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803
颗粒名称: 卷十 军事
分类号: E
页数: 13
摘要: 募兵制清末至民国初期,都昌以雇佣招收的办法募集兵员。征兵制民国25年,国民政府兵役法修正公布。规定凡年龄在18至45周岁以内的壮丁,均应服兵役。兵役分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现役在营3年;正役6年,由现役服满者转充;现役期满转为续役,年满40岁止。凡自愿报名者,年龄在18至30周岁,身高不低于154公分,经体格检验、政治审查,合格者即可入伍。服役年限,陆军3年、海军4年、空军5年。规定义务兵役期满后,申请并经团以上机关批准,继续留在部队当志愿兵。由于人民厌恶内战,国民政府在都昌征兵计划年年落空。1986年6月17日,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称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武装部。
关键词: 军事路线 无产阶级

内容

募兵制清末至民国初期,都昌以雇佣招收的办法募集兵员。
  征兵制民国25年(1936年),国民政府兵役法修正公布。规定凡年龄在18至45周岁以内的壮丁,均应服兵役。兵役分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常备兵役分现役、正役、续役3种。现役在营3年;正役6年,由现役服满者转充;现役期满转为续役,年满40岁止。正役、续役平时不在营,战时受召集。国民兵役分为:义勇、甲种、乙种。年龄为18至45周岁。国民兵役又分为初期(18至20岁)、前期(21岁至25岁)、中期(26至40岁)、后期(41至45岁)4个年龄期。都昌的兵员征集,初时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比例进行征集。至民国35年后,又改为“四丁抽三、三丁抽二、二丁抽一”,强行征集。
  志愿兵役制建国后至1954年实行。凡自愿报名者,年龄在18至30周岁,身高不低于154公分,经体格检验、政治审查,合格者即可入伍。
  义务兵役制1954年,都昌开始试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年满18周岁、思想品德好、政治历史清楚、身体健康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应征。服役年限,陆军3年、海军4年、空军5年。1965年改为陆军4年、海军5年、空军6年。1968年又改为陆军2年、海军3年、空军4年。1973年恢复初制。1984年又改为陆军3年,海、空军4年。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1978年开始实行。规定义务兵役期满后,申请并经团以上机关批准,继续留在部队当志愿兵。志愿兵服役期限为15年以上,年龄不超过45岁。1984年,志愿兵服役年限改为8年以上,12年以下,年龄不超过35岁。
  第二节兵员征集清末民国初,凡愿受招募者,自行到招募兵营报名,遇有缺额,即可入营。
  民国16年(1927年)后,县政府先后设立第五科(即兵役科)、军事科、国民兵团、兵役协会、新兵征集所等组织机构,负责征集兵员。民国25年至38年,兵员征集虽分家庭调查、体格检查、抽签、征集等程序进行,但实际上以抽签为准。各乡(镇)长设签筒于庭,令应征壮丁次第抽签,中签者即为征集对象,到时解送到县兵役大队(后设新兵征集所),作补充兵员,待编入部队即服现役。在兵员征集中,政府官员敲诈勒索、广纳贿赂,强抓强征的现象屡见不鲜。民国33年1月,和平乡(现鸣山乡)第五保保长程受祯,私索同族中签壮丁程某法币2万元,买通放关,然后带兵捉人顶替。民国38年,保长曹俊鹏征收保内安家费,私得金圆券1150元。中签壮丁则雇人顶替,伺机逃匿。民国35年12月17日晚,中签壮丁汪先福等19人,趁看守不严,破墙而逃。由于人民厌恶内战,国民政府在都昌征兵计划年年落空。民国38年,都昌奉配征兵553名,实征63名。
  建国后,每个适龄公民都把依照法律服兵役看成是自己的神圣职责而踊跃应征。乡(镇)人民武装部,对自愿报名的青年,先进行摸底目测,初步确定为应征对象,然后进行严格的身体健康检查,合格者由县兵役委员会(征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发给入伍通知书,定期到县人民武装部集中,由接兵部队代表迎接入伍。
  1984年开始试行以地方送兵为主,部队接兵和自行报到等形式并行的新兵入伍制。新兵临行前,县、乡(镇)政府召集应征青年及其家属举行座谈会、茶话会,当地群众敲锣打鼓列队欢送,以示参军光荣。
  民国38年5月,县境解放。为进军大西南和剿灭残匪而扩充兵员,全县先后有550人应征入伍。
  1950年10月至1952年9月,全县有763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193人为重返部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4年1 2月,全县有250名义务兵被试征入伍。
  1955年至1 989年,全县累计服义务兵役的人数达10488人。
  第二章地方武装第一节武装机构营汛寨宋时,因湖多盗,设有大矶山巡兵寨及左蠡水寨。淳熙(1174-1190)时,又增设新寨于县城。朱熹知南康时,只有水寨2处:矶山寨、猪溪寨,每寨均设哨官1员,水兵24名、哨船1只。
  明,设立兵马司驻县城,另设水寨7处:黄金咀、大矶山、左蠡、土目、蛇山、界石、标石,共有防守民兵250名。
