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844
颗粒名称: 卷十一 农业
分类号: F302.2
页数: 19
摘要: 土地占有建国前,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在内均归私人所有。绝大多数土地为剥削阶级占有,农民人口多而土地占有少。大港乡飘水村地主石砥如,占有良田沃土千余亩,秋冬两季,都湖鄱彭相邻4县收租,人称“谷王”。土地买卖由双方商议,买者备办酒菜,先由卖者立具卖契,写明土地名称、座落、水路、附属物、四至、面积、价格及买主姓名等,尔后与在见人、代笔人同时签名画押交买主收存,以作凭证。买主凭契约及过户单作为管业依据。都昌土地价格分3等:水田上等每亩60元(银元),最高80至100元,中等40元,下等15元;旱地上等每亩40元,中等30元,下等20元。逾期不赎,土地所有权归承当者。以采用纳谷制者居多,占80%,分获制占15%,代耕制占5%。
关键词: 农业体制 管理体制

内容

土地占有建国前,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在内均归私人所有。绝大多数土地为剥削阶级占有,农民人口多而土地占有少。大港乡飘水村地主石砥如,占有良田沃土千余亩,秋冬两季,都湖鄱彭相邻4县收租,人称“谷王”。
  [=此处为表格(建国前全县土地占有情况)=] 买卖农民每因天灾人祸,为生活所迫而出卖土地,豪门富户则趁机巧取豪夺。土地买卖由双方商议,买者备办酒菜,先由卖者立具卖契,写明土地名称、座落、水路、附属物、四至、面积、价格及买主姓名等,尔后与在见人、代笔人同时签名画押交买主收存,以作凭证。另写1张过户单给当地主管土地册书者,推收过户。买主凭契约及过户单作为管业依据。都昌土地价格分3等:水田上等每亩60元(银元),最高80至100元,中等40元,下等15元;旱地上等每亩40元,中等30元,下等20元。
  典当土地典当手续大致与买卖相仿,但土地所有权仍属当出者,使用权属承当者。到了议定期限,当出者可按原价赎回。逾期不赎,土地所有权归承当者。亦可协商续典。
  租佃都昌租佃制度有4种纳租方式:分获制(俗称分租)、纳谷制(俗称谷租)、代耕制(俗称作份田)、纳钱制(俗称钱租)。以采用纳谷制者居多,占80%,分获制占15%,代耕制占5%。民国24年(1935年)调查,纳谷制占95%,纳钱制占4%,分获制占1%。缴租时期为每年秋冬,由佃户一次向地主送缴。租佃种期一般为8年,最短则为3年。纳谷制和纳钱制,必须预付押金。押金多寡双方面议,一般按租额的20%预付,最多为50%,最少也要10%。农田租额根据田地优劣而定,民国24年纳谷制租额为:上等田2. 24石(每石重量早谷95斤),中等田1. 63石,下等田1. 02石。旱地上等2石,一般0.61石,山地0.4石。旱地多数以黄豆纳租,一般每亩纳黄豆80至90斤,下等60至70斤。纳谷制多为“铁板租”,无论丰歉,均按定数缴纳。纳钱制又称“折租”。民国22年上等田亩纳租金(银元)6元,中等田4元,下等田2元;旱地2. 70元,山地1. 15元。分获制主要是灾年歉收采用的一种分配方法,有对分、四六分、三七分等,佃户得大头。代耕制由地主向租农提供住房、耕牛、农具、肥料、种子、柴山等,秋后先扣除种子和饼肥价款,再将产品对半平分。
  雇工都昌雇工分长工、月工、日工(散夫)3种形式。长工从阴历正月十五上工至腊月廿四日(亦有十四日)下工,共干活1 1个多月,仅插秧结束和收割完毕后备放假l天。佣金一般面议。民国25年,一般38元(银元),庄稼头可拿到42元,牧牛工仅5至10元。月工一般在农忙时雇请,雇用1至3月不等,月佣金5至6元。日工每日佣金0.2至0.6元,视季节忙闲和劳力强弱而定。
  借贷佃农交租之后,所剩不足维持生活,即被迫借贷。有借钱、借物、放青苗3种。民国初年,按年息计算,一般加二(即20%),有的加倍。抗战期间,按月息计算,一般加三,加五,甚至加倍。借钱借物计息均同。借青苗即以青苗作抵押进行借贷,借时一般都高于市价,而还时青苗价格却低于市价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借高还低,借债户损失惨重。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按土地进行分配,因此,土地大量占有者借助其经济条件不断兼并,致使自耕农、半自耕农逐渐沦为雇农或佃农。据民国24年续编之《中国经济年鉴》所载,都昌各类农户在各年的比重即可见一斑。
  [=此处为表格(《中国经济年鉴》载都昌各类农户比重 )=] 第二节土地改革都昌于1950年12月、1951年7月和11月,先后3期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封建所有制,共没收地主土地和征收食田及富农、小土地出租者的出租土地共225519亩,没收资产折人民币7441 311万元(旧版),享受户为49675户,平均每户分得土地4.5亩,分得资产折人民币150元。随即,又于1952年11月在66个乡进行第一期土改复查,1953年1月在93个乡进行第二期土改复查,巩固了土改成果。
  土改后,农村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变化。全县共有农业人口308556人,土地面积657190亩,人均2.13亩。土地转变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有,但仍属私有制。
  [=此处为表格(土改后都昌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 第三节互助合作土地改革以后,都昌人民响应“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开展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1951年3月,汉暹乡蒲塘村农民刘裕隆在他组织的读报小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季节互助组。全组共9户,44人,28个半劳动力。有水田96. 65亩、旱地28. 097亩、开荒田3. 38亩、地8.285亩,耕牛6头。季节互助组是农民在农忙季节采取以工换工或以人工换牛工的一种临时性劳动组织。
  1952年全县季节性互助组发展到677个,参加农户4 044户,11630个劳动力。同时又成立了常年互助组49个,参加农户345户,739个劳动力。2种互助组占全县总农户的5. 76%。常年互助组是农民常年互相帮工换工的一种劳动组织,组内的劳力、耕牛和农具均实行评分。生产告一段落,即清理结算帐目。所生产的农产品,仍归各自所有。1 953年全县常年互助组发展到1 21个,969户;季节互助组977个,6025户。占全县总农,_的9. 19%。1 954年互助合作运动进入高潮,常年互助组达到了1 063个,9961户;季节互助组4033个,26945户。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48. 6%,互助合作期问土地等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
  1954年春,全县试办了明星、曙光、新生3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下半年发展到20个,入社农户80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09%。初级社是在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半社会主义性质,参加农户将土地、耕牛、农具入股,所有权仍属原主,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劳力按劳动时间记分,所得收入,提留5%的公积金后,按入股土地和劳力四六分成或三七分成。
