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作物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8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作物品种
分类号: F307.1
页数: 3
摘要: 建国初期,中稻大面积栽培的为细秆籼、大秆籼,其次为木子糯、蜜蜂糯、毛红糯、草鞋糯、三粒寸等糯型品种。均为4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生育期1 45天左右。小面积栽培的有抚州早,生育期115天,立秋前5天收获;红米早,生育期125天,立秋后4天收获。沿湖一带也有少量二晚栽培。1956年引进柳絮晚取代了溜儿籼。1 957年至1 958年曾引进猪毛簇、牛毛黄、苏扬41 2、水源三百粒等粳稻品种,因生育期长,又不适合都昌食用习惯,未能普及。1 961年引进雪花糯,开创了都昌二季晚糯的历史。1965年引进晚粳农垦58,产量很高。棉花品种 1 952年以前,都昌全部种植中棉(土棉),有毛籽、铁籽、紫花棉3种。
关键词: 作物经济 种植业

内容

建国初期,中稻大面积栽培的为细秆籼、大秆籼,其次为木子糯、蜜蜂糯、毛红糯、草鞋糯、三粒寸等糯型品种。均为4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生育期1 45天左右。小面积栽培的有抚州早(又叫早米),生育期115天,立秋前5天收获;红米早,生育期125天,立秋后4天收获。沿湖一带也有少量二晚栽培。
  建国后,相继引进并大面积栽培的品种135个。品种推广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地方良种普及阶段。早稻品种:1953年始,相继引进且大面积栽培的有南特号、赣农3425、更新南特号、莲塘早、陆才号。1959年曾引进早粳青森5号达万亩,种植失败。中稻品种:1955年引进长粒籼,替代了传统品种细秆籼。晚稻品种:1954年因水灾始自湖北引进二晚溜儿籼进行生产救灾,亩产75公斤左右。1956年引进柳絮晚取代了溜儿籼。1 957年至1 958年曾引进猪毛簇、牛毛黄、苏扬41 2、水源三百粒等粳稻品种,因生育期长,又不适合都昌食用习惯,未能普及。J959年后,相继引进油粘子、公社6号、浙场9号、黄禾子、雁咀红、长脚晚、湖洲早、九月寒和星横一号,使二晚单产提高到125至1 50公斤。1 961年引进雪花糯,开创了都昌二季晚糯的历史。1965年引进晚粳农垦58,产量很高。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矮秆良种发展阶段,先后引进矮秆品种百余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稻品种有:1965年始引进矮脚南特号;1966年引进矮南早l号、青小金早、奎陆矮、团粒矮;1969年后相继引进二九南、二九青、早丰(粳稻)、福建特早、矮陆才、广解9号、广解607、广解红、铁骨矮、6044、7055、竹莲矮、华矮8号、84早8号、先锋l号、广陆矮4号、珍珠矮、广选3号、红410等,从而使早稻单产提高到275至300公斤,部分田块400公斤以上,实现了早稻矮杆化。晚稻先后引进的有飞老、广秋4309-2、早广二号、秋矮、秀江晚、赣南晚等,生育期均长未能普及,因而在较长时期内大面积采用早丰、珍珠矮、先锋1号等早稻返秋,产量一般在200公斤左右。一晚普遍采用科字6号(IR8号),糯稻大面积推广红谷糯(高秆)、台山糯、海南糯、高梁糯。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为普及二晚矮秆品种和杂交水稻大发展阶段,推广的品种有:早稻:相继引进了早熟品种二九丰、原丰早、浙幅802、四枚二号;中熟品种73-07、78-1000、7721、青秆黄。1 984年引进杂交早稻威优35,单产一般400至450公斤,比常规品种亩增75至100公斤。1987年引进中熟的威49,单产450至650公斤,1988年全县大面积推广。晚稻:1976年引进杂交稻汕优2号,试种10余亩,单产400至750公斤,次年扩大到3300亩,1 978年扩大到1 0万亩,但因生育期太长,又受特大旱灾,次年面积锐减。1980年引进八一晚,开创二晚矮秆良种化历史。1983年引进杂交稻威优64、汕优64,使晚稻杂优恢复到10万亩,1987年18万亩,1989年达24万亩,亩产平均391公斤。一晚引进了杂交稻汕优63,取代了科字6号。
