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9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I042
页数: 12
摘要: 卷三十五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 本志立传人物33人,其中断限内逝世人物30人,补立断限前逝世老红军战士2人、老干部1人。按牛年顺序排列。此后,继任江西省修水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和江西省修水中学高中语文教师。1959年8月第三届县政协委员。受“文化大革命”冲击,1966年9月下放上奉石街村劳动,1973年7月落实政策,办理退休。1995年1月23日,在上奉住所无疾而终。赣州解放后,积极协助公安部门开展镇反工作。匡亚民 匡亚民,女,闺名淑贞,渣津镇人,修水早期中共党员。清末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失父,青年丧母,由祖父母抚养成人。1926年10月赴武昌就读楚材中学,参加收回英租
关键词: 人物形象 人物

内容

卷三十五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 本志立传人物33人,其中断限内逝世人物30人,补立断限前逝世老红军战士2人、老干部1人。按牛年顺序排列。
   晏继平 晏继平( 1898 - 1995),字寄萍,白岭镇沙坪村人,修水教育界著名人士。1922年江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在武宁宏毅小学任教,后任修水县劝学所科员、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1926年赴日留学,先人东亚学校补习日语,1927年春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并兼任江西省留日学生经理处、监督处科员,1932年春升入东京文理科大学专攻教育心理学。1934年回国后,历任省立南昌师范教导主任、省教育厅:!科代理科员。1937年与吴邦英创办省立第一行政区小学师资训练所,1939年任师训所主任。后兼任赣西北临时中学教导主任、省立奉新师范校长等职。1949年2月,加入农工民主党。新中国成立后,在修水石风区石街小学任校长,1951年2月任修水联合中学(后改修水中学)语文教师。此后,继任江西省修水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和江西省修水中学高中语文教师。1958年兼修水大学教师。1959年8月第三届县政协委员。受“文化大革命”冲击,1966年9月下放上奉石街村劳动,1973年7月落实政策,办理退休。1995年1月23日,在上奉住所无疾而终。
   晏继平自幼聪颖好学,满腹经纶,精通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工于诗词书法,著有《寄庐诗草》,诗词作品人选《山谷二十家》《当代百家律诗选》,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展出。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秉持救国兴邦从人才培养做起理念,在担任校长、教导主任近20年的时间里,展示较强的管理才能;执教中学语文20多年,有深厚的古文教学功底,严谨的治学作风,为赣西北地区培养大批师资,为修水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冷日生 冷日生(1898 - 1989),原名冷春泉,古市镇人,老红军干部。1927年2月参加革命,1930年6月任修水县三区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区委组织委员,1932年7月任县互助救济委员会主任。1934年夏,湘鄂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在黄袍山建立修水通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冷日生先后任县苏维埃财政部长、互济会主任、政府主席。1935年冬,修通县委被打散,冷日生调湘赣鄂省西北代表团。1936年夏,协助通城县恢复苏区工作,一次战斗中,右手负伤。不久,到浏阳永和山区参加半年多的游击战争。1938年春,任新四军嘉义留守处交通员,负责通城、崇阳、蒲圻、通山、平江5县交通指挥。193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军82师抓去当伙夫。1939年初逃出,在通城以补碗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通城解放,冷于5月参加地方工作,因客观原因未恢复党组织关系。1950年4月,重新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农协主任、区工作组组长、区委委员、粮店主任、县印刷厂厂长等职。1960年12月退休,1982年11月改离休。1986年恢复解放前党组织关系,党龄从1927年计算,享受老红军待遇。1989年4月5日在通城县病故。
   陈封怀 陈封怀(1900 - 1993),陈衡恪次子,祖籍义宁镇桃里,出生于江苏南京市。国家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1922年入金陵大学农学系读书,1925年转入东南大学农学院。1927年毕业,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沈阳市文华中学任教,清华大学任助教。1934年调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研究员,随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留学,师从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获硕士学位。1936年归国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副主任兼技师、中国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南昌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江西省农科所副所长,庐山、南京、武汉植物园主任兼技师。1963年调广州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196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罪名遭批斗,并受监督劳动。1979 - 1983年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华南植物园主任。1984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1993年4月13日在庐山病逝。葬庐山植物园内,与植物园创建者胡先骕、秦仁昌三墓同处,称“三老”墓。2002年修水县修建陈门五杰广场将其列为五杰之一立碑纪念。
