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8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97
页数: 7
摘要: 第六章 卫生防疫 1986年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面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得到有效管理,计划免疫项目不断增多,接种率持续上升,一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其他突发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均在国家控制指标内。脊髓灰质炎、白喉分别连续17年、14年无病例发生,麻疹连续23年无死亡病例发生。检测各类食品527件,合格375件,合格率71.15%。全年食品卫生检验563件,合格410件,合格率72. 82%;生活饮用水158件,合格136件,合格率86. 08%;消毒效果监测样品1435件,合格982件,合格率68. 43%。做出卫生行政处罚154起,罚款53528元。
关键词: 传染病 防疫

内容

第六章 卫生防疫 1986年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面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得到有效管理,计划免疫项目不断增多,接种率持续上升,一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其他突发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均在国家控制指标内。脊髓灰质炎、白喉分别连续17年、14年无病例发生,麻疹连续23年无死亡病例发生。
   第一节 公共卫生监督 食品卫生 1986年以来,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核发《食品卫生营业许可证》《冷饮卫生许可证》等;对从事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个人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五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或渗出性皮肤病)的对象及时调离食品业工作岗位;对全县城乡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1997年6月,对《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对6570名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体检,检出并调离“五病”人员103人,捣毁食品生产地下窝点6个,没收销毁不洁食品2600千克,罚款5400元。检测各类食品527件,合格375件,合格率71.15%。
   2004年5月,成立县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年食品卫生检验563件,合格410件,合格率72. 82%;生活饮用水158件,合格136件,合格率86. 08%;消毒效果监测样品1435件,合格982件,合格率68. 43%。2005年,全年完成食品卫生样品检验468件,合格360件,食品合格率76. 92%;生活饮用水66件,合格66件,合格率1000-/0;消毒监测样品4615件,合格3554件,合格率为77%;全年换发卫生许可证960个,从业人员健康检查2068人,查出“五病”人员109人,全部调离食品行业的岗位。
   2007年“五一”期间,对农村消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经营86家,取缔27家,行政处罚10家,整改26家,对23家整改后符合条件的发给卫生许可证。2008年,发放食品卫生营业许可证1499个,对4872名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查出“五病”人员221名并调离食品行业岗位。监测食品卫生700件,生活饮用水205件。做出卫生行政处罚154起,罚款53528元。
   公共场所卫生 1988年,聘用第一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之后,对县、乡所在地集镇的旅店、理发店、电影院、录像厅、舞厅、商场、书店、医院候诊室、车站候车室进行卫生监督。1990 - 1993年,先后两次对公共场所从业350余人进行体检,体检率93. 50-/0、97.7%;分别换发卫生许可证96个、104个,发证率分别达91. 40-/0、80%;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100%。2002年,制订《关于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整顿行为的方案》。2004年,全年换发卫生许可证1349个,其中公共场所164个。对县城2688名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其中公共从业人员82人。2007年,对县城美容美发店、洗涤场所进行卫生监督,发放卫生许可证68个,体检200人。2008年,监测公共场所用品18件,医疗机构消毒效果4002件。
   劳动卫生 1986 - 1987年,对全县有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厂矿企业全面摸底调查,为全县26个有职业危害因素的厂矿企业建立工业卫生档案,建档率1000-/0。调查表明,修水主要职业危害为粉尘、铝、汞、放射线、噪声、振动等。1989年,对全县企业粉尘、噪声、放射线开展测定,监测率分别为85. 10-10、91.1%、78. 8%。1994年,对上衫金矿124名有明确职业史的工人进行X胸片检查,确诊矽肺55例,占受检人数的44. 35%,同时对该矿生产环境进行粉尘浓度测定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析,经检测二者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此后配合上级专业机构扩大监测面,至2007年,分5批次共查出上衫金矿井下作业的矽肺病489例,死亡137人。2007年,对香炉山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共采集粉尘、空气322件,合格280件,合格率86. 96%;噪音监测29件,合格28件,合格率为96. 55%。
   学校卫生 1988年,确定县二中、一小为学校卫生常年监督点,对学生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并对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及常见病进行资料统计。1989年,全县中小学生体检11547人,其中视力下降8. 74%,沙眼4. 58%,龋齿19. 64%,头虱6.40%;营养不良重度0. 27%,中度4%,轻度23. 66%。1996年,全县学校建立健康档案,完成43108名学生的体格检查。从此,全县中小学生每年一次健康体检纳入学校卫生日常工作。1998年,对县城中小学生进行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普查,受检率98%,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965人,阳性率10. 380-/0。2000年5月中旬,开展对乡镇中小、中心完小及县城10所学校的周边环境整治。9月又组织对全县中学、中心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学、食品、饮用水、寝室环境等卫生及卫生行政管理进行全面的执法检查。2007年,于5月、7月、9月对各乡镇中小学、县直学校进行全面检查。共责令83所学校中的76个食堂进行整改,下发整改文书90多份,销毁过期变质食品1000余千克,395名从业人员参加健康检查。
   第二节传染病防控 发病病种状况 修水县传染病总体趋势是发病率逐渐降低,传统病种逐渐减少,新病种不断出现,性传播疾病复燃。
   1991年,国家对传染病进行法定报告制度,性传播疾病实行单列报告。1995年始,新生儿破伤风纳入乙类管理。1996年始,肺结核纳入乙类管理。2003年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纳入乙类管理。2004年始,将丙类传染病纳入法定报告。2008年始,手足口病纳入丙类管理。1991 - 2008年,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38种,修水县报告病种29种,年均发病率为223. 99/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有艾滋病、肝炎、麻疹、狂犬病、乙脑、菌痢、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淋病、梅毒、钩体病、猩红热、百日咳、血吸虫病共1287例;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共546例。
