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俗
分类号: K890
页数: 10
摘要: 发证基督教堂(点)32处。2008年,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捐资300多万元,在县城横坑新建耶稣教堂,占地4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洗礼表示受礼者与耶稣同死、同葬、同复活,成为新人,是入教者必须领受的第一件圣事,受洗后才算是正式信徒。圣餐一般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礼拜是教会的主要活动,一般在每个星期日举行,包括祈祷、诵经、唱诗、讲道等内容,因耶稣在星期日复活,故星期日又称“主日”。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场所35处,处理非法宗教活动人员22人。
关键词: 民俗 民俗学

内容

发证基督教堂(点)32处。
   2008年,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捐资300多万元,在县城横坑新建耶稣教堂,占地4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
   基督教活动 基督教主要活动有洗礼、圣餐、礼拜等。洗礼表示受礼者与耶稣同死、同葬、同复活,成为新人,是入教者必须领受的第一件圣事,受洗后才算是正式信徒。圣餐一般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礼拜是教会的主要活动,一般在每个星期日举行,包括祈祷、诵经、唱诗、讲道等内容,因耶稣在星期日复活,故星期日又称“主日”。
   第四节宗教组织和事务管理 宗教组织 佛教协会2001年3月28日,修水县佛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在县城南山宾馆召开。会议制定和通过《修水县佛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修水县佛教协会理事会成员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云岩寺住持释法林当选为会长。2005年12月26日,修水县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会在兜率寺召开,参加代表90余名。会议报告上届协会工作,通过新修改的《修水县佛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牛由14人组成的县佛教协会理事会成员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会议决定佛教协会理事会办公地址设云岩禅寺。
   道教协会2007年12月,成立修水县道教协会,全真派道长、瑞庆宫当家丁正宜当选首任会长,办公地址设县城财神庙。
   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 1993年4月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3年8月第四次代表会召开,选举“三自”爱国委员会成员,肖新民当选为主任。1995年6月成立修水县基督教协会,通过《修水县基督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协会理事会,涂为栋当选会长。
   宗教事务管理 宗教事务管理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7年后,县政府退回宗教房产2处,即基督教县城教堂(黄土岭)200余平方米,道教县城财神庙1080平方米。此后,全县宗教活动逐步向有组织、有场所、依仪轨方向发展。
   1989年,设立县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2004年1 1月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局),依照国务院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和《宗教事务条例》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行政管理。
   1989 - 2008年,先后登记宗教场所54处,其中佛教14处,道教8处,基督教32处。由宗教团体认定,办理僧尼40余人、香花僧223人、正一派散居道士260余人、全真派道士道姑20余人、受洗礼基督教徒4400余人的备案。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场所35处,处理非法宗教活动人员22人。
