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镇
分类号: D035.5
页数: 19
摘要: 卷三十六 乡镇概况 第一章 镇 1986年,全县设有1个建制镇。2008年全县有18个建制镇。第一节义宁镇 地处县中部,县城所在地。地理坐标东经114029' 24”- 114°44'42”,北纬28°58’19”-29°05' 06”,境域面积232.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3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9776人。镇政府驻南崖社区罗桥路2号,西距县政府驻地3千米,东北距九江市区210千米。义宁镇城区置分宁县前称常洲亥市,先后为分宁县、宁县、义宁军、宁州、义宁州、义宁县、修水县治所。1996年1月撤销宁州、桃里2乡并入义宁镇。境内主要为中山、丘陵地带,东、南、北三面高,中西部低,有冲积河谷小平原。有山林面积9467公顷,森林覆盖率63. 8%,活立木蓄积量25.3万立方米。
关键词: 乡镇 行政管理

内容

卷三十六 乡镇概况 第一章 镇 1986年,全县设有1个建制镇。2008年全县有18个建制镇。
   第一节义宁镇 地处县中部,县城所在地。东邻黄坳乡、庙岭乡,南毗黄沙镇、征村乡,西接竹坪乡、杭口镇,北连上杭乡、四都镇。地理坐标东经114029' 24”- 114°44'42”,北纬28°58’19”-29°05' 06”,境域面积232.4平方千米。2008年辖坪田、高塅、范嘏、竹圾、岗上、吴都、走马、湘竹、桐源、芦塘、洪坑、南门、南桥、下路源、良塘、福湾、黄田、茶舍、西茗、安坪20个村和西摆、万坊、衙前、凤凰、卫前、百汇、南崖、宁红8个社区。常住人口93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9776人。镇政府驻南崖社区罗桥路2号,西距县政府驻地3千米,东北距九江市区210千米。
   义宁镇城区置分宁县前称常洲亥市,先后为分宁县、宁县、义宁军、宁州、义宁州、义宁县、修水县治所。民国前属高乡三十五都;民国元年(1912)义宁州改义宁县时建镇,称义宁镇。1949年9月隶属义宁区,辖城区5个街道,1956年转为县直属镇;1958年9月成立城镇人民公社,1961年1月改为义宁镇;1966年6月改名永红镇;1971年8月复名义宁镇。义宁镇农村民国前属泰乡六都、七都、安乡十三都、高乡三十四都、三十八都;民国时属山谷区的南姑、走马、皇岗3乡,局部属义宁镇。1949年9月设走马、夏坑、南联、西茗、桃里5乡,隶属义宁区。1958年9月设东郊、城郊、桃里3个公社;1959年3月设岗上、宁州2个公社,局部划入南岭垦殖场;1960年3月岗上公社桃里片划入黄坳公社,岗上片并入宁州公社;1961年9月桃里从黄坳公社分出设桃里公社,属义宁区;1968年9月大坪、桃里2公社并入宁州公社,1972年1月大坪公社从宁州公社划出,境内设宁州、桃里2公社,隶属宁州区。1984年5月撤社改名宁州乡,桃里乡。1996年1月撤销宁州、桃里2乡并入义宁镇。
   境内主要为中山、丘陵地带,东、南、北三面高,中西部低,有冲积河谷小平原。最高点眉毛山主峰海拔1198米,最低处神石脑海拔87.9米。属鄱阳湖水系修河流域,修河自西部杭口镇流人,汇南部山口水穿境而过,流入四都镇,境内河长6.9千米;安溪水由南部黄沙镇流人,于安坪港注入修河,境内河长约9千米;桃里水汇合高塅、竹塅、范塅三条小溪汇入安溪水,境内河长20千米;北部西茗坑水在城西、南部洪坑水在城南汇入修河。
   境内主要水利工程有修宁小(二)型水库1座,库容3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0公顷,有龙潭峡、湘竹、南崖等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9875千瓦。有山林面积9467公顷,森林覆盖率63. 8%,活立木蓄积量25.3万立方米。眉毛山有草场340余公顷,是饲养牛、羊的天然牧场,种有成片茶园130余公顷,所产高山云雾茶为镇内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眉峰尖”“眉峰云毫”更是国内绿茶中的名品。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金、钨、钒、石煤、瓷土等,尤以石煤、瓷土储量丰富。
   镇内经济农村以农业为主,全镇有耕地1384公顷,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2008年农林牧渔产值3000万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湘竹村成为全县蚕种培育基地,2008年全镇桑园面积172公顷,产茧196吨。城镇经济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2008年有个体私营企业146户,其中工业企业64户,个体私营企业总产值为13.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0元。
   镇内各村公路交通便利,从柯龙线、武修线通往各村公路共160千米,2000年后逐渐整修和路面硬化。农业机械应用快速发展,耕作机、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机总动力2008年7313千瓦。机耕面积30%以上,机械收割面积50%以上。
   2008年有学校28所,其中县属中学6所,镇属初中1所,在校中学生16000余人;小学21所,在校小学生9600余人;教职工1110人。有医疗卫生机构96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保健院l所,民办医院2所,诊所、村卫生所91所,医疗卫生从业人员1125名,病床720张。有社会敬老院3所,儿童福利院1所,院民151人。
   桃里竹煅的陈家大屋为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故居,200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塘陈家老屋为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旧址,1944 - 1945年,国民政府军在此举办6期训练班。同时国民政府军三十集团军(王陵基部)总部曾驻于此。
   第二节 白岭镇 地处县西部边陲,属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东邻路口乡,南毗黄龙乡,西南抵湖南省平江县大坪乡,西连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北接全丰镇,地理坐标东经113°56'23”- 114°03'43”,北纬29°02'38”~29°09'04”,境域面积82. 26平方千米。2008年辖蕉洞、温泉、下泰清、桃树、大庄塅、荣春、沙坪、邓家咀、白岭、清水、三千塅11个村和白岭1个居民社区,有309个村民小组,8926户,35418人。镇政府驻白岭街,东距县政府驻地66千米。
   民国前属西乡六十八都、六十九都、七十都、七十一都、七十三都。民国时分属黄龙区桃树乡和路口乡。1949年8月分设沙坪、大东、桃树、太清、蕉洞、白岭、金南7乡,隶属路口区(十一区);1956年9月合并为沙坪、温泉、金岭3乡,隶属白岭区。1958年9月温泉、金岭2乡合并组建温泉公社,沙坪乡并人全丰公社;1960年3月温泉、全丰2公社合并为白岭公社,1961年9月全丰分出,境内分设为沙坪、温泉、金岭3个公社;1963年8月撤销沙坪公社,一部分并入温泉公社,一部分并人塘城公社;1966年5月金岭公社撤销并人温泉公社;1968年9月温泉公社与路口公社合并为白岭公社,1972年1月路口分出,仍为白岭公社。1977年3月全丰公社的沙坪、荣春、向阳3个大队划归白岭公社。1984年6月撤社改称白岭乡。1993年1月撤乡建镇称白岭镇。
   境内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为丘陵盆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点黄龙山主峰秋池塘海拔1511.2米,最低处西源海拔250米。属鄱阳湖水系修河流域,2条主要河流:主流为发源于黄龙山东麓的桃溪水(又称桃树港),为修河源头;支流为发源于汪家岭与金峰山的邓家嘴河(又名白岭水);二水于大庄塅汇合后为沙坪水,然后折向东北流人全丰镇。
   全镇有林地面积4733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1万立方米,主要以薪炭林为主,有部分松、杉树种,多是人工营造的公益林。黄龙山盛产天然中药材。主要水利工程有上游、新华、洞井、太平源等小型水库和北洞、石咀等小型水电站,蓄水量4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77公顷,水力发电装机容量225千瓦。矿藏资源主要有长石、花岗石、石灰石、六柱石、高岭土、铌钽等,有地热,泰清温泉日流量143立方米,水温40C。
   镇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全镇有耕地面积1173公顷,种植业以水稻为主,旱粮作物丰富,尤以豆类为主,是县内绿豆产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蚕桑、药材等产业得到发展,2008年桑园面积445公顷。农业产值从1986年的591. 55万元提高到2008年1890.3万元。工业有建材(桃树机砖厂、沙坪机砖厂)、食品加工(颐福食品厂、金泰食品厂、宏达米厂)、矿产、发电等,2008年产值1920万元。全镇长年有6700人外出务工,年收入约l亿元。2008年镇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元。
   境内省道辽南线(辽源~南楼岭)是连接柯龙线通往湖北的省际公路,1999年完成三级油路改造。县道三千岭至全丰、桃树港至全丰2008年完成路面硬化改造,县道高枧至余圾线白岭至黄龙段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中。全镇村村通公路,镇内公路总里程80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3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600门,固定电话用户1 100户,移动电话用户7568户,互联网用户800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565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69千米,年用电量260万千瓦时。
   白岭街是湘、鄂、赣三省交界边境中心集镇。历来是区属机关、乡镇政府(公社)驻地。1985年,集镇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居住人口不足1000人,房屋建筑面积3. 88万平方米。2008年集镇规划面积3.8平方千米,已建成3平方千米,有街道5条,总长4.5千米,各类房屋建筑34万平方米,常住人口2380余人。街道两旁店铺409家,新建政府及各站所办公楼、卫生院、县第五中学,还建有车站、农贸市场等。有自来水厂2座,铺设干线水管12千米,日生产能力1500吨,年供水量54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0%。
   2008年有中学2所(其中县第五中学为县直完全中学,面向全白岭片区招收高中牛),在校学生1246人(其中高中生440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987人,教职工240人。镇中心卫生院是1所集医疗、防保于一体的农村一级甲等医院,有医护人员44人,病床20张。有卫生所1 1所,医务人员60人,99. 70-/0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164人。
