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93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捕捞
分类号: S9
页数: 7
摘要: 产卵索饵洄游场鄱阳湖春溢冬泄,湖草一枯一荣。草洲为鱼类索饵繁殖的天然场所。都昌管辖有3片较大场地。南岸洲产卵肥育场:面积约20万亩,界新建、南昌2县,为鲤、鲫等定居性鱼类重要产卵场。产卵发生期为每年4—5月,延续期45天左右。为鲤、鲫、鲶等鱼良好产卵索食场地。鲥鱼索饵洄游场:自矶山至永修县松门山北侧,约5万亩湖面,为鲥幼鱼活动场所;矶山至湖口屏峰一线河段,又为鲥成鱼由湖区入赣江,溯江产卵洄游必经通道。捕捞场都昌有大型捕捞场6处,面积约51万亩。每年1 1月前后,水位降至1 4米左右时,为捕捞旺季。目大则刺挂较大体形的鱼,目小则刺挂小型鱼
关键词: 捕捞 渔捞作业

内容

产卵索饵洄游场鄱阳湖春溢冬泄,湖草一枯一荣。草洲为鱼类索饵繁殖的天然场所。都昌管辖有3片较大场地。南岸洲产卵肥育场:面积约20万亩,界新建、南昌2县,为鲤、鲫等定居性鱼类重要产卵场。产卵发生期为每年4—5月,延续期45天左右。北岸洲产卵场:临县南境,多为湖汊港湾和分散草洲,水位较浅,水质肥沃。为鲤、鲫、鲶等鱼良好产卵索食场地。鲥鱼索饵洄游场:自矶山至永修县松门山北侧,约5万亩湖面,为鲥幼鱼活动场所;矶山至湖口屏峰一线河段,又为鲥成鱼由湖区入赣江,溯江产卵洄游必经通道。
  越冬场都昌湖区鱼类越冬场有7处,即矶山港:位于大小矶山南侧,水面约1 300亩,大部分为礁石底层,主要越冬鱼有鳜、鲤、鳊、鲌等,年产越冬鱼约20吨。下岸角:位于西长河港,水面约11000亩,礁石、沙质底层,越冬鱼有鲤、鲫、鳊、鳜、鲌等,年产越冬鱼约25吨。塔卜^港:位于西长河港,水面约700亩,礁石、泥沙质底层,越冬鱼有鲤、鳊、鳜、鲫、鲌等,年产越冬鱼约10吨。铁树基:位于西长河港段,水面约280亩,礁石、泥沙质底层,鱼类同上,年产越冬鱼约3.5吨。马鞍港:位于西长河港马鞍岛西侧,水面约900亩,泥沙质底层,鱼类同上,年产越冬鱼约1 5吨。老爷庙港:位于老爷庙西侧,水面约5000亩,泥沙质底层,越冬鱼有鲤、青、鳊、鲌等,年产越冬鱼约25吨。虬门港:位于虬门东侧撮箕湖内,水面约4000亩,泥质底层,产越冬鱼鲤、鳊、鳜等,年产约35吨。
  捕捞场都昌有大型捕捞场6处,面积约51万亩。每年1 1月前后,水位降至1 4米左右时,为捕捞旺季。秋冬捕获量占全年70-80%;春夏季次之,4—5月捕产卵亲鱼约占捕捞量I 5%。酬谢湖渔场:位于南峰乡南侧,水面约7万亩,主产银鱼、风尾、针鱼等小杂鱼及虾类,其它为鲢、鳙、青、草、鲤、鲴等,年产鱼类约400吨,贝类约50吨。石牌湖渔场:位于西源乡东侧,东连焦潭湖,面积约3.5万亩,捕捞对象为银鱼、针鱼等小杂鱼,占捕捞量60%。余为4人家鱼和鲤、鳡、鳜等,年产鱼类约600吨,贝类约50吨。撮箕湖渔场:位于西源乡东南,面积约3.5万亩,年产量约250吨,其中贝类25吨。泥湖渔场:位于周溪镇南,面积约5.3万亩,年捕捞量约5000吨,小杂鱼占70%,产贝类约25吨。南长河港渔场:自五股港至矶山港段,面积约10万亩,为鄱阳湖北岸主航道,长约45公里,宽约0.7公里。涸期水深2-4米,为县内主要产渔场,主产鲢、鳙、鲤、青、草、鲫、鳊、鲶、鳡、鳜等大中型经济鱼类,年产约750吨。河蚌资源丰富,年产约250吨。西长河渔场:位于县境西南,为鄱阳湖入长江通道,涸期面积2万亩。上至西河口矶山一带,下抵湖口屏峰湖,长约45公里,宽约0.7公里。年产各种大中型鱼类约400吨,贝类约150吨。
