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777
颗粒名称: 劳务输出
分类号: F241.4
页数: 1
摘要: 自古以来,人稠易淹的滨湖地区,常有人结伴去景德镇谋生,并逐渐控制景德镇陶瓷行业,形成居景德镇“窑、徽、杂”三帮之首、以都昌人为主体的“窑帮”。直至建国初期,都昌去景德镇制瓷冶陶者仍不下8万人(次)。60年代后,由于瓷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去景德镇务工道路日渐堵塞。197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都昌乡镇建筑业突起,并逐步挤身景德镇、九江、南昌等城市。1989年,都昌常驻外地县、市的建筑工程队达23个,从业人员6976人。[=此处为表格=]说明: 本表不含乡镇驻外建筑队及外出个体手工业者
关键词: 劳动就业 就业结构

内容

自古以来,人稠易淹的滨湖地区,常有人结伴去景德镇谋生,并逐渐控制景德镇陶瓷行业,形成居景德镇“窑、徽、杂”三帮之首、以都昌人为主体的“窑帮”。直至建国初期,都昌去景德镇制瓷冶陶者仍不下8万人(次)。
  60年代后,由于瓷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去景德镇务工道路日渐堵塞。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便从手工业上找出路,尤其是西源、周溪、和合等人多土少的沿湖乡村,从事手工业生产者日增,主要行业有木、篾、铁、锯板、油漆、镶牙、绷筛、打金银、补锅等,他们绝大部分常年在外觅工揽活,一般农历正月初八或元宵节后出门,小年(腊月二十四)前后返乡,中间除农忙季节外很少回家。
  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都昌还曾为向塘机场、鹰厦铁路、赣江大桥、沙大铁路、庐山登山公路、柘林水电工程、瑞昌“三线”工程、九江炼油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劳务2万余人次。
  197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都昌乡镇建筑业突起,并逐步挤身景德镇、九江、南昌等城市。进入80年代后,劳务输出成为都昌安置富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输出方向除本省中、小城市外,还远至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日本等国。1989年,都昌常驻外地县、市的建筑工程队达23个,从业人员6976人。除此外,自1 981年始至1989年止,全县经县劳动部门负责组织输出的劳务达439人次,其他途径组织输出的劳务8385人次。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1981-1989年组织劳务输出概况)=]说明: 本表不含乡镇驻外建筑队及外出个体手工业者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