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57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资源
分类号: P9
页数: 4
摘要: 据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土壤面积1909181.4亩。可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7个土属,119个土种。分布于县境东南和北中部。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岩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次为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等;黄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集中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面积5413. 21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成土母质为泥质岩残积物和坡积物;红壤性土亚类:零星点状散见各地,以大沙乡面积最大,面积为6367. 53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植被为松、竹、杉、槠、檀等针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划为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面积共87220. 8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6%。冬季,境内鄱阳湖水域常有天鹅、白鹳、黑鹳、白琵鹭、丹顶鹤等珍贵侯鸟越冬。
关键词: 区域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内容

据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土壤面积1909181.4亩。可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7个土属,119个土种。
  红壤有3个亚类,12个土属,32个土种。面积共981862. 57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1. 43%,其中自然土壤面积为770549. 75亩,耕作土壤为211312. 82亩(含宅基地、田塍、道路等,下同)。分布于县境东南和北中部。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下的高中丘区,面积为970081. 83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98. 8%。可分为10个土属30个土种。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岩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次为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等;黄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集中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面积5413. 21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可分为1个土属1个土种。成土母质为泥质岩残积物和坡积物;红壤性土亚类:零星点状散见各地,以大沙乡面积最大,面积为6367. 53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可分为1个土属1个土种。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风化物。红壤土类中,较肥沃的耕作土壤有:黄泥土,面积100828. 76亩,占旱地总面积的34. 8%,零散分布在东南部的各乡;鳍泥土,面积为59597. 57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9. 55%;黄沙泥土,面积47566.1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6. 43%,多位于丘岗坡脚处;麻砂泥土,面积为3655. 81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3%,分布在大港乡大港村大佛山的坡脚处。营养较丰富的宜林土壤有:泥质岩类红壤,主要分布在高中丘上,面积623022.3亩,现状植被为稀疏松林草被和次生杉林,极少针阔叶混交林;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壤,多分布在50-100米的低丘缓岗,面积为53909.78亩,现状植被主要是禾本科草类,也有灌木和马尾松林,局部有人工栽种的成片杉林、油桐、茶树;薄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黄红壤,分布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的低山上。植被为松、竹、杉、槠、檀等针阔叶混交林。