   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鼓励爱国宗教人士参政议政,1981年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始,设立政协委员民族宗教界别,1986 - 2008年,有8名少数民族人士、9名宗教界人士任县政协委员或常委。
   第二章 民俗 修水自古就有敬天法祖、崇文重义、勤劳俭朴、热心公益的传统风尚。流风所及,积久成俗,且又与时俱进,维系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境内有客家人居住,客家风俗与本地风俗逐渐融合,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随之更新,旧的习俗多有淘汰,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时尚不断产生;尤其是对外开放,外地乃至国外文化风俗逐渐传人,亦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第一节 生产习俗 旧时农业生产中浸种、催芽、栽禾、收割,林业生产中造林、采伐、狩猎,建筑业中下基、扶大门、上梁,运输业中行船等都有约定俗成的仪式,且有很多禁忌,体现期盼丰收、平安、生发等意愿。社会各业都有行规,虽多为自身约束,业外人士亦得尊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部分仪式、行规、禁忌自行消亡,少数得以保留。同时部分行业又产生新的仪式、行规、禁忌。如农村建房仍保留请风水先生择基定向,择日开工,下基时用酒、鸡血“镇煞”,上梁时“呼梁”,施工过程中亲戚朋友帮工帮菜等旧俗。又如运输业,新的交通规则替代旧时的行业规矩,但一些禁忌仍为部分人所遵守,行车行船忌说“翻”“滚”等字。再如“耘禾鼓”“催工鼓”“排歌(滩歌)”等过去在生产中常见的表演类节目,虽然与其生产方式一并退出生产活动,但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仍活跃在群众的生活中。
   第二节 生活习俗 饮食 餐次通常日食i餐。城镇与农村无太大区别,三餐都为干饭,除非米粮不够。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城镇早餐一般为稀饭和包子、馒头等面食,农村因劳动强度大,面食不禁饱,早餐仍多为干饭。若请艺匠或帮工,上、下午“歇昼”,还各吃一餐米倮或面食、点心之类。
   主食旧时产粮区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地多田少,则以红薯(薯于)为主食。早稻米、红薯干口感较差,但出饭率高,农民多以晚谷交公余粮,自己留早稻米、红薯干食用。主食以大米饭为主,辅以面食。改革开放30余年,群众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品消耗由以粮食为主过渡到以副食、菜肴、饮料为主。在主食消耗中,亦由过去的以饱为主,过渡到以好为主,并追求以稀为贵。以米薯价格为对比,可窥其中端倪。1977年,70市斤早米可串换70市斤薯干;1984年,70市斤早米可串换100市斤薯干;1988年,70市斤早米可串换120市斤薯干;2008年,70市斤早米可串换30市斤薯干。
   副食主要有米锞、粉丝、面条之类。
   米包倮:以大米为原料做成米粉倮、滤浆米锞、糯米倮等。还有以大米为主料,以鲜艾为辅料做成的艾米倮,清香可口,风味独特。
   粉粑:多以大米、小麦、玉米、荞麦粉、红薯为原料或煎或烙或蒸而成,以碱水粑、糍粑较流行,上奉糍粑最负盛名。
   粉丝(粉皮):食用普遍。有用大米为原料的各种机制粉丝、手工榨制粉丝(或称页粉)。三都、上奉传统浸制米粉丝,香味浓,口感好。还有用薯粉、绿豆、蚕豆加工的粉丝,以营养丰富、色泽晶莹、口感润滑,视为粉丝精品。粉皮,主要有用大米浆或薯粉浆烫制的各种粉皮,大桥皮粉最为闻名。农村用薯粉拌入鸡蛋,用清油烫制的粉皮,是招待贵客的佳肴。
   哨子:是修水传统独特食品。以红薯或芋头为原料,炆熟、摊凉、掺薯粉或糯米粉拌和,做成圆形坯子,内馅使用肉类、嫩笋、豆腐、香菜或白糖、芝麻之类,蒸熟即成。或不用内馅,直接搓成丸子,用鲜汤煮食,称“汤哨子”,是春节家宴或招待宾客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食品。1997年7月,吴圆生创办江西修水圆生食品有限公司,专业生产修水哨子。2000年10月“圆生圆”牌怊子荣获首届“江西名小吃”,并以96.6的总分名列榜首。2003年10月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同年10月在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参评中获金奖,同年12月在中国烹饪协会第三届“中华名小吃”评定活动中评定为合格产品。成品经包装销往九江、南昌等城市。
   粽子:多选用优质糯米做原料,掺人红豆、精肉或白糖、红糖等,用箬叶包成,有菱形、牛角形等形状,为端午节流行食品,平常在小吃店亦有销售。
   菜肴平常多以新鲜蔬菜和猪肉,鱼类,鸡、鸭蛋为主,荤素搭配。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菜肴更加丰盛。地方风味主要有上奉米粉,黄港猪蹄花,三都包哨子,山口东坡肉,白岭豆腐油,司前白豆腐,渣津甜豆豉,大桥河皮粉,西港猪仔肉、油豆腐,溪口砂罐焖肉等。传统风味主要有腌腊品、豆腐、药膳等。