  1955年冬,全县初级社已发展到1646个,入社农户达671 43户。同时,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个,入社农户1535户。组织起来的农户达91.2%。高级社属社会主义性质,土地为社员所共有,不参加分红。社员评工记分按劳分配。高级社下设生产队,其规模一般10至15户。对生产队实行生产计划、产品交售、生产收入和财务分配四统一。在管理上实行“四定”(定土地、劳力、耕牛、农具)“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一奖赔(超产奖,减产赔)。1956年L半年,全县并初级社为高级社54个,3043户,占总农户40%。同年底,已有高级社265个,入社农户76769户。1957年高级社为314个,78141户,占总农户99. 70%. 第四节人民公社 1958年8月25日,万人冒雨集会,宣告都昌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黎明人民公社(后更名为大沙人民公社)成立。它是由西田、和合、竹林、大沙4个乡18个高级社合并而成,共7012户,28684人,拥有耕地4 4171亩,其中水田19241亩,旱地24930亩。该社自筹备至成立历时7天,军事建制。公社下设14个团、200个营,营下设连,每连20个左右的战斗员。
  1958年,全县基本实现公社化。共建人民公社12个,规模最大的南峰公社,有8626户,35940人,耕地57780亩;最小的东山公社,亦有2266户,9022人,耕地13835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成立管理委员会,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管理。初期亦普遍推行军事建制,社级核算,并大办食堂,对社员实行包吃、包教、包医的生活供给制。同时,劳动分配根据社员劳力强弱、技术高低、劳动好坏评定级别,实行工资加奖励,以公社全年纯收入(除税金、公共积累、生产费用)的80%为社员固定工资,20%为奖励金。工资按月预发60~70%。
  1959年冬,推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建制,公社、大队二级核算,以大队为单位统一分配。1962年执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停办公共食堂,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资金分配在年内所得农副业各项收入总额中,提取24%左右为下年费用,8%左右缴纳农业税、大队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余下按社员全年劳动工分分配。粮食分配则在完成国家征购和留足种子后,按基本口粮、工分带粮、家肥带粮、饲料粮等项目分配给社员。有的地方丰年还预留部分储备粮。分配每年分3次进行,小麦、油菜收获后1次,称“春收预分”;早稻收获后1次,称“夏收预分”;年终1次,称“决分”。
  第五节生产责任制 1978年始,改革农业生产体制,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 979年至1980年,开始缩小大、小队规模,随后在生产队划分作业组,将土地按人口劳力4:6的比例包产到组,耕牛农具根据土地面积搭配。实行超产全奖,减产全赔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土地和大型生产资料所有权仍属集体。1981年至1982年,先是偏僻、贫困地区的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后是全县97%的社队推行包产或包干到户。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发布的1号文件,全面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分配形式是“保证国家的(上交农业税),交足集体的(上交提留),剩下是自己的”。一般由村民委员会在年初按实际需要确定提留总额和农业税,由村小组落实到农户,在夏、秋粮交售时提取。
  第六节全民所有制国营垦殖场 1957年12月,县直机关干部响应国家“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号召,上山下乡,相继建立苏山、南山、杨洲、鸣山、大港等5个农林牧副渔综合垦殖场。1958年又建立北庙万头养猪场(1960年更名北庙垦殖场)。实行工资制。1961年始,上述场陆续转成人民公社。至1970年最后一个垦殖场新妙综合垦殖场(由北庙垦殖场更名)由国营转为集体后,全县无国营垦殖场。
  国营农场 1950年在徐埠码矶山东侧建立县农场,1968年改县良种场。+ 1983年前实行工资制,每年亏损,年需国家补贴5至8万元。1984年改工资制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始扭转亏损局面,不再吃国家补贴。
  第二章生产条件第一节耕地清同治《都昌县志》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田地山塘共七千五百四十五顷三十亩三分八厘”,折113205. 38亩。民国25年(1 936年),耕地扩大到384078亩。民国37年略有减少,为383978亩,其中水田268785亩、旱地¨5193亩。
  1949年全县耕地总面积553360亩。1952年土地改革,经重新丈量,耕地总面积为607209亩,增53849亩,以后逐渐减少,1989年耕地面积减少到576696亩。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代表年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建国后,耕地面积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开荒都昌农民重视开垦荒地。民国35年县政府工作报告称:“本县所有公私荒田荒地业经调查拥有二万三千五百零六亩,现经实行垦殖者计一千四百三十七亩。曾经一度设立县农牧场一所专司垦殖工作,计开垦荒地一百五十亩,农民自行开垦五五六亩”。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更加重视垦荒。1950年即行文颁布“熟荒三年不纳税,生荒五年不交粮”政策,当年全县垦荒16102亩之多。1951年进一步放宽垦荒政策,该年垦荒面积28629亩,为建国后垦荒最多的年份。自1949年至1959年,共开荒196646亩,占40年中垦荒总面积的99. 3%。60至70年代,全县基本上未行垦荒。80年代由于落实了土地政策,农民垦荒积极性被调动,1980年至1 989年,全县零星垦荒491亩。
  围垦建国后,全县沿湖筑堤88座,围垦草洲5.1万亩,其中已开垦农田2.5万亩。规模较大的有4处:新妙大坝,围垦湖洲0. 35余万亩;矶山湖圩堤,围垦湖洲0. 51万亩;周溪圩堤,围垦湖洲1. 14万亩;东风圩堤,围垦湖洲0. 25万亩。
  土地占用建国后,土地占用较为严重,40年中共占用耕地115493亩。其中水利建设占地约47975亩,占41.5%;城镇基本建设占地4328亩,占3. 7%;道路建设占地49823亩,占43.1%;城镇和农村居民建房占地4876亩,占4. 3%。
