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都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523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
页数: 19
摘要: 自然地理第一章地质第二节地层都昌县境内地层,由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区域发育不全,主要有第四系、白垩系、下侏罗——上三迭系、二迭系、石炭系、寒武系、震旦系、前震旦系。其中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分布最广,出露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60%,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地带和鄱阳湖滨,面积约占35%。其它地层分布零星。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燕山期,次为晋宁期。燕山期岩浆岩以中酸性——酸性侵入体为主,局部有酸性火山岩。单脉长数十米至百余米,最长达2000米,宽数米至1 30余米。其岩性可分为橄榄岩和辉绿岩两大类,后者占80%以上。鄱阳凹陷南区实际处于鄱阳凹陷的北东部。本区因第四系复盖,褶皱断裂情况无法直接查明。
关键词: 区域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内容

自然地理第一章地质第二节地层都昌县境内地层,由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区域发育不全,主要有第四系、白垩系、下侏罗——上三迭系、二迭系、石炭系、寒武系、震旦系、前震旦系。其中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分布最广,出露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60%,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地带和鄱阳湖滨,面积约占35%。其它地层分布零星。
  [=此处为表格(都昌地层层序简况 )=]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岩浆岩境内岩浆岩发育,从基性到酸性,深成——喷出岩均有出露。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燕山期,次为晋宁期。
  燕山期岩浆岩以中酸性——酸性侵入体为主,局部有酸性火山岩。成岩系列可分为两大类:硅铝壳源岩浆系列和硅镁壳源岩浆系列。其中硅铝壳源岩浆系列的岩体,出露面积较大,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出,主要有苏山、蔡岭等岩体;硅镁壳源岩浆系列的岩体,出露面积较小,呈岩瘤或岩枝状产出,主要有南横山、阳储岭、黄岗山、大港等岩体。
  [=此处为插图(附:(图2-1)都昌地质构造略图)=]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燕山期主要岩体地质特征)=] 晋宁期岩浆岩属超基性——基性岩。出露在鸣山程浪一带,为顺层侵入的岩体和岩床,围岩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浅变质岩。岩石以具不同程度的片理化为特征。在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者达40多条。单脉长数十米至百余米,最长达2000米,宽数米至1 30余米。其岩性可分为橄榄岩和辉绿岩两大类,后者占80%以上。
  第三节构造县境在扬子准地台中处江南台隆的北侧,北与九江台凹毗邻。以县城——三汊港——中馆一线为界,南北两区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三级构造单元:南区处九岭——高台山台拱的中段,称鄱阳凹陷;北区处修水——都昌台陷的东段,称都昌穹断束。
  都昌穹断束该区两端分别受北北东向的石门街大断裂和赣江大断裂控制,南北两侧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断裂甚为发育,除控制其边界的两组断裂外,尚有北北东向的洞门口——徐家埠断裂、三尖源——阳储岭断裂;南北向的有高桥——阳储岭断裂、土塘街断裂;北西向的有长山——岛山断裂、蔡岭——马涧桥断裂等。区内基底褶皱强烈,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到北东向为主的紧密线形褶皱,主要有大港——徐埠复背斜、土塘复向斜等。盖层褶皱微弱,多属宽展型向斜,主要的有东西向都昌.向斜。
  鄱阳凹陷南区实际处于鄱阳凹陷的北东部。该区是在古隆起基底的背景上断陷而形成的,属长期隆起剥蚀区,燕山构造旋回期间,由于强烈的断块运动,才开始逐步断陷下沉,形成了上白垩系及第四系沉积。本区因第四系复盖,褶皱断裂情况无法直接查明。
  第二章地貌第一节类型都昌地貌以丘陵和滨湖平原为主,且水域宽阔,局部有低山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并以大港到汪墩褶皱隆起带为轴心,向西北和南东两个方向倾斜。境内最高点为北东部的三尖源,海拔647.3米,滨湖区海拔最低处仅10米。全区自东北向西南呈低山、高丘、低丘平原、湖区的变势。
  境内小地形变化复杂,其构成面积大小悬殊,根据不同地势高度,可分为7种不同类型的地貌区。
  低山分布在大港乡境内,面积较小,海拔500米以上的面积仅2平方公里。主要山峰为三尖源、黄土凸,组成岩石主要是浅变质板岩。山势挺拔陡峻、坡度多大于36度,比高200米左右,植被茂密,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覆盖率高达85-90%。
  高丘陵主要分布在大港、盐田、鸣山、中馆、化民、苏山、汪墩、阳峰等乡邻近低山的周围,海拔300-500米,比高小于200米,坡度较缓,大多小于25度,面积约34.5平方公里,组成岩石主要是泥质岩,也有花岗岩,石英岩和小面积灰岩,丘顶脊呈大幅度起伏,植被较好。