   下泰清村是宋代名臣、宝章阁大学士冷应瀓故里。
   白岭烈士亭,安葬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73名烈士遗骸,并收录2084名先烈的英名。荣春村的杨氏祠堂,是1928年革命先烈杨荣春组织领导“杨祠暴动”的指挥所旧址,故以其英名命名村名。苦竹岭有国民政府军抗日将领杨汉域手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记事石刻。
   第三节全丰镇 地处县西部边陲,东邻大椿乡、古市镇,南毗路口乡,西南连白岭镇,西北抵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北接湖北省崇阳县高枧乡,地理坐标东经114°01' 41”- 114°08' 31”,北纬29°05' 46”- 29°12'58”,境域面积100. 58平方千米。2008年辖碧环、南丰、南源、塘城、老苏区、黄沙塅、戴家坪、黄婆冲、经邦、上源、半坑、苦藤、官坑、全丰共14个村和1个居民社区。有243个村民小组,7080户,28620人。镇政府驻塘城街,东距县政府驻地72千米。
   民国前属西乡六十九都、七十二都、七十三都。民国时分属黄龙区的塘城乡和桃树乡。1949年9月设上源、全丰、坪上、桥亭、塘城5乡,部分属沙坪乡,隶属路口区(十一区)。1956年9月合并为全丰、塘城2乡,部分属沙坪乡,隶属白岭区。1958年9月3乡合并组建全丰公社;1960年3月并入白岭公社,1961年9月分为全丰、塘城2公社,部分属沙坪公社;1963年8月沙坪公社撤销部分并人塘城公社;1968年9月塘城公社并入全丰公社。1977年3月沙坪、荣春、向阳3个大队划归白岭公社。1984午撤社改为全丰乡。1996年1月撤乡建镇为全丰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东有桃峰山,南有南峰山与鹰嘴岩,西有石子岭与狮形山,北有大湖山,四周群山环绕,南部与西南部为低缓丘陵,中间成带形河谷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大湖山海拔1238. 90米,最低点江家坳海拔217. 30米。属鄱阳湖水系修河流域,磉口水由西向东从白岭镇小沙坪流入,流向古市镇。另有二支流:上源水发源于大湖山南麓何家垄,于杨林坪纳苦藤水,在大屋咀汇人磉口水;南丰水发源于南峰山,于磉口屋石拱桥处汇入磉口水。 有林地面积706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 95万立方米,林木主要有松、杉等用材林和油茶、枣、栗等经济林。主要水利工程有东红、半坑、李洞3座小型水库和洞井堰,灌溉面积260公顷;有苏区(磉口)等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1760千瓦。地下矿藏资源有花岗岩、长石、黄金、铂、铀、铁矿石、稀土、石灰石、石煤等。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1553公顷,主产稻谷及麦豆杂粮。2008年全镇农作物种植面积1438公顷,其中水稻864公顷,产稻谷4120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林果、茶桑、养殖等产业有所发展。地方特产主要有蜜枣。工商业有石英加工、建材(砖厂、石灰厂)、发电、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商品零售等。2008年有4119人外出务工,年收入6000万元。2008年财政收入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0元。
   县道高枧至余塅线通过辖区,境内里程20千米。辖区内有乡道27千米,村道45千米。公路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并有西南连白岭、北连湖北崇阳、东连大椿出境公路。2008年有邮政网点l处,投递线路27千米,乡村通邮率1000-/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200户,移动电话用户6900户,互联网用户45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4千米,日生产能力1000吨,年供水量36万吨,镇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高压输电线路3条,总长度64千米,用电量35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987人;小学15所,在校学生1757人,教职工199人。镇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0人,病床11张,村卫生所14所,乡村医生41人。有敬老院1家,院民22人。
   塘城村寅卯埂有西周至春秋时代文化遗址;东汉灵帝中平至唐文宗开成年间三度设西平县,治所设塘城。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丰是革命根据地,是修武崇通重要游击区,曾留下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的足迹。半坑村洞井港脚鱼潭是红军十六师师长高咏生牺牲地,镇内有余垂成(吴天骥)、余经邦、杨碧环、曹碧荔等1100名先烈为革命壮烈牺牲,经邦村、碧环村以余经邦、杨碧环烈士英名命名作永久缅怀。老苏区村江家坳是省、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
   全丰花灯2006年5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戴家坪与上源宁河戏有着几百年流传历史。
   全丰名胜景点有南峰山下的宝山寺,清乾隆皇帝曾为宝山寺题名“宝山圣地”,并刻有石碑。半坑村半坑沟的观音洞是一奇特自然景观。
   第四节 古市镇 地处县西部腹地,东邻渣津镇,南毗石坳乡、大桥镇,西连水源乡、黄龙乡、路口乡,北接全丰镇、大椿乡,地理坐标东经114004 '16”- 114012 7 50”,北纬29000 700”- 29。09r 36”,境域面积121. 72平方千米。2008年辖杨坊、河桥、月塘、东皋、草坪、双港、矮岭、杨田、冷水井、下东山、上东山、汪坪、画坪、苏区14个村和古岭街1个居民社区,有290个村民小组,9406户,38449人。镇政府驻古岭街,东距县政府驻地51千米。
   民国前属仁乡六十三都、六十四都、西乡六十七都。民国时属黄龙区古市乡。1949年9月分设汪坪(1952年改画坪)、古市、东山、东皋、月塘、杨坊6乡,隶属渣津区,后改古市区。1956年9月合并为画坪、古市、东山、月塘4乡,隶属白岭区。1958年9月成立古市和画坪2个公社,1959年3月面坪公社并入古市公社;1961年9月分设古市、月塘、画坪3个公社;1968年9月再合并为古市公社,1972年1月又再分设为古市、月塘、画坪3个公社;1984年6月恢复古市乡、月塘乡、画坪乡。1993年1月古市乡撤乡建镇,1996年1月月塘乡、画坪乡和古市镇合并为古市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丘陵,中部为冲积河谷小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桃峰山海拔1139.8米,最低点杨田村王塅海拔140米。属鄱阳湖水系修河流域,磉口水自西北部全丰镇流入,纳支流路口水、画坪水、杨田水(月塘水)穿镇而过流向渣津镇。
   全镇有林地面积6507公顷,森林蓄积量15.5万立方米,内有松、杉、樟、柏、毛竹等用材林,也有油茶、油桐、花椒等经济林和梨、板栗等果木。主要水利工程有张源、牛坑、王泉寺、南冲4座小型水库及10千米灌渠,灌溉面积330多公顷,建有扫帚港、双坑、长湖、淹家滩4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650千瓦。镇内矿藏丰富,主要矿种有金、钨、铁、石英、大理石、瓷土等,尤以主产划坪至古市河道上的沙金闻名。
   全镇有耕地面积1553公顷,农业以种粮为主,桑、茶次之。2008年粮食复种面积2110公顷,产量6191吨,桑园面积419公顷,产茧78吨。茶叶为当地特产,有茶园面积163公顷,年产干茶105吨,镇茶厂生产的“山谷草茶”,2006年获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花椒亦为当地特产,种植面积433公顷,年产值500万元。工业以加工业为主.有矮岭针车配件厂、华耀五金制品厂、灰砂砖厂、石材厂、陶瓷厂等企业33家,工业产值7000余万元。2008年镇财政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1元。
   省道辽南线通过辖区,境内里程9.3千米。辖区内有乡道38千米,村道96千米,至2008年公路硬化路面52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69千米,投递点97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00门,固定电话用户1100户,移动电话用户12100户,互联网用户800户,电话普及率95%以上。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15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3条,总长度130千米,年用电量640万千瓦时。
   集镇(古岭街)按规划建成l道5路4街,总面积3平方千米。道路铺装面积28500平方米,,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20千米,日生产能力3000吨,年供水量109.5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80%。
   2008年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420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3569人,教职工230人。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5所,病床26张,专业卫生人员42名,95%以上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l所,院民122人。
   境内保存有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画坪上屋旧址,修水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矮岭村童家大屋旧址,古市集镇上街二大王殿,矮岭村天津寺和东皋村的一圣仙娘殿等。
   地方民间艺术“一圣仙娘花灯”2007年12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节大桥镇 地处县西部边陲,东邻石坳乡、上衫乡,南毗余塅乡,西南抵湖南省平江县龙门镇、大坪乡,西北接水源乡,北连古市镇,地理坐标东经113°59'49”- 114°08' 10”,北纬28°53' 10”- 29°00' 43”,境域面积121. 88平方千米。2008年辖沙湾、界上、界源、西尹、墨田、画桥、朱溪、黄洋坪、山口、墩台、西塘、排上、坳头、礼源、井源、大桥16个村和朱溪厂1个居民社区,有296个村民小组,9895户,37220人。镇政府驻朱溪厂,东距县城50千米。