  此外,湖区分布众多零星湖片,历为都昌各乡习惯牛产作业区域。丰要湖片有戴家湖、老桥湖、柏水湖、弄里、千字湖、马影湖、钱公桥湖、矶池、小沔池、沙湖、输湖、西湖、石牌湖、焦潭湖、沙咀湖、大小鹅坊湖、竹筒湖、酬谢湖、黄埠湖、太阳湖、占池、珍珠湖、小麦湖、牛头湖、瓦督湖、麂脚湖、茶湖、上卜.套湖、四坝湖、盘湖、二山潭、撮箕湖、蚌壳湖、江蚌湖、云池湖、岛湖、柿湖、大汊湖、乌头湖、大小芜湖、泥湖大道、泥湖、三下池、蚕豆湖、杨家湖、小滩湖、大五湖、饭湖等。
  第二节渔汛鱼类出现有规律的繁殖、索饵、越冬洄游活动,形成渔汛,即捕渔期。随时令季节变化,可分春汛、夏汛、秋汛、冬汛。渔民捕捞规律是:春捕潮水游,夏围鱼聚群,秋截鱼入江,冬捞鱼窝藏。鱼类囚生理差异,构成不同产渔期。夏初上,伏秋下。茨花开时出青鱼,麦黄时节产鳙鱼,清明谷雨出搭籽(产卵)鱼,八月起风打混出银鱼,拜社出河豚,立秋出凤尾。
  春汛处每年惊蛰至清明前后,约50天。湖区纳各江河之水,鱼类溯江入湖于河口、洲滩觅食,孕育产卵。捕捞对象以定居性鱼类为主,包括鲤、鲫、鳜、黄颡、鲶等中小型经济鱼类。惊蛰始入头汛,春分入旺汛。
  夏汛始于清明,小满入二汛,夏至为末汛。湖区水位上升,大片草洲浸没,江河半洄游性鲢、鳙、青、草、鲥、鲚、河豚进入湖泊及附属水体索饵肥育。鲚汛:3至4月问主捕产卵刀鲚,个体大。银鱼汛:谷雨前后出绣花针,小银鱼。鲥汛:每年农历四月初开始捕取溯江产卵鲥鱼,体肥,味美,至端午节前后形成旺汛,主产矶山渔港至湖口屏峰河一线。l952年,邹家咀渔民邹可信四月中旬开网,连续20余天,月捕鲥成鱼达千余斤。1962年,和合水产捕捞队单船日捕50至1 00公斤,个体大者4至5公斤,小者1.5至2公斤。
  秋汛处大暑至秋分前后,大暑入头汛,白露入二汛。湖区常于7至8月涨秋水,大中型半洄游鱼类包括鳡、鮠、鮰、鳗鲡等入湖索食。至秋末湖水下泄,鱼类向下,捕捞又进旺季,为张网放钩黄金季节,主产大中型鱼类和名贵鱼类。银鱼汛:秋末白露至寒露前后产优质银鱼,汛期维持25-30天。主产渔场有酬谢湖、焦潭湖、石牌湖、撮箕湖、输湖等区域。出产银鱼以周溪、西源、万户、芗溪、南峰等乡为主。其中芗溪、南峰大暑前后即进入头汛,秋分后则进入旺汛。汛期捕获以质优银鱼为主,亦时有面条鱼混入。旺汛期帆船每天可产干银鱼5公斤左右,机动船可产7.5公斤左右。70午代前,全县年产干银鱼25-30吨,70年代后期产量下降50%,年产仅10--15吨。近年产量极少,难于形成汛期。鳖条汛:餐条为中上层小型鱼类,易于聚群,汛期明显。每年9 —10月间为旺汛,汛期维持50天左右。1959年9月1 6日,邹家咀渔业捕捞队在射蠡头新妙湖外张大网,一网捕获鳘条40余吨,渔民称“煞俏”。凤尾汛:立秋后为初汛.旺汛在霜降前后,延续期较长。产于湖区深水陡岸,温度高则产量盛。水落时则分散于港侧浅水滩,常与针鱼、银鱼混杂。凤尾煞俏与风向、风力、渔场坐落关系密切,刮北风后产盛。针鱼汛:旺汛于9月间,风大则产量高,出于浅水区。鲥片汛:旺汛处小暑、大暑间。小鲥约寸许,喜群栖。主产赣江口东侧湖滩和河港侧.70年代前,年产量可观。
  冬汛处湖水枯竭期,湖区仅存港潭。鱼类集中于河港或深潭底层,主产各种定居性越冬鱼。鳜鱼汛:鳜鱼喜群栖,爱于岩礁隙间觅食河虾,常聚于流水处。头汛于霜降前后,至立冬形成旺汛,三汛出于大雪。主产南长河港和西长河港石砾、沙质底层区域。虾汛:旺汛处立冬前后,主产河港侧及湖潭多草区,日产量较高。
  弟三节捕捞工具网具网具原多采用麻结成,敷以猪血、柿油以利爽水。建国后,60年代开始使用尼龙丝、乙烯丝等人造丝网具,麻制网具逐渐淘汰。网具由纲索、网身、沉子、浮子等部件组成。网身长短深浅、网眼大小稀密,构成不同类型的网具。按其形状、用途和施放方式,分拖网、拉网、围网、流网、罩网等多类。