   腌腊品:主要有腊肉、腊鱼、板鸭等。腊肉在冬季腊月制作,用成条状大块带皮猪肉,经过腌渍,火烤烟熏而成,挂在通风处待用,半年不坏,有的人家到下半年还有腊肉待客。腌鱼亦有地方风味,取鲢鱼、草鱼等,去除内腔肠肚经过腌渍、熏烤、晒干即可,也可用5寸左右长鲦鱼(棍子鱼)加工。上奉板鸭色泽金黄,肉质鲜嫩,食味芳香,远近闻名。
   豆腐豆豉:豆腐加工虽简单,但有技巧,俗语“做酒打豆腐,莫称老师傅”。加工程序主要用优质大豆浸透,磨成豆汁,经过冲泡、过滤、煮沸,盛人木桶,掺入石膏水,加盖静置一刻左右,再上箱加压榨干成形。白豆腐嫩滑可口,可煎可煮,也可制作酱干、茶干、千张皮。如经过油氽,即成色泽黄亮的油豆腐。在豆浆取锅之前扇成的“豆腐油”,更是豆品精华,常用于招待贵客或馈赠亲友。不上箱成块状的豆腐脑(豆腐花)加入佐料,是汤中佳肴。豆腐还可制作腐乳(霉豆腐),将白豆腐切成小块,在冬季置于垫了禾秆的箱内,加盖存放半个月左右,待发霉上毛,见毛状物消失后,即取出拌上辣椒粉、食盐、黄酒、花椒末、香油,装坛(瓶)密封一段时间即成。此外,将滤去豆浆的豆渣炒熟,装入箱内压紧,待发霉收毛后取出切成薄片晒干(最好用烟火烘干)即成“豆渣干”,是民间别有风味的土菜,有“豆制猪肝”之誉。豆豉由大豆,经浸透、洗净、蒸熟、发酵加工而成,亦是修水特产。有甜豆豉、汁豆豉、姜豆豉之分。甜豆豉在加工过程中提炼酱油后,晒干、加入少量食盐,为紫红色成品。加入姜丁即成姜豆豉。汁豆豉不提炼酱油,为黑褐色,味更浓。豆豉尤以黑豆子加工的成品最佳。其风味独特,芳香浓郁,配以其他菜类,美味可口。
   泡菜(酸菜):以芥菜、萝卜菜做原料,取鲜叶嫩茎,洗净、晾干,用开水加入少量食盐浸泡软化,密封十天、半个月即成。可素食,也可配鸡蛋、鲜猪肉炒食或配鸡蛋、辣椒、大蒜等做汤食用。用芥菜梢或萝卜菜叶洗净晾干水分切碎,经封缸腌制发酵、蒸煮晒干的菜干,民间称“齑菜”,是“东坡肉”的主要底料。用蕌头、蒜头、豇豆、刀豆、辣椒、菊芋(洋姜)加盐浸泡制作的罐头,即可生食,也可配菜,是下酒去腻的风味小菜。
   药膳:根据季节采用带滋补性的中草药,搭配鸡、鱼、猪肉之类或煮或煎或炒。如:莲子炆猪肚,扁豆炖猪脚,桂皮炆羊肉,山药、板栗烧肉,黄芪、党参蒸鸡,黑豆炆腓骨,当归蒸鸭,野紫苏炆蛋,香椿梢煎蛋,薇菜炒肉,地菜炒粉,苦菜炒肉,马齿苋炒蛋,玄参、麦冬蒸肉,苦槠豆腐等,风味独特。
   饮品茶饮:菊花茶是修水最普通的茶饮。多以干茶叶、盐菊花为主要佐料,用开水冲泡饮用。外加熟黄豆、芝麻、花生仁、橘皮、生姜、萝卜丁、花椒、茶芎等,则称“什锦茶”。既有丰富营养成分,又有其药用价值。修水大部分地区喜欢喝芝麻、豆子茶,主要成分有茶叶、菊花、芝麻、黄豆、花生仁等,茶味淡雅、清香可口;修水南部黄港、黄沙、上奉、何市一带,加入萝卜条,清香味浓有嚼头;东部地区三都、四都一带通常在茶叶、菊花外还加入炒爆米,又称“爆茶”,还有以小麦为茶料的“麦子茶”,以嫩玉米为茶料的“苞芦茶”,芳香可口,在工间休息食用即解渴,又饱肚。农忙时,以客家人为主,还有用粗茶叶,加少许花椒食盐,用陶瓷壶冲泡的“酌茶”。
   药用饮料:多在炎热天饮用。一般采集大青叶、板蓝根、蛤蟆衣(车前草)、臭草(鱼腥草)、夏枯草、紫苏、茵陈、金银花等,或煎或泡饮用(菌陈不能鲜用),有清热解毒、除湿之效。还有采摘薜荔果加工制作的凉粉,类似果冻,亦是解热消暑的饮品。
   商品饮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上销售各种瓶装果汁饮料。筵席餐桌上果汁饮料每人一份,成为新的时尚。
   酒饮:是招待客人或餐席上必不可少的饮品。旧时多为自制酒。如用糯米酿制的甜米酒,用籼稻或红薯酿制的谷酒、薯酒,用大米酿制的“米烧酒”,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以上奉米酒(又称抄酒)最出名。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均选用市场上的“瓶装酒”。甜米酒少量使用,自制谷酒逐步淘汰。
   茶点是人们丁间歇息、生活中招待客人的“果品点心”。自制的果品主要有炒制的花生、玉米、蚕豆、黄豆、爆米、葵花子、南瓜子、薯片、糍花片、板栗等,以及加工腌制的萝卜条、糖姜片,用饴糖加工的花生糖、芝麻糖、冻米糖。地方特产有全丰蜜枣、溪口板栗、山口茶干等。21世纪以来,自制的土产果品糕点逐步减少,从市场上购买的果品、糕点花色多样。
   筵席传统筵席在农村边远山区仍沿旧习,多在家庭自办酒席,有一套传统礼宾仪式,鸣放鞭炮接客、送客,安排主要宾客坐首席,主家派代表入席斟酒作陪。规格最高的是婚姻筵席。一般分三段进行,首先由主家至亲接筵,接着由主家安排正席,下午在客人离去之前主家安排落成。各地风俗不同,接筵、正席或有先后。进入21世纪,新式筵席兴起,一般席面摆设不再讲究位次大小,不再按旧的传统方式安席。菜肴也改变传统的十二大碗定制方式。一次性就餐,先上6-8个凉盘,再上12 - 16个主菜,主家派代表分席轮番劝酒。新式筵席,首先从县城开始,逐步延伸到集镇、农村,多在宾馆酒店包席。有的在家设宴,也请专业厨师,按新式菜谱办宴。接待方式逐步从简。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筵席质量也逐步提高。菜肴以素为主过渡到以荤为主,数量亦有所增加,盖子菜(素菜上加盖荤菜)退出筵席。以盘盛菜、以盅盛酒代替了以碗盛菜、以碗盛酒。10人坐的圆桌代替8人坐的方桌。每桌两包高档次香烟和红、白两色瓶子酒、啤酒外,还增加每人一份果汁饮料。昔日不登大雅之堂的甲鱼(脚鱼)、牛肉(牛腓)、羊肉、狗肉、猪头、鸡爪之类也可上席。菜肴、酒水顺序基本遵循一荤一素、四菜一汤,“鱼来酒止”的传统。普通筵席价格从100多元提高到300 - 500元,烟酒由主家自备。平常家宴,视人数多少,客人身份档次不一,随时在家或到酒店宴请。城乡基本上取消了“煮汤碗”打点待客的习惯。