   民国前属仁乡六十一都、六十三都、六十四都、六十六都。民国时属黄龙区大桥乡。1949年9月分设大桥、礼源、山口(后改万祥)、西尹、沙湾5乡,部分属上源乡,隶属大桥区(十区);1956年9月合并为大桥、万祥、沙湾3乡,部分属余塅乡。1958年9月组建大桥公社和沙湾公社;1960年3月2社合并为朱溪公社,翌年9月分设为朱溪、沙湾公社;1968年9月2社再合并为大桥公社,1972年1月再分为朱溪、沙湾公社。1984年6月更名为朱溪乡、沙湾乡。1993年1月朱溪撤乡建镇。1996年1月沙湾乡和朱溪镇合并为大桥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丘陵,中部为冲积河谷小平原。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最高点土龙山海拔1080. 30米,最低点大港背海拔157米。属洞庭湖水系泪罗江流域,渎水自西北部水源乡流人,向西南经湖南省平江县流入泪罗江。支流洪源水自东南部塔坑流人,支流井源、坳田水自东北方向经礼源流人,在镇区汇合注入渎水。西部沙湾水自北向南注入渎水。
   主要水利工程有万祥、徐家垅、五宝洞等15座小型水库和圣峰、观音崖2座水电站,总库容量54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880公顷,水力发电装机容量3450千瓦。该镇为县内水土保持重点乡镇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植被面积有所增加,但境内山体多为裸岩,森林覆盖率仅有300-/0左右,多为生态防护林和水保林。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
   经济以农业和工商业为主,2008年,有耕地面积1726公顷,以种粮为主,产粮11483吨。有工商企业42户,其中工业企业16户,有农产品加工、水力发电、五金、工艺制品、服装鞋帽加工、建筑、货运、贸易、服务等,全镇地区生产总值5471. 34万元。有5211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约6000余万元。镇财政总收入1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
   省道柯龙线从中部穿境而过直达湖南省,县道高枧至余塅线横贯全境,乡村公路23条,总里程94.5千米,至2008年铺设水泥路面86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98千米,投递点75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00门,固定电话用户1200户,移动电话用户11705户,互联网用户3500户,电话普及率90%。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715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0条,总长度145千米,年用电量450万千瓦时。
   集镇朱溪厂,历来是湘赣边境商贸重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扩建朱碧路、大桥路,兴建仁义路、中心商业街、休闲广场。集镇占地面积发展到3.5平方千米,集镇人口由20世纪80年代的679人发展到2008年的3167人。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614人,教职员工106人,学校占地面积3.3公顷,先后投资800余万元,新建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学生公寓及学生食堂,电脑室、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齐全,曾授予全市农村示范中学称号。有小学20所,在校学生3569人,教工149人,镇中心完小评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级小学英语教学示范学校。有卫生院1所,2008年耗资500多万元建成新门诊大楼,有病床20张,医护人员43人。农村卫生所16所,乡村医生67人,防疫员19人,有敬老院2家,院民105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桥是红五军、红十六军重要活动区,1930年9月中共修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朱溪厂黄泥塘召开。有樊策安、樊万祥、樊废级、朱晃富等著名烈士。
   境内圣峰山上的东觉院、雷塘的罗卜仙官、土龙山上的玉泉寺等为佛教场所。鸣水洞的鸣水瀑布奇丽壮观。
   第六节渣津镇 地处县西部腹地,东邻马坳镇,南毗东港乡,西南接上衫乡,西连石坳乡、古市镇,北抵大椿乡。地理坐标东经114°11'06”- 114°19'12”、北纬28°56'42”~29°06'54”,境域面积142.4平方千米。2008年辖西堰、东堰、长仑、渣津、莲花、长潭、磉口、龙坪、水车、朴田、帅塅、司前、紫鹿、田西、石门、福星16个村和古艾、津龙2个居民社区,有327个村(居)民小组,12060户,47670人。镇政府驻渣津集镇古艾社区迎宾路63号,东距县政府驻地35千米。
   境内龙岗坪是商艾侯国、春秋艾邑、汉艾县治所。民国前分属崇乡四十七八都、四十九都、五十一二都,仁乡五十六七都、五十八九都,西乡六十七都。民国时分属渣津乡、司前乡和古市乡,隶属黄龙区(区公所驻渣津)。1949年9月设黄坊、高田、莲花、磉口、司前、泉坑、石埠7乡和渣津街,隶属渣津区(九区);1956年9月合并为黄坊、莲花、司前、花园4乡。1958年9月黄坊、莲花2乡合并组建东方红公社,翌年改莲花公社,司前、花园2乡合并组建司前公社;1960年3月莲花、司前2社及石坳、东港、靖林合并为渣津公社;1961年9月石坳、东港、靖林析出,境内分设莲花、司前、花园3个公社;1966年5月花园公社并入司前公社;1968年9月莲花、司前和石坳3个公社合并为渣津公社;1972年1月石坳分出,仍设莲花、司前2个公社;1983年9月莲花公社更名为渣津公社。1984年6月撤社名渣津乡、司前乡。1993年1月渣津撤乡建镇。1996年1月司前乡与渣津镇合并为渣津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丘陵,地势南北两端高,北面李婆尖、岛石尖、暗坑岭、龙安山与南面长仑山、高障山、杨梅尖遥相对峙,中部为冲积河谷小平原。最高点岛石尖海拔688米,最低点帅家塅海拔124.8米。属鄱阳湖水系修河流域,磉口水自西北部古市镇流人,东港水自南部东港乡流入,于罗汉矶汇合后为渣津水,东流马坳镇。支流上衫水自西南部石坳乡流入,于镇西注入东港水;杨津水从北部大椿乡流入,于司前艾城桥注入渣津水。
   有森林面积871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万立方米。既有松、杉、樟、梓、竹等用材林,也有油茶、油桐、乌桕等经济林和桃、梨、枣、栗等果木。主要水利工程有黄坊、苏区等较大水堰(圳)7座,泉丰、长泥坑等小型水库15座,库容75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80余公顷。建有黄坊、石门、苏区堰等小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2845千瓦。有耕地面积2058公顷,其中水田1423公顷,是县内水稻主产区。有黄金、石煤、石灰石、瓷土和陶土等矿藏资源。
   经济以农业、工业为主。农业最高年产粮1990年粮食达18600余吨。2008年全镇有桑园面积244公顷,产茧120吨;年生猪饲养量27000余头。工业企业主要有建筑材料(机砖、砂料、石材、石灰)、粮油加工、造纸、印刷、家具制作、服装、制鞋、轧钢,制丝等,2008年有工业企业4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078万元,镇财政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2008年中国社会协会乡镇工作委员会、中国乡镇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将渣津镇列入2008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
   渣津镇是连贯县境东西乃至连通湖南、湖北省交通要衢。司前境内保存有通达州城的古驿道,民国时水运可直达修水县城。省道柯龙线穿境而过,每天有20多辆客班车发往县城,加之过往车辆,日客流量3000 - 5000人。有村级公路15条,总里程178千米,大多已铺设水泥路面。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115千米,投递点60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20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200户,移动电话用户12600户,互联网用户700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有110千伏变电站l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200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5.2千米,年用电量1140万千瓦时。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0千米,日生产能力5000吨,年供水量160万吨,集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渣津集镇历来是湘、鄂、赣三省边陲商贸重镇,县境西部腹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称查田津或查田镇,原有110米长老街,300多家店铺,自古商贾云集,街市繁荣。由于战乱破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以及旧房改建新房等因素,老街风貌所存无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纷纷进镇建房,形成“农民造城”潮流,特别是1995年国家建设部确定渣津镇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后,按照“一轴”(以津龙大道为主轴)“二场”(中心广场、农贸市场)“三街”(福星街、光华街、吉祥街)“四区”(东、西部居民区、南部工业仓储区、北部风景区、中部行政商贸区)的格局,加大建设力度,至2008年集镇规划面积6.8平方千米,建成3.8平方千米,新增房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6.33万平方米,集镇常住人口16101人。2004年国家建设部、发改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全国重点镇”。