  农田建设 50至6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大搞水利,解决旱涝问题。70年代中后期,转为以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园田化建设。规模较大的有徐埠公社高桥大队长官舍村平整土地350亩;景湖公路沿线的中馆、鸣山、张岭、北炎4乡建成园田化面积1. 25万亩;化民、杭桥、徐埠、大沙、阳丰、七角等乡,共建成园田化面积2.4万亩。
  第二节劳动力数量建国前农业劳动力数量无考。1949年农业人口275984人,劳动力121 555人。随着农村人口逐年增长,农业劳动力也相应增长,到1989年,农业人口为560981人,农业劳力亦上升到245880人。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都昌县部分年份农业劳力变化情况)=] 由于劳动力增加,劳力也日渐富余。1981年劳力资源调查,全县有农业劳动力184146人,每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3. 14亩。按每个劳力实际可以负担耕地6亩计算,全县有富余劳力6.8万人,占劳力总数的36. 9%。但在地域分布上,全县又不平衡;周溪、西源、和合、大沙等滨湖地区,有50%以上的劳力富余,这些地区男劳力除大忙季节,基本上外出从事短期工副业。
  素质都昌解放初期,农业劳力无论男女老少,几乎全是文盲或半文盲。经多年开展扫盲教育和普及小学教育,现农民绝大多数都有一定文化。1982年调查,全县农业劳力198200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30940人,占66. 1%,文盲、半文盲67260人,只占33. 9%,且多为老年。有60%农户的主要劳力听过农业技术课,1.2万名农村骨干则多次受过短期农业培训,400户成为科学种田示范户,其中100户属县掌握的重点示范户。这些户主要劳动力每年集中到县培训1次。
  第三节生产工具耕作工具建国前,耕耙作业使用犁、耙、锹、锄等,且一直沿用至今。1956年始,实行农具改革,推广江西水田犁(单铧犁)379部、双轮双铧犁104部。1958年9月,成立都昌拖拉机站,购进l台福克森-35型轮式拖拉机,配有铧式犁及拖斗。1 959年拖拉机发展II台,并在县农场及苏山、南山、杨洲、鸣山、大港等垦殖场率先推广使用拖拉机、联合播种机等新型农业机械。1979年后,全县农业机械发展很快,至1 989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020酐,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动力0.168瓩。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285台,7515瓩;手扶拖拉机1016台,8917 瓩,平均千亩耕地拥有拖拉机2. 25台。铧式犁、园盘犁、双滚轧耙、旋耕机、拖斗等配套农机具19929台(件)。全县可机耕面积55.2万亩,但县内拖拉机多用于运输,完成机耕面积仅9.4万亩,占可机耕面积的17%。
  排灌工具宋末元初始,都昌即使用龙骨水车,自后至建国前,一直未有革新,并成为县内唯一的排灌器械。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帮助农民改良水车,于50年代相继引进较先进的解放式水车、畜力水车、风力水车和脚踏水车。并于1957年首次引进7套机动水泵。1963年,全县建国营大型排灌站8个,总装机达559. 5瓩。至1989年,全县排灌动力机有3050台,32744瓦工,其中用于排灌的柴油机2886台、26780瓩;电动机1 58台,5930瓩;汽油机6台,34酐;各种配套水泵3417台;喷灌机械43套。
  植保工具建国前,无此类工具。1956年始,县国营农场首次购买喷雾器17部、喷粉器3部,用于病虫害防治。1965年,万户公社又购进1台机动喷粉机。此后,全县治虫机器推广迅速,至1989年,已有人力喷雾器、喷粉器54000余台,机动喷雾(粉)机205台,289瓩。
  收获工具传统农具有镰刀、草叉、禾斛、禾筛、连枷等。50年代始,改良农具不断出现,水稻脱粒引进脚踏式脱粒机(俗称打谷机),比用禾斛提高工效5倍左右。1965年,徐埠、‘张岭、东山等公社在打谷机旁安装F165型柴油机作动力,带动滚筒脱粒,当年即安装12台。1975年,三汊港农机厂仿制108型动力收割机,在全县推广使用。1979年购进小型水稻割晒机1台,稻麦脱粒机4台,配套动力7.5瓩,能用于稻谷、小麦、黄豆等作物脱粒,并适应场地作业。1 981年7月,县农业机耕队购进1台谷物联合收割机,能一次完成水稻或小麦的收割、脱粒、分离、粗清选工序,每小时工作量3至4亩。至1989年,全县共拥有动力脱粒机213台,541瓩,打谷机28343台。水稻脱粒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作业,但农作物收割仍在使用镰刀、茅镰刀。
  第四节农业投资资金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扶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每年对农业实行投资。1949年至1959年,用于农业的事业费(不包括人员机构经费和投放农场、农科所经费,下同)计58万元。1960年至1969年计105.4万元。1970年至1 979年计151. 02万元。1 980至1989年计129. 56万元。40年中共投入资金343. 90万元。有些项目投资较多且集中,如1973年至1987年投放扶助人民公社经费136万元;1982年至1 985年投放棉改经费每年均近万元;此外,用于发展茶叶经费25. 37万元,发展水果经费1.2万元,蚕桑经费1 1 6万元,苎麻经费2万元。
  化肥 1952年始使用化肥,全年用量150吨,均为氮肥。至1989年,化肥用量达42765吨,其中氮肥26309吨;磷肥11945吨;钾肥2691吨;复合肥1820吨。
  都昌县各代表年份 [=此处为表格(化肥施用量)=]农药建国后,县内始推广应用。用量年度间不平衡,与该年病虫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有关,并以杀虫剂使用较多。
  都昌县各代表年份 [=此处为表格(农药使用量)=] 第三章作物种植第一节作物品种水稻品种建国初期,中稻大面积栽培的为细秆籼、大秆籼,其次为木子糯、蜜蜂糯、毛红糯、草鞋糯、三粒寸等糯型品种。均为4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生育期1 45天左右。小面积栽培的有抚州早(又叫早米),生育期115天,立秋前5天收获;红米早,生育期125天,立秋后4天收获。沿湖一带也有少量二晚栽培。