  中丘陵分布在春桥、狮山、大沙、左里等乡邻近高丘陵地带,海拔200-300米之间,比高小于100米,坡度15至25度,面积87平方公里,丘陵多呈浑圆形、馒头状。组成岩石以泥质岩、石英岩、花岗岩为主。植被一般较好,水土流失不明显。
  低丘陵主要分布在北山、大树、都昌镇、徐埠、汪墩、和合、阳峰、三汊港、大沙、化民、鸣山、中馆、狮山等乡,海拔高程小于200米,比高小于50米,面积105.1平方公里。组成岩石以泥质岩、石英岩、红色砂砾岩、紫色砂砾岩为主,地貌多呈垅岗状。植被为灌木及草,也有人工林及次生疏林,覆盖率在20%左右。因水土流失,局部出现基岩裸露,残坡积物厚达1米以上。
  缓丘岗地主要分布在大树、和合、大沙、三汊港、中馆、狮山等乡,海拔50-100米,面积270.6平方公里,比高几米到几十米,地面比较平缓。组成地面的物质,主要是第四纪红色粘土。这些丘岗多已开垦农作。
  低残丘滨湖河谷堆积平地为境内的一级阶地,海拔17-50米,面积1090.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南峰、芗溪、万户、土塘、杭桥、周溪、西源、大沙、和合、都昌镇、北山、七角、左里、多宝、春桥、徐埠、张岭、北炎、新妙等乡,沿鄱阳湖呈条带状平行河谷发育,中间有树枝状的河溪。组成地层主要是第四纪红色粘土和近代河流冲积物。由于河溪交错,水系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侵蚀割切形成河床地貌、河漫滩、平原阶地。
  河床地貌:主要是边滩,分布于河床转弯处。大多出现在土塘、徐埠、张岭、三汊港河的下游,由近代洪积物组成,高出河床0. 2-0.5米,河床蜿蜒曲折。
  河漫滩:分布于河流和湖区主航道两岸。组成地层主要为河湖沉积物、土层深厚。海拔在17米以下,主要生长湖草和芦苇。
  平原阶地:主要是堆积阶梯和基座阶梯。堆积阶梯由I、Ⅱ级阶地组成,分布于鄱阳湖滨的各乡(场),沿河床逐渐坡降,由下蜀系黄土、河湖冲积物组成;基座阶地分布在I、Ⅱ级阶地之上,由第四纪红土、冲积物组成。
  鄱阳湖区都昌所辖湖区,东为黄土湖(漳田渡北)、太阳湖、铁门槛等地,与波阳县湖洲交错;南至永修的松门山、载车湖、官舍洲、蚕豆湖等与南昌、新建县湖洲插花;西至星子县南门港下岸角诸溪河口北至湖口屏峰港湖面。当水面达18米高程(吴淞高程)时,有水面182. 87万亩。7-12米枯水季节,仅有水面31.4万亩。湖底南高北低,较为平坦。南岸湖底海拔一般为14-16米,北岸湖底为10-13米。底质大部分是沉积性泥沙。河港底质大部分由1尺以上的淤泥组成,从矶山至湖口屏风港段的底质由泥沙和部分礁石、石砾组成。
  [=此处为表格(都昌县地貌类型概况)=] 第二节山体都昌属江南低山丘陵区,赣东北怀玉山余脉武山南支绵延入境,构成北东部低山高丘区。中部丘陵起伏,阳储山、苏山、云山庵、大鸣山、狮子山、凤凰垴、龙望垴、芙蓉山点缀其中,西部及南部残丘岗地遍布,鄱阳湖中岛屿举目可见。
  武山位于县境北东部,跨都昌、湖口、彭泽3县东北——西南走向,境内面积104平方公里,群峰耸峙,形成44座山岭,海拔一般为300-600米,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南侧主峰三尖源,海拔647.3米,为全县之脊。武山山势陡峻,沟谷多呈V型。岩体主要有前震旦系板岩,震旦系的砂岩、硅质岩,寒武系的条带状灰岩及石炭系、二迭系的硅质岩。土壤由泥质岩类残积物和坡积物组成。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年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1227.6毫升。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混交阔叶林、毛竹、灌木和人工杉木林,武山林场、红光林场为都昌主要的林业基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还曾是赣东北工农红军的主要游击区。
  苏山位于县境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势起伏较缓,相对高度50-200米不等,主峰苏山,海拔为384.7米。山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均气温17.5℃,年均降水量1377.2毫升。山上多花岗岩。土壤为酸性结晶岩类红壤。植被多为人工营造林,自然植被为疏林草被。传说晋苏耽居此山修炼成仙,故名苏山。此山为道教中第五十一福地,有丹灶石杵臼、桔井、马蹄洞、靴迹源等名胜。
  岛山位于县境的北部,呈东西走向,跨鸣山、土塘、徐埠、张岭、北炎5乡,面积约27.2平方公里。相传晋代有仙女名岛,来游此地,故名。山体起伏不大,山丘浑圆,主峰不明显,岛山峰为其至高点,海拔仅272米。组成岩体主要有泥质岩和石英岩,土壤为泥质岩类红壤。植被多为马尾松及阔叶林,覆盖率较低,现被列为全县重点造林区。
  阳储山位于县境中部,东北——西南走向,跨徐埠、汪墩、阳峰、化民、七角、大树等乡,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因山居县之中央,昔人谓为阳气所钟,故名。山脊起伏较大,山势峻峭,海拔小于500米,比高200米,主峰阳储岭,海拔463.1米。岩体为花岗岩,山地土壤为酸性结晶岩类红壤。山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7.1℃,年均降水量为1331毫升。春季云雾缭绕,难以窥日。植被多马尾松,人造杉林面积较大。
  大鸣山位于县境东部,南北走向,跨鸣山、土塘、狮山、中馆等乡。面积约14.5平方公里。主峰鸣山,海拔324米,峻峭多雾。山地土质为泥质岩类红壤。植被多马尾松、阔叶树,人工营造的有杉林和茶园。“鸣山仙茶”为九江市优质名茶。
  都昌山岭甚多,仅将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头表录于下: [=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水系都昌水系发育,河港纵横,共有大小河港39条,总长359.6公里。按其流向,大致可分为7大水系。