  清初,县设把总,分辖地方及湖汛。雍正十年(1732年)增设外委把总,防守蔡家岭塘汛。同治八年(1869年)2月,设长江水师,都昌地段共有6所:周溪汛、南门汛、黄金咀汛、朱袍山汛(俱归饶州营参将统辖)、左蠡汛、土目汛(俱归吴城营参将统辖)。
  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民国27年(1938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去浮梁瑶里改编,为了处理善后事宜,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领导当地的革命工作,田英受陈毅和中共皖浙赣省委的派遣,于次月初返都昌大港街设立“新四军都昌留守处”。留守处共有1 6人,主任田英,管辖范围主要是都昌、湖口、鄱阳、彭泽4县,隶属于新四军第1支队和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地区的领导,留守处对内又为中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办事处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募捐、征集兵员工作。期间,多次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干扰破坏,阴谋制造事端,企图加害。同年4月4日,国民党都昌自卫大队和湖口县第三区中队300余人,根据国民党省府指令,乘留守处人员不备,突然实行包围,次晨向仅有7人在家的留守处发起攻击,当场杀害留守处工作人员邵荣兴,并逮捕田英等6人。其中丁大倪、刘国均、郑玉太于同日惨遭杀害。6日又将留守处主任田英及工作人员苏远全、陈光林枪杀于大港栏牛山麓。国民党县当局,为掩饰破坏“国共合作”罪恶行径,竟在上报文件中将新四军被害人员诬为“遭遇”战中击毙的“土匪”。留守处办公用具、枪支弹药、抗战募捐、活动经费亦被抢劫一空,从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都昌惨案”。“都昌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为之发表了消息和社论,对国民党政府破坏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行径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抗议。
  军事科民国30年,县政府第五科(兵役科)同国民兵团合并,改称军事科,分征募、组训2股,负责兵役、军训和办理县属武装的行政事务。
  县人民武装部 1951年5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军区都昌县人民武装部,隶属九江军分区。同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九江军分区都昌县人民武装部。1953年1月成立都昌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人武部成为武委会的办事机构。武装部内设军事、政治2股,下辖城关、北山、汪家墩、徐家埠、左里、张家岭、大田、双桥、南峰、土塘、周溪、三汊港、大沙等13个区人武部。主要负责组建地方武装及兵员征集工作。1954年7月,县人武部改称兵役局,内设预备役军官、征集、统计、民兵、动员5科,主要任务是开展兵役和民兵基干队的工作。1958年精减机构,各科撤销。1959年6月,撤销县兵役局,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昌县人民武装部,隶属九江军分区和都昌县委双重领导,内设军事、政工2科,时下辖41个公社(场)人武部(后随行政区划变化而变化)。1979年增设后勤科。1986年6月17日,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称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政工2科和办公室,下辖30个乡(镇)人武部。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人民武装部主要负责人名单)=]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武装力量地主土匪武装乡团: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乡绅刘崇鼎、余秉炎、段其升、袁英、刘庭辉、杨发程等,为防堵太平军而节节起团设局。咸丰八年,知县胡承湖募集“胡字营”。同年,将各乡团勇化散为整,编为10个团(即天干10团),每个团有勇丁1200人。
  靖卫团:民国1 6年(1 927年)6月9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叛变革命后,都昌籍军阀刘士毅、欧阳紫亭等人,纷纷帮助家。乡的地主豪绅购置武器,组织地主武装——靖卫团,以镇压都昌人民的革命。其中较著名的有九区靖卫团和汪墩靖卫团。九区靖卫团有团丁100余人,长短枪100余支,主要驻扎在徐埠镇。汪墩靖卫团有长短枪12支,驻扎在汪墩,民国18年9月,被赣东北第1游击大队消灭。
  “救国团”:民国38年夏,一批逃亡到乡村的原国民党政府保安团、警察局的骨干分子,勾结地方恶霸、地痞、流氓,组成“青年救国军赣北游击大队都昌指挥部”,俗称“救国团”,企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李运辉自封为司令官,其下有8个大队,3000余人,至该年8月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国民党政府武装保安队:民国16年6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将人民自卫军改为保安队,刘天成为队长,有武装人员30余人。 警察大队:民国19年,建立县警察大队,大队长由县长兼任。
