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9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
分类号: K890
页数: 4
摘要: 第一章 宗教 晋以前,修水即有佛、道教活动。晋代道教大盛;唐宋佛教大盛,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发祥于修水黄龙寺。清末始有基督教传人。千余年,宗教教派或有兴替,传教场所亦多兴废。第一节佛教 佛教僧众 修水佛教,主要以临济宗支派黄龙宗为主,遍布各个寺院。修水佛教徒中,出家僧尼住寺,实行斋戒,定时进行念经、持咒、礼拜三宝等佛事,并以供佛、说法、斋僧等仪式,举行各种法会。香花僧不出家,不斋戒,以“度牒”方式取得佛徒资格,在民间举行对亡者诵经超度活动。2003年1月9日,释法照当选政协修水县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2003年1月17日,兜率禅寺大雄宝殿和禅堂举行奠基仪式。
关键词: 宗教;佛教

内容

第一章 宗教 晋以前,修水即有佛、道教活动。晋代道教大盛;唐宋佛教大盛,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发祥于修水黄龙寺。清末始有基督教传人。千余年,宗教教派或有兴替,传教场所亦多兴废。
   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全县佛教、道教、基督教活动逐步朝着正常轨道发展。
   第一节佛教 佛教僧众 修水佛教,主要以临济宗支派黄龙宗为主,遍布各个寺院。随着各佛教宗派的交流传播,又与曹洞宗、云门宗等宗派互相融合,形成现代的多元组合的佛教禅宗宗派。
   修水佛教徒中,出家僧尼住寺,实行斋戒,定时进行念经、持咒、礼拜三宝等佛事,并以供佛、说法、斋僧等仪式,举行各种法会。香花僧不出家,不斋戒,以“度牒”方式取得佛徒资格,在民间举行对亡者诵经超度活动。皈依佛门居士则在家念经礼佛,定期到寺庙供养师父、受课诵经。2008年全县有备案僧尼40余人、登记发证香花僧223人;皈依三宝佛门弟子(居士)l千余人。
   重点寺院 1997 - 2008年,依法登记发证佛教活动场所14处,即义宁镇云岩寺、鸡鸣山寺,渣津镇兜率禅寺,黄龙乡黄龙禅寺,四都镇清水岩寺,新湾乡金莲寺、古佛寺,全丰镇宝山寺,竹坪乡仙姑寺,马坳镇传灯寺,上杭乡月阳寺、澄心寺,太阳升镇超觉寺、观音寺等。
   黄龙禅寺为千年古刹,系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发祥地,江西四大名寺之一。位于修水县西部黄龙乡黄龙村,坐落黄龙山东麓。唐乾宁二年(895)诲机大师在此开堂说法,聚徒行化。天祐元年(904)敕赐“黄龙得道超慧大德祖师”,后以“超慧”著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敕赐黄龙寺为“黄龙崇恩禅院”。宋治平二年(1065),慧南入主黄龙寺,以“三关”说教,开创黄龙一宗,至门下受法且广其传者34人,冉传弟子则“横被天下”。后由黄龙宗九世明庵荣西传至日本,首创日本禅宗。至今日本守黄龙法道者有15个支派,信徒遍布全国。清代康熙年间,黄龙第48代高僧冰鉴入主黄龙,创佛印、教海、南禅三院,至门下受法者“多至五百众”。
   宋代朝廷宰相、著名居十张商英撰有《黄龙崇恩禅院记》,寺院古迹、墓塔众多,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恢复香火,有僧尼住寺,全国各地常有名僧和宗教人士、专家学者拜谒黄龙祖庭,探究黄龙宗文化,朝觐观光者日众。2007年经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寺院。
   兜率禅寺位于渣津镇长潭村境内,坐落龙安山东麓,距渣津集镇3千米。于隋开皇末(589)始建,原称龙峰山兜率院。宋代为黄龙宗重要弘法道场,有黄龙宗三世从悦于是寺说法,创立“兜率三关”,宗风远振,受法弟子有时任江西转运使后为朝廷宰相张商英等,为宋代修水六大禅院之一。元代有日本高僧龙山德见住持17年。清康熙年间蛤庵禅师中兴祖庭,受到朝廷恩赐,时称“龙安报国堂”。民国有鼎新禅师住持兜率,传承香火。寺院附近古迹墓塔众多。2002年4月洞云宗传人、武宁弥陀寺传开和尚传法弟子释法照住持该寺,募集巨资重建兜率禅寺,至2008年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形成规模宏伟、设施齐全、古朴庄严的佛寺建筑群。2007年3月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和谐平安宗教场所;同年9月经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寺院。其寺院建筑按照规划仍在建设中。
   云岩禅寺位于县城南崖挂榜山,坐南朝北,面对修河,是修城重点景区之一。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禅宗高僧昙晟结茅于常洲亥市(今城北东门),时称“寿圣院”,后更名云岩禅寺。唐光化二年(899)黄龙超慧继复昙晟事产,遂成一大丛林。宋代为修水六大禅院之一。黄庭坚撰有《云岩禅院记》称:“分宁县中,惟云岩院供十方僧”。僧侣往来交流亦盛。明嘉靖年间,州同知林春泽题额“修江第一禅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曹洞宗34世元洁净茔主持云岩,宗风远振江南各地,沿元洁之传,曹洞宗一直维系云岩。1959年原云岩寺被毁,1992年旅台修水籍郭吕尚菊居士在台湾同乡中募集人民币25万元,自己捐资50万元,经县政府批准迁址城南挂榜山,于1993年2月重建云岩寺。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于1994年11月23日举行开光典礼。为全县重点寺院之一,并为修水县佛教协会办公场所。