   2008年有中学2所,(其中县第四中学为县直完全中学,招收县内西边地区高中生及本镇司前片区初中生),在校学生4800人(其中本镇初中生1887人);小学19所,在校学生4773人,教职工435人。镇中心小学是1996年新建的“八一希望学校”,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在校学生1634人,在全县农村中心小学中规模最大、设施一流。镇内建有县第二人民医院,有医护人员113名,病床100张。有村卫生所16所,卫生从业人员120人,99%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有敬老院3家,院民325人。1986年以来,曾举办11次体育运动会和各类比赛,1998年被省体委授予全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授予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1999年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2008年分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境内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秋收起义工农誓师大会、中共赣北特委、红十六军军部、修水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旧址19处;有兜率禅寺、万寿宫、云霄殿等佛、道教古寺(宫、庙、殿)17处;有香火、福星、艾城等古石桥10座;有龙安寨、石人洞、飞来石、仙人潭、螺蛳顶等山水胜境13处。
   徐光华、方幼梅是修水早期中共党员、著名烈士。渣津烈士陵园为县内最大的烈士陵园。
   第七节 马坳镇 地处县中部腹地,东邻西港镇、杭口镇,南毗程坊乡、竹坪乡,西连渣津镇,北抵大椿乡、溪口镇,地理坐标东经114°15'32”- 114°26'20”,北纬28°57'50”~29°07' 01”,境域面积146. 72平方千米。2008年辖多水、金坪、石溪、火马、马坳、峡口、湖洛、青板桥、寒水、塘三里、十甲、游塅、东津、游家槎、黄溪、山口塅、白土、梧坪、塅上19个村和新马居民社区。有234个村民小组,10510户,39310人。镇政府驻马坳街,东距县政府驻地28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四卜一二都、四十七八都、五十一二都、高乡三十六都。民国时属黄龙区的马坳乡和程坊乡。1949年9月属马坳区的游塅、修寒、北山、大源、火马、马坳6乡和高崇区的黄东、白土、坑口3乡;1956年9月合并为马坳、游塅、黄东、白土4乡,隶属马坳区。1958年9月马坳、游塅2乡合并组建马坳公社,黄东、白土2乡合并组建东津公社;1960年3月东津公社并人马坳公社,1961年9月东津公社分出,1968年9月再并人,1972年1月再分开。1984年6月撤社分别更名为马坳乡与东津乡;1993年1月马坳乡撤乡建镇;1996年1月东津乡与马坳镇合并为马坳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丘陵,马坳、东津沿河地带为冲积河谷小平原。地势马坳片北高南低,东津片南高北低。最高点雷峰尖海拔983.5米,最低处郭家滩海拔111.5米。修河源头渣津水与东津水在境内塘i里交汇形成修河主河道,经西港镇东流杭口镇。
   有森林面积9870余公顷,其中公益林面积3930公顷,商品林4660余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5.8万立方米。主要水利工程有官塘、河洞、峡口等10座小型水库,灌溉面积400余公顷,有塘港等小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3785千瓦。装机容量6万千瓦的东津水电站建在境内东津水山口塅河段上。有矾、煤炭、石灰石,铀等矿藏资源,原国营七二四矿曾驻境内梧坪村。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1729公顷,其中水田1267公顷。2008年粮食复种面积2267公顷,产粮9577吨;棉花面积232公顷,产棉382吨;蚕桑面积234公顷,产茧118吨。另种植菊花133公顷,药材374公顷。生猪饲养量4万余头(年出栏25109头,年末存栏16808头),有万年综合养殖公司等一批专业饲养大户。工业企业有建筑材料(机砖、石灰、砂石)、粮油加工、服装、家具等,2008年有工业企业12家,实现增加值621万元。东津盛产石灰,产品远销湖南平江等地。长年有6400余人外出务工,年收入约8000万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8956万元,镇财政收入3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6元。
   省道柯龙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村村通水泥公路,总里程106千米。2008年有邮政网点2处,投递点124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1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00门,固定电话用户1650户,移动电话用户10620户,互联网用户760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28千米,日生产能力900吨,年供水量35万吨,集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50%。有35千伏变电站l座,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58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230千米,年用电量620万千瓦时。
   马坳集镇为一河两岸格局,规划面积3.5平方千米,按照“一河两岸三区”(沿河两岸打造休闲健身绿化景观带,改造集镇老城区、建设集镇新城区和创业区)的思路发展。至2008年集镇建成面积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00人。2000 - 2008年,新建商铺250户,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自来水厂和硬化、绿化、亮化街道4.5千米。
   2008年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283人,教师61人;小学20所,在校学生3186人,教师118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9所,医生36人,病床18张,村民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56人。
   甘作吾、甘特吾为修水早期中共党组织领导人,著名烈士。
   峡口村戴家大屋为新四军修水通讯处旧址。有马坳下街东岳殿、湖洛传灯寺与雷峰尖雷峰寺等古建筑。
   第八节 杭口镇 地处县中部腹地,东邻义宁镇,南连竹坪乡,西毗马坳镇、西港镇,北接上杭乡,地理坐标东经114°24'21”- 114°30'50”,北纬29°00' 22”~29°06'00”,境域面积60.52平方千米。2008年辖双井、杭口、雷岭、下杭、厚家源、皂源、茅坪、中高塅、杨坊、坪下10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有128个村民小组,4706户,18342人。镇政府驻中高圾村三岔路口,东距县政府驻地12千米。
   民国前属高乡三十六都、三十八都。民国时分属山谷区的杭口乡和高城乡。1949年9月属杭口区的詹坊(部分)、下杭、杭口、茅坪4乡和高崇区的高坪乡;1956年9月合并为杭口乡,隶属义宁Ⅸ。1958年9月成立杭口公社;1968年9月与上杭公社、新湾公社合并为上杭公社;1972年1月分社恢复杭口公社。1984年6月改名杭口乡;1996年1月撤乡建镇,称杭口镇。
   境内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较为平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杭山海拔484.7米,最低点双井河沿海拔107.1米。修河从西向东贯穿全境,东流义宁镇;杭口水自北向南由上杭乡流入,于杭山下注入修河。
   有森林面积356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 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1.2%。主要水利工程有乐源、章窝小型水库2座;装机容量1万千瓦的郭家滩水电站,建在修河境内段。矿藏有黄金和铀。
   有耕地677公顷,其中水田391公顷。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911公顷,产粮3556吨;桑园面积248公顷,产茧179吨,产值400多万元,占农业产值20%以上。杭口镇是茶叶之乡,双井绿茶叶是修水茶叶传统品牌,宋苏东坡、黄庭坚等多咏诗颂赞。工业产品红木家具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远销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502胶粘剂销售遍布全国。2008年镇财政收入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8元。
   省道柯龙线境内里程5千米。县道茅界线境内里程4千米。有乡道14千米,村道24千米。有邮政网点l处,投递点16处,投递线路5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固定电话用户2500户,移动电话用户4800户,互联网用户300户,电话普及率92%。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13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42千米,年用电量180万千瓦时。
   杭口老街古时为县城西行通衢大道重要驿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乡(公社)机关驻地。1995年开始,乡政府及乡属机关、部门逐步迁至中高塅,在柯龙线与茅界线公路交会处形成“丁”字形街道的小集镇。2008年新集镇占地面积1.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常住人口2100人。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2206名。有卫生院1所,有村卫生所10所,99%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1家,院民162人。
   杭口是北宋江西诗派始祖、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和南宋右丞相章鉴故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傍山而筑的白鹤寺、杭口街头宝善桥。双井村是华夏进士第一村,宋代仅黄姓就有48人进士及第。该村有明月湾、钓鱼台、上天梯、高峰书院、山谷墓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九节 西港镇 地处县中部腹地,东与上杭乡、杭口镇接壤,西、南同马坳镇抵界,北和溪口镇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14°20' 02”- 114°25' 59”,北纬29°02' 02”- 29°07' 08”,境域面积51. 43平方千米。2008年辖佛坳、周家庄、堰上、修口、马祖湖、詹坊、东山、楼前、西港、湾头10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有134个村民小组,5775户,23649人。镇政府驻西港街,东距县政府驻地21千米。
   民国前属高乡三十八都,崇乡四十一、四十二都。民国时属黄龙区西港乡。1949年9月属马坳区官塅乡、上湖乡和修寒乡一部分,以及杭口区詹坊乡一部分;1956年9月合并为官塅、上湖2乡,隶属马坳区。1958年9月2乡合并组建西港公社;1960年3月并人马坳公社,翌年9月复西港公社;1968年9月再并人马坳公社,1972年1月分出仍为西港公社。1984年6月改名西港乡;1999年3月撤乡建镇为西港镇。