  大港纳大港、彭冲港、四十八道无名港等溪港之水,与波阳县响水河汇合后注入漳田河。该水系发源于武山,集雨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要径流总长约42公里。其中大港长24公里,宽20米,深0.3米,每秒流量3立方米。
  大西湖承盐田、九山、斗山、辉煌、信和、石牛、界牌、吕公岭等溪港之水,泻入鄱阳湖。集雨面积398.6平方公里,主要径流总长约91.6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 47亿方。吕公岭港为该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港,全长28.5公里,集雨面积224.1平方公里,每秒流量4.6立方米。
  新妙湖承洞门、太平、苍山、高桥、紫云、彭埠、新桥、鲁庵、七角、芙蓉、曹便港之水,注入鄱阳湖。集雨面积约460.8平方公里,主要径流总长约128.6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 84亿立方米。发源于武山三尖源的曹便港,为全县最大的一条河港,长42.8公里,集雨面积为281.3平方公里。该港分四段,上段称七里冲港,长8.8公里,汇入张岭水库,宽10米,深0.1米,每秒流量0.5立方米;中段亦称曹便港,长1 0公里,宽20米,深0.1米,每秒流量l立方米;下段称徐埠港,长1 4公里,宽35米,深0.5米,每秒流量3.5立方米;尾段称后港,长10公里,宽60米,深1.5米,每秒流量dO立方米,注入新妙湖。
  大输湖接伏牛、高桥、大沙、田坂、阳峰等溪港之水,泄往鄱阳湖。集雨面积179.3平方公里,主要径流共长41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 05亿立方米。该水系溪港一般径流较短,最长的为阳峰港,全长12.5公里(不含湖内港段)。
  大沔池承双家桥、狮山口等溪港之水,泻入鄱阳湖。集雨面积约55.8平方公里,主要径流总长14.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 33亿立方米。
  谢家湖纳八里港、铁牛下等溪港之水,泄入鄱阳湖。集雨面积34.6平方公里,主要径流总长11.6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2亿立方米。
  团子口承陶家冲、团子口等溪港之水.泄入鄱阳湖,集雨面积30.1平方公里,径流总长8.5公里。该水系溪港短促,水量欠丰,年均径流总量为0. 18亿立方米。
  其它零星水系主要溪港有火垅山、春桥头、蛇咀堰、曹坑、长垅、大山、徐宗是等,径流总长均39.8公里,集雨面积106.2平方公里。
  第三章气候灾异第一节气候特点都昌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且受鄱阳湖大水体影响,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结冰期短、无霜期长,春秋季短、夏冬季长。冬春之交常遭寒潮侵袭,天气冷暖多变、阴晴不定;春夏之交受冷暖气团交替控制,梅雨连绵、终日阴霾;夏秋之交副高居久不退,天气晴热、干旱少雨;秋冬之时,北方冷空气强烈南侵,气温骤降、霜冻地寒。
  都昌四季分明,根据县气象站1959年至1989年的气象记录,春季始日平均出现在3月24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春季的开始),持续约65天。夏季始日平均出现在5月28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的初日为夏季的始日),持续约119天。秋季始日平均出现在9月24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的终日后一天为秋季的始日),持续约59天。冬季始日平均出现在II月22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后一天为冬季的始日),持续约122天。全年四季,各有其特征:春季气温回升,雨量递增,有利于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但天气冷暖多变,时雨时晴,有的年份长期低温阴雨,甚至发生雷雨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夏季气温由暖变热,初夏潮湿闷热,雨量集中,盛夏炎热干旱,雨量锐减,常出现旱涝灾害;秋季日暖夜凉,天高气爽,雨量较少,但重阳前后间或秋雨连绵,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常有寒露风侵袭。冬季前期晴冷多霜,天气干燥,后期寒潮大风,雨雪阴冷。
  第二节气候要素根据县气象站1959年至1989年观测资料统计,主要气候要素如下: 气温年际平均气温为17. 1'C,变化幅度在1 6℃-17.9℃之间。气温日较差为7.1℃。1月最冷,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2℃(1 969年2月5日)。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9.3℃,极端最高气温为40.5℃(1 967年8月29日)。累年各月平均值顺序为4.4℃、6.0℃、10.7℃、16.5℃、21.5℃、25.4℃、29.3℃、29.1℃、24.6℃、18.9℃、12.6℃、6.8℃、17.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为3月7日,终日为1 1月30日,持续约267天。稳定通过15℃的初日为4月30日,终日为10月25日,持续约179天。由于受地貌和鄱阳湖水体影响,年平均气温地域差异较大。北部低山高丘地区,日平均气温较西南滨湖地区要低2-3℃。大港、盐田等山区,四季气温相对偏低,周溪、万户等沿湖地区温差最小,多宝、左里、周溪、西源则是夏季高温中心。
  [=此处为表格(都昌站历年气温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 积温累年平均≥0℃的活动积温为5800~6500℃。除大港、盐田大部及张岭、北炎、苏山局部以外,其余各地全年正积温均在6200℃以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期间,10~20℃积温达3800~4600℃。
