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97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养殖
分类号: S96
页数: 6
摘要: 都昌自古有利用小水面放养家鱼的习惯,受自然经济约束,生产方式落后,人放天养,产量很低。鱼种来源靠从长江采购天然鱼苗。1 972年,全县养亲鱼1000尾,自繁鱼苗1 648万尾。其中:东湖、新妙湖水产场各3500万尾;周溪水产场3000万尾;苏山水产场600万尾;春桥、狮山水产场各300万尾。同时各水产场均建有鱼种培育池,培育夏花、冬片和大规格鱼种。1 989年,全县除东湖、新妙湖外,有乡级人工繁殖场9个,村办6个,鱼种基本达到自给,尚有部分销往景德镇、波阳等地。其中县辖国营水产场2个,乡办水产场16个,村办或联村办水产场50个。新妙湖为县内最大拦坝内湖,具有防洪、灌溉、养殖和便利水陆交通等综合功能。
关键词: 鱼类养殖 鱼种繁育

内容

都昌自古有利用小水面放养家鱼的习惯,受自然经济约束,生产方式落后,人放天养,产量很低。鱼种来源靠从长江采购天然鱼苗。
  建国后,自50年代开始,全县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了大批水库和圩堤蓄水排涝工程,可养水面达1 6万余亩。60年代,县水产管理部门提出“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发展水产的方针和“以孵为主,采孵并举”的鱼种生产方针,大力发展家鱼人工孵化。1964年,在东湖水产场建种鱼池、孵化池,组织科技攻关,先后获鳙、鲢、草、团头鲂等鱼催产、孵化成功。当年产鳙鱼苗455万尾,鲢鱼苗235万尾,草鱼苗1万尾。70年代初,水产场由6个增至9个,其中4个场建有人工繁殖池,初步形成家鱼人工繁殖网。
  1 972年,全县养亲鱼1000尾,自繁鱼苗1 648万尾。至1983年,建立县、乡两级人工繁殖点6个,繁殖鱼苗1 1 200万尾。其中:东湖、新妙湖水产场各3500万尾;周溪水产场3000万尾;苏山水产场600万尾;春桥、狮山水产场各300万尾。此外,全县有村办鱼种场6个。同时各水产场均建有鱼种培育池,培育夏花、冬片和大规格鱼种。1 989年,全县除东湖、新妙湖外,有乡级人工繁殖场9个,村办6个,鱼种基本达到自给,尚有部分销往景德镇、波阳等地。
  第二节内湖放养全县77座内湖分别由县、乡、村三级管理。其中县辖国营水产场2个,乡办水产场16个,村办或联村办水产场50个。有县、乡两级专业职工350余人,承包放养1 72户。养殖方式粗犷,基本上处于靠天然饵料放养的低级阶段。
  东湖有水面1,600亩,属国营水产场,1959年始设管理所。现有干部、职工65人,设养殖、人繁、珍珠生产等作业队,实行生产大包干。一般年产鲜鱼36.5吨,最高1983年产鲜鱼84.5吨。为全县技术示范场地,曾引进苏联镜鲤、罗非鱼,美国云斑鮰和蟹苗、牛蛙养殖。
  新妙湖为县内最大拦坝内湖,具有防洪、灌溉、养殖和便利水陆交通等综合功能。16米水位时,养殖水面3.5万亩。湖区开阔,湖底平坦,水草茂盛。为多宝、左里、苏山、徐埠、新妙、汪墩、七角、北山等乡所围。尾部多港汊,水源充足,水质较肥。属国营水产场,1972年试养,以投放鱼种与关野蓄养结合。主要放养品种有鳙、鲢、草、鲤、鳊、鲴等。全场有职工11 3人,亲鱼池37亩,鱼种池89亩。自繁鱼苗供自养外,还可销县内及邻近诸县。平常年累产鲜鱼200吨,最高年产为1983年,达515吨。
  [=此处为表格(新妙湖1980~1989年养殖概况)=] 其它较大内湖有矶山、周溪、南溪、龙潭、团子口、大沔池、小沔池、东风、茅山、谢家、长溪、平池等湖,均由乡或联乡没立管理所,以投放鱼种与关野相结合、粗放粗养,单湖年产10至20吨不等。
  第三节库塘放养水库放养全县有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39座,小(二)型水库2 1 6座,共有水面约1万亩。
  大港水库:正常水位有水面2100卣,库区四周森林植被条件较好,水源充足。天然饵料以浮游生物为多,适宜鳙、鲢生活。坝外建有鱼种池,年产鱼种20万尾。建库后一直实行粗养,放养密度100-150尾/亩,以鳙、鲢、草、青、鲤为主。1978年产成鱼35吨,最高年产50吨。
  张岭水库:有水面1 000亩,库区植被条件较差,水质清瘦。建库以来实行粗养,每2年起捕成鱼1次,产量约25吨。
  长垄水库:属中型,但靠引大港水库水源。周围无植被条件,不利于放养。
  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均处丘陵山谷红壤区,属贫营养型山塘水库,水质清瘦,又无拦鱼设施。建库初,产量较高,现均实行粗放粗养,由乡、村管理或农户私人承包,产量较低。
  池塘放养全县池塘港堰等零星小水体星罗棋布,适合千家万户放养。共有池塘1 3300余口,5. 52万亩,约占可利用水面30%。其中村塘4700余口,1.59万亩,外源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丰富,水质肥沃。都昌自古有利用村塘放养4大家鱼习惯,投放小规格鱼种,靠天然饵料肥育,产量不稳定,为群众节日食鱼的来源之一。80年代鱼产品价格开放,推行承包责任制,全县池塘利用率达85%,均实行村管户包责任制,亩产约140公斤。