   境内属丘陵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周家庄T^坳岭海拔852米,最低处马祖湖东湾里海拔112米。修河由两向东从境内南部流过;发源于港口、布甲的溪口水北南流向经境内焦驳滩汇人修河。
   全镇有山林面积280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8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880公顷,经济林1330公顷。清同治年间曾建有官陂堰,1964年改建解放堰(渠),在溪口境内拦河建坝,引溪口水入境内,主干渠全长25千米,可灌溉农田170余公顷,有上红水库可灌溉农田80余公顷。有石灰石、钒等矿产资源。
   经济以农业为主,2008年有耕地857公顷,其中水田679公顷。农作物以水稻、大豆、玉米为主,年产粮6913吨。化红(橙子)、油豆腐、杭仔猪为当地三大特产,年产化红20吨,产油豆腐约10吨,年养杭母猪1080头,产仔猪18400头。有桑园面积160公顷,年养种5000张,产茧150吨,年收入370多万元。在外务工人员5690余人,年收入约6000万元。2008年镇财政收入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5元。
   跨县公路船马线(武宁船滩至马坳线)穿境而过,境内段经过1996年、1999年和2006年三次拓宽、整修为柏油、水泥四级公路。村级公路网覆盖各村和大部分自然村,总里程69.9千米,并已全部硬化。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建成移动通信基站,2004年开通互联网宽带。至2008年全镇有程控电话用户1200余户,手机6000余部,入网电脑1000余部。用电从杭口变电站接入,镇内有l万伏变压器4台,高压输电线路6条,总长度22.9千米,2008年用电量180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级中学l所、中心完小1所,村小学12所,有教职员工118人,在校学生2841人。镇卫生院有病床10张,医务人员8人,各村均有卫生所,乡村医生44人。有敬老院1家,院民38人。 明代周季麟、周季风、周期雍等人均任朝廷要职,两港塅由此俗称“官嘏”。古建筑保存较好的有湾头村的乌江殿、东岳殿;楼前村的太孙祠及周氏六雄祖堂天井腰墙石雕“八仙过海”等。
   第十节 溪口镇 地处县西北部,东邻新湾乡、上杭乡,南毗两港镇、马坳镇,西连大椿乡,西北抵湖北省崇阳县金塘镇,北接港口镇、布甲乡,地理坐标东经114°14' 20”- 114°5' 48”,北纬29°06' 07”~29°14' 56”,境域面积188. 79平方千米。2008年辖北岸、下港、义坑、溪口、南田、蒲口、田仑、咀头、陈坊、包家庄、罗家埚、围丘、榨下、下庄、.上庄15个村和1个居民社区。有322个村民小组,8295户,32369人。镇政府驻溪口街,东南距县政府驻地32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四十一都、四十二都。民国时分属黄龙区蒲口乡、西港乡。1949年9月属溪口区的陈坊、溪口、小溪、蒲口、上庄、围丘7乡和马坳区的东岳乡,1955年3月东岳乡改名北岸乡,改属溪口区,小溪乡并入溪口乡。1958年9月溪口、蒲口、北岸3乡合并组建红旗公社(翌年改名溪口公社),上庄、围蚯合并组建上庄公社,陈坊乡与大椿乡合并组建大椿公社。1960年3月上庄公社并入溪口公社,1961年9月溪口公社分出上庄公社,大椿公社分出陈坊公社。1966年5月陈坊公社并人溪口公社,1968年9月上庄公社再次并人溪口公社,1972年1月再分为两个公社,1984年6月撤社改溪口乡、上庄乡。1993年1月溪口乡撤乡建镇,称溪口镇;1996年1月上庄乡与溪口镇合并为溪口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中部为冲积河谷小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张澄湖海拔1145米,最低点大石口海拔107米。港口水、布甲水汇合流人为溪口水,纳境内上庄水、陈坊水、小溪水南流西港镇汇入修河。
   有林地面积1666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其中油茶林3733公顷,山林藏有豹、野猪、麂等。建有泉仑山、坳上等小型水库9座和布甲口、北岸、雷壁岩等水电站6座,灌溉面积300余公顷,总装机容量4000千瓦。矿藏资源有石煤、钒、石灰石等。
   2008年有耕地面积11 10公顷,以种粮为主,年产粮5753吨。20世纪90年代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桑、茶、药等经济作物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其中茶叶是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园面积320公顷,年产干毛茶约150吨。畜禽养殖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年生猪饲养量22000头,年出栏16000头,山羊饲养量约17000头,年出售12000头。年产茶油约100吨,板栗约70吨,还有桐油、药材、蜂蜜、黄花、草菇、薇菜、高山辣椒等特产。2008年有工业企业10家,年收入1500万元。长年外出务工7710余人,年收入达亿元。2008年镇财政收入72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9元。
   县道界茅线通过辖区,境内里程16千米,县道溪口至杨津线境内里程6千米。2008年有村级公路18条,总里程90千米,其中已硬化路面69.8千米。境内溪河上建有桥梁10座。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30千米,乡村通邮率80%。有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500户,移动电话用户10200户,互联网用户1200户,电话普及率90%以上。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63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20千米,年用电量318万千瓦时。
   溪口集镇地处两条溪水交汇处,故取名溪口。20世纪70年代末,只有长不到300米,宽不足4米的窄小古老街道,区乡两级政府都设在古老破旧的万寿宫内。80年代,紧邻老街建一条长500米,宽6米的街道(中街),居住200余户,1300人。90年代新建农民街,长1000米,宽20米,近500栋砖混结构楼房,居住280户,1700人,2000年以后建成千禧街,长300米,宽8米,商住楼80栋。至2008年集镇占地面积约2平方千米,街道4条,长度2.1千米,道路铺装面积12000平方米。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3.5千米,日生产能力500吨,年供水量18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集镇内驻有32个镇属机关,一个居民社区,居住有683户,4683人。
   2008年有初级中学l所,在校学生696人,教师51人;有中心完小1所,村级小学11所,教学点13个,在校学生2490人,教职工108人。中心卫生院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有病床30张,医卫人员41人。有农村卫生所16所,乡村医生36人,99%以上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l家,院民234人。
   农民起义首领刘联登故里陈坊村为清嘉庆宁州农民起义首发地。
   境内保存有溪口街万寿宫,蒲口村高湖山弥勒寺,小溪仙鹅寺、三帝殿,陈坊村感化寺、张澄湖龙虎山殿,围丘村永胜寺,上庄村永福寺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小溪三帝殿三元班是修水宁河戏主要发源地。
   蒲口村有一株油茶树高8米,胸径0.5米,树龄200余年,且产量大、出油率高,为县内之最,被称“油茶王”。上庄村有一棵树龄达千年的银杏树,高40米、胸径1.5米。
   第十一节 港口镇 地处县北部边陲,东邻布甲乡,南连溪口镇,西毗湖北省崇阳县金塘镇,北抵湖北省通山县厦铺镇,地理坐标东经114°14'42”- 114°23'42”,北纬29°13'55”~29°22' 16”,境域面积143. 29平方千米。2008年辖界下、龙井、坳上、卢坊、大源、洞下、纱笼、港口、童家桥9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有152个村民小组,5829户,21528人。镇政府驻港口街,东南距县政府驻地52千米。
   民国前属崇乡四十五六都。民国时为黄龙区港口乡。1949年9月分设为龙颈、卢坊、纱笼、港口4乡,隶属溪口区。1958年9月4乡合并组建卢坊公社,翌年改为港口公社;1961年9月分设为卢坊公社和港口公社,1966年5月再合并为港口公社。1984年6月撤社改港口乡,1996年1月撤乡建镇。
   港口镇位于幕阜山中部山区,山地约占总面积8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6条皱褶分割为7个山源,最高点老虎头海拔1156米,最低处石门湾海拔140米。西北部崇山峻岭,溪流纵横,在境内形成两条主要河流,纱笼河与卢坊河,两河交汇于港口,南流溪口镇,建有洞下、大源、玲珑峡、童家等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2200千瓦。有林地面积1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85%,活立木蓄积量17.2万立方米,盛产杉、松、柏等木材,还有摇钱树、楠木等名贵树种。深山密林中有前胡、桔梗、海金砂、山木通、栀子、土茯苓、川芎、青木香、桂皮、杜仲等天然中药材。地下蕴藏有钨、铜、铅、锌、金、银、瓷土、大理石、页岩气等矿产资源,特别是香炉山钨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品位高居亚洲第一。
   全镇有耕地面积829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2008年产稻谷3088吨。农副特产有熏干笋、薯线粉、干蕨菜、干黄花等。中国五矿控股的香炉山钨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工业企业发展,办有兴达耐磨福利有限公司、同心水玻璃厂、天付水玻璃厂等。同时水电、交通运输、建材和其他加工、修配行业都得到发展,也带来了商贸、服务行业的繁荣。2008年实现企业产值5104万元,财政收入1110万元。长年有5300多人外出务工,仅劳务输出年收入约700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比1986年(291元)增长近9倍。
   县道界茅线境内里程18千米,2004年完成三级水泥公路改造,乡村公路里程98千米,除大源村外路面全部硬化。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40千米,投递点35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400门,固定电话用户1000余户,移动电话用户91 12户,互联网用户750户,电话普及率95%以上。有35下伏变电站1座(香炉山),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90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3条,总长度8. 65千米,用电负荷4300千瓦,年售电量890万千瓦时。