  地温都昌镇地南零厘米处年平均地表温度为19.5℃。7至8月份地温最高,平均34℃以上,极端最高温度为71.4℃(1961年7月8日)。1至2月份,地温最低,平均6℃以下。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9. 8℃(1972年2月9日)。距地表5厘米至20厘米深度的平均地温为18.5℃。
  无霜期、无霜冻期累年平均无霜期261.O天。东北部和北部山区较南部沿湖地区初霜大至早7天以上,终霜大至晚7天左右。无霜期最长可达300天,最短为227天。当气温≤2℃、地面温度≤o℃时,出现霜冻,全县平均无霜冻期271.0天。最长可达300天,最短为239天。
  日照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76.3小时,日照率为47%。日照时数最长的是1963年,共2444.6小时;最短的是1989年,仅1590.4小时。冬季平均每月日照为122.77小时;夏季平均每月日照214.47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14.1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各月平均辐射依次为:6千卡/平方厘米、6.1千卡/平方厘米、7.6千卡/平方厘米、9千卡/平方厘米、JO.6千卡/平方厘米、11.7千卡/平方厘米、15千卡/平方厘米、14.6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9.3千卡/平方厘米、7千卡/平方厘米、6.8千卡/平方厘米。7月和8月是全年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月份,日平均每平方厘米在460卡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生理辐射总量为l千卡/平方厘米。
  降水据县水位站观察记载:从1952年至1958年,累年平均降水量为1728. 28毫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 953年,降水量为2234.7毫米,最少的年份是1 956年,降水量为1372.4毫米。据县气象站1 959年至1989年的观察统计,累年平均降水量为1391.5毫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75年,降水量为1956.6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78年,仅降水903.6毫米。由于受地貌、植被、鄱阳湖大水体诸因素的影响,一般滨湖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多于低山高丘地区。其中以棠荫降水量为最多,年均降水1472.4毫米;1大港降水量最少,年均降水1278.7毫米。全县年平均降水日(日降水≥0.1毫米)为】39天,主要集中在4至6月,期间大于或等于5毫米的降水日数,每月平均8至9天,降水总量达700毫米,占全年的50%,成为都昌的雨季。历年中,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6天(1983年4月6日至4月21日),降水量达229.6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为378.9毫米(1953年8月17日)。
  [=此处为表格( 都昌县历年降水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年份说明:0.0为零星降雨,未计算雨量。
  [=此处为插图(附:《都吕县热量、降水量(4-9月)区划图》(图2一2))=] 蒸发量及干燥度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572.5毫米。但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悬殊,地区分布不均。年蒸发量最大达2041.2毫米,年蒸发量最小为859.7毫米。4至6月雨季小于7至9月旱季;日照充足的夏季大于低温寒冷的冬季;南部滨湖地区大于北部低山高丘地区。累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相对湿度为78%,干燥度为1.27,属半干燥区。全年四季累年平均干燥度依次为:0.53、0.32、2.03、2.19,第一、二季度分别处于半湿润和湿润状态,第三、四季度分别处于半干燥和干燥状态。
  风向风速都昌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风向有明显的交替过程。从10月至次年5月,境内常刮偏北风,6至9月,则盛行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瞬间最大风速达29米/秒。另据江西省气象科研所1985年对老爷庙水域进行的观测研究,这一水域全年共有163天出现大风,年平均风速达7.6米/秒,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达56米/秒(16级大风)。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春寒 3月至4月间,如遇北方冷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10℃,或最低气温降到5℃以下时,不利于早稻播种,这种天气叫春寒。出现在春分期间(3月15日至27日)的叫春分寒,清明期间(3月28日至4月10日)的叫清明寒,清明寒又称倒春寒。从1959至1989年,有27年出现春寒,占总年数的87%,共出现春寒35次,其中倒春寒13次,对春播育秧影响最大。1970年3月11日至26日,连续16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下,造成大面积的烂秧烂种现象,给春季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小满寒 5月中旬前后,北方仍有冷空气侵入,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连续低于20℃,或最低气温低于17℃,早稻幼穗分化受阻,导致颖花退化,花粉败育,空壳率剧增,这种天气称“小满寒”。从1959年至1989年,共出现21次,占总年数的68%。5月中旬出现14次,为高峰期。最早出现在5月11日,最晚出现在5月31日,持续一般4至7天,最长达11天。
