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田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922
颗粒名称: 密植田管
分类号: S5
页数: 1
摘要: 密植田管建国后对几种主要农作物均提倡密植。水稻:50年代初提倡小株密植,行距在原1.2尺的基础上缩小到0.9至1.O尺,株距在原0.9至1.0尺的基础上缩小到0.7至0.8尺。60午代末至70年代初,针对早稻矮杆生育期短而分蘖力弱的特点,提倡增加基本苗,“靠插不靠发”,行株距统一为0.7×0.3、0.6 X O.4、0.6×0.3三种规格,亩栽2至3万蔸,20至25万基本苗。并普遍推行划行器划行插秧或带尺带绳插秧。局部地区试行复式密植,抛秧和撒秧。杂交稻因分蘖力强,密度略有放宽,一般行距7寸,株距4寸左右。水稻耘田则沿用旧法,二耘一推。已试用除草剂,但未推广。水稻水浆管理,50至60年代中期,均采用串灌、漫灌。60年代后期,推行勤灌浅灌和适时晒田技术。
关键词: 栽培方法 根类作物

内容

密植田管建国后对几种主要农作物均提倡密植。水稻:50年代初提倡小株密植,行距在原1.2尺的基础上缩小到0.9至1.O尺,株距在原0.9至1.0尺的基础上缩小到0.7至0.8尺。亩插7500至9500株。60午代末至70年代初,针对早稻矮杆生育期短而分蘖力弱的特点,提倡增加基本苗,“靠插不靠发”,行株距统一为0.7×0.3、0.6 X O.4、0.6×0.3三种规格,亩栽2至3万蔸,20至25万基本苗。并普遍推行划行器划行插秧或带尺带绳插秧。局部地区试行复式密植,抛秧和撒秧。杂交稻因分蘖力强,密度略有放宽,一般行距7寸,株距4寸左右。水稻耘田则沿用旧法,二耘一推。已试用除草剂,但未推广。水稻水浆管理,50至60年代中期,均采用串灌、漫灌。60年代后期,推行勤灌浅灌和适时晒田技术。
  棉花:50年代初,亩播2500至3000株,采用宽窄行播种,增强边行优势。70年代引进“三组六行”(1畦种6行,每2行播成1个窄行,叫l组;6行共3组,组与组之间为1宽行)栽培法。一般的5000至6000株,个别瘦地8000至10000株。棉花管理,具有都昌丘陵红壤棉区特色。50年代推行深锹埋肥,下湖草、挑湖泥冻土改良红壤,使之变为“海绵地”。60年代推广周溪虬门“争霉桃,保伏桃”的栽培方法:隔冬深锹埋肥,清明后抢晴播种,每亩植棉4000至6000株,麦行“五早”(早选苗、早补苗、早追肥、早松土、早培土压脚),割麦。六抢”(抢割麦、抢挖麦兜、抢追肥、抢定苗、抢培土、抢打药治虫),适时整枝,小暑至大暑打顶,早埋铃肥,雨季结束前施完肥料,及时防治病虫害,立秋前结束打药。70年代抓以密植为中心的栽培管理。1981年总结推广万户“抢早抓密避旱虫”技术。1985年进一步推广了后期管理“三不停”(8月中旬不停肥、9月上旬不停水、9月下旬不停药)经验。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丘陵红壤创高产的栽培管理技术。
  小麦:提倡宽幅条播,播幅0.8至1.0尺,每亩播种量7.5公斤以上。有的推行窄幅条播,行距0.6至0.8尺。
  油菜:直播的改点播为条播,行距1至1.2尺,株距0.3尺,三角形留苗。移栽的每亩6000至8000株,行距l至1.2尺,株距0.6至0.7尺。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