   主要佛事和佛教文化活动 1988年6月,日本驹泽大学助理教授永井政之来县考察黄龙寺。
   1988年12月27日,《江西佛教史》编著者韩溥专程到黄龙寺调查,肯定黄龙寺乃黄龙宗之祖庭,为编写《江西佛教史》丰富了黄龙宗派的内容。
   1993年,旅台修水籍郭吕尚菊居士捐集70多万元重建云岩禅寺,同时捐资18万元重建山口黄石陂观音寺,两寺均于1994年11月23日举行开光典礼。
   1994年9月,日本丸山夫妇来县考察黄龙寺宗教文化。
   1997年10月1日,日本真宗大谷派秉性寺关东别院千叶贤胤一行3人到渣津兜率禅寺拜谒兜率祖师墓塔,寻访元代日僧龙山德见在修水弘法20年的行迹。2000年秋,千叶贤胤等再次专访。
   1998年10月27日,兜率禅寺在释本仙尼师主持下,重塑观音佛像,举行开光典礼。
   1998 - 2003年,云岩禅寺重塑西方三圣,重修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佛堂等建筑。
   1999年8月31日-9月1日,日本正眼期大学教授长谷川昌弘,助手天野明美、松原映来县考察黄龙寺。
   2002年3月12日,释法照领法化、印光、印慈等考察兜率禅寺,决定重建兜率禅寺并制汀建设规划。同年4月14日释法照正式住持该寺,启动重建兜率禅寺。
   2002年9月- 2003年,兜率禅寺释法照相继印赠《圆觉经直解》2600册和《大悲心陀罗尼经》等。 2003年1月9日,释法照当选政协修水县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2003年1月17日,兜率禅寺大雄宝殿和禅堂举行奠基仪式。
   2003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八),云岩禅寺举行放生法会,佛教信徒百余人参加。
   2004年9月3日,兜率禅寺组织居士首次恭迎释迦牟尼等三尊佛像和十八罗汉像进寺。
   2008年5月12日,兜率禅寺举行万花献佛祈福法会。
   第二节道教 道教信徒 修水道教,一种是以蓄发修行履行“冠巾”仪式的全真教,由湖北传人,主要传布于港口、布甲、溪口一带,执行早晚功课,从事抽签卜卦、阴阳五行等活动;一种是在家修行、履行传授仪式的正一教,主要由职业道士设立坛堂,上门为信主进行祈禳消灾、超度亡灵等斋醮活动。道场因地区不同、名称不一,全县有浮云、佑圣、仪翔、丹霞等12个教派,故有“五里不同道”的说法。2008年,全县有备案全真派道士、道姑20余人,正一派道士260余人。
   主要宫观 2008年全县依法登记发证道教场所8处,即港口镇瑞庆官,义宁镇普济道院,何市镇大坂尖白云观、丹霞观,马坳镇雷峰古殿,全丰镇天灯观,上杭乡万寿宫,庙岭乡万寿宫。
   丹霞观位于何市镇火石村,原名吴仙里。相传晋西安县令吴猛曾于此炼丹,丹霞观即其故宅。宋绍兴11年(1140)道士高执中、游思补始住是观。累传至景定五年(1264),有道士栖云黄公住观,道法大盛。传至元大德十一年(1307),有明斋郑公住观,“聚财营缮,经十九年,心不遐转”,扩大了丹霞派道教。以后,丹霞观屡有兴废。当地祝姓把丹霞观视为迁宁始祖景明公扶持的道观,一直加以保护。1993年又捐资进行修葺,重塑观音、吴猛、许真君等神像,成为旅游朝觐观光景点之一。南宋国史编修祝彬撰有《丹霞观记》。当代省文史专家学者,美国籍宗教研究专家,曾到该观考察。省电视台记者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实地采访。清同治版《逍遥山万寿宫志》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章文焕在《万寿官》一书中记载有丹霞观历史。
   瑞庆宫位于港口镇洞下村香炉山海拔799米顶峰处,为九宫山全真教道派分设于香炉山重要道场。明嘉靖十年(1531),全真教由湖北九宫山传人修水港口,在香炉山顶峰修建祖师石殿,供奉九官山祖师张道清和第三代法嗣郑元简塑像。石殿依山形而建,分上下二殿。清同治十二年(1873),再次扩建上下二殿。光绪三年(1877),修建64级石阶与上下殿连接,成为瑞庆宫主体。后几度兴废。2001年,修水神威矿冶有限公司捐资1500万元重建,占地2万余平方米,历时3年。建有祖师殿、巡山殿、三清殿、慈航殿、樊仙阁、香客楼、钟鼓楼及山门、画廊等建筑物。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继禹题写“瑞庆官”匾额。
   万寿宫万寿宫是祀奉晋代许真君、吴猛、谌母和观音为主的道教活动场所,又是民间集民俗信仰、文化娱乐、商贸经济、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2005年10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章文焕来修水考察万寿宫文化时,称修水万寿宫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全县保存或恢复的万寿宫有33座,规模较大且保存比较完整,常年有香火的有渣津、全丰、路口、石坳、大桥、赤江、上杭、溪口、港口、潭溪、白桥等地万寿宫。
   渣津万寿宫位于渣津镇老街(古艾中路),坐北面市,最早称灵剑仙宫,始建时间无考。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占地1800余平方米。1951年后,渣津区中心完小在此办学40多年。1998年学校搬迁,地方民众自发捐款,恢复原有戏台、酒楼和观音堂、谌母堂,宫内香火旺盛。
   第三节基督教 基督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传人修水。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三自”(自治、自养、自传)政策,基督教在修水继续传布。“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活动停止。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