   陈封怀一生从事植物园建设事业,创建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成功从加拿大、非洲引种许多特种经济植物及药用、观赏植物,为华南植物园引种3000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1963年应邀赴朝鲜协助建立平壤植物园。1964年访问西非加纳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新中国植物园的发展》学术报告,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1981年当选为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主编《庐山植物园栽培植物手册》,负责编写《中国植物志·报春花卷》,名载《中国科学家辞典》。
   胡思先 胡思先(1901 - 1991),谱名承家,名越一,白岭镇下泰清村人。中共修水地方组织创始人,国民党修水县党部组建人。早年就读于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3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江西团地委推荐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国受党组织委派到九江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先后担任共青团九江地委书记、共青团南昌地委宣传部长。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特派员,受江西省农民协会委派兼任农协特派员,负责赣西北修水、武宁、铜鼓一带的群众运动。1926年7月回到修水,建立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任支部干事会书记,时有党员24人。同时在修水第一高小(凤巘书院)开办平民夜校,吸收各界进步青年参加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不久又积极配合北伐军光复修水县城。1927年“六·七惨案”后,正在南昌出席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江西省农民运动扩大会议的胡思先,面对白色恐怖,毅然召集修水代表一道返回修水,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斗争,并到全丰塘城坳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冬,中共赣北特区委员会成立,任特委组织部部长,发动农民开展杨祠暴动。后因暴动遭受惨重损失,潜回南昌闭门读书,从此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1932年,到河南开封,任《河南晚报》副刊编辑。1935年任江西省国民政府秘书、科员。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大余保安团、赣州训练团政治指导员、吉安防空司令部少校参谋、江西财政厅督导员、省田粮业务专员。1948年冬回南昌参加民主革命运动。1949年5月在赣州被反动派逮捕入狱判为死刑,经多方营救出狱。赣州解放后,积极协助公安部门开展镇反工作。1950年由杨尚奎、罗孟文介绍返南昌,分配在省土改委员会任委员兼宣教科长,省政府研究室任资料组长。1952年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调省政府参事室任参事,1989年明确为副厅级参事。曾任江西省第一届和第四届政协委员、第六届省人大代表。1991年11月15日在南昌病逝。
   匡亚民 匡亚民( 1904 - 1985),女,闺名淑贞,渣津镇人,修水早期中共党员。清末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失父,青年丧母,由祖父母抚养成人。因反对裹脚和包办婚姻,1923年离家到东港台庄外婆家读书。1926年10月赴武昌就读楚材中学,参加收回英租界游行等学潮活动,同年冬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人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3个月。1927年7月后,宁汉合流加紧对城区控制,学校停课,返回修水。不久与修水党组织取得联系,被安排做妇女工作,组织慰劳队,护理伤员、做军鞋,反对童养媳,提倡妇女剪发放脚。1927年1 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跟随樊策安、杨寿春等参加秋收暴动,配合滕代远、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攻克修水县城。1928年秋任第六区(马坳)区委宣传委员。1930年9月当选中共修水县第一届县委委员,分工巡视和妇女工作,是13个委员中唯一女性。1931年初,因“恋爱研究社”一案受到牵连,被政治保卫局关押3个月,后无罪释放回县委工作。1932年2月任县妇联主任。1933年初查田、查阶级运动中,被撤销妇联主任职务。后革命处于低潮,匡转入地下活动,潜伏靖林一带。1934年初,被县警队搜捕,后经保释回渣津进化小学任教。1938年春,改名匡国辉,易地泰和县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电机厂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叛徒。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老干部待遇。1985年在北京病逝。生前撰写有回忆录由县党史办收藏,遗留有许多诗作,《狱中哭樊策安》载于前志。