  建国后,相继引进并大面积栽培的品种135个。品种推广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地方良种普及阶段。早稻品种:1953年始,相继引进且大面积栽培的有南特号、赣农3425、更新南特号、莲塘早、陆才号。1959年曾引进早粳青森5号达万亩,种植失败。中稻品种:1955年引进长粒籼,替代了传统品种细秆籼。晚稻品种:1954年因水灾始自湖北引进二晚溜儿籼进行生产救灾,亩产75公斤左右。1956年引进柳絮晚取代了溜儿籼。1 957年至1 958年曾引进猪毛簇、牛毛黄、苏扬41 2、水源三百粒等粳稻品种,因生育期长,又不适合都昌食用习惯,未能普及。J959年后,相继引进油粘子、公社6号、浙场9号、黄禾子、雁咀红、长脚晚、湖洲早、九月寒和星横一号,使二晚单产提高到125至1 50公斤。1 961年引进雪花糯,开创了都昌二季晚糯的历史。1965年引进晚粳农垦58,产量很高。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矮秆良种发展阶段,先后引进矮秆品种百余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稻品种有:1965年始引进矮脚南特号;1966年引进矮南早l号、青小金早、奎陆矮、团粒矮;1969年后相继引进二九南、二九青、早丰(粳稻)、福建特早、矮陆才、广解9号、广解607、广解红、铁骨矮、6044、7055、竹莲矮、华矮8号、84早8号、先锋l号、广陆矮4号、珍珠矮、广选3号、红410等,从而使早稻单产提高到275至300公斤,部分田块400公斤以上,实现了早稻矮杆化。晚稻先后引进的有飞老、广秋4309-2、早广二号、秋矮、秀江晚、赣南晚等,生育期均长未能普及,因而在较长时期内大面积采用早丰、珍珠矮、先锋1号等早稻返秋,产量一般在200公斤左右。一晚普遍采用科字6号(IR8号),糯稻大面积推广红谷糯(高秆)、台山糯、海南糯、高梁糯。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为普及二晚矮秆品种和杂交水稻大发展阶段,推广的品种有:早稻:相继引进了早熟品种二九丰、原丰早、浙幅802、四枚二号;中熟品种73-07、78-1000、7721、青秆黄。1 984年引进杂交早稻威优35,单产一般400至450公斤,比常规品种亩增75至100公斤。1987年引进中熟的威49,单产450至650公斤,1988年全县大面积推广。晚稻:1976年引进杂交稻汕优2号,试种10余亩,单产400至750公斤,次年扩大到3300亩,1 978年扩大到1 0万亩,但因生育期太长,又受特大旱灾,次年面积锐减。1980年引进八一晚,开创二晚矮秆良种化历史。1983年引进杂交稻威优64、汕优64,使晚稻杂优恢复到10万亩,1987年18万亩,1989年达24万亩,亩产平均391公斤。一晚引进了杂交稻汕优63,取代了科字6号。
  棉花品种 1 952年以前,都昌全部种植中棉(土棉),有毛籽、铁籽、紫花棉3种。1952年引进改良棉岱字15号,淘汰了中棉。以后又搭配种植彭泽4号、鸭棚棉、多铃棉,单产从5公斤提高到25公斤。1965年始,大面积推广洞庭l号和鄂光棉,取代岱字15号,单产从25公斤提高到35.7公斤。1972年始,大面积推广泗棉l号和沪棉204,取代鄂光棉,单产提高到37.5公斤。1979年普及徐州142,实现一县一种,1981年单产提高到42.5公斤,1982年始,连年超50公斤。
  麦类品种传统品种为和尚头、三月黄、蜈蚣穗、滑油得。50年代始,相继引进南大2419、碧码1号、万年2号、鄂麦6号、九麦1号、友谊麦、荆州47、鄂恩1号。
  油菜品种传统品种为都昌油菜(白菜型)。60年代后相继引进甘兰型良种胜利52、川油长角、军农1号、西南302、矮架早、浔油3号、821、79-601和杂交良种秦油2号。1989年基本淘汰白菜型。
  苎麻品种传统品种有家麻、河麻,其中家麻产量低,但单纤指数高达3000支,属全国高指数品种之一。1979年始,引进芦竹青、黑皮兜等新品种花生品种传统品种为都昌麻壳花生、小子花生,香味浓但产量低。70年初相继引进强盗花生、油果花生,粤油551、鄂花3号、海花1号等,因香味不如传统品种,种植面积不大。
  大豆品种传统品种有大粒黄、小粒黄、茶豆、乌豆。70年代相继引进田埂豆、晚大豆、八月爆等。1982年引进黄豆矮脚早,1 984年全县普及。
  芝麻品种传统品种有本地黑芝麻、红芝麻。1956年始,相继引进佛座芝麻、多棱芝麻、武宁黑芝麻、中芝七号白芝麻。
  其他作物品种红薯:传统品种有本地“洋薯”。1 954年引进胜利百号,逐步取代了地方品种。黄粟:传统品种有红糯、马口糯、狗尾巴糯、秤砣糯、芒槌糯、矮脚籼(籼型),至今沿用。荞麦:传统品种花荞麦、苦荞麦(春播),至今沿用。高梁:沿用传统品种红高梁、多穗高梁,1971年引进杂交高梁,未能推广。玉米:50年代相继引进金皇后、老来红,1985年引进杂交中单2号,因无大面积种植习惯,未能推广。红花:1955年始引进栽培,有余江大叶籽和永修麻壳籽。烤烟:传统品种为地方晒烟,以万户刘山里品种最优。1987年试种烤烟,引进美国烤烟品种G140,栽培成功。甘蔗:50年代引进台糖134,现普及。
  水果品种柑桔:传统品种珊瑚红桔、都昌红桔。60年代引进南丰蜜桔、大红袍。70年代引进温州蜜柑宫川、尾张及少量椪树等品种。酸柚、酸橙:传统品种,果形大、味美、籽少,1 986年获九江市柚类品种第一名。梨:传统品种有早禾梨、棋子梨、秤砣梨、粉桨梨(后三种俗称“霉梨”,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后熟或煮熟方可食用),1959年后,相继引进博多青、长十郎、早三花、20世纪、晚三吉、太平、明月、上饶麻梨、大麻壳、金水l号、金水2号、新世纪、黄花等品种。桃:传统品种为毛桃,1959年后相继引进蟠桃和水蜜桃良种白凤、浏阳四斤桃,1986年后相继引进沙子早生、岗山早生、雨花露、黄桃。李:传统品种为本地李,1977年引进红心李、朱砂李。葡萄:1981年引进北醇、康拜尔、白羽、佳丽酿、黑色比尔、甲州三尺,1986年引进白香蕉。柿:传统品种,一名油柿,又称君迁子、牛奶柿,主要用于浸汁浆渔网;一名牛心柿,又称磨盘柿,可食用。枣:传统品种有米枣、糠枣2种,1960年引进河北大蜜枣。苹果:50年代始引进国光、香蕉等类品种,栽培成功。香瓜:传统品种,有菜瓜、金瓜、梨瓜3种。西瓜:传统品种为打籽瓜。50年代末引进抚州西瓜,70年·代后相继引进大籽马兰瓜、小籽马兰瓜、蜜宝、解放、华东24、华东26、鄂伦白、新澄l号杂交瓜。此外,水果品种还有沙果、杏、杨梅、枇杷、石榴、樱桃、板栗、银杏等,均为地方传统品种,未行改良。
  第二节作物分布粮食作物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4. 3%。全县均有分布。重点分布于境内北中部中丘地带的徐埠、张岭、北炎、春桥、左里、苏山、多宝、汪墩、新妙、狮山、中馆、土圹、化民、杭桥、鸣山、阳峰、七角1 7乡和东北部低山谷地的大港、盐田2乡。上述地区统称粮区。主要作物为水稻,占粮食面积的76.6%;其次为三麦(小麦、大麦、米麦),占12.2%;大豆,占4. 996;红薯,占3.9%;其他诸如黄粟、荞麦、芋头、蚕豆、碗豆、高梁、玉米、马铃薯、红绿豆等,仅占2. 4%。
  经济作物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3. 9%。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低丘滨湖区的南峰、芗溪、万户、周溪、西源、三汉港、大沙、和合、大树、北山、都昌镇】l乡(镇),主要作物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的24. 3%,故统称棉区。其次为芦!麻,占7.0%,集中在大树、北山和都昌镇。茶叶,1.4万卣,集中在南峰、狮山、张岭、鸣山、汪墩、苏山、化民等乡的38个茶场。果树则集中于中馆、北炎、徐埠、汪墩等果园。其他如烟叶、大蒜、西瓜、药材、蔬菜等,占3%,零星分布于各地,以粮区占多数。
  油料作物类播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1. 7%,主要分布于粮区。油菜是油料作物的大宗,占油料面积的44. 3%,是水田的冬作。近来年,棉区亦逐年扩大栽培,作为棉地的茬口搭配。其次为芝麻,占12. 6%;花生,占4. 8%。县境东部中馆、狮山等地栽培较多。