   服饰 服饰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发型儿童发型基本沿袭旧式,少数儿童爱留后脑小辫。男成人发型,以和尚头、西装头、平装头比较普遍。女人发型,青春期以扎双辫、单辫、披发、短发为主,成年后,多以流行发式为主。
   佩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时兴戴手表、佩钢笔,客家中老年妇女喜佩挂银项链、系腰裙、包头巾、裹绉纱、梳髻巴、戴手镯。进入80年代以后,中老年人少数戴解放帽、工人帽、毛线帽,多数青年男女不兴戴帽。夏天外出兴戴草帽、太阳帽,儿童帽则色艳式新。少数人佩戴围巾。90年代之后,新婚女青年佩戴金、银首饰。男女青年时兴玩手机,女人外出喜欢拎小巧玲珑的挎包。
   衣服旧时多以青、蓝、白等素色服饰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向多品种、多式样、多色彩变化,且城乡一个样。衣服多从商场选购,款式新颖,色彩多样,格调高雅。老年人服装追求合身,实用大方,穿老式对襟、大襟衣者已很少见;年轻人服装喜欢时尚、高档,花样出新。
   鞋类妇女高跟鞋、平底鞋兼用,男穿各式皮鞋、休闲鞋、运动鞋。
   器具 生产、生活器具发生重大变化。传统耕作农具逐步被耕作机械所取代。打谷用的方桶、禾栅,取水用的水轮车、龙骨水车以及粮食加_[的砻、碓,纺纱织布的纺纱车、织布机,收晒用的裢枷、箩篓、地箕逐步淘汰,有的已经绝迹。床、凳逐步改换成沙发床、沙发椅。家庭使用的木制盆桶基本上由现代铝制产品、塑料制品取代。随着电器设备的普及,液化气、沼气池、太阳能的推广,炊具大多数使用环保型、高档次耐用消费品。
   宅居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城镇住房,多数由开发商开发,住户购置后进行室内装潢。新居入宅,亲友都来送礼庆贺。农村居民单独建房仍有择吉日分间、开基,扶大门框、浇楼面请饭、并给工匠和助工者包礼,新屋建成人宅亲友送礼物祝贺乔迁等习俗。
   民间娱乐 修水流传许多民歌、小调。尤其客家人爱唱山歌,以“号子”“情歌”“小调”“儿歌”风俗歌”为主,内容广泛,即兴编唱,以增添乐趣,传递感情。传统的灯艺、戏曲仍有一定市场。春节期间如龙灯、船灯、马灯、蚌壳灯、舞狮等,多以宗族姓氏或地方社团组织演员巡回到各自然村庄、屋场演出,一般从正月初二发灯,延续到元宵之前。先送拜帖,再上门演出,主家放鞭炮迎接,并包礼相赠。平常多以麻将、扑克、象棋等为娱乐方式。城镇居民还常在公园或其他公共活动场所聚众唱歌、跳舞、拉琴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城镇渐兴太极拳、门球、柔力球、腰鼓和交谊舞,民间传统唱大戏也逐步恢复,如溪口三元班、全丰春林班、渣津鸿云班和港口三帝班等,每年都沿传统香火戏路线范围到屋场或居民点包场巡回演出。同时,也有宗族姓氏在春节期间组织族人到宗祠打祭。
   第三节 岁时习俗 传统节日 春节(过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进入_|‘二月,人们就计划筹备年货,小年之前杀猪腌肉,做油豆腐。在外工作经商者,一般在年前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对外发生的经济往来一般都要全面结算清楚,不欠钱过年。不能全额归还的,则订好计划,约定时间归还。新年正月忌上门催款问债。小年前,二十三日农村有扫飚尘、祭灶神习俗,俗传灶神将全家一年坏事全记在灶上,在二十四日晚直奏玉皇,因此须预先扫除。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九、三十过大年,还年福。除夕日在房门口贴春联、“福”字。除夕吃团圆饭,守岁。还年福是农家辛苦一年获得丰产丰收,感谢天地、先祖的祭祀祈祷活动,家家都要摆上猪头、鸡、鱼、米倮、豆腐、茶、酒等祭品,集中到厅堂或祠堂,烧香点烛,感谢天地赐福、神灵保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除夕夜烧“年柴蔸”,俗话说:“不管有吃有吃,烧个大火一炙”,意为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全家围着火炉守岁,吃花生、糕点,吃鸡、吃年夜饭,主人向长辈和小孩发压岁钱,直到子夜才关门就寝。有的还特留年夜饭到正月初一食用,意为有吃有余。改革开放后,年节风俗逐步淡化。节日物资丰富,经济条件改善,县城或集镇居民到酒店餐馆包席“吃过年饭”的越来越多。
