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鱼种繁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9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鱼种繁育
分类号: S96
页数: 2
摘要: 都昌自古有利用小水面放养家鱼的习惯,受自然经济约束,生产方式落后,人放天养,产量很低。鱼种来源靠从长江采购天然鱼苗。1964年,在东湖水产场建种鱼池、孵化池,组织科技攻关,先后获鳙、鲢、草、团头鲂等鱼催产、孵化成功。1 972年,全县养亲鱼1000尾,自繁鱼苗1 648万尾。至1983年,建立县、乡两级人工繁殖点6个,繁殖鱼苗1 1 200万尾。其中:东湖、新妙湖水产场各3500万尾;周溪水产场3000万尾;苏山水产场600万尾;春桥、狮山水产场各300万尾。同时各水产场均建有鱼种培育池,培育夏花、冬片和大规格鱼种。1 989年,全县除东湖、新妙湖外,有乡级人工繁殖场9个,村办6个,鱼种基本达到自给,尚有部分销往景德镇、波阳等地。
关键词: 鱼类养殖 鱼种繁育

内容

都昌自古有利用小水面放养家鱼的习惯,受自然经济约束,生产方式落后,人放天养,产量很低。鱼种来源靠从长江采购天然鱼苗。
  建国后,自50年代开始,全县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了大批水库和圩堤蓄水排涝工程,可养水面达1 6万余亩。60年代,县水产管理部门提出“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发展水产的方针和“以孵为主,采孵并举”的鱼种生产方针,大力发展家鱼人工孵化。1964年,在东湖水产场建种鱼池、孵化池,组织科技攻关,先后获鳙、鲢、草、团头鲂等鱼催产、孵化成功。当年产鳙鱼苗455万尾,鲢鱼苗235万尾,草鱼苗1万尾。70年代初,水产场由6个增至9个,其中4个场建有人工繁殖池,初步形成家鱼人工繁殖网。
  1 972年,全县养亲鱼1000尾,自繁鱼苗1 648万尾。至1983年,建立县、乡两级人工繁殖点6个,繁殖鱼苗1 1 200万尾。其中:东湖、新妙湖水产场各3500万尾;周溪水产场3000万尾;苏山水产场600万尾;春桥、狮山水产场各300万尾。此外,全县有村办鱼种场6个。同时各水产场均建有鱼种培育池,培育夏花、冬片和大规格鱼种。1 989年,全县除东湖、新妙湖外,有乡级人工繁殖场9个,村办6个,鱼种基本达到自给,尚有部分销往景德镇、波阳等地。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