   涂公遂 涂公遂( 1905 - 1992),谱名源道,学名士渊,笃信天主教,教名约瑟,义宁镇坪田村人。iJlj身诗书之家,其父涂同轨曾任《大江报》主笔、省立第十五中学校长。师范毕业后,考入北平民国大学,后转北京大学。1926年3月l8日,北京群众10余万人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下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北京各大学师生参加游行请愿,涂任北京大学请愿团总指挥。游行请愿遭北洋政府镇压,造成“三·一八”惨案,涂受伤并被通缉,遂潜返江西。1926年9月,北伐军节节胜利,平定赣西各县,直赴南昌。涂奉召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社会股股员、股长,翌年随军经九江、安庆抵上海,后转武汉工作。1930年后应聘为河南行政人员训练班教授,转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文科主任,1931年任河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设计委员、第二厅秘书。1938年调任三青团中央组织处主任秘书、社会处副处长、视导室主任。1947年任三青团中央青年部设计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江西省立法委员。1949年迁台湾。后应顾孟余之召,赴香港筹办《大道》杂志。先后聘任为香港珠海书院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史研究所所长,曾兼任新亚、德明、清华等书院教授。1987年辞去教职,转迁台北,专任“立法委员”。1992年8月病逝于台北。其常念叶落归根,嘱身后迁葬故里,未曾如愿。
   涂致力国学研究,擅长诗词书画,学术著作有《文学概论》《国学概论》《国学小说》《经学研究》《文学批评》等。
   黄蜚秋 黄蜚秋( 1907 - 2000),原名黄群贤,港口镇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酷爱京剧艺术,12岁在南昌上中学,渐成小有名气的票友,常跟著名男旦吕慧君学戏。1931年由叔父黄律人介绍,拜梅兰芳妹夫徐碧云为师学京剧。1934年攻读于南京金陵大学,结识不少名伶票友,并聘请北京老伶公王惠芳来南京教艺,由此唱技进一步提高。后组建“蜚声剧团”,巡演于长沙、贵阳、南昌等各大中城市,与名旦黄桂秋一道获“江南二黄”美誉。
   新中国成立初,在江西省文联主办的文艺干校工作,巡回于江西各地演出。1952年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与阿甲、马彦祥、叶盛兰、杜近芳、张君秋等合作编演的《柳荫记》《刘兰芝》等剧曾轰动京剧艺坛。1954年调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兼任中国实验京剧团导演,在表演理论及旦角唱腔、字韵、发音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为新中国培养了新一代京剧演员。“文化大革命”后调入北京市戏曲研究所,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院导演等职。经常受聘到各地讲学,撰写介绍京剧旦行和流派艺术的文章10万余字。有学术著作《中国戏曲美学概论》和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为其录制的著名唱段《春秋配》《鸿雁传书》等。2000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
   荣在东 荣在东(1908 -1989),上奉镇沙洲村人,老红军战士。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初任修铜宜奉边独立团2连4班班长,5月任该团1营1连2排排长、连长。1932年初调国家保卫局学习3个月,后任团特派员。1933年调任红18师53团特派员。1934年8月随红六军团参加长征,仍为53团特派员。过雪山草地时,调18师政治部除奸股任副特派员。国共合作后,调任359旅旅部干部特务连。1935年1 1月调回53团任特派员。1938年9月随队到察哈尔省抗日,在激战中负伤。1939年2月伤愈返回359旅任团特派员。1940年春任359旅直属机关政治处总支书记兼特派员。1944年10月调延安军分区司令部直属机关任党总支书记。1945年2月359旅开赴前线后,调任359旅留守处所属大光纺织厂政治委员。同年10月359旅南下,大光纺织厂移交中央后勤部,荣回359旅留守处养病,后介绍到联防政治部,安排到绥德分区的绥德辛店刘家湾乡工作,任政府除奸委员兼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1959年11月,由组织安排返回原籍,任修水县红色福利厂党支部书记。1962年福利厂撤销,在家休养。曾当选修水县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县第五、七届政协委员。1989年12月31日在修水病逝,国家副主席王震发唁电致哀。
   吴翠梧 吴翠梧(1908 -1996),又名吴忠重,大椿乡人,老红军战士。1930年5月与本乡80余人加入红五军特务连,参加两次攻打长沙战斗,后随军到达中央苏区,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1934年10月随军长征,编人红1方面军l师1团3营,任营部文书。抗日战争时任晋察冀第二军分区第1团管理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平津、淮海等战役。1949年随军进入江西,同年12月转业参加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历任吉安天河煤矿负责人、萍乡瓷厂厂长、九江专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西省盐务局副局长。1996年11月在南昌病逝。
   樊全九 樊全九( 1909 - 1950),大桥镇人,老红军战士。1929年在本地参加先锋队,曾任修水二区苏维埃通讯员、游击队班长。1932年参军红十七师任排长。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时任连长,到达陕北后升任营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7师1团3营营长、副团长,参加过著名的涟水保卫战,与敌激战七天七夜。后积劳成疾,身患重病,1949年秋回原籍养病。1950年1月26日病逝于大桥镇山口村。