  第三节作物产量粮食作物建国前,都昌农业的主要收入依靠粮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不息,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屡遭破坏,粮食产量极低。民国22年(1933年),全县粮食总产仅97900吨,至民国38年,还下降到62400吨。
  建国后,彻底废除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政府又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大兴水利,推行科学种田。40年来,尽管受到一些挫折,但总的趋势是发展的。1957年全县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达到107150吨,比1 949年增长71.7%。1 958年至1962年,因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工作中的失误,农业生产受到损害,粮食总产下降到8万吨左右。1963年至1965年,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再度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总产上升到132850吨,比1 957年增长66%。1 966年始,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粮食发展缓慢,1 0年间总产仅提高12.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生产责任制之后,粮食产量一直呈大幅度稳定上升趋势。1979年总产超过了17*5万吨。1 982年跨过20万吨大关。1989年达到24万吨,为J 949年的3.8倍。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几个年份粮食面积及产量)=] 水稻:是粮食作物的大宗,栽培历史悠久。清产量无考。民国22年78625吨。民国23年41 480吨,其中籼稻39680吨。建国初的3年中,基本种植面积35至38万余亩,总产稻谷每年5万吨左右。1952年始,栽培双季稻,早稻2万亩,单产140公斤;二晚0. 43万亩,单产60.5公斤。1956年全县早稻发展到20.8万亩,单产提高到189.5公斤;二晚发展到15.1万亩,因受旱,单产仅67.5公斤。至1 989年,早稻面积已达30. 92万亩,二晚30.3万亩,稻谷总产量101241.7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9. 2%。
  三麦(大麦、小麦、米麦):是冬季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播种面积最大,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民国24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6720吨;大米麦5万亩,总产4000吨。1949年,小麦播种面积为16.2万亩,总产4725吨,大米麦10. 39万亩,总产2695吨。由于农民不注重冬季农业生产,习惯上把冬播作物称作“小收”,三麦面积逐年减少。尤其是推行双季稻后,水田基本不种小麦。建国以来,三麦面积历年均在10万至12万亩间浮动,总产7500吨至8500吨。
  大豆:都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均有分布。民国25年大豆总产达5760吨。1 949年播种14.4万亩,总产3600吨。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调整了作物布局,80年代减少到3.5万余亩,总产仅1200吨左右。1985年大面积推广新良种,产量恢复到3000吨以上,单产比1949年增长1.8倍。
  红薯:清无考。民国24年种植1.4万亩,总产560吨。建国后,曾把发展红薯列为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 963年全县插红薯4. 56万亩,比1949年1.87万亩栽播面积翻了3番,总产达7095吨。1980年以后,由于稻谷增产,粮食缓和,食物结构发生变化,红薯面积亦相应减少,1989年全县红薯栽种面积4. 16万亩,总产9284吨。
  黄粟:又称小米。清同治年间已有栽培。民国时期是都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国22年种植面积8.9万亩,总产8900吨。1949年播种7.6万亩,总产2828.5吨,单产仅84斤。以滨湖区种植多。随着棉花不断扩大,黄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60年代常年只播7000至8000亩,70年代仅3000至4000亩,总产200至250吨。
  芋头:清代无考。民国24年全县种植1.8万亩,总产50.4吨。建国初期年种植2万亩左右,70年代后年稳定在0.3至0.5万亩间,年总产5000吨。
  荞麦:清、民国产量无考。建国初年栽培3至4万亩,1954年播种5.45万亩,是历史上最多年份。此后逐年减少,1987年0. 648万亩,总产330.2吨。
  蚕豌豆:民国24年种植2万亩,总产1600吨。建国后至1955年,年播种3万亩上下,总产40至45吨。后逐年减少,80年代播种0.5至0.6万亩,总产20至22.5吨。
  红绿豆:50年代中期年种植1至2万亩,总产500吨左右。60年代0.2至0.3万亩,总产50至70吨。70年代年仅播种几百亩。80年代略有回升,总产40至45吨。
  高梁、玉米:历来零星种植。1960年及1970年种植最多,分别为1106亩和1192亩,总产分别为95. 25吨和49.5吨。
  经济作物棉花:都昌植棉历史悠久,清同治《都昌县志》即有“棉出十都、十一都”的记载。民国1 8年,全县植棉0. 55万亩,总产82.5吨(籽棉)。民国23年,扩大到3.92万亩,总产207. 75吨,亩产皮棉仅10.6斤。因历来种植中棉(俗称土棉),故产量很低。民国37年农林部棉产改进处赣北植棉指导区开始推广美棉(陆地棉),是年全县植棉8700亩,其中美棉2500亩,总产皮棉12. 50吨,合亩产10斤。
  建国后,自1952年始大力推广改良棉(即陆地棉),省农业厅派出植棉工作组赴都昌开展推广工作,进行技术指导,选择有植棉基础的大沙、三汊港、周溪、南峰等乡为基地。当年棉花发展到4. 07万亩,总产419.7吨,单产21斤。1956年面积扩大到8.1万亩,总产1 445吨,单产上升到37斤,开创了都昌棉花生产的新纪录,使都昌成为江西重点产棉县之一。1959年后,因粮棉比价失调,棉花生产下降,至1962年,播种面积仅4. 72万亩,总产470吨,比1956年减产70%。1962年12月,都昌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棉花集中产区县级干部会议,次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的《关于1963年发展棉花生产的决定》,保证了棉农口粮,调整了棉花价格,发放了预购定金,调整了奖售政策,棉花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6年,恢复到1956年水平,面积为8.12万亩,总产达2813吨。比1950年增长94.7%。1970年由于部分棉区水利条件改善,又改用了部分水田种植棉花,面积首次突破1 0万亩,实际播种面积达11. 