  拖网:采用拖曳法捕捞底层或中上层鱼类的网具总称。据网身长短、网眼大小、网囊深浅分大型密目拖网(俗称大苏网),大型稀目江网、湖网、扒网、腰拖网等种。大型密目拖网捕上中层小杂鱼,大型稀目网捕大中型鱼类,扒网用于冬汛捕捞河港底层鱼类,腰网用于捕捞爱群栖的凤尾鱼、针鱼、银鱼等小型鱼类。
  围网:又称刺网、丝网、锋网,为建国后60年代开始使用最为广泛的网具之一。网身延长成长条形,根据捕捉对象个体大小,有稀目、密目之分,通常习惯以手指径计算网目大小,分二指、三指、四指等多种。目大则刺挂较大体形的鱼,目小则刺挂小型鱼。
  风网:属袋形网、拖网类。装于船尾,网口贯一横木,靠风力拖曳,将过往鱼类捕入袋内。
  罩网:从水面向下围罩鱼类的网具,俗称打网、抛网,属袋形网类。网口圆形,口面直径约3米,囊深有袋,用铁条作沉子,借以加速网身下降。分圈网、撑网等种,多用于浑水或深潭扎筏作业,亦可于河口、港畔作业。
  袋形网:包括百袋网、袋网、虾绠网等种,可张放,亦可拖动。
  毫:亦属袋形网类,用于春、冬两季装放于河口泄水处,拦截自上游下泄各种鱼类。另有一种筏制毫,圆柱形,入口处具竹制尖倒刺,鱼入毫内则不可逃出。毫常装于流水窄港中。
  罾:由方形网身、支架、撑竿组成,有定位、活动2种。用于河畔捕捞过往鱼类的常用小型工具。
  钩具为挂捕大中型鱼类的主要工具,由纲索、钩绳、渔钩、浮筒组成。其种类较多,分沉钩、浮钩、流钩、趟钩、拖缠钩、梭钩、镣等种。沉钩、浮钩、流钩又称捆钩。
  捆钩:纲绳一般长50-300米不等,钩形较大,取钢丝淬火制成,钩尖极为锋锐。将钩柄系于钩线一端,钩线另一端固定于纲索上,每尺余1钩,浮筒置于纲索两端,张放于流水侧,刺捕体型较大鱼类。
  镣:用来捕刺底层鱼类钩具,靠行船拖动将鱼体挂住。
  梭钩:将大型捆钩扎于较粗纲索上,尺余1钩。冬季2人作业,各于河一侧,靠往返拖动纲索挂钩落泥大型鱼类。
  铁扒:形状似竹扒,一端爪形,上扎捆钩,手握竹竿,靠河底扒挂鱼类。
  钓具采用诱饵装钩捕某些贪食性鱼类的工具,属延绳钓。由纲绳、钓线、渔钩(或筏子)、饵、浮筒组成。
  放钩:将歪咀钩系于钩线一段,钩尖挂蚯蚓为饵,1篙钩长约10米以上,施放于涨水河滩草洲浅水区,为春夏之交常用工具。
  卡子:又称筏子。筏用竹签削尖烤制而成,富弹性,筏尖套入芦管,再将煮熟麦粒嵌入芦管另端。主捕鳊、草、鲤等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
  第四节捕捞方法网捕使用最为广泛的捕捞方式之一。
  它包括张放、拖曳、流刺、围歼、拦阻、罩捕等作业方式。旧时,捕捞工艺落后。建国后对捕捞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是改浅水作业为深水作业,改小划船为机动船作业,改水层裙式网捕法为水层流刺网捕法。
  钩捕为古老捕捞方式,分拖曳、排放、扒挂等作业方式。钩捕法是夏秋季常用捕捞方式,拖曳法则适宜冬季使用。
  沉船属都昌特有渔法之一。其历史悠久,别具一格,专门诱捕底层喜群栖性越冬鱼类。沉船投资少,经久耐用。流行于苏山马鞍,北山邹家咀,都昌镇界石、矶山、大细堰,和合黄金咀,周溪棠荫等渔村。取松木制成船状,入冬前沉放于河港深潭内,船口朝下。鲶、鳜等喜分类群居鱼类,越冬入船。次年枯水期挂船取鱼。船内鱼品种单一,无其它龟类混杂。1 957年全县有沉船58艘。1 982年有89艘。现约有300艘,仅都昌镇南山各渔村有106艘。60年代,每船产量1吨多,80年代单船产量约0.5吨。
  暖窝旧时流行周溪、和合、北山、都昌镇、苏山等渔村,延续至建国初。枯水期择湖潭河港侧开挖长力‘形池窖,深约2米,长宽不拘,盖以树枝,或投入黄豆等饵料,设置鱼巢,隆冬戽水取捞。旧时大窖达2至2.5吨。