   正月初,家家张灯结彩,穿新衣服,以全新姿态相互拜年。俗有“初一爷(本族长辈)、初二婆(母家长辈)、初四之后拜姑娘(傍亲)”等拜年次序。初三为拜案日,一般不到亲友邻居家拜年。亲友拜年相互送礼、吃请;结婚嫁女多选择在春节前后举行婚礼。春节期间,各级党政机关多举行“茶话会”“团拜会”,邀请离退休干部或回乡探亲人员座谈联欢,单位报告工作,个人畅谈感受,展望美好前景。领导干部组织人员下乡向军烈属、劳模拜年,向五保户、困难户送去慰问金或礼品。
   元宵节为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至此,春节已经结束。出远门的要“发行”,在家的要忙备耕。元宵喜吃汤圆、米锞。俗云:“吃了元宵倮,各人寻生活”。各地均有“闹元宵”灯俗。是日,各种“龙灯”“船灯”只在就近的地方戏最后一场灯,将道具存放祖堂或家庙,叫“团灯”,结算戏灯所有收支账目,余额储存用于公益开支。各家各户傍晚到祖坟前点上用稻草扎成的“烟把”,叫“送灯”,并清鸡粪、熏尿桶、搞卫生。晚上到处灯火通明,连牛棚、猪圈、鸡舍都点上油灯或蜡烛。有“三十夜(除夕)的火,元宵夜的灯”之说。
   清明节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日。俗传清明前三日,后三日,加上清明共7天,山神不管事,人们多在这几天扫墓。带着锄头、土箕、香纸到祖坟清除杂草、清理水沟、焚烧香纸,并在坟台上压上一张纸钱,俗称“挂山”。“不望节、不望年,只望清明一张钱”,意为每年清明要祭扫坟墓。若有迁坟改葬的,一般都选择清明期间。机关学校多组织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祭扫烈士陵园(墓),敬献花圈,进行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封山育林之后,清明期间易发生山火,各级政府或护林组织都提前发出告示,禁止带火种上山,严禁野外焚烧香纸,故多以纸花代替香纸祭扫。清明期间还有出郊踏青野游之俗,学校多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丰富课堂外教学内容。
   立夏节即农历二卜四节气之“立夏”日。农家多在此日以米倮、豆腐、肉为主,有的用栽禾后容易捕捉的鳝鱼煮豆腐等丰盛菜肴饱食一顿,俗称“撑夏”,以示吃饱喝足强壮身体迎接夏季到来。 分龙日 即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农谚云:“分龙分得雨,高山种田也有水。”农民企盼风调雨顺、雨水充沛,故分龙之日,民间忌挑粪桶等不洁之物下地,认为不洁之物会得罪龙神,干旱少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菖节,为每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户户大门两旁插蕲艾、菖蒲,家家包粽子、吃包子、盐蛋,向主要亲戚送面条、粽子、蛋等菖节礼,有的还请菖节饭。圈养的家畜大清早放到野外吃露水草,称“放菁”。在房前屋后撒雄黄,以避邪毒。将艾叶放到枕边,去除晦气。家家吃大蒜头或用大蒜水洗手、洗脸,有“端午不吃蒜,要被鬼来钻”之谣。靠近修河或水库水面宽阔的地方,有时政府或群众团体还会组织龙舟竞赛活动。
   荷观节又称天贶节。相传宋时,农历六月初六有天书降,故名天贶节。此时,正是荷花盛开之时,梅雨季节已经过去。正好洗晒衣物、被褥存放保管。藏书者此日晒书。俗云:“六月六,晒衣服,不发霉,可防蛀”。此时早大豆等部分农作物已成熟,故是日民间普遍“吃新”,多以新米饭、新豆腐、时令菜肴加餐。有的特意把腊肉留到此日食用,认为可防治痱子,故有“六月六,吃腊肉”之说。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俗传七月初一祖先的亡灵回阳间,十五返阴间,故在此期间祭祀祖先。七月初一开始燃放鞭炮,接家祖回堂,每日上香,提前做好袱包、冥物,子孙后裔等逐个向祖先具袱,写上祖先考妣姓名和孝派具袱人姓名,七月十五日傍晚到祖堂(或厅堂)祖牌或神像前,置放祭品,宣读袱单,焚香问玟,然后将袱包及冥物堆放到门外场地焚烧,焚香、放鞭炮、撒酒食,以示饯行。也有的七月十四做月半,相传宋代末年人们正准备祭祀祖先神灵,突然元兵打过来了,就把祭祀时间提前了一天,以后一直延续下来。十五日清晨则点香烛燃鞭炮送祖宗回阴府。月半之日,忌进菜园摘茄子、辣椒,认为会扯破祖先晾晒的衣物。当年如有亲人逝世的,则在七月初一之后,十四之前,选择吉日请和尚或道士诵经荐袱,亲友邻居送来冥物、礼品表示对逝者的追念。
   中秋节农历八月是仲秋,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节或仲秋节,是全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八月十五或十六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夜,也称团圆节,故城乡均以月饼为节日礼品馈赠亲友。中秋又是收获的季节。节前,蒸谷做米爆、晒花生,给主要亲戚送中秋礼。中秋日举办酒饭家宴,欢庆节日,晚上于月下置酒,端上月饼等果品,在院子内用香烛拜月,然后合家围坐,分吃月饼。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逢双九,俗称“重九”,九为阳数又称“重阳”。民间有重九登高可免灾难说法,故多于此日外出登高。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提倡孝亲敬老。政府机关领导多于是日上门对离退休老人、敬老院老人、长寿老人走访慰问。
