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50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
分类号: D035.5
页数: 15
摘要: 1984年撤社改太阳升乡,1992年5月撤乡建太阳升镇,1996年1月改称三都镇,2008年复名太阳升镇。境内为低丘陵地带,地势西北、南北两面高,中部低,最高点五峰尖海拔377.6米,最低处港口海拔75米,为全县最低处。修河从中部穿境而过,鹤源水由北向南、洋湖水、庙岭水由南向北汇人修河。有森林面积493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有松、杉、樟用材林,也有水果等经济林,水果以三都柑为主。全镇有耕地面积1919公顷,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历来是县内主要粮食产区。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群山环抱,中部低凹,地势由南西北三面向东倾斜。最高点龙泉寺海拔863.3米,最低点磉口海拔173.1米。
关键词: 乡镇 行政管理

内容

一社”。1984年撤社改太阳升乡,1992年5月撤乡建太阳升镇,1996年1月改称三都镇,2008年复名太阳升镇。
   境内为低丘陵地带,地势西北、南北两面高,中部低,最高点五峰尖海拔377.6米,最低处港口海拔75米,为全县最低处。修河从中部穿境而过,鹤源水由北向南、洋湖水、庙岭水由南向北汇人修河。 有森林面积493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有松、杉、樟用材林,也有水果等经济林,水果以三都柑为主。建有东风、高峰、丰收等小型水库16座,总库容量1200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00余公顷,水产养殖面积80余公顷。全镇有耕地面积1919公顷,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历来是县内主要粮食产区。
   太阳升镇是县内经济大镇,经济以农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粮食、蚕桑、畜禽水产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2414公顷,产粮14682吨;桑园面积796公顷,产茧513吨;生猪饲养量6万多头,出栏2.9万多头;水产养殖产量541.5吨,人工饲养的龙虾是该镇特产。有工商企业23家,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陶瓷、运输、商贸等,其中昌盛耐热瓷制品有限公司产品远销省内外,并出口东南亚国家、地区。2008年镇财政收入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3元。
   省道武修线、柯龙线沿修河两岸穿境而过,乡、村公路54千米,公路网络覆盖各村及大部分自然村。2008年有邮政网点l处,投递线路3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200门,固定电话用户2500户,移动电话用户12984户,互联网用户1750户,电话普及率100%。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国家电网九江市公司直管),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2万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13千米,年用电量605万千瓦时。
   三都集镇,曾称“三都市”,因其区位优越,自古市井繁华,商贾辐辏。2003年三都大桥建成后,集镇建设一河两岸发展框架已初具规模,集镇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0. 75平方千米发展到2008年的4.5平方千米,集镇常住人口由1580多人增至3458人。南岸修水工业园太阳升项目区正在招商建设中,传统“鱼米之乡”“蚕桑第一镇”又将会发展为“工业重镇”。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2993人,教职工184人。有1所镇中心医院,10所村卫生所,医生40人,病床40张,95%以上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新建1所社会敬老院,全镇65名五保人员全部集中供养。
   太阳升镇1997年被确定为江西省建设重点镇,1998年命名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示范镇,2005年获江西省文明村镇和九江市卫生镇称号。
   坳头村寨上有春秋时期文化遗址,杨梅渡古樟群为县内著名景点。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中华秋沙鸭栖息在修河境内段。
   第二章 乡 1986年全县有50个乡。2008年全县有18个乡。
   第一节 黄龙乡 地处县西部,东邻路口乡、古市镇,南连水源乡,西抵湖南省平江县大坪乡,北毗白岭镇,地理坐标东经113°56'39"- 114°04' 23",北纬28°59' 24"- 29°04' 01",境域面积66. 03平方千米。2008年辖白桥、桥头、金塅、洞下、黄龙、都岭、小庄、太阳垄、沙塅、官桥10个村,有154个村民小组,4823户,19908人。乡政府驻白桥街,东距县政府驻地65千米。
   民国前属仁乡六十五都。民国时属黄龙区白沙乡。1949年9月分设为黄源、金峰、白桥、菜庄、官田5乡,隶属路口区(十一区)。1956年9月合并为黄龙、白桥2乡,隶属白岭区。1958年9月黄龙乡成立黄龙公社,白桥乡与水源乡合并组建水源公社;1960年3月属白岭公社;1961年9月从白岭公社分出,境内设黄龙公社、白桥公社;1968年9月黄龙公社并入白桥公社;1972年1月再分为黄龙、白桥2个公社。1984年6月更名为黄龙乡、白桥乡,1996年1月2乡合并为黄龙乡。
   地处黄龙山东南麓,属山地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黄龙山海拔1511米,最低点济上海拔380米。属洞庭湖水系泪罗江流域,发源于境内黄龙山的泪水与渎水,以分水岭为界南北向南穿境而过,经水源、大桥流向湖南省汇人泪罗江。主要水利工程有洞上、都岭、马岭等5座小型水库,灌溉面积200公顷,有都岭、黄龙2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0千瓦。过去境内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退耕还林等,至2008年森林面积420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 74万立米,森林覆盖率66%。矿藏资源有长石、石英、云母、花岗岩、六柱石、瓷土等。 有耕地面积1079公顷,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887公顷,粮食总产4705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白术、生姜、茶叶。工业主要有石材加工、小水电等。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000万元,乡财政收入4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元。
   1997年前,只有少数几个村修通等外级砂石公路。1997年始,逐步改善公路交通,县道高枧至余圾线通过辖区,至2008年改造为水泥路面三级公路,乡村公路总里程60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50千米,乡村通邮率8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000户,移动电话用户4200户,互联网用户400户。生产生活用电从白岭变电站接人,年用量11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612人,教师39人;小学12所,在校生1916人,教师74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5人,病床8张;村卫生所10所,乡村医生51人。有敬老院l家,院民43人。 黄龙寺是中国佛教禅宗黄龙宗发祥地,1987年摩崖石刻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龙山有“一脚踏三省,一眼观两湖,一水流三江,一山藏二教”之美誉,有50多处自然与人文景观。