45万亩,总产达3250吨。1 980年,国家再次提高棉花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和粮棉挂钩政策,都昌连续5年棉花播种面积超过10万亩,总产4000至5000吨。1982年达5687吨,亩产超百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因国家棉花库存较多,对棉花生产采取了控制措施,调减了种植面积,至1 987年,3年中年播种面积8万亩左右,总产4600至5000吨,亩产皮棉100至120斤。1 988年后,棉花生产又呈发展趋势,至1 989年,种植87800余亩。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几个年份棉花面积及产量)=] 油菜:都昌为冬油菜产区,前清产量无考。民国24年播种14万亩,产籽5600吨。建国以后,油菜发展呈波浪形。1949年油菜10.1万亩,总产1519.7吨。此后逐年增长,1957年,南方13省油菜生产会议代表来都昌参观指导,1958年全县达19.3万亩,总产7506吨,成为江西重点产油县之一。当时生产特点为面积多,但单产低,一般年景亩产只有20至30公斤。60至70年代,由于大力发展水田绿肥红花草,油菜面积每年只有8至9万亩,总产在1700至3000吨之间。1979年,认真贯彻了国务院批转的农林部、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尽快改善食油供应的意见》和全国冬油菜现场会精神,都昌提出“三个1 5万亩”(即油菜15万亩,红花1 5万亩、小麦15万亩)的冬作物布局调整计划,同时还提出油菜“六改”(即白菜型改甘兰型、浅沟宽畦改深沟窄畦、稀植改密植、直播改移栽、单施氮肥改氮磷钾配合、粗放耕作改精细管理)增产技术方案,并在化民公社潭湖大队王家坂进行板田移栽试验,达到亩产100公斤,为全县大面积推广树立了榜样。80年代是油菜生产兴旺时代,1981年播种127375亩,总产4307.4吨。1982年131371亩,总产7121.1吨。1985年161000亩,总产7365吨。1989年289578亩,总产1889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簺麻:都昌是江西重点产麻县份,清同治《都昌县志》已有“簺麻网线”记载。民国23年,植麻1000亩,因旱歉收,产麻64吨。民国24年,产麻264吨。50年代末植麻面积曾达7155亩,总产最高年为1954年,509吨。60年代稳定在4000亩左右,70年代下降到2000至3000亩,总产在100至140吨之间。1985年,受国际市场影响,全国苎麻紧俏,都昌簺麻面积迅速扩大到8248亩。至1987年,达231 85亩,总产达1975.8吨,比1984年分别增长8.4倍和7.5倍。1989年又在市场影响下减少面积,共6219亩,总产51 3吨。
  芝麻:民国23年播种3. 92万亩,总产1764吨。50年代,面积2至3万亩。1963年后,基本稳定在3.4万亩左右,以1979年为最多,达4. 47万亩,总产一般年份在750至1050吨之间,最高1982年达1933吨。
  花生:民国23年播种1.5万亩,总产1800吨。建国后,因受粮食作物和市场影响,生产不够稳定,50年代9至10万亩,总产500至1100吨。60年代下降到3至5千亩,总产180至400吨。80年代有逐年上升趋势。1987年播种1. 58万亩以上,总产1760.3吨。
  茶叶:建国前有零星种植,自饮为主。1958年始小面积发展,253亩,总产17.5吨。1975年始建立乡村小茶场,面积连年扩大,至1 978年达到10572亩,1982年又增加到15765亩,茶叶产量达57.9吨。1989年全县共5957亩,总产达44吨。
  烟叶:都昌历来为江西重点晒烟产区,清宣统间“每年五六千石”。民国6年,全县种烟万亩,产烟2万石。建国后,烟区改为棉区,面积逐渐减少。1 950年3000亩,产烟叶21 0吨。至1969年只有200亩,产烟叶13.6吨。80年代初,年种350至450亩,产烟叶30吨左右。1987年始引进烤烟,翌年栽培1200亩。至1 989年,全县种烟385亩,总产22吨。
  蚕桑:50年代末,全县鲜茧产量200公斤。70年代末也只有2500公斤左右。1981年都昌被列为全省14个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次年种桑7902亩,553万株。1983年产鲜茧16.6吨,为历史最高年。此后因经营管理和市场价格等影响,桑园面积逐年减少,至1989年,仅存桑园166亩,总产鲜茧1.O吨。第四章农技农艺第一节耕作制度水田耕作制度建国前,水田以两熟制为主,主要复种形式为:中稻——小麦(大、米麦)或油菜、萝卜菜(生长欠佳者作绿肥);中稻——休闲;中稻——泥豆——休闲;中稻——荞麦——绿肥或休闲;芋头——麦类或油菜。
  1952年,推行“变单季为双季,变中稻为早稻,变旱地为水田”,全县开始推广双季稻,水田耕作制度由两熟逐步向三熟制演变。种植方式亦有较大变化,主要复种形式为:早稻——二晚——油菜或红花;早稻——二晚——休闲;早稻——黄粟(或芝麻、荞麦)——油菜(或冬闲);一晚——油菜(萝卜菜);早稻——萝卜菜或大蒜;席草——二晚——休闲;西瓜——二晚——油菜或休闲。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三变”面积变化概况)=] 旱地耕作制度基本分为两大类:棉区两熟制和粮区三熟制。棉区的复种形式为:小麦——棉花;油菜——棉花;休闲——棉花。粮区旱地多属三熟制,亦有部分两熟制。三熟制复种形式为:麦类(小麦或大、米麦)——大豆——芝麻(或红薯);麦类——芝麻——大蒜;麦类——大豆——黄粟。两熟制复种形式为:蚕碗豆——芝麻(或黄粟);麦类——花生;麦类——红薯(或西瓜)。此外,还有部分旱地为种植单一作物的一年一熟制,如苎麻、黄花、百合等。
  耕作制度改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亦随之提高。194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69871亩,复种指数为1. 75;1958年为 1290612亩,指数为2.3;1968年为1123600 亩,指数为1. 86;1977年为1394939.指数为 2. 4;1989年为1361192亩,指数为2.02。
  第二节栽培管理播种育秧水稻:旧时,早稻秧田不作畦不开沟,排水不良,往往导致烂秧。1954年始推广新式秧田,深沟窄畦,平整畦面,烂秧率下降30%至50%。1965年,又提倡马路秧田和通气秧田,干耕干整,泥浆落谷,畦内通气。1969年,提倡“不栽五一禾”,采用场地育秧,薄膜覆盖,小苗(二叶一心)带土移栽。又因场地育秧易缺水死苗,立枯病严重,随即转为大田薄膜育秧,小苗铲秧移栽,全县普及率达90%以上,并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1970年至1971年,一度推行温室育秧,全县盖土温室20多个,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普及。1982年推广通气秧田和中、大苗移栽技术。1985年以后,甘兰型油菜增多,早稻插秧期要推迟到5月10日左右,小苗育秧不适应,改用通气秧田,稀播大苗育秧为主。二晚育秧,50年代搞旱播旱育。60年代改为水播旱育,因其后期受旱易形成牛毛秧、火烧秧,故又改为水播水育,每亩秧田播量7.5至1 0公斤,每亩本田用种量降低到11公斤左右。80年代中期,棉区已普及水播水育,但亦有部分种棉农户依然沿用水播旱育。
