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社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676
颗粒名称: 卷六 社团
分类号: C23
页数: 14
摘要: 民国1 5年6月,中共都昌支部指定刘聘三负责全县工人运动。民国16年1月1 7日至2月23日,刘聘三赴南昌出席江西省总工会筹备会议。2月底,在县城报功祠内召开全县工人代表会议,代表50多人,宣告成立都昌县总工会,选举委员7人,委员长王叔平。会后,运输、店员、烟业、理发、船业等行业工会相继成立,全县有会员400余人。徐埠烟业工会领导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增加工资一倍;汪墩工人和雇农联合罢工3天,增加工资40%。民国1 6年7月,大革命失败,都昌县总工会、各行业工会及下属组织,均被当局封闭。1952年9月16日至18日,都昌县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县总工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

内容

民国1 5年(1926年)6月,中共都昌支部指定刘聘三负责全县工人运动。民国16年1月1 7日至2月23日,刘聘三赴南昌出席江西省总工会筹备会议。2月底,在县城报功祠(县公安局院内,今拆)内召开全县工人代表会议,代表50多人,宣告成立都昌县总工会,选举委员7人,委员长王叔平。会后,运输、店员、烟业、理发、船业等行业工会相继成立,全县有会员400余人。
  工会成立后,领导工人开展了一系列改善生活、提高工资为内容的斗争。徐埠烟业工会领导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增加工资一倍;汪墩工人和雇农联合罢工3天,增加工资40%。大港1资本家躲避斗争逃进县城,当地店员工会会员在汪墩、徐埠、张岭等地农民协会支持下,从县城把他捉回去进行了清算。 民国1 6年7月,大革命失败,都昌县总工会、各行业工会及下属组织,均被当局封闭。
  第二节国民党时期职工团体民国33年(1944年)7月14日,县总工会在都昌镇公所(王家祠堂)内成立,主席向拯民,下辖8个职业工会,但无具体活动,仅作为一社会职业团体由民政科造册备案,以便次年搞县议员选举活动体现“民主”。次年11月,向拯民参加竞选,当选县议员。都昌解放后,该组织消亡。
  第三节建国后职工团体 1951年,随着对资改造工作的展开,店员、手工业、搬运、建筑等行业工会相继成立。10月9日,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由中共都昌县委委员李增春兼主席,艾皆祥任副主席。至年底,全县成立了都昌县建筑工会委员会、中国店员工会都昌县委员会、都昌县食品业工会委员会、中国搬运工会都昌县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会都昌县工农纺织厂委员会、都昌县手工业工会委员会等6个基层工会,有会员1008人。
  1952年9月16日至18日,都昌县工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县总工会。月底,基层工会发展到1 4个,会员超过工人半数以上。年底,有基层工会20个,产业工会3个,会员1570人。次年9月23日,县总工会改称县工会联合会。
  1 954年10月4日至7日,县工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代表72人。大会选举产生县工会联合会执委9名。并于工会联合会内设经济审查委员会。是年,各基层工会结合肃反开展了组织整顿,至年底共清除会员96名。
  1955年5月15日至17日,县工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召开,代表53名。9月,举办基层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学习班。11月,工会联合会设财务管理委员。是年起,各基层工会开办互助储金会,至次年4月,全县互助储金会23个,基金达45.8万余元,参加职工7490人。
  1 956年3月1 6日至1 8日,召开基层工会主席扩大会议,号召全县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4月,县店员工会改称商业工会。同月26日至28日,县工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召开,代表70名。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工会联合会执委会。8月,县召开首届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表彰工会积极分子64名。
  1957年3月1 3日至1 5日,县工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县工会联合会执委。 1958年3月24日至27日,县工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召开。同年10月25日,县工会联合会复名县总工会。1 2月,县总工会召开第二届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工会积极分子95名。
  1960年2月24日至26日,召开县工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是年,县总工会组织了各行业职工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
  1 961年3月8日至1 0日,县工会第八届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讨论了支援农业、加强工农联盟等问题。同年,各基层工会分批进行整顿。
  1962年2月1 6日至1 8日,县工会第九届代表大会召开。代表163人。大会通过了《关于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大力支援农业的决议》,并选举县总工会执委17人。
  1963年3月27日至30日,县工会第十届代表大会召开。代表1 84人。会议改选了县总工会执委】9人。1 2月,召开全县第三届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表彰工会积极分子217人。
  1964年10月27日,县工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贯彻中共省、县委扩大会议和省总三届四次执委会精神,号召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并选举县总工会执委19人及省四届工人代表大会代表。1 965年5月6日,全县工交系统职工大会召开,表彰和奖励21名“五好职工”和11个“五好单位”。1 966年11月,工会主席一律改称主任。12月,召开全县工会主任会议。次年1月,县总工会被所谓“革命工人委员会”取代。
