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8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产工具
分类号: F302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耕耙作业使用犁、耙、锹、锄等,且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9月,成立都昌拖拉机站,购进l台福克森-35型轮式拖拉机,配有铧式犁及拖斗。1 959年拖拉机发展II台,并在县农场及苏山、南山、杨洲、鸣山、大港等垦殖场率先推广使用拖拉机、联合播种机等新型农业机械。1979年后,全县农业机械发展很快,至1 989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020酐,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动力0.168瓩。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285台,7515瓩;手扶拖拉机1016台,8917 瓩,平均千亩耕地拥有拖拉机2. 25台。铧式犁、园盘犁、双滚轧耙、旋耕机、拖斗等配套农机具19929台(件)。全县可机耕面积55.2万亩,但县内拖拉机多用于运输,完成机耕面积仅9.4万亩,占可机耕面积的17%。
关键词: 生产工具 农业机械

内容

建国前,耕耙作业使用犁、耙、锹、锄等,且一直沿用至今。1956年始,实行农具改革,推广江西水田犁(单铧犁)379部、双轮双铧犁104部。1958年9月,成立都昌拖拉机站,购进l台福克森-35型轮式拖拉机,配有铧式犁及拖斗。1 959年拖拉机发展II台,并在县农场及苏山、南山、杨洲、鸣山、大港等垦殖场率先推广使用拖拉机、联合播种机等新型农业机械。1979年后,全县农业机械发展很快,至1 989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020酐,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动力0.168瓩。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285台,7515瓩;手扶拖拉机1016台,8917 瓩,平均千亩耕地拥有拖拉机2. 25台。铧式犁、园盘犁、双滚轧耙、旋耕机、拖斗等配套农机具19929台(件)。全县可机耕面积55.2万亩,但县内拖拉机多用于运输,完成机耕面积仅9.4万亩,占可机耕面积的17%。
  排灌工具宋末元初始,都昌即使用龙骨水车,自后至建国前,一直未有革新,并成为县内唯一的排灌器械。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帮助农民改良水车,于50年代相继引进较先进的解放式水车、畜力水车、风力水车和脚踏水车。并于1957年首次引进7套机动水泵。1963年,全县建国营大型排灌站8个,总装机达559. 5瓩。至1989年,全县排灌动力机有3050台,32744瓦工,其中用于排灌的柴油机2886台、26780瓩;电动机1 58台,5930瓩;汽油机6台,34酐;各种配套水泵3417台;喷灌机械43套。
  植保工具建国前,无此类工具。1956年始,县国营农场首次购买喷雾器17部、喷粉器3部,用于病虫害防治。1965年,万户公社又购进1台机动喷粉机。此后,全县治虫机器推广迅速,至1989年,已有人力喷雾器、喷粉器54000余台,机动喷雾(粉)机205台,289瓩。
  收获工具传统农具有镰刀、草叉、禾斛、禾筛、连枷等。50年代始,改良农具不断出现,水稻脱粒引进脚踏式脱粒机(俗称打谷机),比用禾斛提高工效5倍左右。1965年,徐埠、‘张岭、东山等公社在打谷机旁安装F165型柴油机作动力,带动滚筒脱粒,当年即安装12台。1975年,三汊港农机厂仿制108型动力收割机,在全县推广使用。1979年购进小型水稻割晒机1台,稻麦脱粒机4台,配套动力7.5瓩,能用于稻谷、小麦、黄豆等作物脱粒,并适应场地作业。1 981年7月,县农业机耕队购进1台谷物联合收割机,能一次完成水稻或小麦的收割、脱粒、分离、粗清选工序,每小时工作量3至4亩。至1989年,全县共拥有动力脱粒机213台,541瓩,打谷机28343台。水稻脱粒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作业,但农作物收割仍在使用镰刀、茅镰刀。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