  棉花:多数采用麦地或油菜地套种直播。播种前种子经过严格粒选、晒种和“401”药剂浸种或温水浸种,用草木灰搓后直播,火粪盖籽。1957年周溪箬堑村首次试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并获得成功。60年代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70年代万户农科所创制了草泥营养钵,解决了质量不高的问题。棉花播种期,50年代在谷雨后播种;60年代末提早到春分后播种,因气温低,出苗困难。70年代中期,改为清明后抢晴播种,采用隔行双播,大搞预备苗,做到缺苗不补籽,移栽同龄苗。
  油菜:历史上一直沿用点播。70年代初推广育苗移栽技术,但未被群众普遍接受。80年代初,育苗移栽列为主要增产措施。1989年冬移栽面积近20万亩,其中板田移栽1 2万亩。
  苎麻:历来采用分蔸繁殖。1979年开始采用种子育苗繁殖。头年l1月播种育苗,翌年春季移栽,加快了繁殖速度。当年播种,当年移栽,当年收获,速成高产。1985年全县新建高产速成麻园7000亩。
  密植田管建国后,对几种主要农作物均提倡密植。水稻:50年代初提倡小株密植,行距在原1.2尺的基础上缩小到0.9至1.O尺,株距在原0.9至1.0尺的基础上缩小到0.7至0.8尺。亩插7500至9500株。60午代末至70年代初,针对早稻矮杆生育期短而分蘖力弱的特点,提倡增加基本苗,“靠插不靠发”,行株距统一为0.7×0.3、0.6 X O.4、0.6×0.3三种规格,亩栽2至3万蔸,20至25万基本苗。并普遍推行划行器划行插秧或带尺带绳插秧。局部地区试行复式密植,抛秧和撒秧。杂交稻因分蘖力强,密度略有放宽,一般行距7寸,株距4寸左右。水稻耘田则沿用旧法,二耘一推。已试用除草剂,但未推广。水稻水浆管理,50至60年代中期,均采用串灌、漫灌。60年代后期,推行勤灌浅灌和适时晒田技术。
  棉花:50年代初,亩播2500至3000株,采用宽窄行播种,增强边行优势。70年代引进“三组六行”(1畦种6行,每2行播成1个窄行,叫l组;6行共3组,组与组之间为1宽行)栽培法。一般的5000至6000株,个别瘦地8000至10000株。棉花管理,具有都昌丘陵红壤棉区特色。50年代推行深锹埋肥,下湖草、挑湖泥冻土改良红壤,使之变为“海绵地”。60年代推广周溪虬门“争霉桃,保伏桃”的栽培方法:隔冬深锹埋肥,清明后抢晴播种,每亩植棉4000至6000株,麦行“五早”(早选苗、早补苗、早追肥、早松土、早培土压脚),割麦。六抢”(抢割麦、抢挖麦兜、抢追肥、抢定苗、抢培土、抢打药治虫),适时整枝,小暑至大暑打顶,早埋铃肥,雨季结束前施完肥料,及时防治病虫害,立秋前结束打药。70年代抓以密植为中心的栽培管理。1981年总结推广万户“抢早抓密避旱虫”技术。1985年进一步推广了后期管理“三不停”(8月中旬不停肥、9月上旬不停水、9月下旬不停药)经验。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丘陵红壤创高产的栽培管理技术。
  小麦:提倡宽幅条播,播幅0.8至1.0尺,每亩播种量7.5公斤以上。有的推行窄幅条播,行距0.6至0.8尺。
  油菜:直播的改点播为条播,行距1至1.2尺,株距0.3尺,三角形留苗。移栽的每亩6000至8000株,行距l至1.2尺,株距0.6至0.7尺。
  施肥农家肥利用:50年代初,贯彻“以农家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方针。农田肥料90%以上是农家肥。全县农作物稿杆年产量19万吨,60%用于垫栏沤肥,少数稿杆直接返田。各种饼肥(菜子饼、芝麻饼、棉仁饼)年产量7500吨左右,均粉碎直接下田。80年代开始用作配合饲料,转化粪肥下田。农村普遍有铲草皮烧火粪的经验,每亩施用量20至25担,用于各种农作物播种时盖籽,有保温、增肥,防板结、加速出苗扎根的效果。草木灰主要用于豆科作物播种遮籽,近年来逐步用于水稻育秧。其它土杂肥料还有地皮土、陈墙土、灶砖土、垃圾、扬尘灰等。
  绿肥利用:1955年以前,每年播种代用绿肥3至4万亩,1956年试种红花草1000亩,以后迅速推广。1958年后,年达10万余亩。1966年后年达20万亩左右。1981年后因发展油菜,每年仍保持1 0万亩上下。鲜草产量一般1至1.5吨,高的2.5至3吨。红花绿肥的发展,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起到了积极作用。1965年至1968年,棉地推广麦行套种蚕豆作绿肥,面积达5至6万亩。因蚕豆连作易感病,引起棉苗出土不齐和诱发地老虎而淘汰。其他如旱地绿肥和水生绿肥,只在局部地区试种,均未大面积推广。
  化学肥料利用:1952年始使用氮肥,主要为硫酸铵(又称肥田粉),全年使用量1501吨。1959年使用了82136吨。50年代末逐步推广了碳酸氢铵、氨水和尿素。60年代末至70年代,碳铵和氨水成为主要氮肥而取代硫酸铵。80年代尿素量增加,淘汰了氨水。其他氮肥品种如氯化铵、硝酸铵、石灰氮等,均先后在部分地区使用,未大量推广。在使用方法上,早期用作追肥,面施居多。一般硫酸铵亩用7.5至10公斤,碳铵15至20公斤,尿素4至5公斤,氨水40至50公斤。70年代大力提倡氮肥深施作基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亩用碳铵量一般在25至30公斤,多的50公斤;尿素用量15公斤左右。磷肥使用起步较慢。50年代推广过磷酸钙,多用于棉花和红花草拌种。60年代钙镁磷是主要磷肥品种。初因不懂使用方法,亩施50余公斤仍不见效。1962年改面施、撒施为沾秧根、做种肥,亩用25至30公斤,肥效显著提高。低产田凡不施磷肥的,即使大量施氮亦坐蔸翻黄。至70年代末已为农民普遍接受而供不应求。钾肥主要为氯化钾,1973年始使用,8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大量用于杂交稻和棉花追肥,亩用量5至7.5公斤。1973年始引进复合肥(三元复合肥),尚未普及。施肥方法亦由单一施用转为优化配方使用,并广泛采用根外追肥。微肥已大面积用于生产,油菜施硼,棉花施硝酸稀土,花生、红花施钼,均取得显著效果,为农民接受。
  微生物肥料利用:50年代开始使用,引进了红花根瘤菌和大豆根瘤菌。1987年引进油菜增产菌,用于油菜拌种或花期喷施。1970年推广自制5406菌肥。70年代大搞腐殖酸铵,效益不显著。
  其他肥料利用:湖草是滨湖地区传统大宗肥料。全县年打湖草约40至50万担,主要用于棉地冬季深埋和夏季盖于棉行间,亦用作水田基肥。丘陵地区素有割取青草及灌木嫩枝鲜叶下田作肥习惯。塘泥、湖泥也被广泛用作肥料,70年代前,每年冬季都抽干塘水取泥,亩田挑土200至300担。
  生长激素利用:1969年曾土法上马生产920,因技术原因次年停办。1971年引进上海产水剂920试用于蔬菜(菠菜)效果显著。1977年始,每年均购进几千克至数万克。1970年引进2. 4D,试验后未推广。1981年引进矮壮素用于棉花,对控制棉花疯长有很好效果。1 983年引进乙烯用于棉花催熟,效果不明显未推广。1987年引进多效唑,用于水稻育秧,有控制秧苗伸长、促进多分蘖、节约用种量、促进移栽返青等多种效果,农民争相购买。
  第三节植物保护预测预报植保工作始于民国34年(1945年)。建国后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派员分管。1964年成立“都昌县病虫测报站”。1971年各公社配备了1名半脱产测报员,各大队、生产队配备了查虫员、配药员,形成了病虫测报网。县测报站定期检查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发出预报,每年发出中长期预报4至5期,准确率达85%,短期预报9至10期,准确率达95%。乡级测报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订正、补充县站预报,协助当地政府组织防治。村以下查虫员则负责查虫口密度或病害率定防治对象田;查病虫发育进度或发生程度定防治时间;查田间施药效果定对路农药和施药方法等实际工作。