   冬至节大雪节气过后卜五日,为冬至。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是寒冷季节到来的标志。古代也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的开始,故有祭天、祭祖的习俗。民间多在此日进补增强体质。也有选择冬至修坟,俗传是日动土,可保安然无恙。
   新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节日、纪念日较多,城乡都很重视,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庆祝或纪念活动。
   1月1日为元旦节,机关单位多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3月8日为妇女节,县城机关、各级妇联组织都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3月12日为植树节,县城和乡镇机关团体、学校都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5月1日为劳动节,县乡各级工会组织每年都在此日前后评选劳动模范,表彰先进典型。5月4日为青年节,此日前后,机关、学校组织青年开展各种纪念活动。6月1日为儿童节,多以学校、幼儿园为单位,组织少先队员、少年儿童开展活动。7月1日为建党节。各级党组织表彰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并慰问老党员。8月1日为建军节,县委、县政府领导慰问县武装部和武警官兵,各地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9月10日为教师节,县乡领导到学校走访慰问,县教育局召开会议,表彰优秀教师,各校召开教师座谈会,当地媒体大力宣传尊师重教。10月1日为国庆节,机关单位张灯结彩举办建设成果展览、书画展览及各种文体活动欢度国庆。
   其他节日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交往增多,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的父亲节、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也逐渐流行。母亲节、父亲节期间子女致电父母,表示祝贺,或赠送礼品;情人节青年男女约会,赠送礼物,圣诞节模仿西方国家风俗也开始赠送礼物,互致问候。
   第四节 礼仪习俗 交际礼仪 修水人历来好客。熟人见面必先打招呼,互致问候。平常宾客来访,不论远近亲疏,都热情接待。俗云:“男人热情一支烟,女人贤惠茶当先”。客人落座后,男人递烟,女人则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菊花芝麻茶。待客饮茶礼仪甚多,诸如泡茶程序,敬茶姿势,送茶次序,以及接茶、饮茶、谢茶均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民俗礼节。讲究“浅茶满酒”,招待客人的茶不能太满,酒却要斟满。“上不见水,下不见底”表示泡茶“佐料”多,对客人更为诚敬。不能以凉茶(热天除外)、白开水待客。不能一只手递茶或接茶。客人要站起身双手接茶,离座时,要将茶杯放置桌上或茶盘里,说声“多谢茶”。送客送到大门口,握手话别或挥手致意,不能客人刚走就关门。做客要仪表端正,衣冠整洁,举止大方。忌谈不吉利的话,忌大声说话,忌穿短衣裤,赤着脚去接待客人。忌衣冠不整、礼貌不恭、随地吐痰。
   宾客来临,旧时有煮“汤碗”待客的习俗。汤碗以粉丝或面条为主,加蛋、豆腐、猪肉等。贵客临门,多以豆腐皮、烫蛋、猪肝、精肉、鸡腿等“打点”待客。一人一碗,主人在旁斟酒作陪,用筷挟肉相劝。留客吃饭,杀鸡宰鹅待客为更高礼节。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此俗逐步淡化。
   客家人坚持不忘祖宗方言,只要会说客家话,就会互相视为老乡、自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凡家庭内部祭祖活动,必须讲客家话,就连升学、当官、经商不论离家多久,回家也要改用客家话交流。客家人重义好客,喜欢走亲串门,特别是住在山里人家,只要有人上门,不论生熟,逢昼留餐、遇夜留宿,相沿成习。
   凡婚姻喜庆,请客赴宴,必须提前十多日送请帖。喜事当日,由本家长辈在大门口迎送客人。外婆家主要亲戚,或新姻亲客人及其他贵宾,还要燃放鞭炮迎接。酒筵开席之前,主家长辈代表先致欢迎词,宾主之间彬彬有礼,拱手作揖。分席安坐,客话连篇。不懂“客套”,就会有失礼面。做客送礼也有一套礼仪,收到请帖后,必须按时出席。赠送礼物(红包)也有各种称谓,既文明礼貌又不失自己身份。