   樊道余 樊道余( 1910 - 2008),大桥镇人,老红军战十。1930年7月参加红军,此后随红三军团参加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和第一至四次反围剿战斗。1933年9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身负重伤被俘。1937年7月经湖南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参加湘鄂赣边区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教导营第1中队1排排长、新四军政治部警卫连连长。1939年新四军教导营扩建为新四军教导总队,任教导总队第3队队长兼军事教员,后历任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教导队队长、新四军第6师1 8旅教导大队大队长、第6师教导大队大队长、抗大第9分校大队长、新四军独立3团参谋长、新四军独立团团长。参加过苏南反“清乡”斗争和天目山反顽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副教育长、雪枫大学校务处长、华东军政大学总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干部部副部长。1950年9月出席第三野战军模范教育工作代表大会。1955年获中央军委颁发的“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枚勋章。1958年10月转至地方工作,先后任南京第四机械厂党委书记、第一机械工业部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江苏省农业机械厅副厅长、江苏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江苏省政府视察室视察员,1983年4月离职休养。2008年1月5日在南京逝世。
   冷郭仪 冷郭仪( 1910 - 2002),古市镇草坪村人。l2岁学裁缝,1930年1月投身革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三区九乡工会委员长、三区工会青工部长、县赤色总丁会委员长。1933年1 -2月在湘鄂赣省政治训练班学习结业,调万(载)铜(鼓)奉(新)县工会筹备处任主任,5月任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10月任省苏执委、劳动部长。1934年2月1日,参加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检察委员会委员、通讯部主任。同年10月受党组织推荐到中央苏区红军大学教导连学习游击战术。1935年3月红军主力北上抗日,被编人红军独立第3团,担任团政治部工作组组长,转战闽赣山区。在安远县休整时,遭敌军包围,与100名干部战士一同被俘。同年10月,由其兄在修水请保获释。后以裁缝师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修水中心县委宣传部长,1949年10月,任古市国营锅厂厂长。1950年4月后,历任渣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宁州区委副书记、书记,县政府县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副主席。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农村监督劳动,1978年恢复公职。1988年10月批准离休。2002年12月12日在修水病故。
   伏洪俊 伏洪俊(1911 -1985),四川省阆中县沟溪乡人,老红军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叶,国共产党。随同徐向前部队参加长征。到延安时担任保安大队排长,任白栋材警卫员。随军南下后,到江西省建设厅工作。1950年到中国进出口公司修水茶叶分公司任储运股股长,后任修水茶厂副厂K至1975年离休。1985年1月在修水病逝,骨灰安葬四川老家。
   谢树清 谢树清( 1911 - 1999),重庆市彭水县善感乡人,老红军战士。1930年8月在鄂豫皖苏区加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历任红四方面军11师31团3营7连班长、88师263团排长、30军军部教导队队长、89师262团3连连长、89师师部手枪队长、陕甘宁边区独立营2连连长、八路军陕甘宁边区延安留守团警备3旅29团1营3连连长。参加过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战斗。1946年随军转战东北地区,历任佳木斯市警卫连指导员、骑兵连连长、桦川县公安队队长、桦川县政府武装科长等职。1949年7月,随军南下到修水,历任南下工作团参谋,修水县委委员,县政府秘书,民政科科长,县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县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副主席,九江专区复员军人疗养院书记、院长等职。革命战争时期,右肩、左大腿负伤两次,属二等甲级伤残,立二等功1次,大功2次。1963年12月,因体弱多病提前离休回到修水,享受副厅级待遇。1999年在修水病故。
   杨力文 杨力文(1912 - 1992),全丰镇人,老红军战士。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加入红五军,参加井冈山守卫战和两次攻打长沙战斗。1930年调湘东独立师,历任王震警卫员、警卫排长,红17师卫生处支部书记,红17师49团4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8月调任红六军团卫生部指导员机关党支部书记。1934年10月调回王震身边工作,同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结束后调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调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任地方工作组组长、1 15师汾孝支队政治指导员、决死二纵队游击三团特派员、晋绥军区电训队政治指导员、军区司令部机关党支部书记、晋绥九分区政治部保卫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军法处处长。1950年后历任四川省绵竹县人民法庭副审判长、公安局局长,四川省政府保卫科长,公安部中央警卫处警卫科长,中央建工部保卫司保卫科长,建工部北京设计院保卫室主任。1958年7月任山西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中国冶金地质勘察总局三局)党委书记、经理等职。1983年II月离休。1992年在山西太原市病逝,骨灰安葬太原市双塔寺烈士陵园革命公墓。