   第二节 路口乡 地处县西部,东连古市镇,南抵黄龙乡,西接白岭镇,北邻全丰镇,地理坐标东经114°004'53"- 114°07'59",北纬29°01'55"- 29°06'36",境域面积40. 93平方千米。2008年辖卢桥、黄桥、路口、仙桥、柏林、小塅6个村,142个村民小组,3801户,15690人。乡政府驻路口街,东距县政府驻地58千米。
   民国前属西乡六十八、七十都和仁乡六十五都。民国时属黄龙区的路口乡。1949年9月分设为路口区(十一区)的路口、黄桥、蔸萝、柏林4乡和大桥区(十区)的杨坊乡,1956年9月合并为路口乡,隶属白岭区。1958年9月属古市公社,1961年9月分出设路口公社,1968年9月并人白岭公社,1972年1月再分出为路口公社,1984年6月复名路口乡。
   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群山环抱,中部低凹,地势由南西北三面向东倾斜。最高点龙泉寺海拔863.3米,最低点磉口海拔173.1米。由小水岭发源的路口水自南向北,由三千岭发源的河流由西向东,两水于辖区中心酒盅山交汇,向东流人磉口水,另一条发源于蔸萝村龙泉寺的支流自西向东直入磉口水。
   有林地面积2400公顷,活立木积蓄量7.5万立方米,主要为松、杉和油茶。主要水利工程有跃进水库、蔸萝(青山)水库,总库容量27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0余公顷,水力发电装机容量50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长石。
   有耕地771公顷,种植水稻为主,百合是其特产。有石材厂、沙石厂、造纸厂及个体商业和各种服务业。长年有近3000人外出务工,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2008年乡财政收入4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2元。
   省道辽南线境内里程8.6千米,是主要交通干线,乡村公路50千米,公路网络覆盖各村及绝大多数自然村,路面已全部硬化。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3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800户,移动电话用户4960户,互联网用户200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生产生活用电由古市变电站接入,年用电量17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034人,教工99人。乡卫生院,有医生7人,病床3张,村村建有卫生所,从业人员36人,95%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2家,院民82人。
   路口乡是江西中共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之一丁健亚(中共江西特支书记),著名烈士丁省三(南浔铁路暴动委员会成员)、王振国(红军十六师团政委)、丁友华(新四军营长)的故乡。
   有万寿宫、龙泉寺、刘公殿、云溪堂、百岁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
   第三节 水源乡 地处县西部边陲,东邻古市镇,南连大桥镇,西抵湖南省平江县大坪乡,北接黄龙乡,地理坐标东经113°57'14〃- 114°04'12〃,北纬28°56'06〃- 29°00′ 43〃,境域面积43. 09平方千米。2008年辖石新、绣墩、街口、南边、尖岭、中煅、梅田、石泉8个村,有101个村民小组,3561户,13036人。乡政府驻街口村,东距县政府驻地61千米。
   境内河流渎水、汩水属泪罗江源头,故得名水源。民国前属仁乡六十六都、六十七都。民国时属黄龙区白沙乡。1949年9月分设水源、中塅、石泉3乡,隶属大桥区(十区)。1958年9月成立水源人民公社,中塅、石泉2乡并人黄龙公社,隶属白岭办事处。1960年3月并人白岭公社,1961年9月分设为水源、中塅2个公社,隶属大桥区。1968年9月2公社并入白桥公社,1972年1月又再分出仍为水源、中塅渎2公社,隶属大桥区。1984年6月改为水源乡、中塅乡,1996年1月2乡合并为水源乡。
   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金界山海拔637.4米,最低点戴家垄海拔288.8米。属洞庭湖水系汨罗江流域,源自黄龙山的渎水和泪水穿境而过,南流大桥镇。有森林面积248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 58万立方米,有松、杉、毛竹,多为公益林,也有少量果木,如脐橙、早熟梨等。主要水利工程有王竹垄、赵源2座水库和圣峰山、庙湾2座水电站,蓄水量近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余公顷,水力发电装机容量1760千瓦。矿藏资源有长石、花岗石、石英、云母等。
   有耕地面积633公顷,农作物以水稻为主。2008年,有桑园面积182公顷,产茧262吨,种药材(白术)52公顷,产量212吨,农业产值4100万元。工商企业主要有服装加工、水力发电、建材(机砖厂)、运输、旅游服务、个体经商等,增加值2000万元。有近3000人外出务工,收入约4000余万元。乡财政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1元。
   县道高枧至余塅线,境内里程5.3千米,水源至中塅通湖南的跨省公路境内13千米,为四级水泥公路。92个自然村修通简易公路,里程31千米,其中硬化路面25.4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15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00门,固定电话用户700户,移动电话用户4120户,互联网用户150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用电从大桥变电站接入,年用电量10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7所,在校中学生435人,小学生1260人,教职工83人。有乡卫生院l所,村卫生所8所,医护人员31人,病床4张。有社会敬老院1所,全乡24名五保人员全部集中供养。
   乡人卢以恕,近代著名收藏家,藏书万余册。曾在湖北省任知县、科考对读官、同考官及濂溪书院山长、宁州旧立高等小学教员、州立师范教员。尤以医术著称,常于公余潜心中医,纂有中医论著《金鉴补录》4卷。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战斗足迹,圣峰山老寺是修水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乡内有王铁猛、朱庆隆等688名烈士。
   境内风景九曲池、石眠牛、香炉峰、神心石、金鸡崖、绣花墩、鸣水洞、上天梯,清代诗人朱之麟均有诗词吟咏。
   第四节 余煅乡 地处县境西南边陲,北连大桥镇,东抵上衫乡,南、西毗邻湖南省平江县龙门镇,地理坐标东经114°03'25〃- 114°07' 41〃,北纬28°49' 48〃- 28°54' 18〃,境域面积37.1平方千米,为全县幅员最小乡镇。2008年辖小坪、东坑、余塅、茶山、上源5个村,有62个村民小组,1184户,4540人。乡政府驻上源村,东距县政府驻地69千米。
   民国前属仁乡六十四都。民国时属黄龙区大桥乡。1949年9月属大桥区(十区)上源乡,1958年9月成立余塅公社,1960年3月并入朱溪公社,翌年分出仍为余塅公社,1968年9月再并人大桥公社,1972年1月再分出为余塅公社,1984年6月改余塅乡。
   地处土龙山与东阳山合抱之中,东、西、北三面山脉连绵,中部丘陵起伏,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土龙山1080.3米,最低点殿前海拨210.2米。余塅河发源于甘塘尾,纳3条小支流于湖南省平江县龙门镇注入汨罗江,境内河长7千米。