  风雹春末夏初,常出现强对流天气,有时大风夹着暴雨横扫过境,有时狂风夹着冰雹伴随暴雨肆虐乡里,形成风雹。民间俗称“过龙”。风暴多出现在4月中下旬,一般一年二遇,常形成灾害。风雹侵袭主要经过3条线路。东线:从周溪、西源入境,经万户、芗溪、南峰而出境;中线:起自县城,经七角、汪墩、徐埠、张岭直至大港山区;西线:从多宝西南部入境,经新妙、汪墩而至张岭。据统计,从1974年至1989年,风雹成灾达11次,仅1983年就有4次。尤1988年3月14日的风雹为建国以来所罕见,风雹出现时,中心最大风力达11级,最大冰雹粒重达1.8公斤,造成严重灾害。
  梅雨初夏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华南副高势力逐渐增强,冷暖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锋面,产生多系统降水,且时间维持较长,大致从5月下旬至7月上旬。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故俗称梅雨。又因这时期物品极易霉污,故又称“霉雨”。其间阴雨连绵、雨量大而集中,是降水较多的季节,降水量680.5毫米,占年度的42%,常造成洪涝灾害。从1959年至1989年,共出现10年/次洪涝,其频率为32%。其中特大洪涝7年/次,相当于4.42年一遇。
  伏秋旱盛夏时,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全境,气团性质单一,天气晴热少雨.7月至8月是全年中最热的时期,日平均气温多在28-32℃之间,期间干旱少雨,月均蒸发量(236.7毫米)大于月均降水量(130.4毫米),常出现干旱天气。从1959年至1989年,出现干旱29年/次,频率为93.5%。其中轻度的8年/次,中度的12年/次,严重的6年/次,特大的3年/次。有些年份,副高居久不退,导致伏秋连旱。伏秋连旱持续时间长,对粮棉生产影响最大。从1959年至1989年,共出现伏秋连旱5年/次,以1978年旱期最长,累计达101天。
  烂秋 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北方冷空气逐渐增强南侵,遭南方暖气流抵抗后,常滞留江南,形成锋面雨。当大于0.1毫米的雨日大于或等于7天,即为烂秋天气。从1959年至1989年,共出现“烂秋”天气5年6次,频率为20%。1972年10月16日至1 0月25日,秋雨连绵,暴雨重现,降雨量达161.5毫米,期间日照仅20小时。
  寒露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如遇北方冷空气强烈南侵,气温急剧下降到20℃以下,并持续3天以上,就会使二晚空壳不实,甚至颗粒无收。时正值寒露节前后,故称“寒露风”。因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轻重两型。轻型: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22℃;重型: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20℃,其中有一天最低气温≤1 6℃。轻度寒露风出现平均日期9月23日,最早9月4日(1989年),最晚10月7日(1975年);重度寒露风平均出现日期1 0月2日,最早9月19日(1978年),最晚10月12日(1959、1969年)。始日地区差异,一般东北部丘陵山区比沿湖平原早7-12天。
  第四节自然灾害水灾都昌水患频繁。据记载,从唐朝元和十一年(81 6年)至清光绪八年(1 882年),共发生水灾84次。其中山洪成灾15次,外洪内涝灾害69次。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雨弥月,湖滨泽畔几与鸥鹭为群,城垣崩颓数十处,民鬻子卖妻,生离活割,千村灶冷,万井烟寒。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暴雨一昼夜,洪水没窗封门,大港街一店房被冲7里之遥,石牛岭l妇女被冲走,不知去向。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38年,共发生水灾】8次,平均2.1年一遇。其中重大水灾4次,平均9.5年一遇。民国20年7月,“长江水势浩大,倒灌入湖,沿湖田亩,概被浸没,兼之本月霪雨为灾,山洪暴发,所有被灾区,屋宇、具器、禾苗、牲畜,漂流无遗,一片汪洋,顿成泽国”。全县被灾102乡(镇),共1321村22700户,冲倒房屋91 1 30间,流离人口占l4%,每千户人中患病者147人。全县夏季作物损失79%,遭毁坏田稼498800亩。民国32年,6月29日至7月14日,暴雨16天,山洪暴发,冲倒房屋1 517栋,死3人,减收稻谷50余万担。
  建国后,从1 950年至1 989年,共发生水灾18次,平均2.1年一遇。其中山洪7次,平均约5.6年一遇,外洪内涝11次,平均约3.5年一遇。鄱阳湖讯期超过20米水位6次,平均6.5年一遇。1 954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6月15日至16日,连降大暴雨,共降水223.6毫米,1月5日至7月20日,总降水量达1373.6毫米。江水倒灌内湖。7月30日,鄱阳湖都昌水位最高达21.71米。全县淹没范围3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66400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8.7%。滨湖村(镇)尽成泽国,房屋财产损失惨重。1984年,遭受严重山洪灾害。9月1日,突降暴雨,降水量达185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湖库水位急剧上涨,渠道缺口,农作物被冲淹。全县30个乡(镇)的240个行政村受灾,人口达419800人,占农业人口的82.3%。受灾农作物面积达271826亩,占受灾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9. 8%,其中被冲坏的农田1 294亩。山洪还冲毁桥梁66座,损坏房屋3815间,淹死耕牛2头、生猪63头,造成1人死亡,4人受伤。估算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达916.5万元。