   陈淑文 陈淑文(1914 - 1990),东港乡靖林岭下村人。1938年暨南大学理论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先后担任修水县初级中学、省立赣西北临时中学教员。1946年任散原中学教导主任。1949年7月任散原中学和修水中学合并委员会主任,8月任修水县联合中学副校长兼教务主任。1953年3月,修水县联合中学改为江西省修水初级中学,任副校长。同年由省政府任命为修水县政府委员。1958年修水大学成立,兼任该校教务长。同年当选为省政协委员。1959年下半年,江两省修水初级中学改名为江两省修水中学,由省政府任命为校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剥夺教学权。1968年,修水中学迁并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小斗岭分校,下放学校农场养猪。1979年落实政策,被任命为修水县第一中学副校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第一届、第七届县政协常委,第二至六届县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陈知识渊博,文理贯通,口笔兼全,谦虚谨慎,心胸宽广。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精通中学各科课程和学校管理,登台授课,形象生动。任修水中学校长时,制订“尊师爱生、严教勤学”校训,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严而有序。修水中学1960年5月获全省文教系统“百面红旗”称号,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晚年身患重病,仍经常抱病持杖视察校园,为学校献汁献策。1984年,修水县第一中学为其举办从教45周年纪念大会,敬赠教师楷模匾额。
   黄绮 黄绮(1914 - 2005),号九一,祖籍修水县,黄庭坚第32世孙,著名书法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留校工作,任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闻一多助理。194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攻渎古文字专业。1944 - 1980年先后在中法大学、安徽大学、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任教。1981年调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一级教授。其后不同时期,分别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二、三届),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专家”。
   黄绮5岁开始习帖,真、行、草、隶、篆兼修,其书法古朴苍劲、雄奇秀丽。他把书法作为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提出习练书法要“守法、破法、立法”,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还为自己的行书取名为“三间屋”,于篆隶之间、汉魏体之间、行草之间融群帖为一炉,创造具有独特风格的铁戟磨沙体,开创雄奇清丽之中国北派书风。黄绮爱好广泛,是当代语言文字学家,对诗词亦情有独钟,终身创作。绘画主攻写意中国画,尤以山水、梅花、杜鹃见长。篆刻独运匠心,别有特色。有《黄绮书法集》《黄绮刻印集》《黄绮论书款跋》等多部专著出版。2005年在河北石家庄市逝世。
   胡轶凡 胡轶凡( 1915 - 2004),字思安,白岭镇人。于武昌博文高中毕业,考入中央陆军军校第11期,1937年留校担任第15期、16期总队区队长,后任空军警卫旅连长、营长、团长,参加抗日战争8年。1949年随军人台湾,先后参加陆军大学第23期、国防大学第2期、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第9期进修,历任团长、运输学校队长、预训部后勤处长、第2军团副参谋长、陆军少将等职。1973年后转入地方,担任“屏东荣民之家”主任11年。1984年退休后,自愿为同乡服务,担任修水旅台同乡会会长,组团参加江西省经贸恳谈及商品展示会,组团赴修水家乡访问。1993年偕夫人冷惠春回乡省亲,捐建县人民医院安惠急救中心、白岭镇卫生院“心陆”医技楼。1995年捐助4000美元在县教育局设立安惠奖学金,分别奖励全县高考文、理科前2名,全县中考与黄龙乡中考前2名,以资助优秀青少年入学深造。2001年移居美国加州洛杉矶,2004年8月16日逝世。
   幸春舫 幸春舫( 1915 - 2000),义宁镇人。家学渊源,青年时期便掌握纺织机械、电力、无线电等多项应用技术。1940年研制沼气照明,被当时的《中央日报》赞为“江南一盏灯”。1944年创建琴宾米厂,为修水枪械加工大米首家企业。1954年发明谷壳煤气发生炉给内燃机提供燃料,当时修水米厂应用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全省粮食系统推广。1956年参与发电厂建设,应用活塞销加工渗碳工艺,试制修水第一台发电机、电动机。1964年参与自来水厂建设,发明打井沉圈作业法。1992年参与完成水泥厂机立窑改造设计。为修水县政协第一至六届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第六、七届县人大代表。
