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880
颗粒名称: 水稻品种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摘要: 建国初期,中稻大面积栽培的为细秆籼、大秆籼,其次为木子糯、蜜蜂糯、毛红糯、草鞋糯、三粒寸等糯型品种。均为4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生育期1 45天左右。小面积栽培的有抚州早,生育期115天,立秋前5天收获;红米早,生育期125天,立秋后4天收获。沿湖一带也有少量二晚栽培。1 957年至1 958年曾引进猪毛簇、牛毛黄、苏扬41 2、水源三百粒等粳稻品种,因生育期长,又不适合都昌食用习惯,未能普及。1 961年引进雪花糯,开创了都昌二季晚糯的历史。1 984年引进杂交早稻威优35,单产一般400至450公斤,比常规品种亩增75至100公斤。1987年引进中熟的威49,单产450至650公斤,1988年全县大面积推广。一晚引进了杂交稻汕优63,取代了科字6号。
关键词: 作物 品种

内容

建国初期,中稻大面积栽培的为细秆籼、大秆籼,其次为木子糯、蜜蜂糯、毛红糯、草鞋糯、三粒寸等糯型品种。均为4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生育期1 45天左右。小面积栽培的有抚州早(又叫早米),生育期115天,立秋前5天收获;红米早,生育期125天,立秋后4天收获。沿湖一带也有少量二晚栽培。
  建国后,相继引进并大面积栽培的品种135个。品种推广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地方良种普及阶段。早稻品种:1953年始,相继引进且大面积栽培的有南特号、赣农3425、更新南特号、莲塘早、陆才号。1959年曾引进早粳青森5号达万亩,种植失败。中稻品种:1955年引进长粒籼,替代了传统品种细秆籼。晚稻品种:1954年因水灾始自湖北引进二晚溜儿籼进行生产救灾,亩产75公斤左右。1956年引进柳絮晚取代了溜儿籼。1 957年至1 958年曾引进猪毛簇、牛毛黄、苏扬41 2、水源三百粒等粳稻品种,因生育期长,又不适合都昌食用习惯,未能普及。J959年后,相继引进油粘子、公社6号、浙场9号、黄禾子、雁咀红、长脚晚、湖洲早、九月寒和星横一号,使二晚单产提高到125至1 50公斤。1 961年引进雪花糯,开创了都昌二季晚糯的历史。1965年引进晚粳农垦58,产量很高。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矮秆良种发展阶段,先后引进矮秆品种百余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稻品种有:1965年始引进矮脚南特号;1966年引进矮南早l号、青小金早、奎陆矮、团粒矮;1969年后相继引进二九南、二九青、早丰(粳稻)、福建特早、矮陆才、广解9号、广解607、广解红、铁骨矮、6044、7055、竹莲矮、华矮8号、84早8号、先锋l号、广陆矮4号、珍珠矮、广选3号、红410等,从而使早稻单产提高到275至300公斤,部分田块400公斤以上,实现了早稻矮杆化。晚稻先后引进的有飞老、广秋4309-2、早广二号、秋矮、秀江晚、赣南晚等,生育期均长未能普及,因而在较长时期内大面积采用早丰、珍珠矮、先锋1号等早稻返秋,产量一般在200公斤左右。一晚普遍采用科字6号(IR8号),糯稻大面积推广红谷糯(高秆)、台山糯、海南糯、高梁糯。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为普及二晚矮秆品种和杂交水稻大发展阶段,推广的品种有:早稻:相继引进了早熟品种二九丰、原丰早、浙幅802、四枚二号;中熟品种73-07、78-1000、7721、青秆黄。1 984年引进杂交早稻威优35,单产一般400至450公斤,比常规品种亩增75至100公斤。1987年引进中熟的威49,单产450至650公斤,1988年全县大面积推广。晚稻:1976年引进杂交稻汕优2号,试种10余亩,单产400至750公斤,次年扩大到3300亩,1 978年扩大到1 0万亩,但因生育期太长,又受特大旱灾,次年面积锐减。1980年引进八一晚,开创二晚矮秆良种化历史。1983年引进杂交稻威优64、汕优64,使晚稻杂优恢复到10万亩,1987年18万亩,1989年达24万亩,亩产平均391公斤。一晚引进了杂交稻汕优63,取代了科字6号。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