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9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S31
页数: 2
摘要: 度建国前,水田以两熟制为主,主要复种形式为:中稻——小麦或油菜、萝卜菜;中稻——休闲;中稻——泥豆——休闲;中稻——荞麦——绿肥或休闲;芋头——麦类或油菜。1952年,推行“变单季为双季,变中稻为早稻,变旱地为水田”,全县开始推广双季稻,水田耕作制度由两熟逐步向三熟制演变。耕作制度改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亦随之提高。194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69871亩,复种指数为1. 75;1958年为 1290612亩,指数为2.3;1968年为1123600 亩,指数为1. 86;1977年为1394939.指数为 2. 4;1989年为1361192亩,指数为2.02。
关键词: 农艺性状 作物生理

内容

度建国前,水田以两熟制为主,主要复种形式为:中稻——小麦(大、米麦)或油菜、萝卜菜(生长欠佳者作绿肥);中稻——休闲;中稻——泥豆——休闲;中稻——荞麦——绿肥或休闲;芋头——麦类或油菜。
  1952年,推行“变单季为双季,变中稻为早稻,变旱地为水田”,全县开始推广双季稻,水田耕作制度由两熟逐步向三熟制演变。种植方式亦有较大变化,主要复种形式为:早稻——二晚——油菜或红花;早稻——二晚——休闲;早稻——黄粟(或芝麻、荞麦)——油菜(或冬闲);一晚——油菜(萝卜菜);早稻——萝卜菜或大蒜;席草——二晚——休闲;西瓜——二晚——油菜或休闲。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三变”面积变化概况)=] 旱地耕作制度基本分为两大类:棉区两熟制和粮区三熟制。棉区的复种形式为:小麦——棉花;油菜——棉花;休闲——棉花。粮区旱地多属三熟制,亦有部分两熟制。三熟制复种形式为:麦类(小麦或大、米麦)——大豆——芝麻(或红薯);麦类——芝麻——大蒜;麦类——大豆——黄粟。两熟制复种形式为:蚕碗豆——芝麻(或黄粟);麦类——花生;麦类——红薯(或西瓜)。此外,还有部分旱地为种植单一作物的一年一熟制,如苎麻、黄花、百合等。
  耕作制度改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亦随之提高。194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69871亩,复种指数为1. 75;1958年为 1290612亩,指数为2.3;1968年为1123600 亩,指数为1. 86;1977年为1394939.指数为 2. 4;1989年为1361192亩,指数为2.02。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