   邻居相处,友爱互助,俗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屋下人”,一般都注重处理好邻里关系。凡是婚姻喜庆都互相致贺;遇到忧患灾难尽力帮助;邻里之间发生口角是非,给予劝解;出现丧事帮助料理。夏天围坐一起纳凉,冬季围着火炉聊天。以诚相处,以礼相待。交友忌不讲信用、说假话、待客忌假心假意。
   人生礼仪 生育孕妇怀孕期间,多吃鸡鸭和猪肚滋补身体,并有诸多禁忌。忌孕妇参与红白喜事,进人工艺加工作坊,忌跨秤杆和扁担,摘树上鲜果。当新生儿出生之时,产房门口即用扁担横放在门槛上,表示外人不得进入,有辟邪静养之意。新生儿诞生是人生一大喜事,首先祭祀祖宗,其次备鸡、蛋、糕点,到主要亲戚,尤其是产妇娘家“报喜”。客家人生小孩向娘家报喜,送公鸡表示生男孩,送母鸡表示生女孩。“三朝”日,用干艾叶煎水为婴儿洗澡,由伢婆(接生员)或本族福厚的女性长辈抱着婴儿,拿着米筛、圆镜、剪刀到厅堂祭祀天地和先祖,祈祷神灵保佑,易长成人,俗称“洗三朝”。并请主要亲戚吃“三朝”饭,向亲友、邻居分发红蛋,亲朋邻友多来贺喜。有的择“三朝”,或“满月”“百日”“周岁”之日举办筵席。各方亲友都来贺礼,外婆家礼品最丰盛,有衣帽、鞋、袜、抱裙、披风、絮片、童床、童车及鸡、蛋、米、面条等;旁亲则赠蛋、面条、衣物,或用红包送钱代礼品,在礼品中放上柏叶,取“长命百岁”之意。对主要亲戚或礼品较重的,主家以红蛋和鸡腿、猪肉、油豆腐打包“回篮”。旧时还有新生儿拜“逢生寄爷”的习俗。亲属外的男人凡是第一个进门见到新生儿的,即成为“寄爷”。主家煮鸡蛋精肉汤碗招待,并要求全部吃完。还用红纸包上一只瓷调羹给“寄爷”,意为“行时”,以后一直当亲戚往来,待之甚厚。现拜寄爷的风俗已经少见。但送“建生”的风俗仍然流行,新生儿出生之后,算命先生上门贺喜,送上写有依着“生辰八字”推算的“交运”前注意事项及祝贺之语的红纸帖,主家包礼相谢。
   婚嫁婚嫁礼仪程序极其复杂。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问名、传庚、纳彩、纳征、请期、迎娶逐渐演变为相亲、察门房、订婚、迎娶。改革开放后,即使自由恋爱,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程序上仍沿袭改革开放前四个程序,为居中协调男女方及双方家庭之间有关事宜,也大多不缺媒人。但男到女家结婚落户(入赘招亲),五服之外同姓结婚,丧偶老人再婚,不再受到传统观念和家族约束,只要通过政府登记,即可成为合法夫妻。与外县、外省、甚至境外人士结婚现象,逐渐增多,也改变着传统风俗。 婚礼,2000年前,女方办出嫁筵,男方办结婚筵。进入21世纪,城镇逐步出现男女方一次性在酒店同办婚宴,双方收礼,由男方买单。女方嫁妆馈赠也由衣箱、被褥、家具等改为一次性馈赠礼金,由新婚夫妇自由选择家用电器等高档用品,有的甚至以小车、住房相赠。结婚筵席请专业乐队主持,男女双方父母都出席婚礼,主婚人、证婚人致辞、亲友点歌。
   拜师人之师,有教师、艺师,历来受到人们尊敬。高考学生凡考上“一本”“二本”大学,家长设宴招待主科老师和致贺亲友,称为“谢师宴”。拜师学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旧俗诸匠中无师自通者,技术再精,同行不认,主家不请。学徒拜师,首先要请“拜师饭”。学徒期限一般二至三年。头年赚饭吃,第二年师傅付点零用钱,第三年分给微薄工资。出师须办“脱师酒”,脱师后有的还要帮师一年,报答师傅。师傅则分给适当“乡门”(从业范围)和赠送一套生产工具,让其独立从艺谋生。学艺期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给师傅送礼,平常要帮师傅做一些家务劳动。改革开放后,学徒学艺方式发生变革,除向师傅跟学外,还有专业培训,自学专业书籍等,但师徒双方同样是一种特殊关系。特别是高师授业的学徒,更能受到社会认可和尊敬。
   寿诞俗以农历计算,逢十为大寿。但60岁以下一般不做寿,只是逢生日杀鸡、吃蛋过生日。俗云:“三十不晓、四十不知、五十吃只鸡”,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逢60、70、80、90、100岁才“做寿”。做寿习惯,一般做虚(虚一岁)不做实。客家寿庆做出头不做齐头,即61、71、81、91岁才摆寿筵请客庆贺。寿庆礼品以女婿家最为丰厚,除祝寿礼金,还有面条、鸡、衣料、高级糕点等,旁亲则送红包为多,有的送寿联、寿匾。夫妇健在年龄相近的可同时做寿,称为“双寿”。拜寿仪式,先子孙后亲友逐个向老人祝寿。有的高寿者,子孙在门前扎好“柏树牌坊”张灯结彩。有的在电视台(站)点歌,以贺言字幕为老人祝寿。有的请剧团或电影队到屋场演戏或放电影祝寿,并答谢亲友。