   有林地面积28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主要水利工程有破塘舍、料石坳2座小型水库及小水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矿藏资源主要有黄金。 有耕地面积159公顷,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盛产白术、百合等药材,特别是2000年后形成66. 67公顷白术生产基地,产量居全县之首。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500万元,乡财政收入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7元。
   县道高枧至余塅线境内里程13.7千米,黄塘嘴至土龙铺线西通湖南平江县,辖区内有乡道12.4千米,村道15.3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18千米,投递点5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00门,固定电话用户130户,移动电话用户1390户,互联网用户673户。用电由大桥变电站接入,年用电量53万千瓦时。
   2008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网点3个,在校学生620人,教师34人。乡卫生院有医生6人,病床4张,3个村有卫生所。有敬老院1家,院民25人。
   上源、小坪村有清代建造的民居16幢,均为徽派风格,下界头老屋,距今200多年,占地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结构复杂,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雕梁画栋,保存较完整。余嘏村一胡椒树,围长10米多,已有近700年树龄。
   第五节 上衫乡 地处县西南部,东接东港乡,南抵湖南省平江县大口塅乡,西与余塅乡、大桥镇接壤,北与石坳乡、渣津镇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14°07′01〃- 114°12′40〃,北纬28°49′37〃-28°58′ 34〃”,境域面积81.6平方千米。2008年辖书堂、王桥、上衫、李竹、同升、下衫、红星7个村,142个村民小组,4049户,14885人。乡政府驻下衫村鹅公塘,东距县政府驻地49千米。
   民国前属仁乡六十都、六十一二都。民国时属黄龙区上衫乡。1949年9月分设为上衫、长泥、寺前、台庄4乡,隶属大桥区(十区),1956年9月合并为上衫、台庄2乡。1958年9月2乡合并组建上衫人民公社,1960年3月并人大桥公社,1961年9月恢复上衫公社,1964年6月分出台庄公社。1968年9月上衫公社再并人大桥公社,1972年1月再分出,1984年复名上衫乡。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土龙山海拔1080.3米,最低处长田湾海拔223.3米。上衫水发源于书堂村罗家里,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流向石坳乡。有山林面积5488公顷,森林覆盖率56%,活立木蓄积量11.9立方米,既有松、杉、樟、柏、毛竹,也有油茶、油桐、梨、栗等。主要水利T程有红色、锡家垄2座小型水库和红色、下衫等3座水电站,灌溉面积330多公顷,水电装机容量650千瓦。地下矿藏有金、钒、铀等,尤以土龙山金矿最为著名。
   有耕地面积723公顷,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蚕桑、药材。2008年全乡种植黄栀子(药材)300公顷,产量126吨。全乡地区生产总值2800万元,财政收入26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元。
   省道柯龙线境内里程3千米,乡道塔头至姜坑线串连境内各村与干线公路相接,里程17.6千米,村道37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处,投递线路3.8千米,投递点24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30户,移动电话用户3388户,互联网用户80户。生产生活用电由大桥变电所接入,年用电量148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中l所,小学6所,在校中学生385人,小学生131 1人,教师85人。有卫生院l所,村卫生所7所,医生13人,病床3张。有3278户、1397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社会敬老院1家,院民60人。
   乡人朱赤是国民政府军抗日殉国将领,1937年10月,时任国民政府军少将旅长,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牺牲。
   上衫村宫选屋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9月-1932年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少共机关驻地旧址,2006年1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兴化寺为宋时修水6大禅院之一。
   第六节 石坳乡 地处县两部,东邻渣津镇,南接上衫乡,西连大桥镇,北毗古市镇,地理坐标东经114°07′34〃- 114°13′05〃,北纬28°57′ 32〃- 29°02′56〃,境域面积47. 86平方千米。2008年辖余源、黄源、徐塅、水门、青源、太平岭、花门、石坳8个村,有142个村民小组,3741户,16316人。乡政府驻石坳村,东距县政府驻地42千米。
   民国前属仁乡五十六、五十七都。民国时属黄龙区渣津乡。1949年9月分设为石坳、夏源、青源3乡,隶属渣津区,1956年9月青源乡并入石坳乡。1958年9月石坳、夏源2乡合并组建石坳人民公社,1960年3月并入渣津公社,翌年9月分出恢复石坳公社,1968年9月再并人渣津公社,1972年9月义分出为石坳公社。1984年6月复名石坳乡。
   石坳乡属丘陵地带,低丘岗地占总面积60%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龙安寨海拔555.3米,最低点小水源海拔155.5米。上衫水由上衫乡流人,自南向北流经石坳街折向东流往渣津镇,支流余源水西东流向,在境内水门汇入上衫水。
   石坳是县内水土保持重点乡镇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至2008年森林面积达到2694公顷,林木蓄积量7.5万立方米,其中湿地松4.6万立方米、杉树2.4万立方米、毛竹5000立方米。经济林以冬枣为主,年产果5吨以上。
   有耕地852公顷。2008年产粮7200余吨,出栏生猪12000头,山羊3000头,家禽5万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4200余人,年收入约8000万元。主要工业企业有鑫泰塑钉厂、跃信粮油贸易公司、浩琪玩具有限公司、老鲁班家俬有限公司、祥博纸箱厂、永秀页岩砖厂、涵春电器有限公司、正泰石材公司,还有个体、私营工商户70余户。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3500万元,乡财政收入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6元。
   省道柯龙线境内里程4. 46千米,辽南线境内里程5.92干米,有乡道18下米,村道48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20千米,乡村通邮率1 00%。有电信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410户,移动电话用户5250户,互联网用户185户。供电由渣津变电所接人,年用电量120万千瓦时。
