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居民收入与支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8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居民收入与支出
分类号: C913.3
页数: 6
摘要: 卷三十三 人民生活 第一早 居民收入与支出 1986年以来,修水经济快速发展,加之外出务工收人大幅增长,人民生活迅速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分别比1985年增长7.6倍和13.3倍。但由于基数较低,且发展不平衡,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解决温饱,但离小康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也有拉大趋势。根据国家统汁局修水农村调查队对修水70户农民家庭记账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波浪形增长,增幅较大的1989年为21.99%、1994年为35. 10%、1997年为29. 78%、2004年为18.42%。衡量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恩格尔系数,修水农村1986年为66. 34、1995年为62. 10、2002年为42. 47。衡量消费质量的主要指标消费支出位次,修水农村1986年为吃、穿、用、住,1996年为吃、住、穿
关键词: 居民收入;居民支出

内容

卷三十三 人民生活 第一早 居民收入与支出 1986年以来,修水经济快速发展,加之外出务工收人大幅增长,人民生活迅速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分别比1985年增长7.6倍和13.3倍。但由于基数较低,且发展不平衡,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解决温饱,但离小康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也有拉大趋势。
   第一节居民收入 农民收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连年增产,农民逐年增收。1986年全县农村经济收入为175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元。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4.8元,比1986年净增262.8元,增长l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 73元,占2.24%,来自家庭经营469. 57元,占89. 48%,其他非生产性收入43. 50元,占8.29%。
   1991年后,实施农业系列开发,发展“三高”农业,开发特色农业,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199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47元,比1990年增加1222.2元,增长2.33倍。
   1998年因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加之国际农产品市场疲软,各乡镇大量调减经济作物面积,农业生产发展受阻,生产投资却增加,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这一时期,虽然农村劳务输出不断扩大,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连续三年增幅回落或负增长。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比上年1747元下降403元,降幅达23%。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63元,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75元,基本处于徘徊状态,增幅很小。
   2001年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效益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明显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上升。2005年比2004年增长8.6%;2006年比2005年增长2. 56%;2007年比2006年增长9.6%;2008年比2007年增长8.57%。
   根据国家统汁局修水农村调查队对修水70户农民家庭记账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波浪形增长,增幅较大的1989年为21.99%、1994年为35. 10%、1997年为29. 78%、2004年为18.42%。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9元,达到历史新高,比1986年增长8.2倍。
   职工收入 1986年,全县国有单位共有职工18238人,人均工资1019元。其中国有企业职工9738人,人均工资967元,国家机关和事业职工8500人,人均工资1079元。国有企业职工人均工资低于国有单位平均数的5%,机关、事业单位高于平均数的10%。城镇集体职工5502人,人均工资781元。国有单位高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工资238元。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逐步调整增加国有单位职工工资,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红利。1990年,全县国有单位职工20379人,人均工资1510元,比1986年增加491元,增幅48. 2%。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均工资1650元,高出平均数9%;国家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工资1544元,高出平均数2%;国有企业职丁人均工资1441元,低于平均数4. 6%。2000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19744人,人均工资6002元,相比1986年与1990年分别增加4983元、4492元,增幅为489%、297%。其中国家机关3681人,人均工资7383元,高出平均数23%;事业单位8529人,人均工资6227元,高出平均数3.7%;国有企业7534人,人均工资5073元,低于平均数16%,国家机关与国有企业职工人均工资差距比1990年扩大18.6个百分点。2000年后,国有企业用工有了更大灵活性,除正式 作人员外,还使用部分农民工和其他从业人员。2002年,全县国有单位从业人数17844人,其中在岗职工15768人,其他从业人员2076人,在岗职工人均工资8951元,其他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5897元。相比2000年,在岗职工工资增加2949元,增幅41%。在岗职工与其他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差距为34%。2008年,国有单位从业人数21351人,其中在岗职工16591人,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1965元,其他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10109元,相比2002年分别增加3014元、4212元,增幅为33.7%、71. 4%。在岗职工与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差距比2002年缩小19个百分点。企业、事业和机关之间的工资差距逐步缩小,企业职工人均工资11637元,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工资11249元,机关单位职工人均工资13373元,企业与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基本持平,企业与机关的工资差距比2000年缩小19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不断改革城镇集体单位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由单位自主决定用J方式和职工劳动报酬。1990年,城镇集体单位职工5654人,人均工资1176元,比1986年增加365元,增幅46. 7%;与国有单位职工工资差距334元,差幅22%。2000年,城镇集体单位职工1671人,人均工资5272元,相比1986年与1990年分别增加4491元、4096元,增幅为575%、348%。与国有单位工资差距730元,差幅12%,相比1986年差距缩小10个百分点。2000年后,集体企业大多数改制注销,有的转变为股份合作或私人经营,城镇集体单位用工人数大幅下降,但职工的工资报酬增长幅度较大。2002年,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377人,其中在岗267人,在岗职工人均工资8256元,相比2000年增加2984元,增幅56.6%。2008年,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11人,人均工资14399元,相比2002年增加6143元,增幅74.5%。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工资反超国有单位职工工资16.9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股份合作和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02年起,国家加强对股份合作和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在提供就业岗位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调查统计。是年全县其他单位从业人数992人,人均劳动报酬6492元。2008年,从业人数增加到61 19人,人均劳动报酬11261元,相比2002年增加4769元,增幅73.4%。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8年70户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抽样调查)=]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86-2001年城镇单位职工收入情况)=] [=此处为表格(2002-2008年城镇单位职工收入情况)=] 第二节居民消费 随着家庭收入增长,消费水平相应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衡量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修水农村1986年为66. 34、1995年为62. 10、2002年为42. 47。衡量社会购买力的主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县1986年为10843万元、1996年为43681万元、2008年为148279万元。衡量消费质量的主要指标消费支出位次,修水农村1986年为吃、穿、用、住,1996年为吃、住、穿、行,2008年为吃、住、行、穿及文化生活。
