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9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渔汛
分类号: S92
页数: 1
摘要: 鱼类出现有规律的繁殖、索饵、越冬洄游活动,形成渔汛,即捕渔期。随时令季节变化,可分春汛、夏汛、秋汛、冬汛。渔民捕捞规律是:春捕潮水游,夏围鱼聚群,秋截鱼入江,冬捞鱼窝藏。鱼类囚生理差异,构成不同产渔期。夏初上,伏秋下。茨花开时出青鱼,麦黄时节产鳙鱼,清明谷雨出搭籽(产卵)鱼,八月起风打混出银鱼,拜社出河豚,立秋出凤尾。春汛处每年惊蛰至清明前后,约50天。旺汛期帆船每天可产干银鱼5公斤左右,机动船可产7.5公斤左右。鱼类集中于河港或深潭底层,主产各种定居性越冬鱼。头汛于霜降前后,至立冬形成旺汛,三汛出于大雪。
关键词: 区域资源 鱼类资源

内容

鱼类出现有规律的繁殖、索饵、越冬洄游活动,形成渔汛,即捕渔期。随时令季节变化,可分春汛、夏汛、秋汛、冬汛。渔民捕捞规律是:春捕潮水游,夏围鱼聚群,秋截鱼入江,冬捞鱼窝藏。鱼类囚生理差异,构成不同产渔期。夏初上,伏秋下。茨花开时出青鱼,麦黄时节产鳙鱼,清明谷雨出搭籽(产卵)鱼,八月起风打混出银鱼,拜社出河豚,立秋出凤尾。
  春汛处每年惊蛰至清明前后,约50天。湖区纳各江河之水,鱼类溯江入湖于河口、洲滩觅食,孕育产卵。捕捞对象以定居性鱼类为主,包括鲤、鲫、鳜、黄颡、鲶等中小型经济鱼类。惊蛰始入头汛,春分入旺汛。
  夏汛始于清明,小满入二汛,夏至为末汛。湖区水位上升,大片草洲浸没,江河半洄游性鲢、鳙、青、草、鲥、鲚、河豚进入湖泊及附属水体索饵肥育。鲚汛:3至4月问主捕产卵刀鲚,个体大。银鱼汛:谷雨前后出绣花针,小银鱼。鲥汛:每年农历四月初开始捕取溯江产卵鲥鱼,体肥,味美,至端午节前后形成旺汛,主产矶山渔港至湖口屏峰河一线。l952年,邹家咀渔民邹可信四月中旬开网,连续20余天,月捕鲥成鱼达千余斤。1962年,和合水产捕捞队单船日捕50至1 00公斤,个体大者4至5公斤,小者1.5至2公斤。
  秋汛处大暑至秋分前后,大暑入头汛,白露入二汛。湖区常于7至8月涨秋水,大中型半洄游鱼类包括鳡、鮠、鮰、鳗鲡等入湖索食。至秋末湖水下泄,鱼类向下,捕捞又进旺季,为张网放钩黄金季节,主产大中型鱼类和名贵鱼类。银鱼汛:秋末白露至寒露前后产优质银鱼,汛期维持25-30天。主产渔场有酬谢湖、焦潭湖、石牌湖、撮箕湖、输湖等区域。出产银鱼以周溪、西源、万户、芗溪、南峰等乡为主。其中芗溪、南峰大暑前后即进入头汛,秋分后则进入旺汛。汛期捕获以质优银鱼为主,亦时有面条鱼混入。旺汛期帆船每天可产干银鱼5公斤左右,机动船可产7.5公斤左右。70午代前,全县年产干银鱼25-30吨,70年代后期产量下降50%,年产仅10--15吨。近年产量极少,难于形成汛期。鳖条汛:餐条为中上层小型鱼类,易于聚群,汛期明显。每年9 —10月间为旺汛,汛期维持50天左右。1959年9月1 6日,邹家咀渔业捕捞队在射蠡头新妙湖外张大网,一网捕获鳘条40余吨,渔民称“煞俏”。凤尾汛:立秋后为初汛.旺汛在霜降前后,延续期较长。产于湖区深水陡岸,温度高则产量盛。水落时则分散于港侧浅水滩,常与针鱼、银鱼混杂。凤尾煞俏与风向、风力、渔场坐落关系密切,刮北风后产盛。针鱼汛:旺汛于9月间,风大则产量高,出于浅水区。鲥片汛:旺汛处小暑、大暑间。小鲥约寸许,喜群栖。主产赣江口东侧湖滩和河港侧.70年代前,年产量可观。
  冬汛处湖水枯竭期,湖区仅存港潭。鱼类集中于河港或深潭底层,主产各种定居性越冬鱼。鳜鱼汛:鳜鱼喜群栖,爱于岩礁隙间觅食河虾,常聚于流水处。头汛于霜降前后,至立冬形成旺汛,三汛出于大雪。主产南长河港和西长河港石砾、沙质底层区域。虾汛:旺汛处立冬前后,主产河港侧及湖潭多草区,日产量较高。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