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都昌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64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都昌地方组织
分类号: D235
页数: 4
摘要: 民国1 5年1月下旬,刘越奉中共南昌特支命,到都昌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都昌县党部,以领导都昌人民开展工农运动,迎接北伐。到县后,先后发展了刘肩三、刘聘三、王叔平、刘品三、刘英甫、徐伯璋、邵少任等为中国国民党员。3月19日至22日,刘越、刘肩三、王叔平代表都昌党员出席了国民党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结束后,即回县秘密筹建县党部。上述人中,除周新亚、徐伯璋、陈玉吾、黄吉人外,余均为中共党员。11月10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进占都昌,是月下旬,国民党都昌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余家祠堂召开。根据中共江西区委指示,刘越辞去常委职务,会议经选举,产生了以共产党人刘聘三为常委的国民党都昌县党部。
关键词: 地方组织 党史

内容

中国国民党都昌地方组织第一节组织组织创立民国14年(1925年),县人刘越、向义、周梦昌等先后在南昌根据中共南昌特支、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委员会安排,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 5年1月下旬,刘越奉中共南昌特支命,到都昌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都昌县党部,以领导都昌人民开展工农运动,迎接北伐。到县后,先后发展了刘肩三、刘聘三、王叔平、刘品三、刘英甫、徐伯璋、邵少任等为中国国民党员。3月19日至22日,刘越、刘肩三、王叔平代表都昌党员出席了国民党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结束后,即回县秘密筹建县党部。
  县党部民国15年4月,经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圈定,成立了国民党都昌县临时党部。常委刘越,执委兼组织部长黄吉人、执委兼宣传部长周新亚、执委兼工人部长刘聘三、执委兼农民部长刘肩三、执委兼商民部长徐伯璋,执委兼青年部长黄飞车、执委兼妇女部长陈玉吾。上述人中,除周新亚、徐伯璋、陈玉吾、黄吉人外,余均为中共党员。11月10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进占都昌,是月下旬,国民党都昌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余家祠堂召开。根据中共江西区委指示,刘越辞去常委职务,会议经选举,产生了以共产党人刘聘三为常委的国民党都昌县党部。执委分别为组织部长黄吉人、宣传部长向先鹏、工人部长王叔平、农民部长刘肩三、商民部长徐伯璋、青年部长黄飞车、妇女部长陈玉吾,监委为刘品三、刘耀林、邵少任、吴士衡、何安甫、周梦昌、周新亚、胡振南、高致鹤。上述人中,除刘耀林、邵少任、陈玉吾、周新亚、徐伯璋、黄吉人外,余均为中共党员。
  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都昌自卫大队副队长刘天成与周新亚、徐伯璋等组成反共“五人团”,6月9日在都昌实行“分共”,共产党员被“礼送”出境,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国民党都昌县党部随之解散,党务由以周新亚为首的党务维持委员会接管。
  民国17年,国民党江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办理国民党员特种登记,委黎川县府科长周梦昌返县整理党务。周返县后,成立国民党都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重新登记党员,年底,召开国民党都昌县第二次代表大会,恢复国民党都昌县党部,以周梦昌为常委,曹杰、彭逸陶、沈懋楠、顾必成等为执委,党部内设组织、宣传、训练3部,机关设向家祠堂。
  民国18年,县党部迁磨剑池。同年11月20日,国民党都昌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县党部,常委周梦昌,执委曹杰、万福来、刘志仁、沈懋楠、彭逸陶、詹震。大会并选举周梦昌为出席国民党江西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2月5日,中共都昌临时县委根据省委及赣东北特委指示,将中共叛徒周梦昌处决。周毙命后,常委改由曹杰接任。