   港口是赣鄂边界镇,边界贸易和香炉山钨矿的开发促进集镇快速发展,1994年建成农民新街。1996年街道向泉口铺方向延伸,1997年街道全部改成水泥路面。至2008年集镇面积扩展到2.6平方千米,街道3条,长度3.8千米,道路铺装面积12400平方米。有自来水厂2座,铺设干线水管4.5千米,日生产能力260吨,年供水量9. 84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2008年有初级中学l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5所、教学点2个,在校中、小学生3001人,教职工175人,2000 - 2008年新建校舍8900平方米。1所镇卫生院,9个村级卫生所,有医务人员89人,病床10张。镇设有文化广播电视站,闭路电视覆盖率达到95%。有水泥铺设的篮球场8个,集镇建有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有敬老院1家,院民31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修武崇通县委活动区,有184名烈士,冷塅立有烈士纪念碑。洞下村泉水山曾为湘鄂赣西北边区苏维埃政府驻地。
   童家村湾里新屋、纱笼村尊五老犀为明清古建筑,亭柱拱顶,构造精巧,穿雕浮雕,栩栩如牛,融建筑、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纱笼古廊桥保存完好。另有法苑寺、土主殿、洪山殿、慈王殿、万寿官、万寿亭等古建筑,法苑寺存有清乾隆皇帝钦赐“道法通天”匾额。香炉山为道教全真教胜地,经过修缮扩建后的瑞庆宫,常有信民、游客前往朝拜观光。
   第十二节 山口镇 地处县南部边陲,东邻何市镇,南毗铜鼓县大塅镇,西南抵复原乡,西连漫江乡,北接征村乡,地理坐标东经114°23'42”- 114°35'42”,北纬28°42'18”- 28°52'19”,境域而积171. 61平方千米。2008年辖上桃、中桃、桃坪、来苏、柘蓬、辛岭、火田、石口源、杨坑、秀水10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有158个村民小组,5605户,20720人。镇政府驻山口新街,北距县政府驻地31千米。
   民国前属武乡二十九都、三十二都。民国时为山谷区的山口乡和桃坪乡。1949年9月设为来梅、望源、火田、东流、溪南(部分)、中桃、上桃7乡和山口街,隶属山口区;1956年9月来梅、望源、火田、东流4乡和山口街合并为山口乡,溪南乡并入漫江乡,中桃、上桃合并为桃坪乡。1958年9月f¨口乡与漫江乡合并组建山漫公社(翌年改称山口公社),桃坪乡与征村乡合并组建征村公社;1960年3月原桃坪乡从征村公社分出成立桃坪农场,1961年9月漫江分出,境内设山口、桃坪2个公社;1968年9月桃坪公社与山口公社合并称山口公社,1972年1月再分出恢复桃坪公社。1984年6月撤社仍称山口乡和桃坪乡;1993年1月山口乡撤乡建镇,1996年1月桃坪乡与山口镇合并为山口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操兵场海拔1095米,最低处邓家岭海拔130米。发源于铜鼓的山口水从金鸡桥流人穿境而过,向西北流经漫汀乡北f{{征村乡至义宁镇汇入修河。山口河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是重要水运通道,县内及铜鼓县沿河乡镇所产木、竹大多从水运出境外销。
   境内有森林面积14832公顷,其中公益生态林面积4333公顷,商品林10499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3.8万立方米,盛产松、杉、杂木、毛竹、小山竹和香菇,木耳、板栗等。建有关山、沙帽石等小型水库5座和山口等小水电站3座,灌溉面积800余公顷,发电装机容量5483千瓦。有石英等矿产资源。
   全镇有耕地面积1586公顷,2008年全镇年产优质稻谷近万吨,桑园面积293公顷,年产茧276吨,牛猪饲养量3万余头,黑山羊饲养量2万余头,黑羽番鸭饲养量5万余羽。有关山、柘蓬、桃花源、火田、辛岭等综合养殖场和1家蚕桑合作社。工业企业有铅笔厂、细木工板厂等4家和县外客商投资创办的石英厂6家。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13370万元,镇财政收入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
   县道良塘至大塅公路通过辖区,到铜鼓县城39千米。山口至复原公路在集镇与良塘至大塅公路相连,沿村级公路到武吉高速何市人口16千米。村级公路总里程50千米,并已全部硬化,公路网络覆盖80%自然村。
   2006年以来,完成北坑水库除险加固、桃坪河治理、光明渠维修改造等r程,完成柘蓬、辛岭农田水利网建设。2008年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350门,固定电话用户910户,手机用户9031户,互联网用户210户,电话普及率98%。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315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7.5千米,年用电量350万千瓦时。
   山口老街自古是木材、山货、茶叶集散地,几百年来农历每月初一、卜五为传统赶集日,1973年集镇迁至辛家岭,改为公历每月2日与16日。1973年在距老街1千米的辛家岭开始建新街,行政、企事业单位相继迁入,逐渐形成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街宽9米的十字街,房屋建筑面积约1 l万平方米,赶集日改为公历每月二日和十六日。自1993年开始,兴建南路、永兴路、兴新路等街道。21世纪后,新建西三路商贸街。至2008年新、老街区已连成一片,集镇规模扩展到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000人。
   2008年有中学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006人,教职工104人,有中心医院一所,村卫生所1l所,医生22人,病床20张,农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闭路电视站5个,广播站1个,有1800余户安装闭路电视,集镇和村级、学校均有体育活动场所,居委会有自己的业余文艺队伍。2008年建成中心敬老院,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院民152人。
   境内有桃坪村隘里埂商周遗址、柘蓬村大埚里西周遗址,有陈家八门祠、詹家老屋古建筑,桃坪文峰塔是全县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占塔。
   山口老街内万寿宫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编师建军之地,为“山口会议”旧址。
   第十三节 黄沙镇 地处县东南部腹地,东邻黄坳乡,南连黄港镇,何市镇、西抵征村乡,北接义宁镇,地理坐标东经114°36'22”- 114°50'20”,北纬28°51'00”- 28°59'24”,境域面积211. 72平方千米。2008年辖黄沙桥、李村、岭斜、彭桥、泉源、傅家铺、下高丽、长坑、下朗田、汤桥、瑶村、石嘴l2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206个村民小组,5423户,21453人。镇政府驻黄沙桥街,西北距县政府驻地21千米。
   民国前属泰乡七都,安乡十二、十三、十四都,奉乡卜五都。民国时属山谷区的黄沙乡和表溪乡。1949年9月分设为彭桥、黄沙、高丽、长溪、老鸦、李村、岭斜、汤桥、溪山、瑶村10乡,隶属黄沙区(三区),1956年9月合并为彭桥、黄沙、李村、汤桥4乡。1958年9月撤乡建立黄沙、汤桥2个公社;1960年3月汤桥公社并入黄沙港垦殖场,1961年9月分出恢复汤桥公社,1968年9月再并入黄沙港垦殖场,1972年1月又分出仍为汤桥公社。1984年6月改黄沙桥乡,汤桥乡,隶属黄沙港区。1995年3月黄沙桥撤乡建镇,称黄沙桥镇,1996年1月汤桥乡与黄沙桥镇合并名黄沙镇。
   境内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势南北高,东西低,最高点眉毛山海拔1197.6米,最低点艾家坪海拔263米。境内河流安溪水,由黄港镇流入向北穿镇而过,流向义宁镇,发源于东部山区的李村河和汤桥境内的秀水,东西流向,在境内汇人安溪水。
   有森林面积15172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1.9万立方米,盛产松、杉优质木材,油岭有千年南方红豆杉群。主要水利工程有石嘴水库(中型),余碑、红卫、彭桥、神潭崖、油岭、富坪、大坪、碓石岗、大源山、秀水、磨下、柘源、艾村和石嘴一、二、三级等水电站14座,总装机容量5480千瓦。有瓷土和温泉地热资源。汤桥温泉水温62℃,日出流量267立方米。
   有耕地面积1415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优质稻谷1万吨。2008年有种桑养蚕专业户350户,栽桑259公顷,年产茧185吨;种茶专业户15户,年产茶叶8吨;养猪专业户27户,年出栏生猪8401头。汤桥鱼种场所产鱼苗供应全县市场。工业以水力发电、木材加工为主,有胶合板厂、细木板厂和粮食加工塑胶制品、瓷土开采等,工业产值4500万元。镇财政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社队企业相当发达,农机厂、手联社、茶场、胶合板厂颇有名气,产品远销省内外。在90代以前,镇内造纸业兴旺,有乡办卫生纸厂,个体私营土纸厂有10多家,为保护环境已全部停产。
   省道修铜线穿境而过,县道下朗田至潭溪公路和乡道黄沙至李村公路出境与黄坳乡相通。有村级公路48千米,覆盖全镇各村及大部分自然村。2008年有邮政网点l处,投递线路40千米,投递点15处,乡村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800户,移动电话用户6000户,瓦联网用户600户。电话普及率95%以上。有35千伏变电站l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高压输线路2条,总长8.6千米,年用电量216万千瓦时。
   20世纪70年代前,集镇只有沿修铜公路线上一条约100米的街道,1973年被洪水冲毁,后重新建设,但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始,接老街沿修铜公路延伸,建成近1000米农民新街。21世纪后,从集镇中心沿黄沙至李村公路线建成约500米工业街。至2008年,集镇规划面积3.6平方米,建成面积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60人。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1486人,教职工99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3人,病床5张;村卫生所13所,有从业人员52人。有敬老院l所,院民91人。
   2003年以来,镇内统一规划建设14个移民新村,原居住深山的839户农户移居新村。
   古代建有成孝书院、培元书院、文台书院、金谷书院。北宋光禄寺卿余良肱、南宋军事家余玢、清太傅万承风、民国知名人十廖士翘皆出于此。
