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8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作物产量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4
摘要: 粮食作物建国前,都昌农业的主要收入依靠粮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不息,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屡遭破坏,粮食产量极低。民国22年,全县粮食总产仅97900吨,至民国38年,还下降到62400吨。建国后,彻底废除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政府又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大兴水利,推行科学种田。1 958年至1962年,因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工作中的失误,农业生产受到损害,粮食总产下降到8万吨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生产责任制之后,粮食产量一直呈大幅度稳定上升趋势。1 982年跨过20万吨大关。至1 989年,早稻面积已达30. 92万亩,二晚30.3万亩,稻谷总产量101241.7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9. 2%。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作物产量

内容

粮食作物建国前,都昌农业的主要收入依靠粮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不息,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屡遭破坏,粮食产量极低。民国22年(1933年),全县粮食总产仅97900吨,至民国38年,还下降到62400吨。
  建国后,彻底废除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政府又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大兴水利,推行科学种田。40年来,尽管受到一些挫折,但总的趋势是发展的。1957年全县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达到107150吨,比1 949年增长71.7%。1 958年至1962年,因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工作中的失误,农业生产受到损害,粮食总产下降到8万吨左右。1963年至1965年,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再度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总产上升到132850吨,比1 957年增长66%。1 966年始,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粮食发展缓慢,1 0年间总产仅提高12.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生产责任制之后,粮食产量一直呈大幅度稳定上升趋势。1979年总产超过了17*5万吨。1 982年跨过20万吨大关。1989年达到24万吨,为J 949年的3.8倍。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几个年份粮食面积及产量)=] 水稻:是粮食作物的大宗,栽培历史悠久。清产量无考。民国22年78625吨。民国23年41 480吨,其中籼稻39680吨。建国初的3年中,基本种植面积35至38万余亩,总产稻谷每年5万吨左右。1952年始,栽培双季稻,早稻2万亩,单产140公斤;二晚0. 43万亩,单产60.5公斤。1956年全县早稻发展到20.8万亩,单产提高到189.5公斤;二晚发展到15.1万亩,因受旱,单产仅67.5公斤。至1 989年,早稻面积已达30. 92万亩,二晚30.3万亩,稻谷总产量101241.7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9. 2%。
  三麦(大麦、小麦、米麦):是冬季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播种面积最大,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民国24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6720吨;大米麦5万亩,总产4000吨。1949年,小麦播种面积为16.2万亩,总产4725吨,大米麦10. 39万亩,总产2695吨。由于农民不注重冬季农业生产,习惯上把冬播作物称作“小收”,三麦面积逐年减少。尤其是推行双季稻后,水田基本不种小麦。建国以来,三麦面积历年均在10万至12万亩间浮动,总产7500吨至8500吨。
  大豆:都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均有分布。民国25年大豆总产达5760吨。1 949年播种14.4万亩,总产3600吨。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调整了作物布局,80年代减少到3.5万余亩,总产仅1200吨左右。1985年大面积推广新良种,产量恢复到3000吨以上,单产比1949年增长1.8倍。
  红薯:清无考。民国24年种植1.4万亩,总产560吨。建国后,曾把发展红薯列为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 963年全县插红薯4. 56万亩,比1949年1.87万亩栽播面积翻了3番,总产达7095吨。1980年以后,由于稻谷增产,粮食缓和,食物结构发生变化,红薯面积亦相应减少,1989年全县红薯栽种面积4. 16万亩,总产9284吨。
  黄粟:又称小米。清同治年间已有栽培。民国时期是都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国22年种植面积8.9万亩,总产8900吨。1949年播种7.6万亩,总产2828.5吨,单产仅84斤。以滨湖区种植多。随着棉花不断扩大,黄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60年代常年只播7000至8000亩,70年代仅3000至4000亩,总产200至250吨。
  芋头:清代无考。民国24年全县种植1.8万亩,总产50.4吨。建国初期年种植2万亩左右,70年代后年稳定在0.3至0.5万亩间,年总产5000吨。
  荞麦:清、民国产量无考。建国初年栽培3至4万亩,1954年播种5.45万亩,是历史上最多年份。此后逐年减少,1987年0. 648万亩,总产330.2吨。