   朱国才 朱国才( 1917 - 2000),上衫乡人,老红军战士。1932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先后任湘鄂赣红军独立二师军医处护士,红二方面军一分院二所护士,红18师53、54团卫生队护士班长,红二方面军16师卫生部培训班学员、司药,红六军团保卫局保卫训练班学员。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卫生队调剂员、129师385旅卫生部调剂员、385旅警卫团卫生队司药员、延安桥儿沟西北医专学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边区吕梁军区第一支队医生,吕梁军区第九分区卫生处医生、救急所医生,甘肃定西分区卫生部医务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到西北人民医学院、第一军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学习。1954年后历任西南军区西南医院实习医生、公安军司令部管理处卫生所所长、北京市公安五处清河农场医院副院长等。1955年3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同年9月授予军医少校军衔。1982年12月离职休养。1991年9月被授予司法行政一级金星荣誉章。2000年4月13日在北京病逝。
   吴俩全 吴俩全(1918 - 1997),又名吴文富,上衫乡人,老红军战士。1931年10月参加红军,编人中国 -农红军第16军。1934 - 1936年游击战期间,任红16师48团团部勤务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新四军2师2旅新6团2营通讯班长、副排长、营部事务长,苏浙军区卫生部副官。解放战争期间,历任第三野战军24军6师48团4连副连长、军部管理处科长、第八兵团某部人事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南下任江西军区九江分区训练招待所所长(团职)、瑞昌县武装部副部长。吴俩全历经百战,负伤4次,为二等甲级伤残。1952年转业回家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曾任上衫乡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高级农业合作社副主任、上衫公社副社长、第三届县政协副主席。享受厅级政治、生活待遇。1997年在卜衫病逝。
   晏清 晏清( 1921 - 1997),白岭镇大庄塅村人。1930年人西平小学读书,1935年考入省立陶瓷学校,1940年毕业。1941年起先后任萍乡瓷厂技术员、九江瓷厂技术股长。1950年后在景德镇技工学校和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直至退休。1958 - 1959年赴华南理工大学进修学习,回校后担任热能丁程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热能工程学科带头人,轻工业部资深陶瓷窑炉专家,曾参加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陶瓷工程合作交流项目,亲自主持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条煤烧隧道窑,窑炉一次点火成功,为景德镇出口外销瓷做出重要贡献。先后应聘、担任修水县和湖北通城县政府技术顾问,帮助两县陶瓷厂扭亏为盈,使之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受到轻工业部表彰。1980年修水瓷厂在晏清指导下,生产四特专用酒瓶。1988年成功研制耐热瓷,并将专利转给修水瓷厂。1990年修水瓷厂开发高耐热瓷产品,1991年通过省科委验收。1993年“康顺煲”高耐热瓷在修水瓷厂开始大批量生产,为修水瓷厂带来良好经济效益。晏清是景德镇陶瓷学院主建和1976年复校的主要成员之一,兼任江西硅酸盐学会理事,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获江西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轻工业部、江西省科技进步i等奖2项,中国新产品开发金龙腾飞奖1项。1997年11月18日在景德镇市病逝。
   匡一点 匡一点(1924 - 2002),字俊元,号云阶,笔名梅子,斋名听涛楼,自号听涛楼主。上衫乡鸭坑村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谷诗社社长兼《山谷诗苑》主编。早年肄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1950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大桥仁义中学、义宁镇小学和修水中学教师,县文教局副局长,九江人民出版社编辑组长,九江专区采茶剧团、修水宁河戏剧团编剧,曾任修水县文联副主席、九江地区文联主席,为修水县第三届政协常委。1987年退休。
   匡一点自幼对韵文情有独钟,少年时期在外祖父(前清秀才)朱逢达指导下学习《声律启蒙》《千家诗》等韵文,18岁发表处女作《征妇词》。此后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发表诗词、小说、戏剧、散文、楹联等作品2千余篇(首),约300万字,多次获奖。南昌滕王阁和修水黄庭坚纪念馆珍藏有他撰写的楹联。退休后,首倡组建山谷诗社,其主编的《山谷诗苑》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诗刊之一。匡一点在诗词创作中独树一帜,传承修水地域文化精髓,发展修水乡土文化,代表作《瓮牖轩诗抄》《听涛楼吟草》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繁荣修水文学创作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重要贡献。
   车 轰 车轰(1925 - 2004),字东道,新湾乡人,台湾资深教育家。青年从军,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21期步兵科,旋即参与军队行动进驻金门,任19军18师直属搜索连连长。1949年随军入台湾。部队改编,考入政工干校第4期研究班,后任该校军训教官。1967年,考入文化大学研究所,后获硕士学位。同年投身教育事业,从办补习班起步,于屏东合股集资500万元,创办台湾私立永达工业专科学校,后升格为永达技术学院。1978年于台北创办美欧学院,专门培养空姐和出国留学生,该校毕业生在美国获硕士学位200多人,获博士学位70多人。1989年于台北创办基督学院。1994年首回内地安徽省和县创办陋室宾馆,为当时和县最大的旅馆饭店。2001年黄埔军校校庆,遴选为杰出校友。2002年5月于南昌市创办江西东道学院,人校学生2200多人,教职工186人。1993年首次回修水老家新湾探亲,1996年捐资27万元修建新湾“统一大桥”。任修水旅台同乡会理事长期间多次组团回乡参观访问。2004年在台湾病逝。