  棉花品种 1 952年以前,都昌全部种植中棉(土棉),有毛籽、铁籽、紫花棉3种。1952年引进改良棉岱字15号,淘汰了中棉。以后又搭配种植彭泽4号、鸭棚棉、多铃棉,单产从5公斤提高到25公斤。1965年始,大面积推广洞庭l号和鄂光棉,取代岱字15号,单产从25公斤提高到35.7公斤。1972年始,大面积推广泗棉l号和沪棉204,取代鄂光棉,单产提高到37.5公斤。1979年普及徐州142,实现一县一种,1981年单产提高到42.5公斤,1982年始,连年超50公斤。
  麦类品种传统品种为和尚头、三月黄、蜈蚣穗、滑油得。50年代始,相继引进南大2419、碧码1号、万年2号、鄂麦6号、九麦1号、友谊麦、荆州47、鄂恩1号。
  油菜品种传统品种为都昌油菜(白菜型)。60年代后相继引进甘兰型良种胜利52、川油长角、军农1号、西南302、矮架早、浔油3号、821、79-601和杂交良种秦油2号。1989年基本淘汰白菜型。
  苎麻品种传统品种有家麻、河麻,其中家麻产量低,但单纤指数高达3000支,属全国高指数品种之一。1979年始,引进芦竹青、黑皮兜等新品种花生品种传统品种为都昌麻壳花生、小子花生,香味浓但产量低。70年初相继引进强盗花生、油果花生,粤油551、鄂花3号、海花1号等,因香味不如传统品种,种植面积不大。
  大豆品种传统品种有大粒黄、小粒黄、茶豆、乌豆。70年代相继引进田埂豆、晚大豆、八月爆等。1982年引进黄豆矮脚早,1 984年全县普及。
  芝麻品种传统品种有本地黑芝麻、红芝麻。1956年始,相继引进佛座芝麻、多棱芝麻、武宁黑芝麻、中芝七号白芝麻。
  其他作物品种红薯:传统品种有本地“洋薯”。1 954年引进胜利百号,逐步取代了地方品种。黄粟:传统品种有红糯、马口糯、狗尾巴糯、秤砣糯、芒槌糯、矮脚籼(籼型),至今沿用。荞麦:传统品种花荞麦、苦荞麦(春播),至今沿用。高梁:沿用传统品种红高梁、多穗高梁,1971年引进杂交高梁,未能推广。玉米:50年代相继引进金皇后、老来红,1985年引进杂交中单2号,因无大面积种植习惯,未能推广。红花:1955年始引进栽培,有余江大叶籽和永修麻壳籽。烤烟:传统品种为地方晒烟,以万户刘山里品种最优。1987年试种烤烟,引进美国烤烟品种G140,栽培成功。甘蔗:50年代引进台糖134,现普及。
  水果品种柑桔:传统品种珊瑚红桔、都昌红桔。60年代引进南丰蜜桔、大红袍。70年代引进温州蜜柑宫川、尾张及少量椪树等品种。酸柚、酸橙:传统品种,果形大、味美、籽少,1 986年获九江市柚类品种第一名。梨:传统品种有早禾梨、棋子梨、秤砣梨、粉桨梨(后三种俗称“霉梨”,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后熟或煮熟方可食用),1959年后,相继引进博多青、长十郎、早三花、20世纪、晚三吉、太平、明月、上饶麻梨、大麻壳、金水l号、金水2号、新世纪、黄花等品种。桃:传统品种为毛桃,1959年后相继引进蟠桃和水蜜桃良种白凤、浏阳四斤桃,1986年后相继引进沙子早生、岗山早生、雨花露、黄桃。李:传统品种为本地李,1977年引进红心李、朱砂李。葡萄:1981年引进北醇、康拜尔、白羽、佳丽酿、黑色比尔、甲州三尺,1986年引进白香蕉。柿:传统品种,一名油柿,又称君迁子、牛奶柿,主要用于浸汁浆渔网;一名牛心柿,又称磨盘柿,可食用。枣:传统品种有米枣、糠枣2种,1960年引进河北大蜜枣。苹果:50年代始引进国光、香蕉等类品种,栽培成功。香瓜:传统品种,有菜瓜、金瓜、梨瓜3种。西瓜:传统品种为打籽瓜。50年代末引进抚州西瓜,70年·代后相继引进大籽马兰瓜、小籽马兰瓜、蜜宝、解放、华东24、华东26、鄂伦白、新澄l号杂交瓜。此外,水果品种还有沙果、杏、杨梅、枇杷、石榴、樱桃、板栗、银杏等,均为地方传统品种,未行改良。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