜病防治技术承包责任制。1976年起,又在张岭、徐埠、大港、春桥等7个乡站试行了“四包一扶助”(即扶持因畜病死亡受损失的农户),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1985年6月23日,县人民政府批转县农业经济委员会《关于全面实行“四包一赔”畜病防治技术承包责任制》的通知,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推行。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