  蚕豌豆:民国24年种植2万亩,总产1600吨。建国后至1955年,年播种3万亩上下,总产40至45吨。后逐年减少,80年代播种0.5至0.6万亩,总产20至22.5吨。
  红绿豆:50年代中期年种植1至2万亩,总产500吨左右。60年代0.2至0.3万亩,总产50至70吨。70年代年仅播种几百亩。80年代略有回升,总产40至45吨。
  高梁、玉米:历来零星种植。1960年及1970年种植最多,分别为1106亩和1192亩,总产分别为95. 25吨和49.5吨。
  经济作物棉花:都昌植棉历史悠久,清同治《都昌县志》即有“棉出十都、十一都”的记载。民国1 8年,全县植棉0. 55万亩,总产82.5吨(籽棉)。民国23年,扩大到3.92万亩,总产207. 75吨,亩产皮棉仅10.6斤。因历来种植中棉(俗称土棉),故产量很低。民国37年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赣北植棉指导区开始推广美棉(陆地棉),是年全县植棉8700亩,其中美棉2500亩,总产皮棉12. 50吨,合亩产10斤。
  建国后,自1952年始大力推广改良棉(即陆地棉),省农业厅派出植棉工作组赴都昌开展推广工作,进行技术指导,选择有植棉基础的大沙、三汊港、周溪、南峰等乡为基地。当年棉花发展到4. 07万亩,总产419.7吨,单产21斤。1956年面积扩大到8.1万亩,总产1 445吨,单产上升到37斤,开创了都昌棉花生产的新纪录,使都昌成为江西重点产棉县之一。1959年后,因粮棉比价失调,棉花生产下降,至1962年,播种面积仅4. 72万亩,总产470吨,比1956年减产70%。1962年12月,都昌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棉花集中产区县级干部会议,次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的《关于1963年发展棉花生产的决定》,保证了棉农口粮,调整了棉花价格,发放了预购定金,调整了奖售政策,棉花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6年,恢复到1956年水平,面积为8.12万亩,总产达2813吨。比1950年增长94.7%。1970年由于部分棉区水利条件改善,又改用了部分水田种植棉花,面积首次突破1 0万亩,实际播种面积达11. 45万亩,总产达3250吨。1 980年,国家再次提高棉花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和粮棉挂钩政策,都昌连续5年棉花播种面积超过10万亩,总产4000至5000吨。1982年达5687吨,亩产超百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因国家棉花库存较多,对棉花生产采取了控制措施,调减了种植面积,至1 987年,3年中年播种面积8万亩左右,总产4600至5000吨,亩产皮棉100至120斤。1 988年后,棉花生产又呈发展趋势,至1 989年,种植87800余亩。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几个年份棉花面积及产量)=] 油菜:都昌为冬油菜产区,前清产量无考。民国24年播种14万亩,产籽5600吨。建国以后,油菜发展呈波浪形。1949年油菜10.1万亩,总产1519.7吨。此后逐年增长,1957年,南方13省油菜生产会议代表来都昌参观指导,1958年全县达19.3万亩,总产7506吨,成为江西重点产油县之一。当时生产特点为面积多,但单产低,一般年景亩产只有20至30公斤。60至70年代,由于大力发展水田绿肥红花草,油菜面积每年只有8至9万亩,总产在1700至3000吨之间。1979年,认真贯彻了国务院批转的农林部、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尽快改善食油供应的意见》和全国冬油菜现场会精神,都昌提出“三个1 5万亩”(即油菜15万亩,红花1 5万亩、小麦15万亩)的冬作物布局调整计划,同时还提出油菜“六改”(即白菜型改甘兰型、浅沟宽畦改深沟窄畦、稀植改密植、直播改移栽、单施氮肥改氮磷钾配合、粗放耕作改精细管理)增产技术方案,并在化民公社潭湖大队王家坂进行板田移栽试验,达到亩产100公斤,为全县大面积推广树立了榜样。80年代是油菜生产兴旺时代,1981年播种127375亩,总产4307.4吨。1982年131371亩,总产7121.1吨。1985年161000亩,总产7365吨。1989年289578亩,总产1889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簺麻:都昌是江西重点产麻县份,清同治《都昌县志》已有“簺麻网线”记载。民国23年,植麻1000亩,因旱歉收,产麻64吨。民国24年,产麻264吨。50年代末植麻面积曾达7155亩,总产最高年为1954年,509吨。60年代稳定在4000亩左右,70年代下降到2000至3000亩,总产在100至140吨之间。1985年,受国际市场影响,全国苎麻紧俏,都昌簺麻面积迅速扩大到8248亩。至1987年,达231 85亩,总产达1975.8吨,比1984年分别增长8.4倍和7.5倍。1989年又在市场影响下减少面积,共6219亩,总产51 3吨。
  芝麻:民国23年播种3. 92万亩,总产1764吨。50年代,面积2至3万亩。1963年后,基本稳定在3.4万亩左右,以1979年为最多,达4. 47万亩,总产一般年份在750至1050吨之间,最高1982年达1933吨。
  花生:民国23年播种1.5万亩,总产1800吨。建国后,因受粮食作物和市场影响,生产不够稳定,50年代9至10万亩,总产500至1100吨。60年代下降到3至5千亩,总产180至400吨。80年代有逐年上升趋势。1987年播种1. 58万亩以上,总产1760.3吨。
  茶叶:建国前有零星种植,自饮为主。1958年始小面积发展,253亩,总产17.5吨。1975年始建立乡村小茶场,面积连年扩大,至1 978年达到10572亩,1982年又增加到15765亩,茶叶产量达57.9吨。1989年全县共5957亩,总产达44吨。
  烟叶:都昌历来为江西重点晒烟产区,清宣统间“每年五六千石”。民国6年,全县种烟万亩,产烟2万石。建国后,烟区改为棉区,面积逐渐减少。1 950年3000亩,产烟叶21 0吨。至1969年只有200亩,产烟叶13.6吨。80年代初,年种350至450亩,产烟叶30吨左右。1987年始引进烤烟,翌年栽培1200亩。至1 989年,全县种烟385亩,总产22吨。
  蚕桑:50年代末,全县鲜茧产量200公斤。70年代末也只有2500公斤左右。1981年都昌被列为全省14个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次年种桑7902亩,553万株。1983年产鲜茧16.6吨,为历史最高年。此后因经营管理和市场价格等影响,桑园面积逐年减少,至1989年,仅存桑园166亩,总产鲜茧1.O吨。第四章农技农艺第一节耕作制度水田耕作制度建国前,水田以两熟制为主,主要复种形式为:中稻——小麦(大、米麦)或油菜、萝卜菜(生长欠佳者作绿肥);中稻——休闲;中稻——泥豆——休闲;中稻——荞麦——绿肥或休闲;芋头——麦类或油菜。
  1952年,推行“变单季为双季,变中稻为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