  第四节鱼池精养 2799项目为世界粮食计划署(简称WFP)援助开发鄱阳湖区低洼荒地发展渔业生产项目,编号为2799。同时接受援助的有都昌、星子2县。其中援助都昌小麦34983吨,折合人民币l682万元。按《实施计划》规定,都昌利川鄱阳湖区低洼地建标准鱼池1100公顷,合1.65万亩。
  项目自1983年始,依次完成选点、立项、勘测设计、考察评估,1985年1月1月正式递交《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提出正常开发项日申请书》。1985年9月至1986年4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先后多次派出官员进行评估,1 986年6月获准。
  2799项目是都昌渔业建设史卜前所未有的一项浩大的水产养殖系统工程。自1986年冬开始,连续3年分3期进行冬季会战,投入22万(人次)劳动力,在矶山湖、周溪湖等圩堤内开挖,分都昌镇、北山、用溪和杭桥、狮山、大沙、西源、三汊港等项目区施工,至1 989年1月竣工。共建标准成鱼池1408块,种鱼池40块。开挖排水渠113条,83.9公里,修筑防洪堤24.9公里;建电力排灌站1 4座,扬水泵站1 39座;生产管理用房1 39幢,10639平方米;修建公路96公里,桥48座;输电线路86. 33公里,建150吨冷库1座。共完成土石方1 020万立方米。
  1987年投产1194l卣,其中成鱼养殖10638亩,鱼种养殖1 303卣。有10乡1所计18个生产单位参与组织管理,由796户承包。养殖方式推行渔牧结合、渔农结合的简式或复式生产模式。养殖主要品种为鲤、鳊、鲂、鲢、草、鲫等。1 987至1 989年,共产鲜鱼3493吨,产值1 048万元。最高单产370公斤,承包户人均年收入1200元左右。
  田块精养l984年后,农村曾兴起户养高潮。农民利用责任田建成精养鱼池,进行人工养殖。全县约1 800余亩,单产235公斤,最高达400公斤。
  第五节其它养殖人工育珠都昌人工育珠始于60年代末,兴盛于80年代初。1969年冬,周溪纽扣厂率先开始河蚌育珠。1971年,县水产局举办首次育珠培训班,并在东湖水产场建立实验基地。至1981年,全县有育珠技术人员1 1 6名,育珠单位由3个增至34个,养殖手术蚌9.3 万只。东湖水产场同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合作,研制夜明珠成功。1 986年,培育淡水有核珍珠成功,投放北京、上海、广州等市场。
  蟹 1975年,从上海吴淞口购进蟹苗,在东湖试养成功。后在新妙湖等内湖推广亦获成功。因成蟹难于收捕而中止养殖。
  海狸鼠 1961年,东湖水产场引进苏联海狸鼠200只,进行人工饲养。
  牛蛙 1988年,东湖水产场从湖南省特种水产品研究所引进古巴牛蛙10对,繁殖成功。
  鳖即甲鱼。1986年,全县农村有1 1户养殖,池面17亩。
  第六节饵料青饲料种植全县精养鱼池有坡地、坝面3000余亩,用于青饲料种植。主要种植含粗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口性强的黑麦草、苏丹草、苔草、油菜、苦麦菜和豆类等作物,作辅助养殖饵料。
  混合饲料 80年代始,混合饲料大量用于精养。全县建饲料加工厂2座,年产鱼饲料2350吨,其中县粮食局所属饲料厂,年产2000吨;周溪水产总场办渔业饲料厂,年产350吨。
  精饲料包括农业和食品工业副产品或下脚料,如皮糠、麦麸、豆饼、花生饼、菜籽饼、芝麻饼、糠枯、酒糟、豆渣等,以及农作物秸梗粉碎后的粉末。各种枯饼用于养鱼较为普遍,来源广,投资较少。
  肥料用作基肥主要投施有机肥料,包括人粪和家畜家禽粪。化学肥料含氮、磷、钾等营养成分,能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加速有机肥料、青饲料分解,为速效肥料,主要用于追肥和肥育青饲料,达到以肥养肥作用。
  第七节鱼病防治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全县人工养殖热潮兴起,县水产科技推广站大抓了鱼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每年举办2-3期培训班,培训农村初级技术人员;并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各养殖场,巡回传授草鱼烂鳃病、车轮虫病、锚头蚤病等危害严重的鱼病防治技术。中草药防治鱼病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收到明显效果。
  县水产科技推广站研制一批有效中草药方剂。主要有二,浸泡法:取樟、枫、乌桕、松树嫩枝叶和辣蓼草5味草药,投放于饵料台周围浸泡。投喂法:将乌桕、苦楝、枫、樟嫩叶和辣蓼草5味草药,用水煮沸1 0至20分钟后,取其水质,再加面粉等粘合剂,凉后拌精饲料投喂。
  [=此处为表格(各年份养殖产量概况 )=]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