  1973年7月13日至1 5日,召开县十二届工会代表大会,恢复县总工会,选举执委25名,其中常委9名。至年底,相继恢复工业、手管、商业3个局的工会工作委员会,82个基层工会,260个工会小组,有会员31 39名(其中新会员1247名),占职工总数70%。 1 978年1 2月7日至1 0日,召开县工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350人。会议选举产生县总工会执委31人,常委11人,正副主席各1人。会后,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至次年底,全县恢复或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42个,占应建单位的98%,有工会工作委员会10个,工会委员会1 32个,工会小组725个,会员达11225人,占职工总数的80. 6%。1 979年7月1日,位于东街的县工人俱乐部重新开放。同年9月,成立县总工会女职工工作委员会。1 980年7月,各级工会负责人改称主席、副主席。11月,省总主席李华封来县视察,在省总工会支持下,着手筹建工人文化宫。1982年3月,召开会县工会工作暨表彰大会。会上,表彰1981年度先进工会18个、工会小组13个、优秀个人75名。4月,4个先进基层工会,1 2名优秀工会积极分子被推选出席九江地区工会先进集体和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上,都昌总工会被评为先进地方工会。1983年5月15日至6’月1 5日,县总工会女职工工作委员会组织对全县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10月,县总工会主席王南荣出席中国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县造船厂工人杨廷贵被这次大会表彰为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1月,于县城召开全县职工大会,传达了中国工会“十大”精神。1984年1月,县工人文化富竣工开放。3月,县总工会号召在全县职工中开展“三二一生产竞赛”活动(即三创:创全国同行业先进纪录,创全省同行业最高纪录,创本行业历史最好纪录;二高: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素质;一增产:每个职工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全年增收节支100元)。4月,成立县职工技术协作队,组织职工开展生产技术协作攻关。通过开展上述活动,至年底,工交系统产值比上年增长18. 5%,利润比上年增长1.6倍,上交税利比上年增长1.1倍,全县评出先进班组、车间、单位311个,先进个人1120名。同年,各级工会组织还开展了创建先进“职工之家”活动。1985年12月,九江市总工会于都昌召开全市职工技术协作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都昌职工技术协作队。1987年11月,县总工会召开全县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同年底,九江市总工会表彰都昌创建先进职工之家活动中涌现的先进职工之友2名、先进职工之家2个、先进集体8个、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8名。
  自1951年至1989年,县总工会(工会联合会)历届主席(主任)先后为李增春、冯坤、苏生、张昭凤、郭殿印、刘正华、刘先定、王南’荣、熊恩良。
  1989年,全县有基层工会299个,会员17916人。总工会(包括工人文化宫)有专职干部13人、职工2人,下设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女职工工作委员会和工经委、农经委、商经委、建委、教育、卫生、文化、粮食8个工会工作委员会。
  [=此处为表格(1989年全县职工、会员行业分布情况)=] 第二章农民团体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协会民国15年(1926年)1月,中共都昌地方组织和国民党县党部建立之后,两党即以开展农民运动为主要任务。3月下旬,中共都昌小组以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名义,于县城圣庙举办了两期党务训练班。根据刘越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经验,着力培训农运骨干。随后分配学员至汪墩、徐埠、苏山等地,开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理论,鼓励农民秘密组织起来,创办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作斗争。至5月底,即成立了1 0余个乡农民协会,有会员500余人。同年7至9月,在北伐军向江西胜利推进的鼓舞下,都昌农运迅猛发展,至10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统计时,都昌已有区农民协会5个、乡农民协会31个,会员1200余人,居全省第二。11月,北伐军进军都昌,加入农民协会者愈众,至1 2月,会员已达5700余人。
  民国1 6年1月20日,刘越等5人出席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回县后,进一步加强了两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中共都昌地委成立了以刘肩三为书记、戴希广为副书记的农民运动委员会。国民党县党部则指定谭和、刘乙照、谭洪商、刘述尧、余宝华(均为中共党员)等为农运特派员,分赴各地指导发展农民运动,使农民协会迅速遍及全县,并逐步取代北洋军阀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同年2月8日至10日,都昌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于陶公庙召开,代表200余名。大会通过了“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雇农增加工资”、“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决议,正式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并选举产生了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刘肩三、戴希广、陆方奇;执委严启元、刘乙照、谭和、周梦昌、刘述尧、谭洪商、胡振南、余宝华、刘书炳;秘书周梦昌(兼)、庶务谭莺初。大会还选举了出席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周梦昌、刘述尧、王宗唐、刘炳章、戴希广、刘书炳、向葵。会后,全县农民运动掀起高潮,未建立农民协会的乡都纷纷行动起来,至2月20日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都昌已有区农民协会26个,乡农民协会149个,会员10900人。2月20日至3月3日,第一次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会上,县人周梦昌被选为大会决议案起草委员会委员,戴希广当选为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共13名)。会后,都昌农运已成燎原之势,县乡一切权力归农民协会,会员发展至最盛时达10万之众。