   2008年有中学l所、小学9所,教师85人,在校学生1948人。有乡级卫生院1所,医生3人,病床3张,村级卫生所8所,乡村医生28人,有95%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34人。
   石坳街的万寿宫足有数白‘年历史的古建筑。青源村的马谿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龙安寨,有龙影石竹、飞来石、龙窟等自然景观。
   第七节 东港乡 地处县西南部,东邻程坊、复原乡,南抵铜鼓县幽居乡、湖南省平江县龙门镇,西毗上衫乡,北连渣津镇,地理坐标东经114°07′55″- 114°16′01″,北纬28°46′ 19″- 28°57′ 50″,境域面积123.75平方千米。2008年辖桂坳、东港、东源、台庄、岭下、靖林、黄荆7个村,133个村民小组,3128户,12453人。乡政府驻东港集镇,东距县政府驻地46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五十五都、五十八都。民国时分属黄龙区渣津乡、上衫乡和程坊乡。1949年9月分设为大桥区的靖林、岭下、台庄、西源4乡、渣津区东港乡和高崇区黄源乡一部分,1956年9月撤并岭下、西源乡,分别并人靖林和东港乡。1958年9月成立东港人民公社和红色人民公社(翌年红色改靖林),1960年3月属渣津公社,1961年9月分出仍为东港、靖林2公社,1968年9月靖林公社并人东港公社,1972年9月再分开为东港、靖林2公社。原台庄乡1958年9月并入上衫公社,1964年6月分出成立台庄公社,1966年5月并入东港公社。1984年6月撤社恢复东港、靖林2乡,1995年3月东港乡划出骆驼坪、万家山、齐源三个村归程坊乡管辖,1996年1月靖林撤乡并人东港乡。
   境内属山区,山地约占总面积84%,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明山海拔1161.2米,最低点桐树坪海拔150米。东港水发源于大龙山西北麓,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至渣津与上衫水汇合后入渣津水。
   县内重点林区之一,森林面积10867公顷,森林覆盖率74%,活立木蓄积量30.7万立方米,年产木材3000多立方米。主要水利工程有正港、姜坑、卫红等水库及卫红渠和正港、卫红等5座水电站,库容量43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多公顷,发电装机总容量1770千瓦。有丰富的钒、锑、金、石灰石等矿藏资源。桂坳生产的石灰畅销附近几县。
   有耕地541公顷,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另有蚕桑、药材、山露菜等,有农业企业晨光果菜有限公司。工业企业有水电站、地源矿业岭下弯金矿、桂坳灰砖建材有限公司等。有3500多人外出务工,年收入约6000万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6788万元,乡财政收入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元。
   县道靖林至黄坊线从乡境中部南北贯通至渣津黄坊与柯龙线互通,境内里程15千米,村级公路46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25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门,同定电话用户172户,移动电话用户3164户,互联网用户250户。用电由渣津变电站接人,年用电量19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1552人,教师63人。有乡卫生院l家,医护人员8人,病床6张。有敬老院1家,院民90人。
   乡内著名人物有中共修水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烈士陈秋光,民主人士平戎。
   台庄村境内有1927年秋收起义队伍休整地旧址,1928年彭德怀和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举行湘鄂赣三省边特委联席会议并对红五军进行整编。黄荆村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月形屋场为湘鄂赣边特委驻地,大屋湾为红五军驻地,靖林村的平家荒为苏区印钞厂、红军医院驻地。
   第八节 程坊乡 地处县西南部,东接竹坪乡、征村乡,南抵漫江乡、复原乡,西连东港乡、渣津镇,北邻马坳镇,地理坐标东经114°15′18″- 114°26′20″,北纬28°49′23″~29°08′15″,境域面积219. 03平方千米。2008年辖程塅、蓼坑、程坊、黄源、齐源5个村,有24个村民小组,460户,1111人。乡政府驻下北岭,东距县政府驻地32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五十一二都,民国时属黄龙区程坊乡和新民乡。1949年9月分设为黄源、程坊、桥头、蓼溪、熙春5乡,隶属高崇区(六区、程坊区);1956年9月合并为程坊乡、新民乡,分别隶属于马坳区与山口区。1958年9月成立程坊人民公社和新民人民公社;1960年3月程坊公社并人马坳公社,新民公社并入复原公社;1961年9月分出,程坊公社仍隶属马坳区,新民公社仍隶属山口区;1968年9月新民公社并入程坊公社。1984年6月改为程坊乡,1987年3月将原新民片划出新设崇河乡,隶属马坳区。1995年3月崇河乡再并入程坊乡,同时从东港乡划出万家山、骆驼坪、齐源3村归程坊乡管辖。
   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发源于铜鼓的东津水由南向北穿境而过,于马坳镇境内汇人修河。1995年建成的装机容量6万千瓦的省属东津水电站建在境内河段上,坝内程坊水库,水域面积2534公顷,库容量7.9亿立方米。水库内适宜水产养殖,自然生长的野生鲑鱼以其味道鲜美而远近闻名。
   有森林面积19364公顷,森林覆盖率86%以上,活立木蓄积量213.4万立方米,盛产松、杉原木和杂木,土特产有香菇、木耳和蜂蜜。木竹加工是传统工业产业。
   属东津水电站水库淹没区,原有村庄、耕地基本淹没,16700多人口移民迁出(其中水库工程移民12000余人,扶贫移民4700余人),已成为县内版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乡。
   县道程坊至东津线于1998年改造为四级水泥公路,是境内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境内交通以水运为主,以下北岭码头为中心,主要有3条水运线,南通雷溪(有小山路通复原),西抵黄源(有小山路通东港),北达水库大坝(有公路连接程坊至东津公路),水路70千米,沿线建有24个简易停靠码头。运输工具以船舶为主,有钢质机动船2艘,木质机动船70余艘(含自备、捕鱼船)。
   下北岭为乡内集镇,全乡人口基本集中居住于此,还有少数迁出移民仍留此居住,加上行政、企事业单位,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9人,教职员工9人。医疗诊所1所,医务人员1人。闭路电视、电信、移动网络全覆盖。
   境内有古建筑胡家大屋,莲峰书屋。胡家大屋建于明代,屋分正屋、左右耳室,屋内有九井,水清可饮,因地处东津电站水库淹没区已拆除。莲峰书屋又名徐家大屋,清同治甲子(1864)年由徐和玉修建于雷溪村。雷溪环村皆山、秀色团簇如莲花之仰承,故名莲峰书屋,清进士兵部主事徐鉴铭题记。1986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由县博物馆实施修复工程,由原雷溪迁至程坊下北岭。
   程坊水库风景区,有四面临水孤岛12个,最大的近66. 67公顷;三面临水、一面临山的岛屿100多个。景区内青山如黛,古木参天,碧波浩渺,鸟声悦耳,有“小桂林山水”之称,且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度假和垂钓的好去处。
   第九节 上杭乡 地处县中部腹地,东邻四都镇、义宁镇,南连杭口镇,西毗西港镇、溪口镇,北接新湾乡,地理坐标东经114°25'08″- 114°33' 18″,北纬29°04' 23″- 29°09'18″,境域面积58. 32平方千米。2008年辖上杭、十二坊、双鄄、棋盘、新庄、老庄、杏港、查林桥8个村,有132个村民小组,4665户,18743人。乡政府驻十二坊村,东南距县政府驻地21千米。