  旱灾都昌常遭旱灾。据旧志及有关古籍记载,从东晋隆安二年(398年)至清光绪廿五年(1898年),共发生旱灾77次。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大旱,米价飞涨。至次年又大旱,“死者枕籍于道,有挖树皮草根以苟延者”。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至清初顺治四年(1 647年)的1 5年中,除顺治元年(1643年)有降透雨记载,其它年份连续干旱,以至“溪涧皆枯”,“米价昂贵”,“僵仆籍道、流亡满目”,并引起“疫疾流染”,民多病毙。
  民国年间,共发生干旱5次,平均8年一遇。民国23年,4至6月大旱,受灾耕地达384090亩,损失稻谷977080石,杂粮36039石。受灾31000余户,灾民达232504人。
  建国后,共有1 5年遭旱灾,平均2.6年一遇。1978年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先后旱象3次,6月25日至7月18日,持续24天;7月22日至9月7日,持续48天;9月12日至1 0月1 0日,持续29天,总干旱天数达101天。7至9月降水仅59毫米,10至12月降水91毫米。部分地区88天未下雨,早禾无收,晚禾失插,冬种不入,吃水用水需跑数里之遥。受灾面积共562000余亩,其中特重灾21 9000余亩。
  风雹灾都昌又一突出灾害。据气象站从1959年——1989年的观测记录,历年均出现8级以上大风,最少年份有2次,最多年份14次。危害较大,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是夏季雷雨大风和冬季寒潮大风。夏季雷雨大风常伴随冰雹出现,造成严重风雹灾。1983年4月1 3日至27日,先后4次出现风雹灾,其中尤以27日风雹为害最烈。计彻底倒塌房屋41 3栋,2478间,涉及1 033户,4132人;部分倒塌或严重毁坏51 05栋,15315间,一般损坏1 200余栋。另有42所中学,1 302所小学受灾,倒塌校舍62间,8万余名学生被迫停课。风灾中,还死亡14人,伤114人,死伤耕牛47头,生猪1 75头。刮断水泥电杆11 7棵,折断树木24000余棵。前后4次风雹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319余万元。1 988年“3.1 4”风雹,导致滨湖地区的南峰、芗溪、万户、西源等23乡成灾。共掀倒房屋1 96栋978间,损坏房屋3710间。风灾中造成2人死亡、15人重伤,61人轻伤,并砸死耕牛65头,毁坏庄稼无数,直接经济损失达1796万余元。 病虫灾建国前,见诸史籍记载的病虫害主要是蝗、鼠害。民国18年,蝗灾,早稻减收5成以上,损失稻谷325吨。建国后,特别是60年代后,病虫害发生较频。从1958年至1989年,共发生较大病虫害17次,小灾几乎年年不断。1985年稻瘟病蔓延,酿成重灾。全县30个乡(镇)的110524户农户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灾害,受灾面积达254600余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77%。其中轻微减收的面积为62800亩,减收3至5成的81000亩,减收5至8成的71800亩,减收8成以上以至无收的39000亩。
  其它灾害低温冰冻雪灾、瘟疫、地震等灾害,一般出现频率低,成灾面积小,损失较轻。据记载,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至1949年,全县共发生地震14次,均为震感,未成灾。民国7年夏大疫,大港漂水曹村,原数十户,幸存无几,云山村死30余人。民国18年,大雪封山,冰冻40余日,江湖结冰厚4至7寸,油菜颗粒无收。
  第四章自然资源第一节土壤资源据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土壤面积1909181.4亩。可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7个土属,119个土种。
  红壤有3个亚类,12个土属,32个土种。面积共981862. 57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1. 43%,其中自然土壤面积为770549. 75亩,耕作土壤为211312. 82亩(含宅基地、田塍、道路等,下同)。分布于县境东南和北中部。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下的高中丘区,面积为970081. 83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98. 8%。可分为10个土属30个土种。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岩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次为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等;黄红壤亚类:分布在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区,集中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面积5413. 21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可分为1个土属1个土种。成土母质为泥质岩残积物和坡积物;红壤性土亚类:零星点状散见各地,以大沙乡面积最大,面积为6367. 53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0.6%。可分为1个土属1个土种。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风化物。