  未几,“4·1 2”反革命政变消息传至都昌,县内国民党右派及土豪劣绅闻讯弹冠相庆,秘密勾结,策划破坏农民运动。6月8日,反革命分子陈范五、江焰秋等纠集地痞流氓,趁九区农民协会在左蠡城山岭开会之机,武装围攻会场,将区农民协会常委赵敬燧、马宗锦,执委乇宗唐、周阁初、李瑞、蔡在玑、陈茂江7人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左蠡惨案”。6月9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出境”的指令到县,县人民自卫军副大队长刘天成叛变,于是日突然武装攻击县农民协会,逮捕常委陆方奇,执委严启元、刘乙照、刘述尧、谭和等,并对他们严刑拷打。随即,大革命失败,形势愈益恶化,县农民协会负责人被迫出走,活动随之停止,部分区、乡农民协会领导人未及躲避,惨遭杀戮。
  第二节国民党时期农民团体民国30年(1941年)6月1日,都昌遵例成立县农会。既未设立任何机关,亦未建立任何基层组织,仅由县政府圈定胡侠樵为会长,备案上报,作为都昌社会职业团体之一,以备在县行政会、参议会议员竞选活动中代表一方“民意”。民国34年11月,胡侠樵以农会代表当选为县参议会候补议员,后递补为议员。
  民国33年3月1日,县渔会成立。会长曹钟。亦系为竞选县参议员而设。两会均随都昌解放而停止活动。
  第三节解放后农民团体农民协会民国38年(1949年)5月,都昌刚解放,即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由中共都昌县委指定谭绪言为副主任,协助县委开展民主建政。9月始,于农村建乡农民协会,参照老解放区的经验,乡农民协会内设主席、乡长、武委会主任(或民兵中队长)、妇女主任、文书等。在取缔保甲组织之后,代行农村基层政权职责。至1950年2月,全县共建乡农民协会88个。同年3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主任由中共都昌县委书记兼,副主任谭绪言。此后,会员迅猛增加,1951年3月,全县有会员431 51人,9月,达46054人(其中女会员1 292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4.3%。但是,其中亦有部分流氓无产者、保甲长、旧军政人员混入,甚至被他们掌握了少数农民协会的权力,于是在土地改革中对这部分人进行了清洗,同时大批吸收在土改中觉悟起来的贫、雇农加入农会。至1952年9月,全县有农民协会会员69703人。1 959年人民公社化后,不再设农民协会。
  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 963年,南峰、张岭、双桥、矶山、新桥、都昌镇6个公社和鸣山公社程浪大队开展点上社教。始于生产队到公社建立了贫下中农协会组织。绝大部分生产队选举了贫下中农代表,生产大队选举了贫下中农协会代表组长,每季开一次组长会。1 965年,县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由许如鉴、陈家生等l5人组成。并布置面上社教地区的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凡未组织贫协组织的应结合夏收预分和年终决分进行小“四清”时,在生产队成立贫下中农小组,选举组长1人,副组长l至2人;在生产大队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l至2人;在公社成立贫下中农协会或筹委会。随即,“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组织未能开展活动即告结束。
  第三章青少年团体第一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昌地方组织民国13年(1924年),县人冯任、刘乙照分别于南昌、九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分别担任了两地团地委的领导职务。
  民国14年,县人刘越等于南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刘越由团转党,奉中共南昌特支命,至景德镇和都昌创建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次年1月,刘越一到都昌,即在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同时,秘密发展共青团组织。先后于3月至4月,介绍青年学生向先鹏、黄徽基、吴士衡、何安甫、向葵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于汪墩蒲塘庙小学成立了共青团都昌县特别支部。书记由该校教员、共产党员余激(奉新人)担任。民国16年1月,随着中共都昌地方委员会的成立,共青团县地委亦同时成立,书记向先鹏。5月。团地委改称团县委,仍由向任书记。是时,共青团都昌地方组织的活动,主要是配合中共地方组织的工作,吸收尚不够入党条件的革命青年加入团的组织,并将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大革命失败后,团组织的活动亦随同中共组织转入隐蔽。民国1 7年9月,中共江西东北特委派谭和来县整顿党团组织,恢复了共青团的活动,经重新登记,全县有团员30余人,随即于同月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昌临时区委,书记吴士衡,组织委员刘述舜,宣传委员高致鹤。民国18年2月,经中共赣东北特委同意,随中共都昌县临时区委升为临时县委,共青团都昌临时区委亦升为临时县委,书记吴士衡,组织部长高致鹤,宣传部长赵宗汴。是时,全县有团员50余人。团县委机关设高致鹤、赵宗汴等任教的弘毅小学(邵氏大祠)内。同年,中共及共青团县组织被国民党当局破获,吴士衡、高致鹤、赵宗汴被捕,次年被杀害于南昌。至此,建国前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活动,在都昌基本结束。