   第十四节 黄港镇 地处县东南部边陲,东毗靖安县中源乡,南抵奉新县澡溪乡,西南邻上奉镇,两连何市镇,北接黄沙镇、黄坳乡,地理坐标东经114°39'18"-114055' 12",北纬28°42'47"- 28°54'07",境域面积329. 57平方千米(含毛竹山、杨家坪2林场)。2008年辖朗田、南坪、月山、安全、金盆、双溪、渎坑、柘坑8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110个村民小组,5119户,18523人。镇政府驻安全村沙窝里,西北距县政府驻地35千米。
   民国前属安乡十一都、十四都、奉乡十六都、十七都。民国时分属山谷区的表溪乡、黄沙乡和郭城乡。1949年9月分属黄沙区(三区)的朗田、南坪、安全、双溪4乡和何市区(四区)的渎溪、龙柘2乡,1956年9月合并为南坪、安全、柘坑3乡。1958年3月3乡合并组建黄沙港综合垦殖场,为县直属;1972年1月撤销垦殖场建制,更名为黄沙港公社,隶属黄沙港区。1984年6月改名黄沙港乡,1993年1月撤乡建黄沙港镇,1996年1月更名为黄港镇。
   境内地处九岭山脉中段西北麓二、三支脉之间,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五枚山海拔1715.5米,最低点麻塘湾海拔180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7%,有天狗岭、清凉山、五梅山、千里峰、九云岭、铭新峰、毛竹山、五枚山、昆山、老山等10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
   有森林面积2173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60.5万立方米,毛竹200余万根,是县内小竹用材林重要产地,其中有名贵珍稀树种银杏、南方红豆杉、金钱松、榉木、红楠、银鹊树等10多种;有棕榈、油茶、桑树、猕猴桃、山楂、酸枣、青钱柳等20余种经济植物和白玉兰、含笑、八仙花、四方竹等20余种观赏花卉植物,还盛产木耳、香菇等近10种食用菌菇和亚香棒虫草、灵芝、茯苓、乌药、何首乌等20余种名贵药材。山林中还生存着蟒蛇、尖吻蝮、平胸龟、云豹、大灵猫、猕猴、穿山甲、白鹇、三宝鸟、长耳枭等40余种国家和省级保护珍稀动物。
   地表水主要有发源于毛竹山与五梅山的安溪水和发源于天狗岭的杨家坪水。建有颊颈等水库8座和垅港等小水电站17座,总装机容量7780千瓦。南坪村的水浒神泉是优质矿泉水。有矿藏资源钨、钼、石英、瓷土、陶土。
   全镇有耕地面积1330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优质稻谷9300吨。工业以矿产、发电、大米加工、木材和林副产品加工为主。2008年地区总产值9000万元,镇财政收入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
   省道修铜线穿境23千米,万黄线穿境25千米,为出境干道。境内乡村公路10条,59千米,其中25千米已硬化。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32千米,投递点10处,乡村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400门,固定电话用户1500户,移动电话用户7590户,互联网用户600户,电话普及率95%以上。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63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7. 57千米,年用电量216万千瓦时。
   黄港集镇沙窝里自古是县东南出境古驿道的重要驿站。新中国建立后,一直为乡、场、区、镇政府(所)驻地。1992年后建成农民街和沿大桥头向尖角里延伸建成新街。至2008年集镇占地面积1.5平方千米,有街道3条,全长3.2千米,居民3360人。1999年建成自来水厂,铺设干线水管3.5千米,日生产能力160吨,年供水量5.7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教职工97人,在校学生1418人。有中心卫牛院1所,村卫生所8所,病床16张,医生36人,95%以上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2家,院民95人。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安全村牛牯洞、姜家园、东源楼下窝商周文化遗址,清凉山关帝庙,龙溪许氏宗祠清康熙御赐《魁星点斗万寿坊》,佛教曹洞宗之祖庭双溪村洞山寺,朗田村明初民居“狮子门”,沙窝里下街“百岁坊“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沙港是修铜宜奉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边区苏维埃临时政府驻地、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红军医院、被服厂、兵工厂等革命遗址。境内有许多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如白布坑、五枚山瀑布,山头铺、姑嫂桥瀑布群;磉港峡谷、天坑绝壁;红岩、狮岩、草岩;观音洞、猴洞、蝙蝠洞;毛竹山黄山松群、万亩竹海,金坑南方红豆杉群;山头铺雪淞、雨淞、雾淞奇观;五枚山云海;八仙下棋烽火台;北宋古驿道、南宋古桥、石坳廊桥等,是人们休闲时候怀古、观光、探险的旅游胜地。
   境内有毛竹山、黄沙港(杨家坪)2家县属林场。
   第十五节何市镇 地处县东南部,东邻黄港镇,南连上奉镇,西抵山口镇,西北接征村乡,东北毗黄沙镇,地理坐标东经114°31'59"- 114°41'35",北纬28°45'25"- 28°55'08",境域面积155. 63平方千米。2008年辖郭城、火石、湴浆、何家嘴、松林、大里、上田铺、下田铺、干桥、锯板桥10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有1 81个村民小组,5687户,21736人。镇政府驻何家嘴,西北经高速公路至县政府驻地36千米。
   民国前属奉乡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和武乡三十四都。民国时属山谷区的郭城乡、奉仙乡、部分属征村乡。1949年9月分设为郭城、火石、干桥、何市、松林,湾水、西坪、东坪8乡,隶属石风区,1956年9 月合并为何市、松湾、田浦3乡,隶属何市区。1958年9月成立何市公社和田浦公社,1960年3月田浦公社并人何市公社,县直属。1972年1月隶属黄沙港区。1984年6月改名何市乡,1995年3月撤乡建何市镇。
   境内地貌半山地半丘陵。四面群山环绕,中部为河谷平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大坂尖海拔988米,最低点仓下海拔171.1米。奉乡水由上奉镇流人,白南向北穿镇而过,流向征村乡,境内河长16千米。杨家坪水由黄港镇流入,于郭城注入奉乡水,境内全长3千米。
   有森林面积2600公顷,活立木积蓄量44.8万立方米,以松、杉为主,还有樟、楠、梓木等名贵树种。建有何坑、卫东、自力等3座小型水库,灌溉农田600余公顷,有双港口、胜利等小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6730千瓦。矿藏资源主要有瓷土、铜。
   全镇有耕地而积1558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2008年产稻谷8850余吨,有桑园面积276公顷,产茧117吨。有工业企业17家,增加值2000万元。2008年镇财政收入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6元。陶器制作是何市传统T业,其产品畅销县内外。
   2008年建成通车的武吉高速公路在辖区内设有互通口和服务区。镇内村级公路网覆盖各村,路面全部硬化。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35千米,投递点11处,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10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000户,移动电话用户6300户,互联网用户500户,电话普及率97%。有35下伏变电站l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63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7 千米,年用电量220万千瓦时。
   集镇建设初具城镇化格局,二环路、三环路全线贯通,集镇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街道7条,长度4千米,常住人口4000余人。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牛460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1588人,教职工99人。镇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1人,病床7张,村村设有卫生所,97%以上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敬老院2家,院民142人。
   何市是宋代名人徐禧、徐俯、祝彬的故里。境内名胜古迹有:湴浆长隶源商代文化遗址、松林木家塘山埂商周文化遗址、吴仙里、丹霞观,郭城雨钱第·熊氏宗祠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锯板桥村与黄沙镇交界的大板尖建有白云寺,常有信民、游客前往朝拜观光。
   第十六节 上奉镇 地处县东南边陲,东抵奉新县柳溪乡、宜丰县潭山镇,西南毗铜鼓县带溪乡、大塅镇,北连何市镇、东北接黄港镇,地理坐标东经114°34'19"- 114046'05",北纬28°41'41"- 28°47'31",境域面积126. 54平方千米。2008年辖观前、麻洞、石街、山背、湖山、沙洲、石坪7个村和1个茶场、2个林场、1个居民社区。有99个村民小组,4260户,16820人。镇政府驻观前集镇,西北距县政府驻地50千米。
   民国前属奉乡十八都、十九都。民国时属山谷区的石前乡和奉仙乡的一部分。1949年9月分设为观前、麻洞、石街、山背、沙洲、湖山6乡和松林乡的一部分,隶属石风区;1956年9月合并为白水、沙洲2乡,隶属何市区。1958年9月2乡合并组建上奉公社,为县直属;1972年1月隶属黄沙港区。1984年6月改为上奉乡,1995年3月撤乡建上奉镇。
   境内地形四周高,中间为以丘陵为主的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天狗岭海拔1458.2米,最低点沙洲海拔253.3米。发源于天狗岭西麓的奉乡水自东南向西北穿境而过流入何市镇,支流石街水发源于九龙尖西麓,于塔下注入奉乡水。
   有森林面积840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9.7万立方米,其中有樟、柏、杜仲、银杏、红心杉、楠木等珍贵树种。有祥云、梭树岭、双窝、水坑、糙头庙等水库、沙洲至湖山灌渠等水利工程和祥云、麻洞、糙头庙等8座水电站,灌溉农田1000余公顷,水产养殖面积26.7公顷,水力发电总装机容量1950千瓦。矿藏资源有瓷土、铜矿、大理石、长石、云母、石煤等。
   上奉素称“修水粮仓”。全镇有耕地面积1972公顷,其中水田1730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年种植面积(含复种)2094公顷,年产稻谷11600余吨。加工企业有大米加工、制酒、竹木加工、板鸭加工、瓷土开采等。上奉米酒、板鸭、糍粑成远近乡民筵席佳品。祥云瓷土矿投资1060万元,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8000万元,镇财政收入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4元。