  民国20年,县党部迁文庙,是年下半年,召开国民党都昌县第四次代表大会,改选了县党部,常委曹杰、执委冯守真、刘伯元、向拯民、邵建中、沈茂楠、詹震。会上选举李孑云为国民党江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民国22年,县党部改行干事制。经省党部圈定,干事冯守真、助理干事刘伯元(民国28年4月,改委查鸿文为助理干事)、录事向拯民。
  民国28年,县党部改行书记长制。经省党部圈定,彭逸陶为书记长,干事查鸿文、助理干事程璜、录事刘肖梅,机关迁阳峰卢家。民国29年9月,改委查鸿文为书记长,干事余振鹏、助理干事查海清、刘肖梅、录事程璜。民国30年,程璜改任秘书,增杨应春、郑济为录事。
  民国31年1 1月,国民党都昌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巢家坂召开。选举查鸿文、罗云秋、查海清、谢锡令、袁子衡为执委。程璜、袁定国、于丹梧为监委。书记长查鸿文。
  民国33年2月24日,国民党都昌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巢家坂召开。选举执委查鸿文、查海清、谭沁午、刘汉杰、罗云秋,候补执委谢锡令、冯守真,监察委员程璜、董玉汝、袁定国,候补监委卢庭彩。
  自民国28年左蠡沦陷至34年抗日胜利止,县党部为躲避日军濒繁搬迁,先后迁驻七角周家咀、阳峰卢家、南峰白水塘、大鸠山、阳峰巢家坂。日军投降后,方迁县城,驻邵氏宗祠。民国35年没收汉奸黄彩臣家产后,迁金街岭黄家。是年10月12月,召开国民党都昌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县党部执委查鸿文、谢锡令、罗云秋、袁子衡、朱正阳、刘汉杰、刘伯元,候补执委杨透春、程志远、卢庭彩,监委程璜、董玉汝、傅尚进、袁定国、于丹梧,候补监委邱呈瑞、吴奇。党部书记长查鸿文。
  民国36年10月,国民党、三青团实行党团合并.经省党部圈定,查鸿文、罗云秋、谢锡令、曹肖狮、周砥柱5人为都昌县党团统一委员会委员。书记长查鸿文、副书记长谢锡令、秘书袁子衡、副秘书于丹梧、干事吴子瑜。
  基层组织民国1 5年11月,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尚未建立基层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后,随着农民运动高潮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都昌支部帮助下,县城、汪墩、徐埠党员发展迅速,遂分别于上述3地设立第一、三、四区党部。但至民国16年6月9日都昌实行“分共”,区党部即被迫解散。
  民国17年,办理国民党特种登记后,以区为单位,普遍建立了区党部。但因党员发展缓慢,这些基层组织多有名无实。至民国29年,全县仅有6个直属分部。
  民国32年9月至10月,县党部派员分赴各地,以乡(镇)为单位,指导设立区分部,并圈定乡(镇)长为分部书记。民国34年3月,县党部根据省党部关于本年度“配合乡镇组织,应成立一区党部,应使普遍发展,每保成立一区分部”之训令,指派干事等人为调整员,分赴各乡镇,调整区党部、分部组织。通过此次调整,全县划分区党部18个、区分部70余个。区党、分部的执、监委,绝大部分是召开党员大会通过的,少数乡未开拢党员会,则由调整员指派,后由县党部分别下达派令。
  民国36年10月“党团合并”后,因省党部急于将全省各级党部组织呈报中央,令所属县党部在一星期内完成下辖区党部、区分部组织的改选,并列册上报。为应付上级党部命令,县党部正副书记及秘书等人遂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按党团合并后的党员名册,将全县区党部、区分部组织重新编划。全县以乡镇为单位划为1 8个区党部、以保为单位划为147个区分部,县城机关划为7个直属区分部。各区党部、分部执监委,亦是照名册前3名胡乱指派。随后,一面列册上报,一面印刷基层组织执、监委任用书。因民国38年5月都昌解放,任用书尚有部分来不及下发,致使这部分执监委始终不清楚自己的任职。
  党员征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党员征求先后由中共都昌支部、地委、县委指导进行,所征党员多由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跨党”,全县党员百余人,并集中在县城、汪墩、徐埠、苏山、左里等地。“六·九”清共后,党员剧减。民国17年下半年整理党务后,虽经数年努力,发展仍很缓慢,据民国25年《江西年鉴》载,民国18年194人,民国19年176人,民国20年175人,民国21年168人,民国22年160人,民国23年145人。此后,增少减多,至民国29年,仅有党员120名。鉴于党员只减不增状况,民国28年6月1 8日,省党部执委会颁布《组织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训令“切实遵照本会规定每月应征党员数量,尽量征求,务期达成最高之比额。如在举办期间奉行不力者,一经抽查发觉,定当绳以党纪。”据此,民国29年9月起,县党部转令各地竭尽全力征求党员,至民国30年,党员增加到870名。