  1949年1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都昌县工作委员会,并于县政府机关建立了第1个支部。1950年4月始,全县9个区相继建立区机关团支部。8月底,已发展到有团支部26个,团员266名。此后.随着减租减息、退押、肃反斗争的深入,积极吸收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青年入团。至年底,已建立团支部46个,有团员551名。
  1951年Il月11日至15日,召开首届县团代会。代表1 02人。大会贯彻了九江专署首届团代会精神,正式选举产生了县团工委。
  1953年3月8日至l1日,召开第二届团代会。代表267人,特邀代表8人。大会听取了团工委三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同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都昌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都昌县委员会,并在团县委内设了组织、宣传、少年儿童、学校工作等部。
  1954年4月2日至5日,召开了第三届县团代会。正式代表243人,列席代表8人。会议听取了关于1953年工作总结。同年10月1 5日,召开第四届团代会,代表203人,改选了团县委。
  1955年2月10日至1 2日,召开第五届县团代会,代表233人,列席代表7人。会议选举了出席省团代会代表4人。同年9月20日,陈茂诗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
  1956年7月13日至I6日,召开第六届县团代会,改选了团县委。是年,团县委发动团员、青年支援农业,共积肥99.5万担。
  1957年5月,王金香出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团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都昌县委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昌县委。将原少年儿童部及学校工作部改设为学校少先队工作部。7月,召开第七届县团代会,代表320人。是年,团县委发动青少年25000余人,参加植树造林,共植树32000余株。
  1958年2月24日至28日,于三汊港区竹栌乡召开第八届县团代会。代表400人。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团县委成员,选举了出席第三次省团代会代表。
  1959年9月18日到20日,召开第九届县团代会,代表550人,会议改选了团县委。是年,团县委发动青年和团员积极参加增产节约活动。1960年,发动团员青年1800人开荒扩种,共垦湖洲地3.6万亩。
  1961年3月17日至19日,召开第十届县团代会。正式代表270人,列席代表77人。会议全面检查和总结了1960年持续跃进中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
  1963年3月3日至11日,召开第十一届县团代会。代表485人。会议总结了上两年工作,表彰了先进。次年,沈松柏出席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 965年2月19日至22日,召开第十二届县团代会,代表499人,列席代表81人。会议学习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23条”,改选了团县委。
  1966年2月18日至21日,召开第十三届县团代会,代表512人。会议传达贯彻了团地委扩大会议精神,选举了县出席省团代会的代表。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的工作瘫痪。
  1973年2月22日召开第十四届县团代会。代表875人,列席代表64人。大会恢复了共青团都昌县委。
  1978年9月11日至14日,召开第十五届县团代会。代表859人,列席代表39人,会议选举产生团县委委员35人。次年,汪墩公社华丰大队团支部书记刘贤灿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82年1 1月26日至28日,召开第十六届县团代会。代表550人,列席代表50人,大会改选了团县委。1984年1 2月,盐田乡邻波村团支部副书记欧阳春林被团中央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分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绿化标兵”称号。次年1 2月,共青团都昌县委被团省委授予“先进团县委”称号。
  1986年3月20日至21日,召开第十七届县团代会。代表430人,列席代表40人。大会传达贯彻了团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团省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选举十七届县团委委员37人,常委11人。次年,团县委在全县青少年中倡导发起“植树造林千万棵”、“增产节约千万元”、“青工能手赛”等活动,均获得团省委表彰。1988年至1 989年,全县团员青年植树100余万株,营造青年林1 2700余亩。1989年6月始,对全县团员颁发新团证。
  自1951年至1 989年,新民主主义、共产主义青年团县委书记先后为戴成贵、卢彩坤、余星初、张通明、沈松柏、陈旭初、陈文娟、吴正阳。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部分年份团组织发展概况)=]第二节青年服务团战工八队民国24年(1935年)11月,中共中央为团结广大青年一致抗日,决定改组共青团,使之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抗日救国青年统一战线组织,由此先后产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青年抗日救国团体。民国27年初,江西亦成立了青年服务团,县人向法宜等加入。
  民国27年8月,江西青年服务团成立战地工作队,共1 1队,赴都昌的为战地工作队第八队。队长向法宜,全队40余人,成员主要来自无锡流亡团、丹阳青年救亡服务团、溧阳流亡团等进步青年团体,另有少数南昌、都昌青年。其中县人有刘适中(刘梦松)、刘艺圃、向熙等。战工八队是基本由中共领导的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组织,队内设有中共支部,书记周婉如,组织委员睦玉英,宣传委员张昭祖。队下设了组,第1组组长睦玉英,第2组组长张昭祖,第3组组长刘适中。到县后即分赴蔡岭、汪墩、徐埠、三汊港等地展开救国宣传,配合中共都湖彭中心区委工作。至是年11月下旬,被江西省政府以“整编”为由调返南昌强令解散。