   1986年对农村70户农民调查,农民人均年总收入423.2元,人均支出396. 84元,支出中,生活费用269. 02元,占支出总数的67. 8%;经营费用102. 35元,占25. 79%;缴纳税款7.63元,占1.92%;上交集体8. 04元,占2.00-10,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5.02元,占1.26%。非生产性支出4.78元,占1.2%。同年对城镇12户57人调查,家庭年总收人为38188元,人均669. 96元;年总支出为32766元,人均574. 84元。总支f{J中,食品占61. 1%,衣着占14. 4%,住房占1.2%,燃料占6.2%,礼仪占10. 6%,其他支出占6. 5%。此后,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1996年,国家统计局修水调查队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至1154.1元,10年问年均增加87.4元,增长31%。至2008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056元,是1986年的76.4倍、1996年的1.78倍。
   物质生活消费 1986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0.2元,其中物质生活消费268.6元,占 95. 9%。物质生活消费中,衣、食、住支出分别为23.8元、185.9元、20元,分别占物质生活消费的8.9%、69. 2%和7.4%。食品消费是生活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1996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至1154.1元,较1986年增加873.9元。当年物质生活消费人均960元,占整个生活消费的83. 2%。物质生活消费中,衣、食、住、行分别占6. 9%、73. 8%、14.5、3.4%。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9元,其中物质生活消费占90. 2%。物质生活消费中,衣、食、住、行分别占4.4%、49. 5%、14. 7%、8.1%。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住房用具及交通消费所占比重有较大增长。
   1986 - 2008年,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由解决温饱向高品质生活发展。物质生活服务社会化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始,城乡居民衣着方式由量体裁衣请裁缝师傅做衣向购买成衣转变;面料质量、成衣款式逐渐向多样化、高档化转变,黑、白、青、蓝等单颜色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改观。城乡居民饮食也由吃饱向吃好转变,主食消费量逐年下降,副食品消费不断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年粮食消费量由1986年300千克降至2008年236千克,而肉、禽、蛋、鱼、奶类消费量成倍增长。居民早餐、宴席多由饮食店提供服务。城乡居民住房,由安居向舒适发展。1986年以前,城镇居民大多居住于单位分配或房管部门出租的公房,县城人均住房面积7平方米。1992年后,随着房改、商品房开发、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县城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商品房价格由1992年每平方米400 - 500元涨至1000余元。居民普遍装修住房,少则3-5万元,多至10 - 20万元。农村居民住房在20世纪80年代,大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1985年农村人均用房18. 63平方米。进入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后,随着经济收入增加,农村掀起建房热潮,在政府引导下,农村居民逐步选择在集镇建房。建房质量大为提高,砖混结构逐步取代土木、砖木结构。1996年,农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21. 68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人均0. 31平方米,占1.43%。至2007年,农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28. 33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人均22平方米,占80%。城乡居民的日常用品,由一般日用消费向美化个人、装饰环境,由低档次数量型向高档次质量型方向发展。1986年,农村每百户拥有黑白电视机51台、洗衣机10台、自行车80辆、电风扇86台。至2008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00台、洗衣机54台、电风扇150台、电冰箱34台、摩托车5l辆、固定电话机70部、手机127部。1986年,全县人均生活用电14.5千瓦时,2008年增至177千瓦时。随着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通信和出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信方面,传统的书信、电报逐渐淡出,代之以固定电话和手机,进入2l世纪网络通信基本普及城乡。出行方面,短途以摩托车为主,出租车、公交车在县城是基本代步工具。私人小汽车在私企业主和工薪人员中逐渐成为生活消费大宗商品。至2008年,全县居民拥有摩托车11万余辆,家庭小汽车5万余辆,办理小车驾驶执照6万多本,全县保留固定电话用户62600户,移动电话中中国移动用户21.7653万户,联通用户5.5万余户,互联网中,中国电信用户10899户,联通用户3000余户。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8年部分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物质生活消费支出)=]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8年部分年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 [=此处为表格(1986—2008年部分年份农村住户主要商品拥有量)=] 文化服务消费 1986年,全县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总支出791.3万元,人均12元,其中,城镇居民占总支出3 1.5%,农村居民占68. 5%。其后,城乡居民文化服务性消费有较大增长,1996年人均161元,是1986年的13. 42倍;2006年人均369元,是1996年的2.29倍。
   居民文化服务性消费有很强的时代特点。20世纪80年代,城区只有国营性质的影剧院、图书馆、灯光球场、歌舞厅等,读书、看电影是主要文化消费形式;进入90年代,有民营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舞厅、录像厅、桌球室等,文化消费渐趋多样;2000年后,出现网吧、电玩、足浴、按摩、旅游等,文化服务业相对繁荣,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农村文化活动,2000年前相对单调,2000年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渐趋丰富。电视、网络、图书、健身是主要文化服务消费支出。
   县新华书店1986年发行收入100万余元,1996年1016万元,2001年1616万元,2006年1751万元。
   第三节 居民储蓄 198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09万元。1990年增至7755万元,较1986年,净增4446万元,增幅134. 4%。199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223万元,较1990年净增27468万元,增长3.54倍,人均储蓄存款478元。其后10年,居民储蓄增长较快,200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9083万元,比1995年增长4.37倍,10年净增153860万元。2006年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K,.200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1225万元,比2005年净增142142万元,增长75. 17%。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8年部分年份储蓄存款余额)=] 第二章 小康指标与实现值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3套小康标准,即《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修水先后于1995年、2002年进行过两次农村小康牛活指标测评。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