   丧葬为“凶礼”之一。古有非常复杂的“服丧制度”。根据死者的年龄、性别、身份、死因不同,有着各种不同的祭奠方式。病人垂危之际,儿孙辈必须守在床前,称之为“送终”。死者亡故,男人称“正寝”、女人称“内寝”。丧家,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父母俱亡称“孤哀子”。70岁以上的人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或“白喜事”。丧葬一般有“送终”“净身”“报丧”“吊唁”“人殓…超度…送葬”等程序。一般丧家要停柩三日,子女孝眷披麻戴孝,请香花僧或道士诵经做道场,客家人凡办丧事一般都请香花僧念经做法事,举行“斋醮”活动,伴之以祭奠。有重服祭、孝子祭、客祭、路祭等。多在晚上,孝子或主要亲戚,写好祭文,举行祭奠活动,俗称“打祭”或称“忏灯”。修水东南部地区,旧泰乡、奉乡、安乡一带,有唱“夜歌”习俗。晚上由八仙,依照编好的“夜歌书”,从八乡歌头开始,七字一句,轮流吟唱,边唱边敲击乐器,一直唱到黎明前,丧家设酒宴相谢。出柩前请风水先生(地仙)选定墓穴地点与山向,选择吉日吉时落葬。在外死亡者忌冷尸进屋,人亡故忌称“死”,孝子忌言笑,凡生辰八字与死者相克者宜回避。出柩归山时,扬幡列队、鸣锣开道,吹打哀乐,沿途撒纸钱(引路钱),燃放鞭炮。有的请红白理事会鼓乐队为殡奠伴奏、哭灵、摸棺、送葬等。到达墓地,有的还做一出“归山醮”,然后,按择定时辰,由风水先生呼地、落葬。葬后三天内,每日傍晚孝子到墓地送“烟把”看坟。守孝之家,七七四十九天之内,日夜焚香点烛。并选定其中一个“七”日,由出嫁孝女或孝孙女操办,请香花僧或道士追悼亡魂,称为“应七”。丧家两年内不用红纸贴春联。第一个春节,丧家在厅堂设案,摆放“香亭”,内置死者灵位或照片,陈放三牲祭品及各种果品,扎好牌坊,焚香点烛,接受亲戚和邻友前来拜案,称为“拜新案”。主家设宴招待前来拜案的亲戚和来宾。
   农村仍行土葬。修水县西、北部地区兴打生圹。老人在生之前,选好墓地,做好坟墓。逝世后将棺木放进墓穴,封好墓口即可。东部地区如黄港、黄沙、上奉一带则选择山坎挖墓穴,将棺木推人墓穴,封口立碑,无封土堆,不占用土地。县城干部、职工、居民逝世后,多行火葬。1994年建立县殡仪馆和长青公墓陵园,制订一系列殡葬改革和管理制度。一般在殡仪馆举行向死者遗体告别仪式,死者亲属和生前好友参加。骨灰盒安葬到公墓区或到祖居故地。
   第五节 民间信仰 修水古有“吴头楚尾”之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吴楚文化相互融汇,又受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的影响,逐渐产生一种有别于佛教、道教形式的民间信仰。无论农历哪个节日,或红白喜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崇拜神灵偶像和祭祀的习俗。
   社坛 旧志载,每里一百户都设社坛,祭祀五土五谷神。逢春、秋“社”日,由社长率众登坛献祭。祭祀完后,举行会饮、演出等活动。社以上还设有厉坛,管辖几个社。州城内设社稷坛、厉坛,乡设乡厉坛。新社会这种祭社形式已经绝迹。但不论行政区划如何变革,在民间祭祀活动中或“七月半”烧祖宗袱仍称某乡某都某社居住。人死做“道场”时,还沿袭“通社”习俗。每个社坛都建有神庙,有的与社坛同处,供奉社主神像。
   神龛 农村老民居大多厅堂后横梁写有“紫微镇照”四个大字。厅堂正中多设有神龛,挂有竖写的“天地君亲师位”(民国后改“天地国亲师位”)神榜,标明“尊敬五大、祀奉万神”。两旁配有姓氏含义的对联,设有神台。神台之上,祀奉姓氏祖牌和崇拜的偶像、家神。祖牌上雕刻“某某堂上某氏历代先远宗祖考妣神主位”字样,两旁按“左昭右穆”载有历代世系名讳。进门看到厅堂祖牌便知户主属于何姓何地人氏及先祖名字。祖牌须由道士做法“点光”。如有人逝世,做道场时由道士在祖牌上添加其名字,称为“上堂”,其中还要举行“点主”仪式,赋予祖牌灵性。也有的直接祭祀近代逝者遗像。每天早晚向神台和天神、土地神上香。早上用餐时,首先盛好一碗新鲜米饭,双手举过头部恭恭敬敬地向神灵默祷。有的出远门求财、升学或遇凶吉事,或在神台前作揖,“打玟”问卜,或双手合掌祷告。祈求出门大吉、凡事顺心、耕种丰收、消灾避祸。此俗在不少老年人中常有表现。
   此外,修水还流传一些与神灵有关的活动,如生孩子送“建生”、结婚合“八字”、算命写“流年”等,孩子“关煞”重,则“打关上锁”,有病则“关神打轿”“扶乩问卦”,以除病邪,消灾祈福;正月请菩萨出巡,初一、十五到庙里烧香,求神降茶,许愿还福。大门口挂镜或挂“吞口”画像,以避邪妖等。婚丧大事,构房建屋,择良辰吉日;死人做道场,超度亡魂;地方有灾难事故“打太平醮”等。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此类习俗逐步减少,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宗祠 宗祠是姓氏家族祭祖、修谱、家教和议事的场所,也是供族人读书、商务、聚会的公馆。旧时有祠堂房产田租收入维持祠内开支,各姓都比较重视。全县有90多个姓氏建有200多座祠堂,还有各分支的祖堂。分布于各姓氏聚居地。其中,县城有各姓祠堂120多座。20世纪50年代以后,祠堂作为公产征用,办学校、做粮库、驻机关或分给贫困户居住。后随着公益事业发展,新建公房增多,多数祠堂闲置,有的因年久失修倒塌。80年代以来,民俗文化恢复,修谱之风盛行,多数家族自90年代开始相继续修家谱,许多祠堂又自发捐资得到维修或恢复,有的建筑规模超前,成为家族成员联络感情的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