   民国前属高乡三十七都、三十八都。民国时属山谷区上杭乡。1949年9月分设为棋盘、郊阳、杏港、上杭4乡,隶属杭口区。1956年9月合并为棋盘、上杭2乡属义宁区。1958年9月两乡合并组建上杭人民公社,隶属溪口区,1972年改属马坳区。1984年6月改名上杭乡。
   境内地形丘陵和平地相间,形成大小不等的五个盆地,即上杭、双鄄、棋盘、老庄、新庄,地势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走向。最高点九龙山海拔550米,最低点寒坪海拔108米。杭口水从新湾乡流入,自北向南流往杭口镇,支流杏港水发源于四都镇西部,自东北向西南流入,于境内三港口注入杭口水。
   有林地面积400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主要是松、杉、油茶、毛竹等林木。其中公益林面积2013公顷,油茶面积约200公顷。主要水利工程有芦坑、东坑、移坑、朱沙源等小型水库4座。矿藏资源有石煤。
   有耕地面积635公顷,主要种植水稻、红薯、玉米、油菜、大豆、桑树、茶叶。2008年产粮食3500多吨;桑园87公顷,产茧87吨;茶叶面积300余公顷,产干毛茶150余吨,有年产干茶50吨的茶场2个,是修水宁红茶原料主产地之一。是修水杭猪原产地,杭猪已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优良地方品种猪。2008年在十二坊村新建占地15亩的修水杭猪原种场,有出栏1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大户12户。双鄄村豹虎岩、罗源坑两地具有70余年的鱼苗养殖历史,年产鱼苗300多万尾,鱼苗供应遍及邻县、邻省。工业主要有服装、制鞋等加工企业。2008年地区生总值6100万元;有4000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约6000万元;乡财政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8元。
   县道船滩至马坳与界下至茅坪线在境内交汇,村级公路里程32千米,至2008年全部铺设水泥路面,实现公路村村畅通。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18千米,乡村通邮率lOO%。电信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1172户,移动电话用户4286户,互联网用户278户。用电由杭口变电站接人,年用电量190万千瓦时。
   2008年有中学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090人,教职员工94人,2007年新建占地2300平方米的乡卫生院,有医护人员7人,病床6张,村村有卫生所,98%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43人。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十二坊的李家祠堂,九龙山的月阳寺,杏港的澄心寺,书堂的下古屋,查林桥的陈家祠堂(两栋)、双孔石拱大桥,老庄里的张五殿,新庄里的总管老爷殿。郊阳张家大屋存有万承风书赠的匾额“鸿图凤彩”。
   第十节 新湾乡 地处县北部边陲,东抵武宁县东林乡,南连上杭乡、四都镇,西邻溪口镇,北毗布甲乡,地理坐标东经114°24' 22″- 114°32'53″,北纬29°07' 48″- 29°17'42″,境域面积127. 36平方千米。2008年辖柴塅、孟圾、麻田、饭坑、新湾、回坑、磉里、小流8个村,有119个村民小组,2970户,12062人。乡政府驻坑口,东南距县政府驻地35千米。
   民国前属高乡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民国时属山谷区上杭乡。1949年9月分设为柴塅、罗湾、回坑、小流4乡,隶属杭口区;1956年9月合并为新湾乡、回坑乡,改属溪口区。1958年9月2乡合并组建新湾公社,1960年3月并人上杭公社,1961年9月分出为新湾、回坑2公社,1964年6月合并为新湾公社,1984年6月撤社改新湾乡。
   境内地貌为山地、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呈带状。最高点牛尾山海拔1119.2米,最低点下棚海拔137米。新湾河发源于北部牛尾尖,为杭口水上游,北南流贯全境,经上杭、杭口汇人修河。
   有森林面积1 133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1. 76万立方米,其中生态公益林4000公顷,工业原料林 有耕地面积421公顷。2008年有3000亩板栗、500亩百合、400亩蚕桑、10万袋香菇。有50户年养猪100头的养猪规模户、10户养蜂100箱的养蜂示范户、150户100羽以上养鸡大户。全乡养蜜蜂3500箱、梨园养鸡3万羽,注册成立有新湾乡百合、蜂蜜、畜牧等专业合作社。有4800人在外务工,有投资50万元以上在外创业者100余人,劳务总收入达亿元。2008年乡财政收入72. 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
   县道船滩至马坳境内里程16千米。2008年有乡道11千米,村道46千米。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18千米,投递点8处,乡村通邮率1 00%。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同定电话用户180户,移动电话用户3500户,互联网用户180户。用电由杭口变电站接人,年用电量54万千瓦时。
   2008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125人,教师67人。有卫生院1所,医生8人,病床3张,敬老院l家,院民43人。
   境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清代绣花楼、廊桥。绣花楼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占地910平方米。廊桥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原名善述桥,长28.7米,宽4米,石木结构,桥上有9节砖木结构的瓦盖长廊。均为回坑村人车舜廷所建。
   第十一节大椿乡 地处县西北部,东邻溪口镇,南连马坳镇、渣津镇,西毗古市镇、全丰镇,北抵湖北省崇阳县金塘镇,地理坐标东经114°07' 48″- 114°18'18″,北纬29°05'20″~29°14' 10″,境域面积145. 36平方千米。2008年辖新庄、大椿、大港、大杨、杨津、茶坑、坪地、九曲、柏树、船舱、大湖11个村,有227个村民小组,4879户,18933人。乡政府驻大港沿,东南距县政府48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四卜匕八都。民国时属黄龙区大椿乡,部分属塘城乡。1949年9月设大港、庄前、桥亭、古源、杨津4乡,隶属马坳区(八区),1956年9月合并为大椿、杨津2乡。1958年9月成立大椿公社和杨津公社,1959年12月杨津公社并人大椿公社,1961年9月恢复杨津公社,1968年9月杨津公社再次并人大椿公社,1972年1月又分设2社,改属溪口区。1984年撤社改为大椿乡和杨津乡,1996年1月2乡合并为大椿乡。
   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大湖山海拔1256米,最低点李家垄海拔135米。发源于大湖山的杨津水,境内河长25.3千米,北南流向,于司前艾城桥汇人渣津水。支流茶坑水于杨津注入杨津水,河长9.2千米,大杨水于卢家注入杨津水,河长8.1千米,西联水于大椿注入杨津水,河长10.6千米。
   有森林面积8113公顷,其中用材林5487公顷,经济林2626公顷,森林覆盖率60%,活立木积蓄量34. 66万立方米。主要水利工程有小坑、增产、谷山、高坪小型水库4座和鸡公颈、小联、杞林坪、梓源、丰宁小水电站5座,灌溉农田约140公顷,水力发电装机容量2150千瓦,年发电量82万千瓦小时。矿藏资源有铀、钒、金、水晶、石英等,20世纪70 - 80年代,国营七二四矿曾在境内开采铀矿。