  人民自卫常备大队:民国26年,建立人民自卫常备大队,大队长由县长兼,副大队长李运辉,下辖3个中队,有武装人员300余人。
  保安警察大队:民国30年,都昌县自卫常备大队改编为都昌县保安警察大队。大队长由县长兼任,副大队长李运辉。下设3个中队,有武装人员300余人。
  民众自卫总队:民国37年10月,都昌县奉江西省政府警字第6686号训令,将保安警察大队改编为民众自卫总队,保警中队改为常备中队。总队长由县长蓝楚东兼任,总队部官佐1 4员,士兵12名;常备第1、2中队官佐各5员,士兵118名,直属分队官佐2员,士兵57名。民众自卫总队共有枪1 76支,步枪子弹73017发,驳壳枪子弹35发,机枪子弹10发,手榴弹547枚。同时,在全县还成立普遍民众自卫总队1个,大队19个,中队54个,分队162个。
  人民武装人民自卫军:民国15年12月,都昌县人民自卫军建立,刘肩三兼任队长,刘天成任副队长,有武装人员30余人。次年,刘天成叛变革命,将自卫军改为保安队。 赣东北工农红军第一游击大队:民国18年9月,赣东北工农红军第一游击大队成立,队长周庚年(后为英豪),该大队转战都湖鄱彭4县,是该地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其武装人员绝大多数为都昌籍人。民国19年7月,队伍发展到80余人,同月下旬,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遭到都湖鄱彭4县反动武装的包围,英豪等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少数人在刘龙嗣率领下,突围汇入红1 0军。
  工农红军都昌游击队:民国19年4月,都昌游击队成立。队长刘龙嗣,下设3个分队,有长短枪12支,土铳42支,共100余人。7月,汇入赣东北工农红军第一游击大队。 苏维埃赤卫队:民国19年初,中共都昌县委秘密组织赤卫队,计有茅垄1个大队,队员60余人;老屋1个分队,有队员】0余人;向家山1个分队,队员8人;新桥1个分队,队员11人;春桥1个中队,队员60余人。同年1 0月,都昌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下设1 3个区苏维埃政府,赤卫队改为赤卫军。
  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民国24年4月,以北上抗日先遣队伤愈人员和皖赣边红军独立师一部为骨干的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组成。独立师师长匡龙海任司令员,田英任政委。下辖2个中队,第一中队队长饶炳成,副队长王金明,指导员翁祥来;第二中队队长曹××,指导员曹连洪。中队各下设2个班,大队另设直属警卫班,班长黄光裕。全队共有50余人。该队以都昌、湖口、鄱阳、彭泽4县交界的武山山脉为主要游击根据地,打破国民党多次“围剿”,在都昌等地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至民国26年9月,游击大队已发展到1 60余人,成为皖赣地区保存实力较好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民国26年12月,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奉命下山去浮梁瑶里,改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3营7连,走上了抗日前线。
  独立中队:民国3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昌县独立中队成立。同年8月改称都昌县大队,下设3个中队和l3个行政区中队。区中队长均由现役干部担任,编制人员30至40人,全队人员均配有武器。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社会治安,办理兵役工作。1952年8月,实行精减整编,压缩兵员,减少经费,县大队和所属中队并入县人民武装部。
  县武装警察中队(县公安队、县中队):1952年县公安队成立,1966年8月,县人民武装部接管县公安队,并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昌县中队。1975年11月,县中队又转隶县公安局,并更名为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武装警察中队。1983年8月,民警都昌县中队归建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总队九江市支队序列。其主要任务是看管监狱,看押罪犯。
  第三节民兵组织建设民国16年(1927年)初,中共都昌县委和国民党都昌县党部共同组建农民自卫军。“六·九”事件后,该组织成为中共都昌县委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
  民国19年初,中共都昌县委,秘密组织赤卫队。同年10月,改称为苏维埃赤卫军,全县共有队员1350余人。
  1950年,县大队开展了民兵组建工作,全县共有164个中队,360多个分队,1300多个小队。参加民兵组织的贫雇农和中农积极分子13100余人。