   武吉段高速公路横贯湖山、山背2村,集镇观前距何市、铜鼓县带溪高速互通口均在8千米内。省道修铜线贯穿全镇,乡村公路总里程69千米,全部硬化。2008年有邮政网点1处,投递线路25千米,乡村通邮率1 00%。有电信服务网点9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00门,固定电话用户656户,移动电话用户3220户,互联网用户430户,电话普及率80%以上。有35千伏变电站1座(宜丰电网接入),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4.6千米,年用电量285万千瓦时。
   2008年有初中1所,完小4所,初小3所,在校学生1388人,教职工78人。镇卫生院有医护人员8人,病床12张,村卫生所8所,医务人员2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97%以上。有线电视站,收视覆盖率1 00%。有敬老院2家,院民118人。
   山背村山背文化遗址,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代表;湖山“四德堂”是近200年历史的古建筑;麻洞村有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修铜宜奉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自然景观有祥云瀑布、湖山银杏(树高24米,胸径1. 73米,树龄约900年)、观前盘石樟(三条巨根紧盘岩石,似三足鼎立将树干托举。
   观前村原有“花门楼”,系清代乾隆年间文华殿大学士朱轼请旨恩准建造,有功德、忠孝、贞节石牌坊4座,文峰塔1座,1966年“破四旧”被毁。
   第十七节 四都镇 地处县东北部,东邻太阳升镇、东南毗庙岭乡,南连义宁镇,西接上杭乡,西北毗新湾乡,北抵武宁县东林乡,地理坐标东经114°29' 35”- 114°40' 34”,北纬29°02'49-29°l0'52”,境域面积160. 88平方千米。2008年辖大坪、清水、三溪、四都、埚头、石丘、磉口、五都、彭姑、六都、高沙II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178个村民小组,8185户,25177人。镇政府驻三溪口,距县政府驻地25 千米。
   民国前属泰乡四、五、六都。民国时属山谷区清水乡、部分属杨梅乡、部分属三民乡。1949年9月分设为江童、石丘、四都、清水、久安、石门、石姑7个乡,部分属城坳乡,隶属三都区;1956年9月合并为石泉、四都、彭姑3乡,部分属联盟乡。1958年9月石泉、四都2乡和联盟乡部分地区合并组建卫星升(翌年改四都)公社,彭姑乡改建南岭垦殖场;1960年3月四都公社并人南岭垦殖场,为县直属场。1968年9月撤销垦殖场建制改名南岭公社;1979年3月境内高沙、龙岸、大坑口3个大队划归宁州林场;1984年6月改名清水岩乡,同时高沙、龙岸、大坑口仍归清水岩乡管辖。1995年3月撤乡建镇更名为四都镇。
   境内为丘陵地带,地势南、西、北三面高,东面低,最高点仙姑岭海拔591米,最低点叶家海拔95米。修河从东南部穿境而过,出太阳升镇,支流彭姑水发源于拱岭下,于彭姑注入修河;四都水发源于童家,于彭姑注入修河。
   有森林面积1 1333余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3万立方米,主要是杉、松等用材林和油茶、桃、梨等经济林。东岭村和清水村有桃、梨水果林40公顷,年产鲜果500余吨。建有红旗、红源、金坑等中小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1100余公顷,水产养殖面积70公顷。装机容量4万千瓦的抱子石水电站建在境内修河段。矿藏资源主要有大理石,石灰石,石煤、钒等,专产水泥的县属企业鼎立公司建在境内。 有耕地面积1512公顷,主产粮食。茶叶是该镇传统产品,是修水茶厂主要原料基地之一,最高年产干茶140吨。2008年有桑园面积106公顷,年产蚕茧48吨;花生种植167公顷,产量263吨;有工业企业33家,主要从事石材加工,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镇财政收入5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
   省道柯龙线通过辖区,境内里程20千米;乡村公路70千米,已全部铺设水泥路面。2008年有邮政网点l处。投递线路40千米,乡村通邮率1 00%。电信服务网点2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固定电话用户790户,移动电话用户8500户,互联网用户450户,电话普及率95%以上。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0000千伏安,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5.5千米,年用电量210万千瓦时。
   1985年前集镇占地0.5平方千米,居民不足1000人,街道1条,长仅100米。到2008年集镇占地面积扩至3平方千米,8条街道,全长3000余米,居住人口增至3000余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9千米,日生产能力600吨,年供水量21.6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0%。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257人,教职工135人。2008年7月建成有线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100户。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1所,医务人员52人,病床13张,有2267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敬老院l家,院民118人。境内驻有省属高沙水文站。
   四都属喀斯特地貌,有东岭石林、清水岩溶洞群、抱子石等景点,是著名旅游风景区。
   第十八节太阳升镇 地处县东北部修河出境处,东抵武宁县清江乡,东南邻庙岭乡,西连四都镇,北接武宁县东林乡、船滩镇,地理坐标东经114°35'46"- 114°46'55',北纬29°04' 59'- 29°12' 00',境域面积104. 84平方_T.米(含县农科所、三都垦殖场)。2008年辖洋湖、坪塅、梁口、杨梅渡、城坳、西坳、农科所、三家店、三都、坳头10个村和1个集镇居民社区。,有148个村民小组,9422户,32424人。镇政府驻地三都街,西距县政府驻地30千米。
   民国前属泰乡第一、二、三都。民国时为山谷区的杨梅乡、三民乡。1949年9月分设为杨梅、梁口、石坳、坳头、黄塘、西坳、城坳7个乡和三都街,隶属三都区(二区),1956年9月合并为杨梅、三都、湖坪、联盟4乡。1958年8月4乡合并组建太阳升人民公社,在江南地区因其建社最早,史称“江南第一社”。1984年撤社改太阳升乡,1992年5月撤乡建太阳升镇,1996年1月改称三都镇,2008年复名太阳升镇。
   境内为低丘陵地带,地势西北、南北两面高,中部低,最高点五峰尖海拔377.6米,最低处港口海拔75米,为全县最低处。修河从中部穿境而过,鹤源水由北向南、洋湖水、庙岭水由南向北汇人修河。 有森林面积493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有松、杉、樟用材林,也有水果等经济林,水果以三都柑为主。建有东风、高峰、丰收等小型水库16座,总库容量1200多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00余公顷,水产养殖面积80余公顷。全镇有耕地面积1919公顷,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历来是县内主要粮食产区。
   太阳升镇是县内经济大镇,经济以农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粮食、蚕桑、畜禽水产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2414公顷,产粮14682吨;桑园面积796公顷,产茧513吨;生猪饲养量6万多头,出栏2.9万多头;水产养殖产量541.5吨,人工饲养的龙虾是该镇特产。有工商企业23家,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陶瓷、运输、商贸等,其中昌盛耐热瓷制品有限公司产品远销省内外,并出口东南亚国家、地区。2008年镇财政收入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3元。
   省道武修线、柯龙线沿修河两岸穿境而过,乡、村公路54千米,公路网络覆盖各村及大部分自然村。2008年有邮政网点l处,投递线路3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200门,固定电话用户2500户,移动电话用户12984户,互联网用户1750户,电话普及率100%。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国家电网九江市公司直管),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2万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13千米,年用电量605万千瓦时。
   三都集镇,曾称“三都市”,因其区位优越,自古市井繁华,商贾辐辏。2003年三都大桥建成后,集镇建设一河两岸发展框架已初具规模,集镇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0. 75平方千米发展到2008年的4.5平方千米,集镇常住人口由1580多人增至3458人。南岸修水工业园太阳升项目区正在招商建设中,传统“鱼米之乡”“蚕桑第一镇”又将会发展为“工业重镇”。
   2008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2993人,教职工184人。有1所镇中心医院,10所村卫生所,医生40人,病床40张,95%以上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新建1所社会敬老院,全镇65名五保人员全部集中供养。
   太阳升镇1997年被确定为江西省建设重点镇,1998年命名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示范镇,2005年获江西省文明村镇和九江市卫生镇称号。
   坳头村寨上有春秋时期文化遗址,杨梅渡古樟群为县内著名景点。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中华秋沙鸭栖息在修河境内段。
   第二章 乡 1986年全县有50个乡。2008年全县有18个乡。
   第一节 黄龙乡 地处县西部,东邻路口乡、古市镇,南连水源乡,西抵湖南省平江县大坪乡,北毗白岭镇,地理坐标东经113°56'39"- 114°04' 23",北纬28°59' 24"- 29°04' 01",境域面积66. 03平方千米。2008年辖白桥、桥头、金塅、洞下、黄龙、都岭、小庄、太阳垄、沙塅、官桥10个村,有154个村民小组,4823户,19908人。乡政府驻白桥街,东距县政府驻地65千米。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