   教徒和信教群众 1986年全县有教徒和信教群众240余人;2007年信教群众5800余人,正式接受“洗礼”教徒4400余人。
   基督教堂(点) 1949年前,教堂有县城华光巷耶稣堂、福临安息日会教堂、三都耶稣堂、山口天主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活动统一到福临安息日会教堂(县城黄土岭)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
   1987年后,逐渐恢复和新建基督教堂点,主要分布于县城、太阳升、四都、山口、港口、溪口、庙岭、征村、黄坳、布甲、新湾、黄沙、西港、杭口、渣津、上衫、竹坪、古市、路口、上杭。至2008年,全县有登记发证基督教堂(点)32处。
   2008年,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捐资300多万元,在县城横坑新建耶稣教堂,占地4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
   基督教活动 基督教主要活动有洗礼、圣餐、礼拜等。洗礼表示受礼者与耶稣同死、同葬、同复活,成为新人,是入教者必须领受的第一件圣事,受洗后才算是正式信徒。圣餐一般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礼拜是教会的主要活动,一般在每个星期日举行,包括祈祷、诵经、唱诗、讲道等内容,因耶稣在星期日复活,故星期日又称“主日”。
   第四节宗教组织和事务管理 宗教组织 佛教协会2001年3月28日,修水县佛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在县城南山宾馆召开。会议制定和通过《修水县佛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修水县佛教协会理事会成员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云岩寺住持释法林当选为会长。2005年12月26日,修水县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会在兜率寺召开,参加代表90余名。会议报告上届协会工作,通过新修改的《修水县佛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牛由14人组成的县佛教协会理事会成员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会议决定佛教协会理事会办公地址设云岩禅寺。
   道教协会2007年12月,成立修水县道教协会,全真派道长、瑞庆宫当家丁正宜当选首任会长,办公地址设县城财神庙。
   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 1993年4月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3年8月第四次代表会召开,选举“三自”爱国委员会成员,肖新民当选为主任。1995年6月成立修水县基督教协会,通过《修水县基督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协会理事会,涂为栋当选会长。
   宗教事务管理 宗教事务管理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7年后,县政府退回宗教房产2处,即基督教县城教堂(黄土岭)200余平方米,道教县城财神庙1080平方米。此后,全县宗教活动逐步向有组织、有场所、依仪轨方向发展。
   1989年,设立县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2004年1 1月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局),依照国务院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和《宗教事务条例》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行政管理。
   1989 - 2008年,先后登记宗教场所54处,其中佛教14处,道教8处,基督教32处。由宗教团体认定,办理僧尼40余人、香花僧223人、正一派散居道士260余人、全真派道士道姑20余人、受洗礼基督教徒4400余人的备案。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场所35处,处理非法宗教活动人员22人。
   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鼓励爱国宗教人士参政议政,1981年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始,设立政协委员民族宗教界别,1986 - 2008年,有8名少数民族人士、9名宗教界人士任县政协委员或常委。
   第二章 民俗 修水自古就有敬天法祖、崇文重义、勤劳俭朴、热心公益的传统风尚。流风所及,积久成俗,且又与时俱进,维系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境内有客家人居住,客家风俗与本地风俗逐渐融合,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随之更新,旧的习俗多有淘汰,顺应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