红壤土类中,较肥沃的耕作土壤有:黄泥土,面积100828. 76亩,占旱地总面积的34. 8%,零散分布在东南部的各乡;鳍泥土,面积为59597. 57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9. 55%;黄沙泥土,面积47566.1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6. 43%,多位于丘岗坡脚处;麻砂泥土,面积为3655. 81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3%,分布在大港乡大港村大佛山的坡脚处。营养较丰富的宜林土壤有:泥质岩类红壤,主要分布在高中丘上,面积623022.3亩,现状植被为稀疏松林草被和次生杉林,极少针阔叶混交林;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壤,多分布在50-100米的低丘缓岗,面积为53909.78亩,现状植被主要是禾本科草类,也有灌木和马尾松林,局部有人工栽种的成片杉林、油桐、茶树;薄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黄红壤,分布在大港乡三尖源一带的低山上。植被为松、竹、杉、槠、檀等针阔叶混交林。
  黄棕壤划为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面积共87220. 8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6%。分布在北西部春桥、左里、多宝、北炎、张岭、徐埠、苏山、汪墩、新妙、北山、七角、都昌镇、大树等乡的河湖阶梯以上,丘陵红壤以下,海拔30-50米的范围内。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呈中性和微酸性反映。经垦殖后的黄棕壤——马肝土,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抗旱力较强,是县内主要的旱作土壤之一,面积66066. 59亩,占旱地总面积的22. 8%。
  紫色土有2个亚类,4个土属,5个土种。面积共15531. 43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81%,其中自然土壤6014. 93亩,耕作土壤9526.5亩。分布在大港、鸣山、三汊港、大沙、西源、周溪等乡的中低丘地区。成土母质为白垩系的紫沙岩、砂砾岩风化物。该土类除紫砂岩酸性紫色土土层浅薄、养分缺乏外,余都适宜旱作或营林。
  棕色石灰土只有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面积仅280亩,分布在大港。成土母质为碳酸盐类风化物。土层较厚,质地较粘,矿物养分丰富,适宜林木生长。
  草甸土分1个亚类,2个土属,3个土种。面积28177. 08亩(1985年只对近湖洲尚未开垦的草甸土作了普查,都昌实有湖洲草甸土26.5万亩)。分布在鄱阳湖沿岸各乡(镇),地形复杂低畦,海拔在14-18米之间。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腐植积聚较多,草木植物生长繁茂,是全县重要的有机肥料——湖草的来源地。
  风沙土分2个亚类,3个土属,4个土种。面积45800. 09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 3%。主要分布在多宝乡和都昌镇。其母质来源系赣江注入长江,在交汇流向低处时,由于河流的冲积而沉积的沙土,经长时间的风化搬运,逐渐形成的。风沙土松而不粘,水分贮存难,有机质、氮磷缺乏,具有“散”、“燥”的特性,植物难以生长。蔓荆子为其主要植被。除壤质始成风沙土可农垦旱作外,砂质始成风沙土和厚层少有机质红色风沙土都只宜种植固沙灌木林。
  水稻土分4个亚类,24个土属,70个土种。总面积750309.6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9. 3%,占耕作土壤面积的72. 2%,全县各乡均有分布。淹育型水稻土亚类:可分2个土属,4个土种。主要分布在中、低丘陵坡上和港溪岸滩上。多为近年新辟水田,面积小而零散,共10238. 34亩,仅占水稻土面积的1.4%。该土类种稻年限短,耕作施肥水平低,保水性差,且易受洪涝灾害;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可分11个土属,52个土种。总面积695873. 3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92. 7%。广泛分布于沿湖冲积平地、溪港两岸和沟谷平坦处。该土体氧化还原作用强烈,铁锰淀积明显,养分含量丰富,水耕熟化程度高,排灌条件好,是县内主要高产土壤,大都一年三熟;潜育型水稻土亚类:分8个土属,11个土种,总面积31239.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4.2%。各乡(镇)均有分布,以滨湖乡(镇)为多。在浸水条件下,土体常表现为软、烂、糊的特征,排水困难,通气性差,土温低,养分释放慢,多为低产田,一年一熟或二熟;侧渗型水稻土亚类:分3个土属,3个土种,总面积12957. 74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 7%。主要分布在中馆、鸣山、大港、狮山、万户等乡和农科所等地,分布地形明显倾斜,漂渗层大都在犁底层以下,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该土类土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
  第二节植物资源都昌自然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 木本类马尾松、苦槠、杉、樟、黄檀、枫香、柳杉、柏、桧、白栎、小叶栎、檫木、胡枝子、刺槐、紫穗槐、池杉、乌桕、柳、苦楝、梧桐、泡桐、油桐、油茶、棕榈、木莲、留春树、乌饭树、重阳木、欧美杨、合欢、君迁子、羊踯躅、迎春、桂花、柘、柿、山楂、映山红、桔、橙、柚、枳壳、桑、桃、李、梨、枣、珍珠栗、枇杷、梅、樱桃、蔓荆子、木芙蓉、月季、紫薇、蜡梅、化香、蔷薇、栀子、紫荆、山茶、海棠、牡丹、毛竹、水竹、苦竹、实竹、小山竹等。此外,还有丹桂、银杏、雪松、罗汉松、水杉、糙叶树、棕枣、黄花石榴等珍稀树种。