  第三节三民主义青年团都昌地方组织民国33年(1 944年),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三战区支团鄱阳分团派干事余率到都昌三汊港发展组织,建立了三青团团务通信处。先后由查海清、谢锡龄担任团务通信员,利用县民众教育馆开展活动,当年发展团员200多人。民国34年上半年又有增加,多为三汊港附近青年。7月,通信处随县政府迁进县城,驻邵氏家庙。迁县城后,团务一度停顿。民国35年,第三战区撤销旧江西支团管辖的都昌左蠡通信点,并派旧江西支团干事周祥指导都昌团务。在周指导下,通信处以募捐兴办青年服务社名义,派员分赴各乡中心小学,动员校长、教员及大龄学生填表入团,使团员由原300余人增至1060人。但同年下半年团员总登记时,因部分团员对三青团失去兴趣,未予登记,于是总登记后团员只有半数。民国36年7月,成立三青团江西支团都昌分团筹备处,主任谢锡龄。分团于乡设区队、保设分队。同年10月,国民党实行“党团合并”,三青团并入国民党,时全县有团员508人。
  第四节少年儿童组织共产主义儿童团民国19年(1930年),县内苏维埃政权辖区内建有共产主义儿童团组织,分布于汪墩、徐埠、春桥、大港、新妙等地。主要工作是站岗放哨,传递信件,慰劳红军,识字扫盲等。同年随红10军撤出都昌而停止活动。
  童子军始办于民国25年,是儿童接受国民党政府军事训练的一种组织。县城小学高年级至初中(1939年后)均开设童子军训练课,内容有纪律、礼节、操法等。童子军按大队、中队、小队建制,分班编组,接受训练。着装也有统一规定。抗战结束后,童子军活动逐渐减少,到民国36年,组织活动已名存实亡。
  中国少年先锋队 1 953年9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都昌县委始在县内各小学组建中国少年先锋队。时全县有队员1528人,分5个大队、24个中队、91个小队,共25名辅导员。至60年代,全县每年有少先队员4万余人,辅导员700人左右。1966年8月中旬,全县各小学成立“红小兵”组织,少年先锋队被取代。1978年8月,“红小兵”撤销,恢复少年先锋队组织。是年,全县有少先队员53956人,辅导员1870人。1989年,全县有少先队员1 00857人,辅导员2112人。
  第四章妇女团体第一节妇女解放协会民国15年(1926年)6月上旬,县妇女解放协会筹备处成立,设县城陈家祠堂(今人民法院旧址)。民国16年3月10日,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在陈家祠堂召开。到会代表36人。会议由陈玉吾主持,中共都昌组织的负责人到会讲话,号召广大妇女团结起来,反对封建压迫,谋求自身解放。大会选举陈玉吾、胡静、陈璧3人为常委,吕云、戴淑芬、袁雪花、袁杓英、曹翠芳、谭延淑、向满花等9人为执委,正式成立了县妇女解放协会。会后,凡有农民协会的区、乡都建立了相应的基层妇女组织,开展了宣传剪头放脚、提倡男女平等,不准带童养媳等活动。同年6月,都昌大革命失败,县妇女解放协会被查封。
  第二节妇女联合会民国38年(1949年)8月,由南下工作队主持,成立县妇女协会,主任余素珍。次年4月,县以下基层均成立相应组织,并于区配备专职妇女干部,广泛动员城乡妇女剪发,参加社会活动。7月,县妇女协会改称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1951年3月8日,召开全县首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02人。会议选举委员13名,正式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大会号召全县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反霸减租、退押废债、查产查田等斗争,动员妇女做军鞋、绣慰问袋、写慰问信,支援抗美援朝。会后,仅一、三、六、七、九5个区的妇女,就写慰问信689封、绣慰问袋287个,捐献各种物品4642件,现金336万元(旧版人民币)。是年,全县组织基层妇女组织59个,会员67800人。1952年3月,先后在78个乡中展开贯彻婚姻法运动。运动中,帮助妇女摆脱包办婚姻枷锁,解除不平等婚约755个,解放童养媳1546人。运动后期,评出模范夫妻419对,模范家庭383户,模范公婆78个。为解放妇女,4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托儿互助月活动;9月,动员全县妇女参加冬学夜校识字班,共办识字班419班,参加学习的妇女8534名。1953年2月,县贯彻婚姻法委员会成立,县民主妇联主任崔志贤兼副主任。随后,在全县掀起了贯彻婚姻法高潮。
  1954年10月11日至13日,召开全县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45名,代表会员112830人。大会选举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25名。表彰乡妇女模范工作者13名。大会号召广大妇女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参加季节或常年互助组,开展冬季生产运动。当年冬,全县参加冬修水利妇女5270人,修塘1453口;参加冬季造林妇女7138人.造林22668亩。1956年3月,县设立妇女儿童福利委员会,根据“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方针,开展幼托福利事业。随之又集中培训了一批农村保育工作人员。是年,全县办托儿所109个,托儿组5卯个,临时托儿组720个,有保育员2528人,受托儿童5323人。
  1957年11月12日,召开全县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347人,代表会员11 2912人。会议改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26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同年,全县妇女响应大会关于勤俭持家和投入反右斗争的号召,展开了以爱国爱社团结互助好,勤俭持家、学习文化和生产技术好,尊婆爱媳教育子女好,清洁卫生好为内容的“五好”竞赛。是年,全县有区民主妇女联合会6个,乡民主妇女联合会55个,村妇代会31 4个。
  1958年1月8日,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妇女联合会。1959年至1960年,县妇联号召全县妇女开展“巧姐妹”活动。全县组织“巧姐妹”战斗组2600余个,参加人数达15万人。同时,掀起妇女扫盲高潮。至1960年底,全县已有28700余名妇女摘除“文盲”帽。活动中,大沙乡“九姑嫂”战斗队被评为全国先进妇女组织,5人被评为省先进个人。
