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5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壤资源
分类号: P9
页数: 2
摘要: 土壤资源据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土壤面积1909181.4亩。可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7个土属,119个土种。分布于县境东南和北中部。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岩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次为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等;黄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集中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面积5413. 21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黄棕壤划为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多为近年新辟水田,面积小而零散,共10238. 34亩,仅占水稻土面积的1.4%。该土类种稻年限短,耕作施肥水平低,保水性差,且易受洪涝灾害;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可分11个土属,52个土种。该土类土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
关键词: 区域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内容

土壤资源据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土壤面积1909181.4亩。可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7个土属,119个土种。
  红壤有3个亚类,12个土属,32个土种。面积共981862. 57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1. 43%,其中自然土壤面积为770549. 75亩,耕作土壤为211312. 82亩(含宅基地、田塍、道路等,下同)。分布于县境东南和北中部。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下的高中丘区,面积为970081. 83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98. 8%。可分为10个土属30个土种。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岩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次为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等;黄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集中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面积5413. 21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可分为1个土属1个土种。成土母质为泥质岩残积物和坡积物;红壤性土亚类:零星点状散见各地,以大沙乡面积最大,面积为6367. 53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可分为1个土属1个土种。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风化物。红壤土类中,较肥沃的耕作土壤有:黄泥土,面积100828. 76亩,占旱地总面积的34. 8%,零散分布在东南部的各乡;鳍泥土,面积为59597. 57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9. 55%;黄沙泥土,面积47566.1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6. 43%,多位于丘岗坡脚处;麻砂泥土,面积为3655. 81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3%,分布在大港乡大港村大佛山的坡脚处。营养较丰富的宜林土壤有:泥质岩类红壤,主要分布在高中丘上,面积623022.3亩,现状植被为稀疏松林草被和次生杉林,极少针阔叶混交林;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壤,多分布在50-100米的低丘缓岗,面积为53909.78亩,现状植被主要是禾本科草类,也有灌木和马尾松林,局部有人工栽种的成片杉林、油桐、茶树;薄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黄红壤,分布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的低山上。植被为松、竹、杉、槠、檀等针阔叶混交林。
  黄棕壤划为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面积共87220. 8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6%。分布在北西部春桥、左里、多宝、北炎、张岭、徐埠、苏山、汪墩、新妙、北山、七角、都昌镇、大树等乡的河湖阶梯以上,丘陵红壤以下,海拔30-50米的范围内。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呈中性和微酸性反映。经垦殖后的黄棕壤——马肝土,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抗旱力较强,是县内主要的旱作土壤之一,面积66066. 59亩,占旱地总面积的22. 8%。
  紫色土有2个亚类,4个土属,5个土种。面积共15531. 43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81%,其中自然土壤6014. 93亩,耕作土壤9526.5亩。分布在大港、鸣山、三汊港、大沙、西源、周溪等乡的中低丘地区。成土母质为白垩系的紫沙岩、砂砾岩风化物。该土类除紫砂岩酸性紫色土土层浅薄、养分缺乏外,余都适宜旱作或营林。
  棕色石灰土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面积仅280亩,分布在大港。成土母质为碳酸盐类风化物。土层较厚,质地较粘,矿物养分丰富,适宜林木生长。
  草甸土分1个亚类,2个土属,3个土种。面积28177. 08亩(1985年只对近湖洲尚未开垦的草甸土作了普查,都昌实有湖洲草甸土26.5万亩)。分布在鄱阳湖沿岸各乡(镇),地形复杂低畦,海拔在14-18米之间。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腐植积聚较多,草木植物生长繁茂,是全县重要的有机肥料——湖草的来源地。
  风沙土分2个亚类,3个土属,4个土种。面积45800. 09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 3%。主要分布在多宝乡和都昌镇。其母质来源系赣江注入长江,在交汇流向低处时,由于河流的冲积而沉积的沙土,经长时间的风化搬运,逐渐形成的。风沙土松而不粘,水分贮存难,有机质、氮磷缺乏,具有“散”、“燥”的特性,植物难以生长。蔓荆子为其主要植被。除壤质始成风沙土可农垦旱作外,砂质始成风沙土和厚层少有机质红色风沙土都只宜种植固沙灌木林。
  水稻土分4个亚类,24个土属,70个土种。总面积750309.6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9. 3%,占耕作土壤面积的72. 2%,全县各乡均有分布。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可分2个土属,4个土种。主要分布在中、低丘陵坡上和港溪岸滩上。多为近年新辟水田,面积小而零散,共10238. 34亩,仅占水稻土面积的1.4%。该土类种稻年限短,耕作施肥水平低,保水性差,且易受洪涝灾害;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可分11个土属,52个土种。总面积695873. 3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92. 7%。广泛分布于沿湖冲积平地、溪港两岸和沟谷平坦处。该土体氧化还原作用强烈,铁锰淀积明显,养分含量丰富,水耕熟化程度高,排灌条件好,是县内主要高产土壤,大都一年三熟;潜育型水稻土亚类:分8个土属,11个土种,总面积31239.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4.2%。各乡(镇)均有分布,以滨湖乡(镇)为多。在浸水条件下,土体常表现为软、烂、糊的特征,排水困难,通气性差,土温低,养分释放慢,多为低产田,一年一熟或二熟;侧渗型水稻土亚类:分3个土属,3个土种,总面积12957. 74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 7%。主要分布在中馆、鸣山、大港、狮山、万户等乡和农科所等地,分布地形明显倾斜,漂渗层大都在犁底层以下,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该土类土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