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605
颗粒名称: 迁出
分类号: C922
页数: 1
摘要: 迁出自古以来,都昌人就以景德镇为谋生之地。至清代后期,县内人口剧增,迁往景德镇冶陶制瓷者益多,以至形成景德镇“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无都不成村”的景况。至民国年间,景德镇的“都帮”即达10万之众。同时,都昌受鄱阳湖大水体影响,洪涝灾害累年不断,也导致灾民流离。民国20年至22年,都昌连年遭灾, 总人口减少20.5%。民国26年,因遭60年罕见之水灾,全县流离灾民占总人口的14%。此外,尽管都昌地处偏僻,仍不免遭受战祸,尤其抗日战争时期,全县流离失所的难民达10626人。建国后,除因工作调动、升学、参军等原因迁出外,人口外迁很少,一般在3000至7000人之间,最多为1958年,16453人,最少为1961年,1120人。
关键词: 人口分布 人口流动

内容

迁出自古以来,都昌人就以景德镇为谋生之地。至清代后期,县内人口剧增,迁往景德镇冶陶制瓷者益多,以至形成景德镇“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无都不成村”的景况。至民国年间,景德镇的“都帮”即达10万之众。同时,都昌受鄱阳湖大水体影响,洪涝灾害累年不断,也导致灾民流离。民国20年(1931年)至22年,都昌连年遭灾, 总人口减少20.5%。民国26年,因遭60年罕见之水灾,全县流离灾民占总人口的14%。此外,尽管都昌地处偏僻,仍不免遭受战祸,尤其抗日战争时期,全县流离失所的难民达10626人。
  建国后,除因工作调动、升学、参军等原因迁出外,人口外迁很少,一般在3000至7000人之间,最多为1958年,16453人,最少为1961年,1120人。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