  1961年2月28日至3月6日,召开全县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38人。大会选举县妇联执行委员16人,常委11人。大会号召妇女投入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开展以种养业为中心的家庭副业和勤俭治家竞赛。 1964年11月4日至7日,召开全县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到会代表413人。大会选举县妇联执委17人。会议号召广大妇女投入比学赶帮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同年,1人评为省先进个人。1965年冬,全县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县妇联号召青壮年妇女31200人上阵。是年,4人被省妇联评为先进个人。1967年1月,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瘫痪。
  1973年6月1 2日至1 4日,召开全县第六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514人。大会恢复了县妇联,选举委员31人。是年,8人被省妇联评为劳动模范。1974年,又有2个大队妇代会被省妇联评为先进集体,1人评为先进个人。
  1978年5月27日,召开全县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到会代表571人。大会号召全县妇女开展“三八”创业活动。同年9月,刘赛花出席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79年,全县妇女在“三八”创业活动中,组织铁姑娘战斗队1710个,“三八”创业队5人,造“三八”林1万亩;办“三八”猪场625个,养猪9494头;种水稻试验田4825亩,亩产最高800公斤,棉花试验田834亩,亩产皮棉最高100公斤。同年10月29日,县召开千人大会,表彰“三八”红旗手及“三八”红旗集体。是年,里泗妇代会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夏桂娥、石冬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个大队妇代会被评为省“三八”红旗集体、1 7人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1980年,全县妇女响应县妇联号召,展开以水稻、棉花、油菜、多种经营、幼托(简称“金、银、黄、百、红”五花)为内容的“五花”劳动竞赛。至1983年,参加竞赛的妇女达1.2万余人。竞赛中,有3人于1981年被评为省“五花赛”先进个人,2个单位被评为先进集体;24人于1982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劳模和“五花赛”先进个人,3个单位被评为省“三八”红旗集体。
  1983年4月1日,召开第八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到会代表602人。大会选举妇联执委33人、常委9人。大会表彰“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五花赛”等先进典型242个。其中有夏赛凤、邵水花、李玉珍3户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5户评为省“五好家庭”,1个单位评为省“三八”红旗集体,1人评为省“三八”红旗手。同年,全县开展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活动,县、乡共举办妇女干部和积极分子学习班、培训班38期,培训宣传员、报告员3291人,召开各种形式宣讲会3186次,受教育者35.8万余人次。1984年2月,县组织开展妇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县妇联举办了专职妇干法律知识学习班,聘请了常年律师,成立了法律顾问处。同时还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是年,叶大妹、余凤初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2人被评为省优秀妇女干部,1户被评为省“五好家庭”。1 985年,县妇联发动以种养业为重点的劳动竞赛活动。年底,有9人被评为省“养殖能手”或先进个人。1986年,县妇联获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先进集体。1988年,全县又开展种、养、加工“能手赛”。是年,县妇联获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人评为省妇女工作先进个人,2人评为省“三八”红旗手。
  1989年5月,再次在全县妇女中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参赛妇女达5万余人。同年9月29日至30日,召开第九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代表502人。大会选举县妇联执委33人,常委8人。大会表彰“五好家庭”20户、少儿先进工作者13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工作者8人,“能手赛”优胜者29人,“三八”红旗手34人。至是年,全县共创办各类托幼园所402所,入托幼儿20807人。自1 983年4月至1989年底,全县集资1 4万元,免费优费为妇幼进行保健检查达24291 0人次。
  1989年止,历任县妇女联合会(含妇女协会、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为余素珍、梁静、崔志贤、罗玉芳、张瑞芳、杨妙春、刘赛花、邵正廉。
  第五章商业团体第一节商会民国2年(1913年)12月28日,都昌始成立商务会,简称商会。商会初为董事制,设会长、副会长、会董。首任会长吴秋阳。民国17年12月,吴秋阳因涉“周梦昌案”逃匿,改由黄奕贵接任。民国19年又改由彭松乔接任。民国22年“周案”平息后,复由吴秋阳继任会长至都昌解放。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会改行委员制。设会长、副会长各1人,以下有常委、执委各若干人。民国38年5月都昌解放,改由李松林代会长。1950年初,商会易名“都昌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商会之下以行业为单位,分别成立各种同业公会。如布匹业同业公会、南货业同业公会等。商会内除书记、杂役两工务人员拿薪,余均为义务职。会内一切公杂费用,由各同业公会商民筹集。商会职责为维护商民自身利益,兼管颁发商店牌照。除税收及正当捐款外,其他外界敲诈勒索,商会出面抵制、斡旋。商界内部纠纷亦出面调解。商会通过左右市场商品价格,将当局课给商人的捐款负担转嫁给顾客。有时亦于荒年,办施粥厂、捐寒衣以济贫困,或捐款资助县城公益事业。
