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都昌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140520020210006917 |
颗粒名称: | 第二节 栽培管理 |
分类号: | S5 |
页数: | 3 |
摘要: | 1954年始推广新式秧田,深沟窄畦,平整畦面,烂秧率下降30%至50%。1965年,又提倡马路秧田和通气秧田,干耕干整,泥浆落谷,畦内通气。又因场地育秧易缺水死苗,立枯病严重,随即转为大田薄膜育秧,小苗铲秧移栽,全县普及率达90%以上,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1970年至1971年,一度推行温室育秧,全县盖土温室20多个,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普及。60年代改为水播旱育,因其后期受旱易形成牛毛秧、火烧秧,故又改为水播水育,每亩秧田播量7.5至1 0公斤,每亩本田用种量降低到11公斤左右。1957年周溪箬堑村首次试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并获得成功。60年代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 |
关键词: | 栽培方法 根类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