   巢庆成 巢庆成( 1926 - 2002),石坳乡人。青年从军,考入四川成都空军机械学校,毕业后随军迁入台湾,先后两次公费留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普度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并当选为斐卡斐荣誉学会终身会员。历任台湾固体力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航空工业发展中心飞机结构课长、研究室副主任。1978年在美因公负伤,从空军上校退役,任教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学系,两年后升任教授,专长固体力学、冲击震动力学研究。早期完成清华四号风洞研制,规模性能为全球大学风洞之最,获中山学术文化发明奖。后致力于固体力学研究,首创复合材料i维积层板壳理论。1991年任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三届机械振动噪音双周年会大使,1994 - 1998年连任第一至五届国际复合工程学术大会副主席,并任国际复合材料工程学刊编辑委员。应邀赴北京出席中国力学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在会上发表三维复层板壳理论专题报告。1999年夏在第六届国际复合工程学术会议上,再度就三维复层板壳理论专题讲演。三维复层板壳理论突破传统力学限制,为时空四度空间的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做出重要贡献。2002年在台湾病逝。
   傅朝枢 傅朝枢(1926 - 2002),又名曼平,太阳升镇硖石人,知名爱国人士。1949年于武汉中南政法学校毕业,随后在西安财经学院深造。1953年旅台后,任台湾省律师事务所负责人。1976年8月,接掌台湾《东方时报》,改为《台湾日报》。1978年8月《台湾日报》因批评台湾当局言论甚烈,引起当局不满,被台“国防部”收购,强令易主。傅被迫转赴香港创办《中报》及《中报月刊》。1982年又在美国创办《中报》,秉持新闻自由,追求民主进步的理念,宣传两岸和平共存主张,不久即成为北美华人社区颇具影响力的媒体。
   1982年9月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和中英谈判香港回归期间,他怀着爱国忧国之心,不畏险阻,大胆支持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的主张。在其执掌的报刊中连续刊发言论,抨击“香港自决…‘香港独立”论,力主祖国收回香港主权,实行“港人治港”,并编辑出版《香港前途问题论文集》。1981年8月26日、1985年5月27日、1986年3月31日3次受到邓小平接见。在第一次会见时,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圉两制”构思。198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会见时,称赞他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了有益的事情。1989年“六四”事件后,他利用《中报》等媒体对西方一些国家以人权、民主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行予以驳斥,伸张中华民族正气。病重期间,嘱咐亲人死后将其骨灰运回大陆安葬。2002年1月29日病逝于美国纽约长岛。
   徐卿 徐卿( 1927 - 1996),黄坳乡人,高级农艺师,茶叶专家。江西茶校毕业,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1954年起任修水茶叶试验站站长至1 965年8月。1965年9月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修水分校副校长,兼任茶叶专业教学。在校期间,带领师生开垦荒地,在小斗岭上开辟400多亩茶园,办起精制茶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校办企业。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深受学生爱戴,是共大修水分校茶叶专业的主要领导者和创办人之一。1978年8月调任县经济作物局副局长。他一生钟爱茶叶事业,呕心沥血,科研教学数十载,从首次发现“甜茶”饮品为青钱柳,到全程牵头研制青健神茶获国家发明专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 斌 胡斌(1941 - 2007),白岭镇人。1958年从学校参军,先后入解放军速成中学师范班、步兵学校和政治学院学习。在部队、省军区和大军区司令部历任文书、文化教员、政治教员、军事教员、独立营营部代理书记、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军事动员和作战参谋,后任彭泽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九江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1985年1月后,转业到江西中医学院历任总务副主任、学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学研究员。1992年7月任中医学院副院长(副厅级),兼任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教育基建研究会副理事长。
   胡斌博学多才,在部队被称为“秀才”,参军不久就调至司令部机关负责人事文秘、组织管理。从此潜心钻研战略、战役、战术方面的理论,成功参与编导军、师级攻防演习10多次,主编和参编《江西战史》《闽赣军事地理》等3部著作,在军级以上刊物发表军事论文30多篇。转业后,潜心高等教育与管理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并主编和参编《大学牛教育管理文选》《学生工作概论》《高校学生T作汇报与实践》等著作,其中有多篇论文分获省、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07年在南昌病逝。
   胡菊莲 胡菊莲( 1947 - 1994),女,渣津镇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三级演员。11岁招入修水县宁河戏剧团学艺,工青衣花旦后兼工小生。先后在宁河戏百余出上演剧目中担任主角,出演传统戏王宝钗、穆桂英、阎惜姣、钟无盐、纪鸾英、杨玉环、白素贞、华山圣母,新编历史剧春婉、岳夫人、黄允(小生)、周明月(小生),革命现代戏江水英、阿庆嫂、柯湘、韩英等角色,是宁河戏剧团青年演员中的头牌演员,多次在省、市会演、调演中获奖,受到专家、学者好评。