  第二节工商联 1950年初,旧商会改组为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设正、副主任各1人,秘书、通讯员各1人。主任李松林。年底,李罢免,由吴德进继任。其时,都昌工商业计有布匹、南货、百货、杂业、旅馆、皮革、理发、饮食、屠宰、国药、缝纫、糕饼等,并以行业为单位,成立了行业小组,民主推选小组长。自1 950年l月至1953年7月,工商联筹备会先后召开68次组长会议,19次会员大会。学习工商政策,明确责任义务,繁荣市场,活跃经济。1950年国庆大典换发牌照时,仅县城即有324家工商业恢复,60余家申报开业。1951年,响应政府关于捐献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号召,动员各行各业直接或间接捐献人民币7千余万元(旧版)。
  1953年7月18日,召开全县首届工商业代表会议。代表104人。选举第一届常务委员9人,执行委员23人,监察委员15人。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委黄纪松,副主委2人。8月1日,工商联正式办公。除主委脱产,另配秘书、文书、统计、会计、调研员、通讯员6人。工商联下设4个分会、2个办事处、11个工商小组,有会员1786人。1954年3月1日,召开首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学习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号召私营工商业者拥护国家利用、限制、改造政策。9月底,全县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低级形式的48户。是年,工商各界认购经济建设公债计人民币38758万元(旧版)。
  1955年2月26日至3月2日,召开第二届全县工商业代表会议。代表99人。选举第二届执行委员25人,监察委员1 7人。为贯彻对私营工商业者思想及企业改造政策,在全县工商业者中掀起学习宪法、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高潮。经过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年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零售额占县城私商零售营业总额的65. 1%。1956年3月25日至29日,召开二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号召掀起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会后,全县工商业者敲锣打鼓迎接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0余天内,全部纳入公私合营及合作商店形式。6月20日至26日,召开工商界家属及女工商业者代表会,动员她们支持亲人爱国守法,积极经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是年全县私营工商业者有393户参加了公私合营,入股资金47931. 25元;328户参加了合作商店。单干仅41户。1957年,全县工商界认购国家经济建设公债4663元。此后,相继召开三至六届全县工商业代表大会,完成学习、改选等例行议程。
  1965年12月5日,召开全县工商业第七届代表大会。工商联内增设家属工作委员会、工商界生活互助金管理委员会。是时,县工商联于县以下集镇设分会4个、办事处3个、工商小组7个。全县工商界时有成员671人,家属380人,共1051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工商业联合会被“砸烂”。
  1 986年11月,中共都昌县委批准恢复工商联组织。先后配备干部4人,设主委1人,副主委3人(2人为兼职)。工商联恢复后,组织了专门力量,对全县城、乡原有老会员进行了调查登记工作,除已去世的老会员外,实际登记的只有147人。按照全国工商联《关于进一步做好吸收新会员试点工作的决议》,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组织批准等程序,至1989年,全县共发展新会员95人,新老会员合计242人。
  1988年4月16日至17日,召开第八届全县工商业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03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八届执行委员23人、主委1人、副主委3人、常委7人。1989年止,历任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委先后为黄纪松、陈铭锄、李辉泉。
  第八章科学文化团体第一节科学技术协会民国时期,都昌未成立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但相继产生过少数专业技术性质的社会团体,如民国4年(191 3年)成立的县教育学会、民国27年成立的县中医理事会、民国29年1月5日成立的县教育会等。
  1956年7月,都昌始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有委员17人、常委7人,并设专职工作人员1人。至1957年4月,共有会员1 49人。1959年2月,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改称县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次年撤销。
  1963年1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协会(由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改称),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1 7人。下辖36个公社(场)科学技术协会,344个生产大队科学技术研究指导小组,4897个生产队科协会员小组,会员总数23846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协组织瘫痪,活动停止。
  1979年12月24日,县科学技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代表1 81人。会议宣布恢复县科学技术协会,并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4人,委员20人。下设农学会、林学会、工学会、医学会、数理化学会等6个专业学会。是时,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办公。