  民国32年3月,县党部又藉乡镇人员在卢家训练之机,对受训人员进行了一次集体发展。民国35年2月,据省党部关于“争取公达士绅、保甲长及公职候选人入党”,“尽量吸收优秀农工妇女、学校校长教职员入党”之训令,假于县城邵氏宗祠举办保长、干事训练班之机,再次集体发展了一次党员,使党员人数在民国35年增至1 41 5名,民国36年增至1539名。随后,党团合并,三青团员被统一强行转为国民党员,至民国38年5月都昌解放,全县在册党员达1621名。
  第二节党务民国15年(1926年),经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在都昌发展党员,创立组织后,与中共都昌地方组织密切合作,组织民运,策应北伐,使都昌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发展迅猛,一度成为江西楷模。同年3月下旬,刘越等出席国民党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返县后,为培训民运干部,于县城圣庙内举办了两期党务训练班。第一期时间一星期,以县城教员、学生为对象,有胡振南等50余人参加;第二期时间三天,以农民为对象,有戴希广等30余人参加。内容为学习研讨基础革命理论和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之方法。12月23日至次年1月31日,县党部又选派向先鹏等25人参加了省党部举办的江西党化教育训练班。
  民国16年1月1日,刘越、刘肩三、刘聘三、王叔平、邵少任5人,代表都昌党员,出席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其时,都昌农运发展迅速,全县已有农民协会会员5700余人,对都昌工作,省党部给予充分肯定。都昌出席大会代表居全省各县之首,刘越、刘肩三分别被大会选为提案审查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委员。会上,都昌代表递交了《组织农民自卫军及发给本地党部农民运动特派员手枪》的提案。省党部亦根据宁冈、都昌已组织农民自卫军情况,呈请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发枪。1月下旬,县党部为加强对农运的领导,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刘肩三,副书记戴希广,委员陆方奇、余宝华、谭洪商、刘廷显、胡振南、刘述尧、向葵、王家法等,并确定谭和、刘乙照、谭洪商、刘述尧、余宝华、黄继香为县农运特派员,分赴各地指导农运。3月初,县党部选派黄飞车、刘梦松、刘贤扬、江天碧、陆思京、谭绪丛、谭绪偕等,参加省农民协会举办的农民自卫军训练班,至6月5日朱培德在江西“分共”,训练方告结束。
  民国1 6年6月9日,周新亚、刘天成“反共五人团”秘密成立国民党都昌县清党委员会,上午1 0时许,刘天成率自卫军叛变,冲进县党部、总工会、农协、妇协,搜捕共产党员。当即被捕的有共产党员、县党部执委王叔平、县农协常委陆方奇、执委严启元、刘乙照、谭和、刘书炳、刘贤扬等,并一一遭到毒刑拷打。至6月15日方被营救出狱。宁汉合流后,县党部为以周新亚为首的党务维持委员会代替。自此始,反共成为都昌县国民党组织全部工作的中心。
  民国18年,国民党都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在完成党员特种登记后,竭力进行反共宣传。是年11月3日晚,中共都昌临时县委在县城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后,指委会于4日“制定标语,分发各机关缮贴,俾广宣传”,并“拟派员下乡加紧铲共宣传”。
  民国19年12月4日,省党部巡视委员何人豪到都昌,先后召集县党部执、监委、县党政军机关主管人员、县“铲共团”、县党部工作人员举行集体和个别谈话。7日,何人豪离开都昌,10日,县党部即派巡回宣传队第一队,携带“铲共”宣言1万份、标语1.2万份,督同县政府、县教育局、县警察队等,出发汪家墩、徐家埠、张蔡岭、马涧桥、土塘市、南峰街、三汊港等处宣传。
  民国34年至35年,全县先后两次进行了国民党员党籍总清查。由县党部派干事等人任督导员,分赴各区党部、区分部办理清查甄审。党员经甄审后,在党证上加盖“江西省都昌县党部党籍总清查”长方形印章。民国34年,县党部为达成所谓“以党养党”之目的,向全县党员发起劝募党务基金活动。民国35年3月,还饬令所属党部劝募修建中山纪念堂经费,并派干事等人为督导员,分赴各乡督导劝募活动。
  民国36年1月26日,县党部成立政治工作队,为中统特务组织公开名称,队长杨宏义(真名查振亚)、副队长欧阳宣,队部有科员3人,下辖党网通讯员50人,负责严密控制中共活动和监视各界对时局的态度。
  民国37年3月,县党部拼凑反共的都昌县勘乱建国委员会,主任萧汝贤,任务为建立情报网,肃清中共地下组织;进行反共宣传;开展反共组训;协迫人民建造、守卫堡垒。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