  鸬鸟又称鱼老鸦,善于潜水捕捉中小型鱼类。可驯养繁殖,渔家旧时多有饲养。将鸬鸟载于小划船上,每户8-10只,适于港汊河湾围捕。现周溪少数渔民尚采用此法捕鱼。
  白船旧时流行周溪等渔乡,主捕水体上中层喜感光性鱼类。船条形,两侧涂以白漆,船体作急速行进,某些鱼受光反射不断跃入船舱。现此渔具已失传。
  定置网由条形网片和袋网组成,拦截过往鱼类。鱼游弋遇网片阻,遂入网袋。
  迷魂阵网具结构类似定置网具,采用竹簖张放,迂回曲折,鱼遇网片则迷入网袋。
  第五节捕捞队伍渔业劳力都昌渔业捕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湖区人民就以猎渔为业。民国时期,全县常年从事捕捞船只约1200艘,渔业劳力约4000人。民国21年(1932年)江西《经济旬刊》9卷1期记载:都昌有主业渔户1000户,副业渔户5000户。民国24年《中国经济年鉴》记载:都昌有渔户400户,渔民1200人。 建国后,捕捞业发展较快。1949年,全县有渔业人口3310人,其中专业劳力1350人,兼业劳力1960人,有非机动船1146艘。1955年,全县渔业人口为3670人,其中专业劳力1 496人;另有专业从事扒蚌生产103户,船27艘,副业扒蚌生产180户,船286艘。60年代,全县渔业人口在4000人左右,多至5000人,少亦有3000人。1970年,全县渔业劳力3550人,其中专业劳力1 202人,兼业劳力1982人。至1978年,渔业人口上升到6629人,渔业劳力为3499人,其中专业劳力1 659人。进入80年代,全县投入捕捞生产劳力和船具猛增。1 980年,有渔业劳力61 40人,其中专业劳力2562人,兼业劳力3578人。1982年,从业人口增至1 091 6人,其中专、兼业劳力达6792人。有机动船383艘,非机动船2551艘,分别增长150%和56%。1 987年,全县渔业人口为16528人,渔业劳力8088人,其中专业劳力3403人。至1 989年,全县渔业人口达24714人,渔业劳力达1 601 0人,其中专业劳力51 04人。
  渔社渔队建国后,对渔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渔民走集体生产道路。1 952年始,先后成立渔业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县9个捕捞渔区,5个重点渔乡,共建渔农结合的生产合作社51个,入社渔农1530户。1956年,渔农结合的生产合作社达82个,入社渔户2448户。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相继建立渔业生产大队8个,生产队53个。1963年10月,周溪渔业人民公社成立,下辖4个水产大队,25个水产生产队,有渔民910户,3605人,至1968年方撤销。1979年,全县有渔业大队9个,生产队89个。至1982年,全县尚有渔业生产大队15个,生产队123个。
  渔乡渔村全县滨湖乡13个,均有专业或兼业渔民,共有专业或兼业渔村150个。
  周溪乡:有专业渔船309艘,兼业渔船129艘。渔业户1397户,渔业人口621 6人,渔、业劳力2021人,其中专业1120人。渔村为棠荫、熊家、利家、三房、成家山、松竹梦见梵、汪家、曹家山、牌楼下、四房里、中屋里、会垄里、苦竹山、邱家、周官咀、梅沙咀、韩家垄、乌金咀、冯家垅、柳树湾、鹞咀高家、王家山、大屋场、坽里江家、楼下罗家、浆里罗家、邵家、前屋邹家、老屋邹家等。
  和合乡:有专业渔船31 0艘,兼业渔船86艘。渔业户380户,渔业人口1685人,渔业劳力1 288人,其中专业642人。渔村为标石、青龙咀、七房里、舍里、沙堰里、后于湾、于菊里、大田咀、庄舍、何家埠、维时里、黄家湾、程家、詹浩里、菱塘詹家、西崖咀、彭婆垄、白都张、周曹、三房舍、上下六房、枫树下、桥岭坂、铁匠里、湖下、岭上等。