  1952年1 1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1953年初,根据该条例规定和上级军事机关的指示,都昌从乡到村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乡设民兵队部,由乡长任队长,乡队部下辖中队、分队。民兵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凡年龄18至25岁,政治纯洁,身体健康,家庭劳动力充裕的男女青年,均编为基干民兵。全县组建基干民兵队1个,下设营连排班,有基于民兵3500余人。凡年龄1 6至50岁的公民,身体无严重疾病者(五类分子除外)都可加入普通民兵。该年全县有普通民兵22920名。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毛泽东关于“我们要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从10月份起,把年满16至50岁的男女公民(五类分子和残疾人除外)都编入了民兵组织,初步形成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产集体化的民兵大军。据统计,全县有1 32330人参加民兵组织,统编为1个军,下设4个师1个直属团。其中基干民兵1个师。军长叶志忠、政治委员有王仲发、王国珍等7人。
  1962年6月,毛泽东发出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指示,截止1964年,全县编组民兵团3个、营36个、连380个、排2894个,其中武装基干连44个。可以 1973年,全县成立民兵师1个,武装基干团1个,打坦克爆破班31个。共有民兵122602人,其中基干民兵64116人,武装基干民兵41 75人。排以上干部8249人。
  从1977年至1985年,民兵组织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调整,原则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民兵总数由1977年的137744人,减少到1985年的62840人,建制由1 977年的3个团减少到1985年的1个团。此后至1989年建制未变。
  军政训练建国后,都昌民兵实行三级训练制度。即民兵营、连长由县人武部培训;武装基干民兵由乡(公社)人武部集训;基干民兵由行政村(大队)民兵营(连)集训。民兵训练贯彻“劳武结合、以劳为主”的方针。一般民兵营(连)每年受训1 5至20天;武装基干民兵为15天左右;基于民兵7至10天。训练以队列、投弹、射击、刺杀、“三防战术”为重点。从1960年到1965年,中共都昌县委、人民武装部、国防体协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民兵先后4次开展“三防战术”、射击、投弹、登山越野等项目的军事野营和体育运动大会,参加的单位先后有52个,人数达15600余人(次),1973年,重点抓了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排长以上干部打坦克等项技术和战术基础训练。1986年后,民兵集训人数一定5年不变,即每年都是510名。训练内容除共同课目外,主要是进行高炮、通信、重机枪等技术训练。
  民兵的政治教育在1985年以前都是每月一课。1985年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民兵政治教育由月课改为季课,主要以面授为主,刊授、函授等结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为辅。
  建勤与救灾 1970年,全县挑选了5400名武装基干民兵组成突击团(下设4个营、13个连),参加县内“百里渠道”工程建设。全渠最大最难的马涧渡槽工程就是三汊港民兵营完成的。在这场战斗中,民兵破冰雪、战严寒、攻岩层、打硬仗,开辟渠道12公里(百里渠道全长41.7公里),架设渡槽6座,凿通隧道240米,共挖土石方35000余立方。
  1983年,都昌遇到特大洪水灾害,在县人民武装部组织领导下,有45名专职武装干部,205名民兵连长,1 8000多名民兵在1 73华里堤坝防线上,奋战了25个日日夜夜,取得了防洪抢险斗争的胜利。
  1986年至1988年,全县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的2799项目大会战的民兵共达18万多人(次)。
  精神文明活动 1983年,大港乡民兵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1984年,北炎乡王进村民兵排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排”的光荣称号。 1984年始,全县民兵还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是年,化民乡信和村先后出席县、市、省级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同县人民武装部被福州军区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第三章驻军·军事设施第一节驻军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于鄱阳湖教习水军。
  宋建炎四年(1130年)至绍兴元年(1131年),江东安抚大使吕颐浩驻军左蠡湖。