  植物检疫县植物检疫站创建于1984年,与测报站合署办公,配备检疫干部3人,基层检疫员3人。建站后查清了主要作物检疫对象的分布,开展了种子产地检疫和确定了都昌县主要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对象。 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种类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栽培、耕作制度的改革,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品种的更新换代,农作物病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水稻病虫害:大致可分三个发生发展阶段。1955年前,中稻主要病害为胡麻叶斑病;虫害主要为铁甲虫、负泥虫、食根金花虫、二化螟和稻苞虫。1957年后,主要病害为恶苗病、稻瘟病、萎缩病和赤枯病;主要虫害为三化螟、稻纵卷叶虫、稻蝽象、浮尘子、稻蓟马、稻白背飞虱等。1985年后,主要病害为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疫霉病及制种田的恶苗病,稻粒黑粉病、叶鞘腐败病等;虫害为白背飞虱、褐飞虱、浮尘子、二化螟、稻蝗虫、粘虫等。
  棉花病虫害:1957年前,主要病虫是金钢钻、叶跳虫、盲蝽象、角班病、炭疽病、立枯病。1958年后主要病虫是红铃虫、棉铃虫、红蜘蛛、叶跳虫、棉蚜虫、地老虎、炭疽病、立枯病、角班病。1976年后发生枯萎病。
  油菜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和为害较重的病害为菌核病、霜霉病;虫害为菜蚜、猿叶虫、小菜蛾、潜叶蝇、黄条跳岬。
  小麦病虫害:主要病害为锈病、赤霉病;虫害为麦蚜、粘虫。
  芝麻病虫害:主要病害为黄枯病、细菌性班点病;虫害为天蛾、蝽象。
  病虫防治农作物病虫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50年代始推行“三光”(田边杂草铲光、禾蔸检光、烧光)灭虫。此后,又相继采取选用抗病虫害力强的作物品种及轮作换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科学管水等方法,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
  生物防治:1980年6月至1981年12月,县测报站查明全县农作物寄生性天敌52种、捕食性天敌67种,计11目39科1 19种。随即在工作中注意引诱和保护天敌,引诱蜘蛛、瓢虫捕食棉蚜虫;引诱马蜂捕食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水田深开腰沟、围沟保护青蛙、繁殖蝌蚪;驱鸭入田捕食害虫。
  物理防治:50年代,水稻广泛采用风选、筛选、盐水和泥水选种。60年代推广铁锅选种。70年代,发动千家万户点灯诱灭螟蛾,并在有电源地区引进黑光灯诱蛾。在棉区还广泛使用糖醋和雌性昆虫激素诱杀红铃虫、地老虎、二化螟。插柳把诱杀棉铃虫、红铃虫、金龟子,插棕皮引诱地老虎成虫产卵。
  药剂防治:50年代杀虫剂主要运用烟筋石灰水、棉油皂、石灰硫磺合剂、除虫菊、六六六、滴滴涕。1956年引进西德产1605。杀菌剂主要有西力生、赛力散、波尔多液。60年代至70年代,选用的杀虫剂有1605、1059、敌百虫、敌敌畏、甲六粉、乐果、苏化203、磷胺、亚胺硫磷、西维因、氟乙酰胺、马拉硫磷、达青松、杀螟杆菌、白僵菌、鱼滕精、毒杀酚等。杀菌剂有401、402、稻脚青、托布津、升汞、稻瘟净、杀枯宁、多硫化钡、井冈霉素、百菌净等。1972年至1979年,因化学农药不敷需要,全县组织大搞土农药5620余吨。80年代杀虫剂增加的新品种有甲胺磷、杀虫、霜叶蝉散、呋喃丹、敌杀死、杀虫脒、三氯杀螨矾、氯氰菊脂(兴棉宝)、双效菊酯、戊菊脂、东西除虫菊脂、BT乳剂。杀菌剂增加敌克松、多菌灵、富士一号、三环唑、川化018(敌枯霜)、粉锈灵、抗菌素120、速克灵、抗枯宁、瑞枯灵等。施药方法实行种子消毒、叶面喷洒和土壤施药三者相结合。
  草害、鼠害防治 1985年至1986年开展农田杂草普查,查明水田杂草1 2种,主要为鸭舌草、牛毛毡、矮慈菇、节节菜、稗、四叶萍;旱地杂草65种,主要为香附子、斑地锦、海滨酸模、酸模叶蓼、紫花地丁、蟋蟀草、牛筋草、马唐、狗牙根。有史以来,除草均用人工锄或耘耥等法。民间亦有用桐油防治香附子者。60年代始试行化学除草,1964年用敌稗乳剂。1 981年至1 983年小面积试验40%拉索乳剂和敌草隆杀灭旱地杂草。1984年至1986年在徐埠、春桥、北炎等地大面积使用40%地乐安防治大豆菟丝子1.5万亩,效果达90%。1 985年引用草甘磷杀灭桔园丝毛根、狗牙根和爬山虎,效果显著,随后在果园、桑园推广。
  都昌鼠类有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屋顶脊鼠。其中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又是农田鼠。近年来主要采用药剂毒杀。1984年前灭鼠药以磷化锌和安妥为主,1985年后改为敌鼠钠盐,1987年改用大隆,杀鼠效果显著。
  第四节良种繁育繁育基地建国后,全县逐步建成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县设有水稻、棉花良(原)种场各l所,负责新品种引进、区域试验鉴定和小面积示范,提供原种和部分大田生产用种。70年代30个公社农科所(实际为良种队)亦从事新品种区试和良种繁殖,生产一级良种。大队有种子队1 56个,生产队有种子田5500余亩。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多数乡仍保留良种队。良种繁殖由县种子公司直接管理。80年代建立了5个常规种繁殖点和7个杂交稻制种点,年产种子300吨左右。
  杂交制种 1976年县农科所首次进行杂交稻制种,共制0.5亩,组合为汕优2号、4号。同年7月由县农技站、农科所组织7名技术干部赴湖南、广东学习考察杂交制种技术。11月组织第一支育种队共26人去海南制种,共制汕优2号60亩,单产7.5公斤。此后多次去海南制种,以解决生产用种。县内制种繁殖原则是春繁秋制,县繁社制。春繁因受气候条件影响,多数年份产量不高,一般亩产50公斤左右。天气不利时,平均亩产仅1 5公斤。因此,全县制种用不育系基本依靠外地调进。制种初期以公社为单位进行,向制种户包产,每亩550公斤。由于秋制受隔离条件制约和气候、劳力诸因素影响,往往花期不遇而杂种率又高,杂一代亩产量仅20公斤。1981年将秋制改为夏制,社制改为县制,单产达40公斤。1982年首次突破50公斤。1985年改革制种方法,不包产、不赔偿、制种双方由委托制种关系转向购销关系,即农户承包制神,县种子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种子收购,农民多增产多收入,每年财政节约4至5万元,制种产量亦显著提高。1987年制种2588亩,单产提高到95公斤,创历史最好纪录,出现了100公斤的制种户和150公斤的田块。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概况 )=]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