   有耕地面积889公顷。种植水稻为主,另种红薯、豆、麦、玉米等旱粮作物。2003年成为县内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有茶园面积205公顷,产毛茶130多吨。大椿茶厂所产精制绿茶“双井绿”,1992年10月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双井雀舌”2006年在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名优茶评比中获银奖。工业有建材(砖厂)、农产品加工、水力发电等。2008年乡财政收入27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元。
   县道溪口至杨津线境内里程20千米,2003年拓宽整修为四级水泥公路。2008年有乡道40千米,村道45千米。有邮政网点l处,投递线路91千米,投递点1 1处,乡村通邮率1 00%。有电信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00门,固定电话用户1300户,移动电话用户4520户,互联网用户1400户。用电由溪口变电站接人,年用电量8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教师105人,在校学生1871人。有卫生院l所,病床8张,医护人员11人,村村设有卫牛所,全乡95%以上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68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1年建立大椿苏维埃区政府,有480名烈士为革命牺牲,建有“烈十亭”以示纪念。境内保存有吴三峰祠、李氏世富祠、黄潭寺、乌江殿等多处占建筑,还有硝崖洞、大湖山、九曲无名树、担石、金钱落地、百丈崖、暗桥等多处自然景观。
   第十二节 布甲乡 地处县北部边陲,东毗武宁县南岳乡和新湾乡,西邻港口镇,南连溪口镇,北抵湖北省通山县厦铺镇,地理坐标东经114°21' 14″- 114°31' 37″,北纬29°13' 08″- 29°20'46″,境域面积108. 14平方千米。2008年辖布甲口、布甲、画湾、洪石、太阳、横山、洞上7个村,有76个村民小组,2357户,9052人。乡政府驻布甲村沈家塅大屋场,东南距县政府驻地52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四卜五都、四十六都。民国时属黄龙区港口乡。1949年9月分设为布甲、金黄、横山3乡,隶属溪口区。1958年3乡合并组建横山人民公社,1960年3月改为太阳山垦殖场,翌年9月又改为横山公社,1968年9月并人港口公社,1972年1月分出复称横山公社。1984年6月撤社改为布甲乡。
   幕阜山中段的太阳山是布甲群山中最大的一座,主峰白沙尖海拔1319.3米,是修水八大山峰之一,最低点布甲口冷水坑海拔210米。境内两条主要水道,都发源于太阳山,一条流经布甲到付家坪与港口水汇合,一条经洞上过沙笼流入港口。建成2个供水站和太阳山等4座水电站,发电装机容量2320千瓦。有森林面积861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4.14万立方米,盛产松、杉、杂木、毛竹和各种小山竹,有南方红豆杉、香樟、银杏、水杉、香梓等名贵树种和桂皮、杜仲、厚朴等药用树种。油茶、油桐、棕榈、茶叶、毛栗、尖栗、板栗、乌桕为传统特产。太阳山盛产前胡、桔梗、沙参、胆草、乌头等200多种中草药材。薇菜是新开发的特产,年产干货2吨以上。地下矿藏已探明的有钨、铁、硅,还有花岗石、大理石、绿豆石、石灰石、水煤等。布甲村高湖钨矿已探明有白钨储量5万余吨。
   有耕地455公顷,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红薯、玉米等。工业主要有矿业和水力发电,年产值1200万元。横山村洞子上硅矿由江西中节能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每年开采原矿1万吨,年产值3000万元。2008年乡财政收入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
   县道茅界线通过辖区,境内里程2千米。乡道傅家坪至金黄线与界茅相连,村道布甲至洞上线延伸与湖北省通山县厦铺镇相通,公路村村畅通。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35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20户,移动电话用户1890户,互联网用户120户。用电由溪口变电站接人,年用电量72万千瓦时。
   2008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l所,有6个村级教学点,在校学生848人,教职员工46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0人,病床8张,有村级卫生所7所,医务人员10人。有敬老院1家,院民20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八团、红三师、红五军都先后活动、休整于此,洞上隘口梅i殿曾为修武崇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临时办公处。
   布甲溶洞远近闻名,洞深400多米,且洞中有洞,钟乳石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第十三节 竹坪乡 地处县境中部,东邻义宁镇,南毗征村乡,程坊乡,西连马坳镇,北接杭口镇,地理坐标东经114。24,14”-114。30,58”,北纬28。56'13”- 29。02 724”,境域面积59. 47平方千米。2008年辖南圳、竹坪、山峰、沈坊、小坳、羽岭6个村,有2207户,8165人。乡政府驻竹坪村,东距县政府驻地8千米。 民国前属高乡三十六都。民国时分属山谷区高城乡、白土乡。1949年9月分设为高崇区的南圳、大坪、黄沙3乡,1956年9月合并为高源乡,隶属义宁区。1958年9月成立南郊公社,1959年3月并人宁州公社,1961年9月分出称大坪公社,1968年9月再并人宁州公社,1972年1月再分出,。恢复大坪公社。1984年6月撤社改名竹坪乡。
   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周高中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边沿山脉连绵,形如城墙,故古有高城源之称。最高点板山海拔864.7米,最低点增源海拔92.3米。修河自西向东流经东北边境,境内长2.2千米。发源于羽岭的竹坪水纳小坳水由西南向东北注入修河。境内河长13.5千米。
   有森林面积526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7. 98万立方米。内有小(一)型水库—~沈坊水库,库容量1 10万立方米,水产养殖面积12公顷,灌溉农田230公顷。水力发电装机容量400千瓦。矿藏资源主要有青石板,地质储量14.2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沈坊村山枣坑一带。
   有耕地474公顷。农作物以水稻为主,20世纪90代以来,建成农业生态示范园5个(名贵树苗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园、早熟梨基地、茶苗基地、大棚蔬菜基地)。工业以石材开采加工为主,成立有2家石材公司,年产青石板25万平方米。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5024万元,财政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
   省道柯龙线穿境而过,境内里程3.2千米,有乡道7.5千米,村道47千米,4个行政村通水泥公路。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6千米,投递点5处,乡村通邮率1000-/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24门,固定电话用户386户,移动电话用户2130户,互联网用户300户。用电由县城中心变电站接人,年用电量135万千瓦时。2008年建自来水厂,铺设水管7.5千米,解决全乡5000人口的饮用水。
   2008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小1所,初小3所,在校学生884人,教师47人。有卫生院1所,医生9人,病床10张。有敬老院l家,院民20人。