  元至正23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时,朱军驻于左蠡、陈军泊于潴矶。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江镇标弁目1员,率劲旅80名到县驻扎。其中分30名守蔡家岭,另50名分驻县城4门。雍正十年(1732年)裁撤。
  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丞相罗大纲率数万太平军进驻九都。
  咸丰五年,曾国藩自督湘军水师泊土目、屏风,列舰连营10余里。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检点黄文金率太平军一部先后进驻蔡家岭、官冲山、汪家墩,7月退回建德。
  民国15年(1926年)11月10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1个营进驻县城。
  民国1 6年8月中旬,国民党第3军20团7营来都昌驻防。
  民国19年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在军长周建屏、政委邵式平率领下进驻大港、蔡家岭一带,同年1 1月上旬,红1 0军撤离都昌。
  民国26年1月,国民党独立第36旅进驻大港,其中1营进驻望晓源的曹钥村。 民国27年7月,国民党95师,约1团的兵力,进驻三汊港,经旬乃撤。
  民国28年2月2、5日,日酋鼎村率千余日军进驻维新(今多宝)、苏旧(今苏山)、左蠡3乡。
  民国28年,日远东派遣军安广纵队湖口支队都昌第3大队,进驻苏旧、左蠡一带。大队部驻苏旧上舍村,第1中队驻苏旧徐黄桥,第2中队驻左蠡横寨岭,第3中队驻苏旧蚌壳地,重机枪中队驻左蠡黄大山,野炮中队驻桥边。
  民国31年6月2日,日军平野支队(由第68师团独立步兵第63大队组成)第1驻华舰队,进驻都昌县城。
  民国34年8月1 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第87混成旅团的5084名官兵,在都昌地区投降后,当即被集中在都昌县城小东门外南山山麓的金汤乡第二保一带。民国35年5月1 6日后,全部日军被遣送回国。
  都昌解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先后到县驻扎的部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兵团18军54师162团团部及3营一部;南下工作团2支队l大队2中队;华东支前司令部赣东北前方办事处3中队;鄱阳军分区2个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军1 56师468团一部。
  1987年2月,南京军区第3通信总站5营都昌站正式组建成立,驻徐埠。
  第二节军事设施城池檀道济城:为南北朝宋名将檀道济筑,遗址位于县治北35公里,旧名城山,即今左里案山岭,城早废,尚可辨形迹。
  左蠡城:晋义熙年间卢循所筑,后废。宋郡守黄桂又筑左蠡城,为军事要戍。
  城垣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县区益始筑城基。三十八年知县林贵北以砖砌城,方半即改调。四十年,周希绍续修,雉、堞、阁阌俱备,设6门、6楼、1540个垛口,全长3018米,高厚均为6. 67米。以后备代,时有修补。至建国初尚保存完好。60年代后,城镇发展迅速,于是逐年拆除殆尽。
  演武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县治东3里望湖岭辟有演武场,占地面积达1988平方米。明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胡恩始建阅武亭于上,左筑旗纛台。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陈舜咨建石坊,刻有“演武轮”3字,今俱废。
  教场清末,在县城东l里左右的湖滨东岸辟有教场.遗址尚存。
  营官署康熙二十‘年(1680年)建造,共12间,旧在县城小南门外,成丰四年(1854年)毁于战乱。
  碉堡民国19年(1930年)始,国民党政府为围剿红军和游击队,先后数次修筑碉堡。至民国26年,全县共有碉堡6个,其分布情况为大田乡1个,设大港街;源头乡1个,设源头港;张蔡乡1个,设张岭;徐埠乡1个,设徐家埠;长垄乡1个,设长山;已立乡1个,设汪家墩。
  环形工事群民国28年3月13日,日军侵占维新、苏旧、左蠡3乡,历时3年,先后在苏山、老山、兰女山、破山山梁构筑了环形工事群。此后,又相继予黄金咀、承山殿、南山构筑环形工事群。
  第四章武事述略第一节农民起义杜可用起义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杜可用自称杜圣人,宣讲白莲教义,念血盆经,组织农民起义,立年号“万乘”,以西山寺谭天鳞为副天王。同年四月被江西行省右丞史弼镇压。
  罗来伟造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罗来伟等与鄱阳红莲会首黄淑性联络,聚会众90余人,准备攻打都昌县城,劫狱造反。罗来伟自称元帅,江招贵任先锋。满清侦悉,深为恐惧,江西巡抚吴重熹电饬广饶九南道玉贵派拨100名常备军,驰赴都昌。是年四月初七傍晚,江招贵在自家办酒,为造反者壮行,适清军前来镇压,罗来伟、江招贵、沈传礼等人被捕,后被杀害,起义失败。
  黄淦起义民国7年(1918年)5月15日,黄淦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于砚田街发布文告,举行起义,自称其部为赣北护法军,随即率部进攻都昌,克城后,开仓济贫。尔后,又乘船攻饶州,不克,转攻浮梁,因部下刘书智私通浮梁县知事陈安,部队在建师港遭偷袭,黄淦不幸被俘,6月20日,黄淦被处以四马分尸之酷刑,英勇就义。未几日,黄淦残部中陈安埋伏,全军覆灭,起义失败。
