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棉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906
颗粒名称: 经济作物棉花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1
摘要: 都昌植棉历史悠久,清同治《都昌县志》即有“棉出十都、十一都”的记载。民国1 8年,全县植棉0. 55万亩,总产82.5吨(籽棉)。民国23年,扩大到3.92万亩,总产207. 75吨,亩产皮棉仅10.6斤。因历来种植中棉,故产量很低。民国37年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赣北植棉指导区开始推广美棉(陆地棉),是年全县植棉8700亩,其中美棉2500亩,总产皮棉12. 50吨,合亩产10斤。1956年面积扩大到8.1万亩,总产1 445吨,单产上升到37斤,开创了都昌棉花生产的新纪录,使都昌成为江西重点产棉县之一。1 980年,国家再次提高棉花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和粮棉挂钩政策,都昌连续5年棉花播种面积超过10万亩,总产4000至5000吨。1 988年后,棉花生产又呈发展趋势,至1 989年,种植87800余亩。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作物产量

内容

都昌植棉历史悠久,清同治《都昌县志》即有“棉出十都、十一都”的记载。民国1 8年,全县植棉0. 55万亩,总产82.5吨(籽棉)。民国23年,扩大到3.92万亩,总产207. 75吨,亩产皮棉仅10.6斤。因历来种植中棉(俗称土棉),故产量很低。民国37年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赣北植棉指导区开始推广美棉(陆地棉),是年全县植棉8700亩,其中美棉2500亩,总产皮棉12. 50吨,合亩产10斤。
  建国后,自1952年始大力推广改良棉(即陆地棉),省农业厅派出植棉工作组赴都昌开展推广工作,进行技术指导,选择有植棉基础的大沙、三汊港、周溪、南峰等乡为基地。当年棉花发展到4. 07万亩,总产419.7吨,单产21斤。1956年面积扩大到8.1万亩,总产1 445吨,单产上升到37斤,开创了都昌棉花生产的新纪录,使都昌成为江西重点产棉县之一。1959年后,因粮棉比价失调,棉花生产下降,至1962年,播种面积仅4. 72万亩,总产470吨,比1956年减产70%。1962年12月,都昌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棉花集中产区县级干部会议,次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的《关于1963年发展棉花生产的决定》,保证了棉农口粮,调整了棉花价格,发放了预购定金,调整了奖售政策,棉花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6年,恢复到1956年水平,面积为8.12万亩,总产达2813吨。比1950年增长94.7%。1970年由于部分棉区水利条件改善,又改用了部分水田种植棉花,面积首次突破1 0万亩,实际播种面积达11. 45万亩,总产达3250吨。1 980年,国家再次提高棉花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和粮棉挂钩政策,都昌连续5年棉花播种面积超过10万亩,总产4000至5000吨。1982年达5687吨,亩产超百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因国家棉花库存较多,对棉花生产采取了控制措施,调减了种植面积,至1 987年,3年中年播种面积8万亩左右,总产4600至5000吨,亩产皮棉100至120斤。1 988年后,棉花生产又呈发展趋势,至1 989年,种植87800余亩。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几个年份棉花面积及产量)=]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