   第十四节 征村乡 地处县中南部,东邻黄沙镇、何市镇,南连山口镇、漫江乡,西抵程坊乡、竹坪乡,北接义宁镇,地理坐标东经1 14。24,25”- 114。36 754”,北纬28。5l,00”- 28。59 742”,境域面积183.3平方千米。2008年下辖潭坑、洲上、征村、黄荆洲、横坑、茶子岗、熏衣、白沙、吴坪、车联10个村,有125个村民小组,4195户.15158人。乡政府驻地熏衣村煅上,东北距县政府驻地10千米。
   民国前属武乡三十二都、三十三都和高乡三十四都、三十五都。民国时属山谷区征村乡和福江乡。1949年9月分设为山口区的潭坑、南岸、征村、来梅(一部分)4乡和义宁区的吴坪、白沙、福江3乡,1956年9月合并为征村、福江2乡。1958年9月成立征村公社和赤江公社,分别隶属山口区和义宁区。1960年3月赤江公社并人征村公社,公社驻地征村,1961年9月分社恢复赤江公社,1968年9月赤江公社再并入征村公社,1972年1月又分出,仍为征村、赤江2公社。1984年6月改称征村乡和赤江乡,征村乡仍隶属山口区,赤江乡隶属宁州区。1996年1月两乡合并为征村乡。
   属山地、丘陵地医,地势东西两面高,最高点桃花尖海拔717.3米。最低点洲虎角海拔110米。山口水由南向北穿境而过,流经义宁镇境内汇入修河;奉乡水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境内与山口水汇合。
   有森林面积1446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8. 85万立方米,出产松、杉、杂木和毛竹。主要水利工程有陂坑、白竹坪、龙船窝、黄竹坑等小型水库4座和茶子岗、车联堰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7760千瓦。矿藏资源主要有青石板。
   有耕地而积635公顷,为蚕桑重点乡,2008年全乡桑园面积239公顷,产茧126吨,产值500余万元。有大小石材厂24个,产青石板25万多平方米,产值1000余万元。2008年乡财政收入3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1元。
   县道良塘至铜鼓大塅线贯穿全境,境内里程16千米,有乡村公路76千米,至2008年硬化40千米。2008年有邮政局网点1处。投递线路6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同定电话用户1000户,移动电话用户5500户,互联网用户400户。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1434人,教职工81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生4人,病床5张,有9个村卫生所,95%以上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105人。 潭坑村与何市镇交界处的东浒寨,是太平天国时期起义军驻地,有五马归巢、油盐石、虎跳夹、龙岩、红岩寺等自然景观和奇异植物四方竹、罗汉竹等。还保存有法昌寺、秀峰寺、万寿宫等古建筑。
   第十五节 漫江乡 地处县境南部,东南接山口镇,西南毗复原乡,西北抵程坊乡,东北连征村乡,地理坐标东经114°19'41″-114°27'29″,北纬28°045' 11″-28°52'23″,境域面积107.46平方千米。2008年辖牌坊、宁红、尚丰、杜市、大源、北山、沙溪7个村,有75个村民小组,2432户,9571人。乡政府驻牌坊村,东北距县政府驻地38千米。
   民国前属武乡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民国时属山谷区漫江乡。1949年分设溪南、杜市、漫江、来梅(一部分)4乡,隶属山口区(五区),1956年9月合并为漫江乡。1958年9月与山口乡合并组建山漫人民公社,翌年8月分出为漫江公社,1960年3月并人山口公社,1961年9月分出,1968年9月再并入,1972年1月再分出仍为漫江公社。1984年6月更名漫江乡。
   境内地貌为山地、丘陵,四面环山,中部为河谷平地。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理顺尖海拔1150.7米,最低点牌楼下海拔176.9米。山口水自东南山口镇流人,北出征村乡,境内河长9.2千米。支流沙溪水流经山口镇汇人山口水。
   有森林面积8010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以松、杉为主,活立木蓄积量29.6万立方米。东北部为农作物区,有耕地面积658公顷。主要水利工程有洋湖水库和查家坪、沿上、北山等水电站,水力发电装机容量545千瓦。矿藏资源主要有钨,集中分布在西北部(西峰岭)一带。
   农业主产稻谷,另有茶叶和蚕桑。宁红村是修水宁红茶原产地,素有宁红茶之乡称誉。清代光绪年间漫江茶叶就闻名中外,当时茶商界有“山漫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盛誉。在杜市有茶庄48家,乡内茶商罗坤化亲手制作的红茶,获俄太子题赠“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匾额,罗坤化之名大噪,被茶商界称为“茶大王…茶工祖师”。1973年修水茶厂在宁红村设分厂,新辟高标准茶园40公顷,并建宁红初制厂,此后茶业逐步振兴。2008年有茶园面积84公顷,产干毛茶45吨。有桑园面积246公顷,产茧248吨。林产品有松、杉原木、各种杂木材料,林副产品有茶油、松油松脂、香菇、木耳和蜂蜜。工业企业有制丝、茶叶深加工、矿产开采、木竹加工、机制砖瓦、发电、采沙等。2008年生产总值7760万元,乡财政收入2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
   县道山口至复原线境内里程10千米,2003年山口至漫江线改造为四级水泥路,乡村公路35千米,2008年完成路面硬化,公路村村畅通。2008年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线路30千米,投递点15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00户,移动电话用户3490户,互联网用户150户。用电由山口变电站接人,年用电量78万千瓦时。
   2008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653人,教师86人。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6所,医务人员11人,有828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36人。
   尚丰村是宋代工部尚书莫少虚和义勇将军莫以忠故里,莫氏陵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国民政府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曾迁驻本乡杜市村。
   北山村两峰寺遗址有一柳树,树龄约千年,相传为唐代理顺禅师所植,因清乾隆帝吟有“柳树罩金钟,西峰永不穷”之句而得名“柳树罩金钟”。
   第十六节 复原乡 地处县南部边陲,东邻山口镇,南接铜鼓县港口乡,西抵东港乡,北毗程坊乡,东北连漫江乡,地理坐标东经114°11' 56″-114°25'05″,北纬28°42'00″-28°51' 32″,境域面积134.1平方千米。2008年辖双港、雅洋、中坪、湖洲、坑口、马门咀6个村。有53个村民小组,1277户,4734人。乡政府驻雅洋村雅洋坪,东北距县政府驻地66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五十五都。民国时属山谷区的漫江乡和新民乡。1949年9月没为雅洋乡、溪南乡(部分)、复原乡,隶属山口区(五区)和高崇区(六区)。1958年9月3乡合并组建雅洋公社,翌年更名为复原公社,隶属山口区。1961年9月分设为雅洋、复原2公社,1968年9月合并为复原公社。1984年6月改称复原乡,1987年3月又分设雅洋乡、复原乡,1996年1月又合并为复原乡。