  黄棕壤划为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面积共87220. 8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6%。分布在北西部春桥、左里、多宝、北炎、张岭、徐埠、苏山、汪墩、新妙、北山、七角、都昌镇、大树等乡的河湖阶梯以上,丘陵红壤以下,海拔30-50米的范围内。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呈中性和微酸性反映。经垦殖后的黄棕壤——马肝土,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抗旱力较强,是县内主要的旱作土壤之一,面积66066. 59亩,占旱地总面积的22. 8%。
  紫色土有2个亚类,4个土属,5个土种。面积共15531. 43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81%,其中自然土壤6014. 93亩,耕作土壤9526.5亩。分布在大港、鸣山、三汊港、大沙、西源、周溪等乡的中低丘地区。成土母质为白垩系的紫沙岩、砂砾岩风化物。该土类除紫砂岩酸性紫色土土层浅薄、养分缺乏外,余都适宜旱作或营林。
  棕色石灰土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面积仅280亩,分布在大港。成土母质为碳酸盐类风化物。土层较厚,质地较粘,矿物养分丰富,适宜林木生长。
  草甸土分1个亚类,2个土属,3个土种。面积28177. 08亩(1985年只对近湖洲尚未开垦的草甸土作了普查,都昌实有湖洲草甸土26.5万亩)。分布在鄱阳湖沿岸各乡(镇),地形复杂低畦,海拔在14-18米之间。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腐植积聚较多,草木植物生长繁茂,是全县重要的有机肥料——湖草的来源地。
  风沙土分2个亚类,3个土属,4个土种。面积45800. 09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 3%。主要分布在多宝乡和都昌镇。其母质来源系赣江注入长江,在交汇流向低处时,由于河流的冲积而沉积的沙土,经长时间的风化搬运,逐渐形成的。风沙土松而不粘,水分贮存难,有机质、氮磷缺乏,具有“散”、“燥”的特性,植物难以生长。蔓荆子为其主要植被。除壤质始成风沙土可农垦旱作外,砂质始成风沙土和厚层少有机质红色风沙土都只宜种植固沙灌木林。
  水稻土分4个亚类,24个土属,70个土种。总面积750309.6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9. 3%,占耕作土壤面积的72. 2%,全县各乡均有分布。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可分2个土属,4个土种。主要分布在中、低丘陵坡上和港溪岸滩上。多为近年新辟水田,面积小而零散,共10238. 34亩,仅占水稻土面积的1.4%。该土类种稻年限短,耕作施肥水平低,保水性差,且易受洪涝灾害;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可分11个土属,52个土种。总面积695873. 3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92. 7%。广泛分布于沿湖冲积平地、溪港两岸和沟谷平坦处。该土体氧化还原作用强烈,铁锰淀积明显,养分含量丰富,水耕熟化程度高,排灌条件好,是县内主要高产土壤,大都一年三熟;潜育型水稻土亚类:分8个土属,11个土种,总面积31239.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4.2%。各乡(镇)均有分布,以滨湖乡(镇)为多。在浸水条件下,土体常表现为软、烂、糊的特征,排水困难,通气性差,土温低,养分释放慢,多为低产田,一年一熟或二熟;侧渗型水稻土亚类:分3个土属,3个土种,总面积12957. 74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 7%。主要分布在中馆、鸣山、大港、狮山、万户等乡和农科所等地,分布地形明显倾斜,漂渗层大都在犁底层以下,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该土类土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
  第二节植物资源都昌自然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 木本类马尾松、苦槠、杉、樟、黄檀、枫香、柳杉、柏、桧、白栎、小叶栎、檫木、胡枝子、刺槐、紫穗槐、池杉、乌桕、柳、苦楝、梧桐、泡桐、油桐、油茶、棕榈、木莲、留春树、乌饭树、重阳木、欧美杨、合欢、君迁子、羊踯躅、迎春、桂花、柘、柿、山楂、映山红、桔、橙、柚、枳壳、桑、桃、李、梨、枣、珍珠栗、枇杷、梅、樱桃、蔓荆子、木芙蓉、月季、紫薇、蜡梅、化香、蔷薇、栀子、紫荆、山茶、海棠、牡丹、毛竹、水竹、苦竹、实竹、小山竹等。此外,还有丹桂、银杏、雪松、罗汉松、水杉、糙叶树、棕枣、黄花石榴等珍稀树种。
  草本类芦苇、芦竹、棕叶芦、石菖蒲、青蒿、荷、菱、艾、大藻、虾须草、眼子菜、稗草、席草、莎草、蜀葵、丝茅、白茅、马唐、网草、鹅冠草、雀麦草、马鞭草、含羞草、羊茅、葫芦藓、辣蓼、紫云草、相思子、射干、牵牛、野菊、凤仙、石竹、薄荷、鲤肠、茵陈、天南星、兰花、剪春罗、萎蕤、芍药、百合、益母草、紫花地丁、山莴苣、牛筋、凤尾草、狗尾草、刺苋、马齿苋、龙胆草、何首乌、白头翁、贝母、半夏、凤眼蓝、绊根草、麦冬、七叶一支花、绶草、破铜钱草、酸模、金钱草、刺芒野古草、回头青、茅芥菜、牡荆、黄背草、野古草、野鸡冠、车前草、鱼腥草、夏枯草等。