  1 984年12月,县科学技术协会单立。至1989年,县科学技术协会有专职人员4人,下设专业学会12个,会员584人;基层科协18个,会员617人。其中专业学会分别为:农学会,会员92人;工学会,会员76人;医学会,会员91人;林学会,会员36人;水利电力学会,会员35人;数理化学会,会员21人;农业经济学会,会员92人;水产学会,会员9人;冶金煤炭学会,会员22人;质量管理学会,会员26人;教育学会,会员63人;科普创作协会,会员25人。基层科协分别为徐埠、春桥、盐田、杭桥、周溪、化民、狮山、万户、新妙、北山、南峰、张岭、中馆、西源、鸣山、大港、北炎乡科协和县种子研究会。
  1989年止,县科学技术协会(包括县科普协会)主席先后为闵忆萍、赵中、刘统金、詹兆昌。
  第二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1952年初始筹建。同年1 1月10日,召开全县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江西省都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草案》,选举委员20人,候补委员4人,正式成立了都昌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1953年12月20日、1963年2月7日至11日,分别召开第二、第三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改选了文联委员。“文化大革命”中,文联机构瘫痪,活动停止。
  1987年4月8日,召开都昌第四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恢复了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25人。大会还讨论通过了新的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章程。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下设5个专业分会,时有会员1 05人,分别为:文学工作者协会,有会员32人;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有会员28人;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有会员8人;书法工作者协会,有会员25人;美术、摄影工作者协会,有会员1 2人。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恢复后,初与县文化局合署办公,同年9月单立。设专职副主席1人,另配工作人员2人。1989年止,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共有会员246人,其中有49人加入九江市各协会、15人加入省各协会。
  1989年止,都昌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先后为许勤、米永丰、闵忆萍、柳国发。
  第七章国际友好团体第一节抗美援朝都昌分会 1950年,都昌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侵略委员会都昌分会。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都昌县分会。
  1951年5月1日,县抗美援朝分会组织全县人民举行反美爱国示威游行,参加游行的达238779人。并组织城乡各界人士开展了拥护和平,反对美帝国主义使用细菌武器的签名运动,全县签名者达218783人。至5月7日,全县在县抗美援朝分会组织下,还召开报告会638次,参加人数169161人(次);座谈会2024次,参加人数68491人(次);控诉会333次,参加人数22738人(次)。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人民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捐献飞机大炮,搞好拥军优属的号召,捐款捐物共计24. 1939亿元人民币(旧版)、黄金24. 15两、白银874斤、银元638块,购买“都昌号”飞机一架。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参战的1393人。向志愿军寄慰问袋931件,慰问信数千封,各种慰问品(鞋、袜、牙膏、牙刷、毛巾等)逾万件。
  第二节中苏友好协会 1951年11月7日,在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34周年时,成立县中苏友好协会。次年,,各区亦成立区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各设委员7人,分任主任、副主任、组织、宣传、文化服务等职。并指定区宣传干事为区中苏友好协会专职干事。至是年底,全县有会员5万余人。
  第八章其他团体第一节文社抗日战争后期,有县人吴先镛等8人结成“兄弟会”,讲究江湖气节。后参加者日众,改称“关帝会”。成员多县城及近郊舞棍弄棒的无业青年。民国34年(1 945年)9月,县府秘书吴笑天亦加入该会,虑于该会成员常以习武为由,在社会上寻衅斗殴,声望日下,便别出心裁着力改造该会为文学团体,易名为“瓣香会”,吸收了一批文学青年加入。民国36年,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刘士毅的幕僚刘瘦蝶,奉命来县为刘士毅竞选“国大”代表拉票,见该会为县城一大社团,就参加了“瓣香会”。入会后,刘瘦蝶又据该会立会本意结合吴笑天之意,将该会改称“文社”。社址设吴一峰祠,社长刘瘦蝶,副会长吴笑天。同年10月10日,创办社刊《正气报》,刊头亦系刘士毅题写。该社以崇仰文天祥为号召,以刘士毅为政治背景,在全县广泛鼓动退役军人、封建帮会头目及习文弄武的社会青年加入,至都昌解放前夕,已成为人数逾千的政治派别。解放后,文社活动停止。
  第二节政治研究会民国36年(1947年),商界中人因惧文社中无业流氓经常寻衅斗殴,扰乱商界经营,意图联合政界及教育界有影响人等,对文社予以整治。政界、教育界一班人亦鄙文社名文实武,且虑于文社势焰日张,危及既得地位。于是商议组织会社,以与文社对垒,由此结成政治研究会。发起人有吴秋阳、李松林、秦是玙、向拯民等,公推秦是玙为理事长。政治研究会以“新政学系”曹浩森为政治背景,发展对象主要为县政府及县直各机关团体和乡镇公所职员、各学校教员。元月,政治研究会借县城詹家祠堂集会成立。7月,城镇举行镇长竞选,与文社斗争立即白炽化。民国38年1月,政治研究会创办《都昌民报》,刊头请江西省政府主席胡家凤题。社长兼发行秦是玙,社址都昌中学。仅发行两期,都昌解放。政治研究会发展最盛时,有会员近千人。都昌解放后,政治研究会活动停止。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