  第二节太平军转战都昌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十五日,西征太平军从饶州撤退,帆经鄱阳湖,克都昌县城,焚经归祠、城隍庙,次日仍退。
  咸丰四年三月十九日,太平军由安庆逆江而上,进入县境西部,随后再占县城,同月二十一日,太平军进兵西北各乡遭到江家牌例贡江义福抵抗。二十三日,太平军在石咀桥击败江义福所带乡勇,江义福毙命。十月十七日,检点黄文金率部由湖口水陆并进,攻西乡民团,举人袁炳勋及团勇十余人被诛。同月二十九日,丞相罗大纲率太平军数万人由饶州入九都,破东乡团于花得桥,击毙周溪巡检许道卿、城守营外委刘蒋发、团练首领刘崇鼎。 咸丰六年,太平军一部活跃于张家一带。十二月,太平军第三次进入县城,至次年六月二十六日退出。七月十日,太平军集结城北芙蓉山,复谋划攻城,未果。
  咸丰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太平军与代理县总领尹世堂所率营勇在源头港相遇,太平军诈败,退至马涧桥,诱尹率勇追赶,太平军前后夹击,诛尹世堂及亲勇数十人。
  咸丰十年十一月,太平军从鄱阳进入县境,十五日直抵县城,知县富伦泰仓皇出逃,由于清水师炮船倾刻抵城,太平军未停宿而退。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二十日,黄文金率太平军进驻蔡家岭,五月至官冲山、汪家墩,七月四日退回建德。
  第三节北伐军克都昌民国15年(1926年)11月10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1营人从吴城乘船进入都昌,县城师生、工人、工商界人士和附近农民共800余人夹道欢迎,街头巷尾贴满了“打倒北洋军阀!”“欢迎革命军进驻都昌!”等标语。
  第四节革命武装斗争都昌扑城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新亚、刘天成、邵继先、吴秋阳等人秘密组织反共“五人团”。同年6月9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员出境”的指令到县,县自卫大队副队长刘天成公开叛变革命,在县城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并组织国民党都昌县清党委员会。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共都昌县委委员刘肩三、向先鹏及外逃至南昌的国民党左派、都昌县县长谢宝树,积极策动国民党左派、省民政厅长姜济寰,派国民党江西水上公安局(驻湖口)局长兼游击队第3支队长谢式南出兵都昌,协助镇压刘天成反革命叛乱。22日,中共都昌县委委员向先鹏同谢宝树、谢式南率水警中队百余人,乘船自湖口出发,午后于县城郊五谷咀登陆,分2路扑城。向先鹏率l队于北门进城,随后谢式南亦克东门,刘天成等仓皇弃城溃逃。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重新掌握县城,至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后,都昌复被白色恐怖笼罩。
  汪墩暴动都昌“六·九”事件后,为了以革命武装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先后转至汪墩地区的共产党人向义、刘书炳、刘书华等,根据中共都昌县委紧急会议精神,发动汪墩地区农民协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于民国16年7月30日清晨,举行武装暴动。30多个经挑选的精壮农民手持武器(1支手枪,另为土铳、土枪、梭标、长矛等),从老屋刘村出发,迅速摸进了汪家墩,出其不意,一举击溃了汪家墩“八大房”的地主武装,活捉了大劣绅刘宾辉,缴获快枪十几条,长矛几十支,扩大了农民自卫军的武装。从此,都昌人民开始了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汪墩夺枪民国18年9月上旬,省委特派员周建屏来都昌县城与县委书记刘梦松协商,准备在都昌、湖口、鄱阳、彭泽4县交界的武山地区建立游击区,与弋横苏区互相呼应,紧密配合。随后在王滚垅村谭洪进家召开都湖2县干部会议,决定立即夺取汪墩靖卫团的枪支,建立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中旬初,省委派朱某与刘述舜(南山)同来都昌,在茅垅与湖口特支书记谭和见面,随即在至善小学开会,制定夺枪方案。24日,在周建屏的直接部署下,谭和、周庚年带领部分武装人员,由都昌刘龙嗣、刘皋等配合,刘书谅、刘圣涛在靖卫团作内应。当晚10时许包围了汪墩靖卫团,在靖卫团门前点燃了几个大爆竹,紧接着40多人冲杀进去,俘虏靖卫团大部成员,缴获步枪11支。因天已亮,改变了继续攻打县城计划。当即谭和与周庚年将部队拉到了都湖边界,建立了赣东北第1游击大队。
  茅垅暴动又称“四·七”暴动(因暴动时间为农历四月初七)、都昌春荒暴动。民国19年春,恢复后的中共都昌县委,为了迅速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于4月18日在汪墩老屋刘村召开县委紧急会议,决定5月5日发动以春荒斗争为中心的武装暴动。