  草本类芦苇、芦竹、棕叶芦、石菖蒲、青蒿、荷、菱、艾、大藻、虾须草、眼子菜、稗草、席草、莎草、蜀葵、丝茅、白茅、马唐、网草、鹅冠草、雀麦草、马鞭草、含羞草、羊茅、葫芦藓、辣蓼、紫云草、相思子、射干、牵牛、野菊、凤仙、石竹、薄荷、鲤肠、茵陈、天南星、兰花、剪春罗、萎蕤、芍药、百合、益母草、紫花地丁、山莴苣、牛筋、凤尾草、狗尾草、刺苋、马齿苋、龙胆草、何首乌、白头翁、贝母、半夏、凤眼蓝、绊根草、麦冬、七叶一支花、绶草、破铜钱草、酸模、金钱草、刺芒野古草、回头青、茅芥菜、牡荆、黄背草、野古草、野鸡冠、车前草、鱼腥草、夏枯草等。
  藤本类猕猴桃、山葡萄、夜来香、爬山虎、凌霄、鸡血藤、葛、鱼藤、大血藤、千金藤、威灵仙、薜荔、清风藤、络石等。
  第三节动物资源兽类獐、麂、狼、兔、黄鼬、山獾、猪獾、水獭、灵猫、刺猬、豹猫、野猪、豪猪、金钱豹、豺狗、里子猫、田鼠、松鼠、蝙蝠等。50年代曾有华南虎出现,现已不见踪迹。
  鸟类麻雀、八哥、乌鸦、喜鹊、玄鹊、啄木鸟、野鸭、布谷鸟、老鹰、燕子、猫头鹰、斑鸠、鸬鹚、苍鹭、池鹭、白鹭、鹧鸪、竹鸡、白鹇、野鸡、杜鹃、莺、乌鸫、伯劳、银鸥等。冬季,境内鄱阳湖水域常有天鹅、白鹳、黑鹳、白琵鹭、丹顶鹤等珍贵侯鸟越冬。
  爬行、两栖类盲蛇、赤连蛇、水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蛇、蝮蛇、五步蛇、水蛭、蚯蚓、石龙子、蜥蜴、壁虎、蛇蜥、甲鱼、乌龟、青蛙、山鸡、石鸡、蟾蜍、蜈蚣、穿山甲等。
  鱼类境内水域鱼类资源丰富。计有鲤、青、草、鲢、鳙、鳊、鲫、鳜、鲶、鳡、鲥、鳗鲡、凤尾、银鱼等1 2目25科118个品种。此外,境内鄱阳湖水域中常有河豚、中华鲟、白鳍豚等珍贵水生动物游弋。
  虾、贝、螺类青虾、长臂虾、沼虾、米虾、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楔型丽蚌、田螺、港螺等近70种。
  第四节矿物资源钨主要分布在阳储岭,属白钨矿,现已探明D级钨(W03)储量为49784吨,远景储量1.6万吨,属大型规模。此外,在杭桥、苏山等地也已发现含钨矿点。
  钼分布在阳储岭,属辉钼矿,现已探明储量为1591O吨,属中型规模。
  钒分布在南山一带,c级矿石总储量达5222. 55万吨,钒(V205)金属量为32万吨,并伴生有钨(W03)、钼:铀、银等有用元素,可综合开发利用。另外,在北山、大树、大港等地有远景储量约l亿吨,钒(V205)金属量50万吨。
  钛(金红石)分布在杭桥黄岗山一带、远景储量可达5万吨。
  金主要为砂金,分布于鸣山等地。此外,蔡岭至界牌、张岭至徐埠河港有砂金异常。
  石煤属低发热量可燃有机岩,分布在大树、北山、都昌镇、大港等地,储量达5亿吨。现已探明储量5000万吨。
  高岭土俗称瓷土,总储量约800万吨。主要分布在阳峰、七角、大树、土圹、化民、中馆、北山、杭桥、张岭等乡。其中阳峰乡的吉阳、株桥、阳峰、共升、屏峰等村的储量达720万Ⅱ屯,含Sio276. 9%,为优质高档瓷土。
  矽砂主要分布在多宝乡沿湖一带,储量约300亿吨。此外,都昌镇的松古山和苏山的马鞍村也有分布,储量分别为60亿吨和40亿吨。
  花岗石有芝麻白和黑色两种。芝麻白花岗石主要分布在苏山,储量有1 0亿立方米;黑色花岗石分布较广,主要在阳峰、徐埠、土塘、左里等地。
  第五节水资源都昌水资源较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10. 24亿立方。年人均水量1889立方米,年亩平均水量1725立方米。年均降水量(1391.5毫升)略少于蒸发量(1572.5毫米),但鄱阳湖过境客水可供利用,水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地表水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 92亿立方米。平水年(1 4米水位),从鄱阳湖提水总量为6165. 72万立方米,遇特旱年则提水总量高达11095. 52万立方米。在分布上,东北低山丘陵区,耕地占全县的19.3%,人口占19%,地表水占全县的29.4%,亩均占有水量2627立方米,人均水量3340立方米;中部低丘区,耕地占全县37.7%,人口占32%,地表水占全县的35. 9%,亩均占有水量1643立方米,人均水量1643立方米;西南滨湖区,耕地占全县43%,人口占全县的49%,地表径流水占全县的34. 7%,亩均占有水量1 391立方米,人均水量1402立方米。
  水资源相对贫乏,从鄱阳湖提取的过境水,全部用于该区的工农业生产。
  地下水都昌地下水资源受地形地质构造的制约,不能形成大的含水层,储量不丰。主要含水层可分4组:松散堆积层孔隙含水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含水岩,基岩裂隙含水岩,岩浆岩风化带孔隙、裂隙含水岩。其中分布于都吕向斜盆地的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水量丰富,钻孔日涌水量1 000立方米以上。而占县区50%以上的出露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水量极贫乏,钻孔日涌水量不足10立方米。据估算,全县年可利用地下水量为3151.2万立方米。至1989年,全县地下水成井5口,日产水5400立方米。此外,至1989年,全县已发现地热资源ll处。
  水能资源都昌地处鄱阳湖滨低山丘陵地区,河床起伏平缓、落差小、流程短,水能资源欠丰,全县各水系理论蕴藏量多年平均为3869.4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为1803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7.2%。至1 989年,已开发的17站装机1406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37.6%,占可供开采量的79.6%。

知识出处

都昌县志

《都昌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描述了1992年起都昌县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