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5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山体
分类号: P9
页数: 3
摘要: 都昌属江南低山丘陵区,赣东北怀玉山余脉武山南支绵延入境,构成北东部低山高丘区。中部丘陵起伏,阳储山、苏山、云山庵、大鸣山、狮子山、凤凰垴、龙望垴、芙蓉山点缀其中,西部及南部残丘岗地遍布,鄱阳湖中岛屿举目可见。年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1227.6毫升。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混交阔叶林、毛竹、灌木和人工杉木林,武山林场、红光林场为都昌主要的林业基地。山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均气温17.5℃,年均降水量1377.2毫升。植被多为马尾松及阔叶林,覆盖率较低,现被列为全县重点造林区。大鸣山位于县境东部,南北走向,跨鸣山、土塘、狮山、中馆等乡。面积约14.5平方公里。山地土质为泥质岩类红壤。“鸣山仙茶”为九江市优质名茶。
关键词: 地貌学 自然地理

内容

都昌属江南低山丘陵区,赣东北怀玉山余脉武山南支绵延入境,构成北东部低山高丘区。中部丘陵起伏,阳储山、苏山、云山庵、大鸣山、狮子山、凤凰垴、龙望垴、芙蓉山点缀其中,西部及南部残丘岗地遍布,鄱阳湖中岛屿举目可见。
  武山位于县境北东部,跨都昌、湖口、彭泽3县东北——西南走向,境内面积104平方公里,群峰耸峙,形成44座山岭,海拔一般为300-600米,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南侧主峰三尖源,海拔647.3米,为全县之脊。武山山势陡峻,沟谷多呈V型。岩体主要有前震旦系板岩,震旦系的砂岩、硅质岩,寒武系的条带状灰岩及石炭系、二迭系的硅质岩。土壤由泥质岩类残积物和坡积物组成。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年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1227.6毫升。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混交阔叶林、毛竹、灌木和人工杉木林,武山林场、红光林场为都昌主要的林业基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还曾是赣东北工农红军的主要游击区。
  苏山位于县境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势起伏较缓,相对高度50-200米不等,主峰苏山,海拔为384.7米。山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均气温17.5℃,年均降水量1377.2毫升。山上多花岗岩。土壤为酸性结晶岩类红壤。植被多为人工营造林,自然植被为疏林草被。传说晋苏耽居此山修炼成仙,故名苏山。此山为道教中第五十一福地,有丹灶石杵臼、桔井、马蹄洞、靴迹源等名胜。
  岛山位于县境的北部,呈东西走向,跨鸣山、土塘、徐埠、张岭、北炎5乡,面积约27.2平方公里。相传晋代有仙女名岛,来游此地,故名。山体起伏不大,山丘浑圆,主峰不明显,岛山峰为其至高点,海拔仅272米。组成岩体主要有泥质岩和石英岩,土壤为泥质岩类红壤。植被多为马尾松及阔叶林,覆盖率较低,现被列为全县重点造林区。
  阳储山位于县境中部,东北——西南走向,跨徐埠、汪墩、阳峰、化民、七角、大树等乡,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因山居县之中央,昔人谓为阳气所钟,故名。山脊起伏较大,山势峻峭,海拔小于500米,比高200米,主峰阳储岭,海拔463.1米。岩体为花岗岩,山地土壤为酸性结晶岩类红壤。山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7.1℃,年均降水量为1331毫升。春季云雾缭绕,难以窥日。植被多马尾松,人造杉林面积较大。
  大鸣山位于县境东部,南北走向,跨鸣山、土塘、狮山、中馆等乡。面积约14.5平方公里。主峰鸣山,海拔324米,峻峭多雾。山地土质为泥质岩类红壤。植被多马尾松、阔叶树,人工营造的有杉林和茶园。“鸣山仙茶”为九江市优质名茶。
  都昌山岭甚多,仅将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头表录于下: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