  5月5日清晨,汪墩地区一支1000多人的暴动队伍向茅垅进发,一举将茅垅的土豪劣绅谭家“五老虎”(1个闻讯逃匿)抓获。并在魏家港枪决了平日作恶多端的谭洪环、谭洪干、谭绪鑫和刘爱圆。革命群众烧毁债据,废除契约,开仓放粮,暴动取得了胜利。嗣后,成立了都昌第一个红色政权——都昌县革命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革命武装——都昌游击队。从此,都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实行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
  糊泥岭战斗民国19年5月5日茅垅暴动后,国民党都昌县警察大队驻刘逊桥的分队长董政,闻讯赶来镇压。5月16日进驻汪墩刘汉邏,次日向老屋进犯。中共都昌县委书记向先鹏,发动1000余名群众,带着土铳、梭标、大刀配合游击队、赤卫队,在向道山村后的糊泥岭迎敌。待敌人一到糊泥岭下的怡公塘垅里,步枪、土炮、土铳一齐向敌人开火,锣声、爆竹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吓得董政排夺路而逃,抢过汪墩桥时还淹死2人。逃到县城后,紧闭城门3天。
  老屋刘家战斗民国19年6月23日清晨,都昌县九区靖卫团团长陆士郊带领靖卫团、土枪队1000余人,将茅垅村团团包围,区委书记谭绪疆指挥赤卫队员分散隐蔽,同时派员到游击队驻地张家山报告,向先鹏即令谭绪信、黄图池到糊泥岭放枪,将陆部引到老屋来,陆部再将老屋刘村包围。向先鹏在掩护游击队撤离时不幸被捕,区委书记谭绪疆、委员王学恭、共产党员谭绪亭、赤卫队员谭初复、谭腊里等在撤退时牺牲。向先鹏被捕后,宁死不屈,于次月4日在县城东门外被杀害。
  马涧桥遭遇战民国19年9月3日,红10军19团团长匡龙海、政委刘肩三率领部队向都昌、湖口交界的周同村、周廉村驻地挺进,途经马涧桥与国民党都昌保安队孙广林部遭遇,经缴战,将孙部击溃,俘保安队员20余人,缴获长枪20余支。
  洞门口战斗民国19年11月上旬,国民党都昌县保安队及各区保安团武装人员伪装成红军,从土塘、徐港桥2地分别向区苏维埃机关驻地洞门口进犯,赤卫队同其展开激战,红10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7旅政委刘肩三闻讯率红军特务连和七、九区赤卫队从张家岭赶来增援,打退了保安队的进攻,毙俘保安队和保安团120余人,缴获长枪20余支。
  巧攻大屋张家村据点民国24年,国民党为了巩固和发展其势力,在大屋张家村设立了区工所,进驻了保安中队,设立了坚固的工事,与以武山为依托的都湖鄱彭红军游击大队为敌,对游击大队危害极大。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决定以较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攻克这一据点。同年6月上旬一天,游击队员侦察发现,据点保安中队人员大部由国民党区公所长领到外村保长家吃酒去了,只留下少数人员守碉堡工事。为此,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司令员匡龙海、政委田英将游击队员埋伏在敌回据点的必经之路两旁,派少数游击队员佯攻据点,将敌调回,敌听到据点枪声后,立即反扑过来。区公所长骑马冲在前头,被游击队活捉,当敌人大部分进入伏击圈后,田英一声令下,无数手榴弹投向敌阵,碉堡里的敌人看到自己的队伍一败涂地,也纷纷檄械投降。战斗中,当场击毙敌人30名,俘32名,缴获长短枪60余支,烧毁碉堡1座。
  侧家山伏击战民国24年6月,驻大港街的国民党保安团16团的2个排,乘田英撤出望晓源之机,对望晓源附近的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同年8月上旬,田英率游击队回到了望晓源。中旬,国民党保安团收到地主石士爵关于游击队在望晓源活动的情报,立即派驻大港的何清、段奎2个排进剿,田英闻讯,率领游击队、赤卫队员40余人,埋伏在大港至望晓源的必经之路侧家山。当何清排进入伏击圈时,田英指挥队伍全力出击,除当场击毙2人,逃跑1人外,包括排长何清在内的21人,全部当了俘虏,并缴获长枪24支。段奎听到何清与游击队接上火后,不敢前去增援,带领其分队撤退到大港街,随后,将刺探游击队情报的石士爵处决。
  源头港遭遇战民国24年9月,田英、匡龙海率领游击队2个中队下山打土豪,在源头港小学抓到了县自卫大队孙麻子和7个土豪的儿子,随即返回望晓源,途中与国民党保安队遭遇,游击队先敌抢占有利地势,先敌开火,打死保安队士兵10人,俘8人,缴获步枪18支。
  筲箕山战斗民国24年初秋的一个晚上,匡龙海率游击队将山下1个地主的老婆杀了。次日,国民党驻张家岭中队及九江和孤山驻军的部分,三面围攻游击队。游击队依托筲箕山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打张岭来犯的侧翼之敌,牵制正面和另一侧翼之敌,经几十分钟激战,歼灭国民党军张岭中队10余人。接着攻打正面的九江来犯之敌,刚一交火,敌军即仓惶溃退,惊呼“红7军团来了”,侧翼孤山之敌闻讯亦望风而逃。战争结束后,游击队平安地向西北方向转移。
  姊妹塘伏击战民国25年9月12日清晨,匡龙海、田英采取调虎离山战术,在曹炎村商贩曹克柳店铺门前放火烧起了一堆稻草,引出驻张家岭碉堡的国民党36旅某连50余人,当其行至罗家山到姊妹塘路段时,埋伏在罗家山的游击队首先开火,切断其退路,紧接着埋伏在姊妹塘的游击队员迎头痛击,将其冲散。碉堡里的敌人闻见枪声后,派出30余人增援,错把游击队当作自己人,结果被游击队全歼。这次战斗,共歼敌40人,俘敌45人,缴获长短枪80余支。
  第五节军民抗日奇袭梅家山民国28年(1939年)春,驻防在徐家埠的江西保安第2团第5中队队长陶家庆,派出3名战士,乔装打扮深入左蠡、苏旧日军占区进行侦察,获悉日军主力集中在苏旧蚌壳地和左蠡横寨岭,其它据点兵力有限。3月18日晚,陶家庆率领全队官兵饮酒起程,赶到梅家山日军据点,日军正在熟睡之中,陶家庆一马当先,杀掉了日军哨兵,将据点团团围住,一举歼敌10余名、俘敌2名,缴获轻机枪l挺,步枪4支,其它军用品无数。驻龚家湖及横寨岭的日军闻讯追赶,陶家庆率领部队阻击,后来子弹打光了,他奋勇冲入敌群,与日军展开白刃战,虽身负重伤,仍杀敌数人,最后力竭倒地,高呼“中国不亡”而壮烈牺牲。