  藤本类猕猴桃、山葡萄、夜来香、爬山虎、凌霄、鸡血藤、葛、鱼藤、大血藤、千金藤、威灵仙、薜荔、清风藤、络石等。
  第三节动物资源兽类獐、麂、狼、兔、黄鼬、山獾、猪獾、水獭、灵猫、刺猬、豹猫、野猪、豪猪、金钱豹、豺狗、里子猫、田鼠、松鼠、蝙蝠等。50年代曾有华南虎出现,现已不见踪迹。
  鸟类麻雀、八哥、乌鸦、喜鹊、玄鹊、啄木鸟、野鸭、布谷鸟、老鹰、燕子、猫头鹰、斑鸠、鸬鹚、苍鹭、池鹭、白鹭、鹧鸪、竹鸡、白鹇、野鸡、杜鹃、莺、乌鸫、伯劳、银鸥等。冬季,境内鄱阳湖水域常有天鹅、白鹳、黑鹳、白琵鹭、丹顶鹤等珍贵侯鸟越冬。
  爬行、两栖类盲蛇、赤连蛇、水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蛇、蝮蛇、五步蛇、水蛭、蚯蚓、石龙子、蜥蜴、壁虎、蛇蜥、甲鱼、乌龟、青蛙、山鸡、石鸡、蟾蜍、蜈蚣、穿山甲等。
  鱼类境内水域鱼类资源丰富。计有鲤、青、草、鲢、鳙、鳊、鲫、鳜、鲶、鳡、鲥、鳗鲡、凤尾、银鱼等1 2目25科118个品种。此外,境内鄱阳湖水域中常有河豚、中华鲟、白鳍豚等珍贵水生动物游弋。
  虾、贝、螺类青虾、长臂虾、沼虾、米虾、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楔型丽蚌、田螺、港螺等近70种。
  第四节矿物资源钨主要分布在阳储岭,属白钨矿,现已探明D级钨(W03)储量为49784吨,远景储量1.6万吨,属大型规模。此外,在杭桥、苏山等地也已发现含钨矿点。
  钼分布在阳储岭,属辉钼矿,现已探明储量为1591O吨,属中型规模。
  钒分布在南山一带,c级矿石总储量达5222. 55万吨,钒(V205)金属量为32万吨,并伴生有钨(W03)、钼:铀、银等有用元素,可综合开发利用。另外,在北山、大树、大港等地有远景储量约l亿吨,钒(V205)金属量50万吨。
  钛(金红石)分布在杭桥黄岗山一带、远景储量可达5万吨。
  金主要为砂金,分布于鸣山等地。此外,蔡岭至界牌、张岭至徐埠河港有砂金异常。
  石煤属低发热量可燃有机岩,分布在大树、北山、都昌镇、大港等地,储量达5亿吨。现已探明储量5000万吨。
  高岭土俗称瓷土,总储量约800万吨。主要分布在阳峰、七角、大树、土圹、化民、中馆、北山、杭桥、张岭等乡。其中阳峰乡的吉阳、株桥、阳峰、共升、屏峰等村的储量达720万Ⅱ屯,含Sio276. 9%,为优质高档瓷土。
  矽砂主要分布在多宝乡沿湖一带,储量约300亿吨。此外,都昌镇的松古山和苏山的马鞍村也有分布,储量分别为60亿吨和40亿吨。
  花岗石有芝麻白和黑色两种。芝麻白花岗石主要分布在苏山,储量有1 0亿立方米;黑色花岗石分布较广,主要在阳峰、徐埠、土塘、左里等地。
  第五节水资源都昌水资源较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10. 24亿立方。年人均水量1889立方米,年亩平均水量1725立方米。年均降水量(1391.5毫升)略少于蒸发量(1572.5毫米),但鄱阳湖过境客水可供利用,水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地表水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 92亿立方米。平水年(1 4米水位),从鄱阳湖提水总量为6165. 72万立方米,遇特旱年则提水总量高达11095. 52万立方米。在分布上,东北低山丘陵区,耕地占全县的19.3%,人口占19%,地表水占全县的29.4%,亩均占有水量2627立方米,人均水量3340立方米;中部低丘区,耕地占全县37.7%,人口占32%,地表水占全县的35. 9%,亩均占有水量1643立方米,人均水量1643立方米;西南滨湖区,耕地占全县43%,人口占全县的49%,地表径流水占全县的34. 7%,亩均占有水量1 391立方米,人均水量1402立方米。
  水资源相对贫乏,从鄱阳湖提取的过境水,全部用于该区的工农业生产。
  地下水都昌地下水资源受地形地质构造的制约,不能形成大的含水层,储量不丰。主要含水层可分4组:松散堆积层孔隙含水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含水岩,基岩裂隙含水岩,岩浆岩风化带孔隙、裂隙含水岩。其中分布于都吕向斜盆地的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水量丰富,钻孔日涌水量1 000立方米以上。而占县区50%以上的出露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水量极贫乏,钻孔日涌水量不足10立方米。据估算,全县年可利用地下水量为3151.2万立方米。至1989年,全县地下水成井5口,日产水5400立方米。此外,至1989年,全县已发现地热资源ll处。
  水能资源都昌地处鄱阳湖滨低山丘陵地区,河床起伏平缓、落差小、流程短,水能资源欠丰,全县各水系理论蕴藏量多年平均为3869.4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为1803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7.2%。至1 989年,已开发的17站装机1406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37.6%,占可供开采量的79.6%。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