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民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68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民团体
分类号: D42
页数: 2
摘要: 民国15年1月,中共都昌地方组织和国民党县党部建立之后,两党即以开展农民运动为主要任务。3月下旬,中共都昌小组以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名义,于县城圣庙举办了两期党务训练班。随后分配学员至汪墩、徐埠、苏山等地,开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理论,鼓励农民秘密组织起来,创办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作斗争。至5月底,即成立了1 0余个乡农民协会,有会员500余人。同年7至9月,在北伐军向江西胜利推进的鼓舞下,都昌农运迅猛发展,至10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统计时,都昌已有区农民协会5个、乡农民协会31个,会员1200余人,居全省第二。11月,北伐军进军都昌,加入农民协会者愈众,至1 2月,会员已达5700余人。
关键词: 农民团体 社会组织

内容

民国15年(1926年)1月,中共都昌地方组织和国民党县党部建立之后,两党即以开展农民运动为主要任务。3月下旬,中共都昌小组以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名义,于县城圣庙举办了两期党务训练班。根据刘越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经验,着力培训农运骨干。随后分配学员至汪墩、徐埠、苏山等地,开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理论,鼓励农民秘密组织起来,创办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作斗争。至5月底,即成立了1 0余个乡农民协会,有会员500余人。同年7至9月,在北伐军向江西胜利推进的鼓舞下,都昌农运迅猛发展,至10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统计时,都昌已有区农民协会5个、乡农民协会31个,会员1200余人,居全省第二。11月,北伐军进军都昌,加入农民协会者愈众,至1 2月,会员已达5700余人。
  民国1 6年1月20日,刘越等5人出席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回县后,进一步加强了两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中共都昌地委成立了以刘肩三为书记、戴希广为副书记的农民运动委员会。国民党县党部则指定谭和、刘乙照、谭洪商、刘述尧、余宝华(均为中共党员)等为农运特派员,分赴各地指导发展农民运动,使农民协会迅速遍及全县,并逐步取代北洋军阀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同年2月8日至10日,都昌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于陶公庙召开,代表200余名。大会通过了“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雇农增加工资”、“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决议,正式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并选举产生了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刘肩三、戴希广、陆方奇;执委严启元、刘乙照、谭和、周梦昌、刘述尧、谭洪商、胡振南、余宝华、刘书炳;秘书周梦昌(兼)、庶务谭莺初。大会还选举了出席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周梦昌、刘述尧、王宗唐、刘炳章、戴希广、刘书炳、向葵。会后,全县农民运动掀起高潮,未建立农民协会的乡都纷纷行动起来,至2月20日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都昌已有区农民协会26个,乡农民协会149个,会员10900人。2月20日至3月3日,第一次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会上,县人周梦昌被选为大会决议案起草委员会委员,戴希广当选为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共13名)。会后,都昌农运已成燎原之势,县乡一切权力归农民协会,会员发展至最盛时达10万之众。
  未几,“4·1 2”反革命政变消息传至都昌,县内国民党右派及土豪劣绅闻讯弹冠相庆,秘密勾结,策划破坏农民运动。6月8日,反革命分子陈范五、江焰秋等纠集地痞流氓,趁九区农民协会在左蠡城山岭开会之机,武装围攻会场,将区农民协会常委赵敬燧、马宗锦,执委乇宗唐、周阁初、李瑞、蔡在玑、陈茂江7人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左蠡惨案”。6月9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出境”的指令到县,县人民自卫军副大队长刘天成叛变,于是日突然武装攻击县农民协会,逮捕常委陆方奇,执委严启元、刘乙照、刘述尧、谭和等,并对他们严刑拷打。随即,大革命失败,形势愈益恶化,县农民协会负责人被迫出走,活动随之停止,部分区、乡农民协会领导人未及躲避,惨遭杀戮。
  第二节国民党时期农民团体民国30年(1941年)6月1日,都昌遵例成立县农会。既未设立任何机关,亦未建立任何基层组织,仅由县政府圈定胡侠樵为会长,备案上报,作为都昌社会职业团体之一,以备在县行政会、参议会议员竞选活动中代表一方“民意”。民国34年11月,胡侠樵以农会代表当选为县参议会候补议员,后递补为议员。
  民国33年3月1日,县渔会成立。会长曹钟。亦系为竞选县参议员而设。两会均随都昌解放而停止活动。
  第三节解放后农民团体农民协会民国38年(1949年)5月,都昌刚解放,即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由中共都昌县委指定谭绪言为副主任,协助县委开展民主建政。9月始,于农村建乡农民协会,参照老解放区的经验,乡农民协会内设主席、乡长、武委会主任(或民兵中队长)、妇女主任、文书等。在取缔保甲组织之后,代行农村基层政权职责。至1950年2月,全县共建乡农民协会88个。同年3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主任由中共都昌县委书记兼,副主任谭绪言。此后,会员迅猛增加,1951年3月,全县有会员431 51人,9月,达46054人(其中女会员1 292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4.3%。但是,其中亦有部分流氓无产者、保甲长、旧军政人员混入,甚至被他们掌握了少数农民协会的权力,于是在土地改革中对这部分人进行了清洗,同时大批吸收在土改中觉悟起来的贫、雇农加入农会。至1952年9月,全县有农民协会会员69703人。1 959年人民公社化后,不再设农民协会。
  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 963年,南峰、张岭、双桥、矶山、新桥、都昌镇6个公社和鸣山公社程浪大队开展点上社教。始于生产队到公社建立了贫下中农协会组织。绝大部分生产队选举了贫下中农代表,生产大队选举了贫下中农协会代表组长,每季开一次组长会。1 965年,县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由许如鉴、陈家生等l5人组成。并布置面上社教地区的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凡未组织贫协组织的应结合夏收预分和年终决分进行小“四清”时,在生产队成立贫下中农小组,选举组长1人,副组长l至2人;在生产大队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l至2人;在公社成立贫下中农协会或筹委会。随即,“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组织未能开展活动即告结束。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