  县城守卫战民国31年5月底,日军开始了“浙赣作战”,日军II军的平野支队(由第66师团独立步兵第63大队组成),在支队长平野仪一的率领下,配合第一驻华舰队,从九江突袭都昌县城。6月2日,日军l艘兵舰和几支小汽艇深入鄱阳湖内,从都昌县城的南河头、矶山、黄金咀等地强行登陆,分3路从小南门、东门、北门直扑县城。此时,驻守在县城的有都昌县警察队、国民党正规军1个连、城区镇公所自卫队】个班,还有星子县警察队自卫队共计约700余人,分守6个城门。但因缺乏统一指挥,在日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城防迅速瓦解,各支队伍分头撤离县城,县城沦陷。
  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民国28年4月,左蠡桃树岭村龚昌华夫妻俩从亲戚家回来,走至涂家村后面山上的小路上,被一日军拦截,企图强奸龚妻,龚昌华夫妻怒不可遏,奋力搏斗,将该日军打死。
  民国28年5月,蒋家村全村男女老少手持耘田耙、木棍、竹篙、铁锄等,将闯入村内的2名为非作歹的日军打得抱头鼠窜而去。 民国28年8月初的一个深夜,庙下熊家村的熊华山带领1队国民党军士兵,悄悄摸进日军设在和冲的哨棚,消灭日军1个班,并俘敌班长,缴获机枪1挺。
  民国31年日军侵占县城后,窜至三汊港进行“讨伐”。数名日军轮奸1名妇女,被她的丈夫和村人愤怒地打死。
  附:日军暴行民国28年4月,日军抓住从星子县过湖来都昌的4位农民,将他们捆在1张八仙桌的4只桌脚上,当作炮靶用迫击炮轰击,把4人炸得血肉横飞。同月,有一次日军将江火福等9人抓住,用铁丝穿手心,押至据点,当作枪靶,每人都身中数弹而亡。
  民国28年5月,七角王伯昌村的王升才、王学镇,因缺粮过河至左蠡买谷,被日军抓去,将2人4肢钉于门板之上,剥皮致死。 民国29年5月18日,日军在马横乡徐墩上村毒死90人。同年9月17日,日军窜扰源头乡,炮轰和枪杀54人,其中有13名儿童。
  民国31年,一部分日军持带轻重机枪、迫击炮,在双凤乡黄金咀打伤31 9人,杀害40人。
  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调查统计,都昌在8年抗战中有792人受重伤,81 7人受轻伤,1 488人被日军杀害(其中妇女408人,儿童27人)。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在抗日战争中共损失房屋3705栋、约10000余间。民国28年6月间,日军沿景湖路,从张岭一直烧到鸣山马涧桥,25里长的沿路村落几乎被烧光。民国34年3月l7日,攻占徐埠的日军,一把火烧毁店铺90间、房屋30栋,一度繁荣的都昌县第二大集镇几乎被夷为平地。
  第六节解放都昌都昌解放民国38年(1949年)4月下旬,南京解放的喜讯传到都昌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幸存下来的苏区老干部刘明兴、谭绪腾、谭绪琦及民盟江西支部都昌成员向法宜、刘继忠、向熙等人,为迎接解放,积极开展策应工作,一方面派遣刘明兴等人先后去景德镇、彭泽、鄱阳等地寻找解放军,另一方面在暗中做常备第2中队及已立乡中队的策反工作。5月9日,向熙率领常备第2中队的120余人,在蒲塘庙宣布起义。此时,国民政府都昌县长蓝楚东已弃城逃窜,全县的治安保卫工作实际被民盟组织掌握。同月11日,已和都昌民盟组织取得联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8军162团1个营和南下工作团2支队1大队2中队的全体干部,从湖口出发,向都昌挺进,当晚到达徐家埠。民盟都昌小组向法宜、刘继忠及被策反的原国民党都昌县常备第2中队120余人,先期到达汪家墩,迎接解放军。12日上午,团长郭崇义在汪家墩桥头检阅了向熙起义的2中队。随后,便由向法宜、刘继忠等为向导,向县城进发。下午2时许,队伍开进了县城,并受到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夹道欢迎。随即张贴“约法八章”,宣布建立都昌县人民政府,成立都昌县警备司令部。至此,都昌宣告和平解放。
  剿匪都昌解放后,极少数国民党残余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勾结地方恶霸、地痞、流氓及封建宗族势力,于6月凑合成“青年救国军赣北游击队都昌指挥部”,公开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猖狂的反扑。他们造谣惑众,张贴反动标语,催粮逼款,欺压群众,搜集情报,破坏电讯交通,甚至袭击区乡政权机构,谋杀干部,抢劫军用物资。是月,周溪湖面发生军粮被劫事件,死伤解放军战士数名。月底,赣北匪首李逢春带领都昌、鄱阳土匪武装攻打驻榨下刘村的四区人民政府。8月30日,匪首李运辉纠集武装千余人,攻打县城失败。为了消除匪患,9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军分区司令员祝世凤率部来都昌领导剿匪斗争,残匪向武山逃窜,省军区命令都湖鄱彭4县人民武装向武山实行大清剿,县政府成立了“收枪自新委员会”,重申党的“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立功受奖”的剿匪政策,全县共俘虏和自新大队长以下土匪268人,缴获机枪11挺,长短枪21 6支,土匪武装基本瓦解。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