   胡菊莲从一个仅有初小文化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宁河戏表演艺术家,不仅是因为她的艺术天赋,更得益她的勤奋好学、敬业乐群,其成就为宁河戏艺人树立了典范。
   黄定金 黄定金( 1950 - 2006),马坳镇湖洛村人。1980年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农村面貌,二十几年如一日,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担任村支书后,筹资42万余元新建小学教学楼和一教学网点,筹资50多万元兴修5米宽15千米长砂石公路。做致富的引领人,带头扩桑5亩,引导全村栽桑520多亩,年养种870余张,年人均增收300余元。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时,带头造林100亩。同时,生活简朴,作风清廉,勤俭办事,恪尽职守,在去世的14天前突发高烧不退,他强打精神,加班加点赶造种粮补贴花名册,以致晕倒在办公桌旁。终因长期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2006年5月24日病逝。同年6月21日,县委追认黄定金为优秀共产党员,做出《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黄定金同志学习的决定》。
   张先华 张先华( 1959 - 1999),黄沙镇人。17岁参军入伍,历任班长、军校学员、电台台长。1987年转业分配到黄港区工委工作,先后任区人武部副部长、部长、区T委委员。1996年撤区并乡调任黄港镇武装部部长。在区、镇工作期间,勤政爱民,忠于职守,先后分管武装、林政、计划生育等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98年春夏之间,修水县遭受百年不遇洪灾,张先华虽身患乙肝,仍坚持顶风冒雨带领群众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在灾后重建任务最重的龙溪村,身先士卒,和灾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龙溪村重建工作受到省帮建工作组赞扬和群众一致好评。1999年2月4日,因重症肝炎医治无效不幸逝世,黄港3000多群众闻讯白发吊唁。同年4月县委做出《关于开展向优秀领导干部张先华同志学习的决定》。
   胡训名 胡训名( 1966 - 2002),又名胡少祥,全丰镇人。1984年10月参军入伍,为江西省军区汽车队战士,1986年9月为汽车管理学院学员,1989年1 1月任南京军区后勤部独立汽车营教员,1991年12月任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院务处处长。1994年12月解放军171医院与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合并,兼任解放军171医院院务处处长。2002年初,解放军171医院拟对医疗区东北侧的水塘进行整治改造,在审核工程造价的过程中,胡训名认为_丁-程报价太高,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面对犯罪分子的数次威逼利诱,一身正气,坚持原则,不畏邪恶,破灭了犯罪分子攫取超额利润的企图。2002年2月24日晚10时,胡惨遭歹徒毒打,经各方全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重度昏迷19天后,于3月15日逝世。2002年3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胡训名为烈士。2004年6月8日,南京军区在解放军171医院召开大会,追记一等功。
   李永刚 李永刚( 1971 - 2008),黄港镇人。1989年参军,在94310部队服役4年,先后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专业技术能手、训练标兵和优秀带兵骨干。1992年退伍安置在上奉林站工作。2000年下岗外出务工。2006年,在深圳龙岗区帮助j妹看电话亭。2008年2月17日,到龙岗区龙城街道爱联社区走亲戚的李永刚听到抓贼呼声,迅速出门追捕偷车贼,追出300余米,将贼人堵在浦西一巷22号胡同内。贼人穷途技穷,挥刀刺中其颈动脉,导致流血过多不幸身亡。事发后,《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李永刚见义勇为事迹。随后,新华社、新浪网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李永刚见义勇为治安勇士称号。2月25日,修水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共修水县委宣传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李永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江西日报》《九江日报》《修水报》和江西电视台对李永刚的事迹均作专题报道。后广东省民政厅批准追认李永刚为烈十。
   第二章 人物简介 本章选介2008年健在的修水籍或县外在修水工作生活的人物144人,含修水籍副厅级以上干部,修水籍或县外在修水工作生活的老红军战士,修水籍担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家学者,修水籍或县外在修水T作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国家级一级文学艺术团体的会员及成就突JJ的文艺创作人员,为修水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人物,县委、县政府号召学习的先进人物。历任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因前志和本志其他卷章已有记述,仅选介第一任县委书记和县长。简介人物原则上以生年顺序排列。
   第一节县内知名人士 梁定商1920年生,湖南石门县皂市街人。1935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鲁艺三期音乐专业毕业。1945年起先后任东干三团教导员、合江省密山县委书记兼虎林独立团政委、虎林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