   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0%,丘陵占30%,四面群山起伏,中部少许河谷平地。地势东南高两北低,最高点明山海拔1161.2米,最低点灵官破海拔190米。发源于铜鼓县的东津水从中r南东南向西北流入东电水库,境内河长23千米,过去为木、竹放运主要通道。支流雅洋水发源于铜鼓县,白东向西流经雅洋坪注入东津水,境内长15千米。主要水利_[程有乌石滩电站、湖州电站、坑口电站,总装机容量3990千瓦。
   县内重点林区之一,有森林面积12400公顷,森林覆盖率83%,活立木蓄积量93. 08万立方米。林副产品有香菇、木耳、松脂、竹笋等,林区内有云豹、相思鸟、蕲蛇、眼镜蛇、蟒蛇等珍稀动物。 有耕地面积124公顷,以种植水稻、红薯、豆类为主。工业有木、竹加工、水力发电等。2008年牛产总值2782万元,乡财政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198元。
   县道漫江至雅洋至铜鼓县港口线为出境干线,2008年改造为四级水泥公路。雅洋至双港、湖州至坑口、坑口至马门咀等乡村公路全部铺设水泥路面。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4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容量500门,固定电话用户100户,移动电话用户1200户,互联网用户30户。用电由山口变电站接入,年用电量18万千瓦时。
   2008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2个,教师25人,在校中小学广358人。有卫生院l所,村卫生所6所,医务人员14人,90%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28人。 第十七节 庙岭乡 地处县东部边陲,东邻武宁县清江乡,南抵石门楼镇,西南连黄坳乡,西北毗义宁镇,北接四都镇、东北邻太阳升镇,地理坐标东经114°39′58″- 114°50′02″,北纬29°01′34″- 29°08′38″,境域而积120. 79平方千米。2008年辖大路、庙岭、安峰、小山口、戴家、上坪6个村,有77个村民小组,2830户,9753人。乡政府驻庙岭村范口,西距县政府驻地20千米。
   民国前属泰乡八都。民国时属山谷区安峰乡。1949年9月分设为大路、庙岭、山口3乡,隶属i都区(二区),1951年8月改隶属黄坳区(十三区),1956年9月3乡合并为庙岭乡,隶属三都区。1958年9月撤乡成立红光升人民公社,翌年改名为庙岭公社,1960年3月并入太阳升公社,1961年9月再分出为庙岭公社,隶属义宁区。1968年9月再并人太阳升公社,1972年1月又分出仍为庙岭公社,隶属宁州区。1984年6月撤社复名庙岭乡。
   境内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点鸿岩尖海拔1005米,最低点庙岭海拔115.8米。洋湖水自南部黄坳乡流人,北出太阳升镇,境内河长11千米。庙岭水发源于义宁镇桃里,自南向北流人庙岭,北出太阳升镇,境内河长11.5千米。安峰水发源于黄坳乡塘垄坳里,于庙岭街注入庙岭水,境内河长8.5千米。
   有森林面积9133公顷,森林覆盖率67 070,活立木蓄积量26. 79万立方米。主要水利工程有燎原、台坑等8座小型水库、7座小水堰和小山口等5座水电站,蓄水量58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520公顷,水电总装机容量5100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煤、石灰石。
   有耕地625公顷,其中水田518公顷。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另有玉米、红薯、油菜。2008年全乡有桑园面积120公顷,产茧126吨,产值400余万元。水果是该乡特产,有杨梅、柑橘、板栗、葡萄、桃子等,产量、品种之多均在县内有名。工业企业主要有粮油加工、发电、建材(机砖厂)、制茶等。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万元,乡财政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8元。
   2008年建成通车的武吉高速公路境内里程13千米;省道武修线境内里程11千米;县道罗溪至庙岭线境内里程12千米。有乡道5千米,村道15千米,路面全部硬化。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3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80户,移动电话用户1935户,互联网用户250户。用电从县城中心变电站接入,年用电量780万千瓦时。 2008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579人,教师51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病床4张。村卫生所6所,医务人员23名,99%以上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31人。
   第十八节 黄坳乡 地处县东部边陲,东邻庙岭乡,东南抵武宁县石门楼镇,南抵靖安县东源乡,西毗黄港镇,西北接黄沙镇,北连义宁镇,地理坐标东经114°43′34″- 114°56′49″,北纬28°51′14″”-29°04′41″,境域面积172. 75平方千米。2008年辖九龙、殊砂、丁桥、田溪、潭溪、塘排、三塘、旁培、岩嘴、港源、龙峰、黄坳、船形13个村,有153个村民小组,3873户,15872人。乡政府驻地塘排村,西距县政府驻地45千米。
   民国前属安乡七都、九都、十都。民国时属山谷区皇岗乡。1949年9月设硃砂、港口、潭溪、塘排、岩嘴、黄坳、龙坪7乡,隶属黄沙区。1952年6月改属黄坳区(十三区),港口乡改名丁桥乡,塘排乡分为塘排、民乐2乡。1956年9月合并为潭溪、塘排、黄坳3乡,隶属黄沙区。1958年9月潭溪、塘排2乡合并组建胜利人民公社,黄坳乡成立和平人民公社,隶属三都办事处。1959年3月胜利、和平2公社合并为潭溪公社,隶属黄沙区,1960年3月更名黄坳公社。1970年9月划归武宁县管辖,1972年1月划回修水县,隶属黄沙港区。1982年2月划出黄坳片区5个大队成立国营黄坳林场,隶属县林业局。1984年6月黄坳公社更名为塘排乡。1987年3月撤销黄坳林场,改设九都乡,隶属黄沙港区。1996年1月塘排、九都2乡合并为黄坳乡。
   境内地貌为山地丘陵,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山门峡海拔1716.5米(县内最高点),最低点角山海拔100米。发源于五枚山北麓的洋湖水,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北出庙岭乡,境内河长31千米。有三塘、螃培、港源等支流汇入洋湖水,合计河长20千米。
   有森林面积666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3. 67万立方米,是县内重点林区之一,盛产松、杉、竹和青钱柳。主要水利工程有九龙等小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3760千瓦。地下矿藏有钼、铜、钨、石英、瓷土、花岗岩、钾长石等。
   有耕地面积1476公顷,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西瓜、花生县内盛名。工业有农、林产品加工、水力发电、采矿等。2008年生产总值8790万元,乡财政收入4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1805元。
   县道罗(武宁县罗溪)庙(庙岭)线境内里程17千米,潭溪至汤桥线与黄沙、黄港镇相连,乡村公路40千米,通往各村。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20千米,投递点30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130户,移动电话用户3200户,互联网用户390户。用电从黄沙变电站接入,年用电量15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教师72人,在校学生1534人。有卫生院l所,村卫生所13所,医护人员38人,病床10张。有社会敬老院1所,院民30人。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