  西源乡:有专业渔船1 17艘,兼业渔船78艘。渔业户687户,渔业人口331 1人,渔业劳力1 077人,其中专业267人。渔村有刘家边、大源垄江家、段家、墈上、江家山、塘里、曹泗村等。
  芗溪乡:有专业渔船290艘,兼业渔船25艘。渔业户402户,渔业人口1646人,渔业劳力1031人。渔村有南垄、康福山、毫里、上下毛坦、东边岸、陈家、余官、曹泗、八房、沙塘、大田咀、西边岭下等。
  万户乡:有专业渔船144艘,兼业渔船43艘。渔业户158户,渔业人口948人,渔业劳力673人,其中专业419人。渔村有周家咀、东岸咀、段家咀、坂上咀、西湖渡、新屋、老屋、沙塘、塘美、彭家咀、惜光、孙家咀、黄家洲、黄家古岭咀等。
  南峰乡:有专业渔船123艘,兼业渔船6 艘。渔业户366户,渔业人口2407人,渔业劳力1 893人。渔村有余晃、曾家湾、坛里、高坡咀、坳里等。
  大沙乡:有渔船113艘。渔业户1 26户,渔业人口962人,渔业劳力31 6人,其中专业268人。渔村有坳上周家、棋盘村、桃源垄、江家垄、柘咀、前舍、茶园里、峦下、大湾塘、口头、江桂里、黄甲塘、横山等。
  都昌镇:有专业渔船20艘,兼业渔船78艘。渔业户253户,渔业人口31 89人,渔业劳力1398人,其中专业352人。渔村有段家、张家塘、吴家、杨家、曹家山、王家湾、高家、中堡、李家、会次咀、东西巢、陈家湾、江家、颈里余家、邵家、篙塘里、龙口里、王家冲、南山塘、界石柳家、界石吴家、大咀头、细堰吴家、新屋黄家等。
  北山乡:有专业渔船30艘,兼业渔船63艘。渔业户430户,渔业 2175人,渔业劳力3209人,其中专业 365人。渔村有邹家咀、杨家港、石塘刘家、石塘张家、余家、松梵余家等。
  苏山乡:有专、兼业渔船1 20艘。渔业户212户,渔业人口1 1 80人,渔业劳力587人,其中专业200人。渔村有邓家、高家、王家、胡公俑里、董家、戴家、胡志广、吴兴里、吴家咀等。
  多宝乡:有专业渔船23艘,兼业渔船25艘。渔业户36户,渔业人口1 92人,渔业劳力120人,其中专业53人。渔村有范垄、长冲、马家堰、下张、彭家、陈浪等。
  三汊港乡:有专、兼业船8艘。渔业户28户,渔业人口112人,渔业劳力106人,其中专业31人。渔村为赤岸咀江家等。
  狮山乡:有渔船15艘。渔、业户83户,渔业人口256人,渔业劳力1 06人,其中专业94人。渔村有王家汊、显发里等。
  [=此处为表格(捕捞工具种类统计(1982年))=] [=此处为表格=]第六节捕捞产量民国21年(1932年),江西《经济旬刊》记载:都昌县丰年产量为7.1万担,平年产量为4.4万担。民国25年《江西年鉴》记载:都昌县鱼类产量2.3万担。
  1949年,全县年产鲜鱼950吨,至1 952年增至2015吨。1954年,全县大水,鄱阳湖鱼产激增,产鲜鱼达7660吨,为历史上捕捞产量最高年份。60年代至70年代,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500至2000吨。1981年,国家对水产品实行开放政策,取消派购,此后,沿湖各村闲散劳力添船增网从事捕捞,产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捕捞产量为3050吨,比70年代最高的1 979年2105吨增长27%。至1986年增至4750吨,较70年代翻了一番。1987年迅速上升至5384.2吨,1988年达6681.2吨,1989年达8203吨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