   疫情报告与重点疾病监测 2004年,改逐级上报疫情为网络直报疫情,县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为全县疫情报告管理单位,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为疫情报告单位,全县有疫情报告单位39个,每个疫情报告单位设疫情报告员1名,配备专用计算机l台。
   20世纪70年代以前,疟疾流行猖獗,危害严重,全县集中力量进行防治。进入80年代,发病骤减,防疟重点转入发热病人血检,查找传染源并进行根治。1982 - 1991年,累计血检24827人,阳性125人,平均阳性率为0.5%。
   1978年起,县人民医院每年5 -10月开设肠道门诊,之后各区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相继设立肠道门诊,配合县防疫站腹泻病人病原检索2000余例。同时在修河不同水域进行水源检索2500余件。历年检索均未发现霍乱弧菌。
   1992年起,全县实行AFP病例零病例报告制度,并相继在县直医疗单位和区(中心)卫生院设立哨点。1995 - 2000年共报告AFP病例17例,采便送检11例,结果均为阳性。
   预防接种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1980年始,按规定免疫程序对7周岁以下儿童全面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使儿童获得对肺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即“接种四苗、预防六病。”199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接种纳人计划免疫范围,但实行有偿服务。2003年4月- 2008年3月修水列入国家与全球疫苗联盟儿童疫苗基金合作项目县,为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008年,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在原5种疫苗防7病的基础上,扩大到14种疫苗防15种病。其中,由国家统一提供儿童免费接种疫苗11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风疹疫苗、甲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肺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疾病。
   1988年,成立计划免疫协调小组。1999年,制订《修水县计划免疫技术操作规程》。2000年,基本完成全县冷链设备装备。2005年起,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推动预防接种走向正常化轨道。2007年,通过省卫生厅对修水县“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率达到90%”的评审验收。
   在常规免疫基础上,1993年始,国家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通过每年的12月5-6日和次年的元月5 -6日,对0-4岁儿童进行两轮脊灰炎糖丸强化服药。1993年12月- 2000年1月,全县开展8次16轮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计服药456374人次。
   其他人群免疫接种在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的同时,对重点人群广泛开展流脑菌苗、乙脑疫苗、钩体菌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疫苗、伤寒菌苗等的预防接种。1987年起,上述疫苗实行有偿服务。
   [=此处为表格(1986-2008年预防接种情况)=] [=此处为表格=] 免疫接种成效从1980年全面铺开“四苗接种”,至20世纪90年代,四苗预防的相关传染病发病率直线下降。麻疹平均年发病率由70年代的9291/10万降至90年代的10. 1110万;百日咳平均年发病率由70年代的356. 5/10万降至90年代的2.0110万;1991年起,未发生脊髓灰质炎;1994年起,未发生白喉。其中麻疹原长期流行,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自广泛使用麻疹疫苗后,1986年起发病率就控制在25/10万内,且连续23年未出现死亡病例,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乙肝是修水高发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发病率为79. 9/10万,90年代为32. 4/10万,在传染病的发病顺序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痢疾。2003年4月起实行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至2008年,全县乙肝病毒感染率由5年前的l1. 62%下降到4.78%。
   重要传染病防治 肺结核防治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修水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990年,全国第三次肺结核流调,随机抽取大椿乡大椿村,调查1518人,查出结核病人46例,患病率3030. 3/10万,其中涂阳病人6例,涂阳患病率395. 3/10万。据此推算,修水县约有现症肺结核病21300人,居全省之首,其中传染性(涂阳)结核病人约2700人,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约240人。
   2002年,修水列入全球基金受援县,于2002年和2006年先后制订《修水县2001 - 2010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和《修水县2006 - 2010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成立县结核病控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2002—2008年,累计接受外援项目资金65. 39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万美元、全球基金两轮到位资金35. 42万元),国家专项资金147. 32万元,修水肺结核病全程监督化疗策略(DOTS)覆盖率达100%。累计登记肺结核病人4697例,其中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2009例,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3139例,占计划数的122%,结束疗程的新涂阳病人平均治愈率达98. 5%,如期实现全球结核病控制“三大目标”。2006年,顺利通过全国结核防治10年规划中期评诂验收。
   艾滋病防治1998年3月,修水首次报告1例,患者22岁,女性,由广东省卫生防疫站确诊。到2008年,修水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1例,其中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4岁。21例感染者中,已发病11例,其中死亡5例。
   2004年,正式启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组建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队,建立艾滋病病毒初筛室,并通过省卫生厅检查验收。
   其他重要传染病防治1997年,经省卫生厅考核,修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部颁标准。2000年,经省卫生厅考核,修水达到消灭疟疾病部颁标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由80年代的38. 5/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0.5/10万,痢疾发病率从80年代的707. 5/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36.6/10万。
   第三节地方病防控 碘缺乏病 1986年,开展全县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与地方性克汀病全面普查,共调查600180人,受检率达96. 55%,查出甲状腺肿大病患者54874人,其中生理性肿大22861人;查出地方性克汀病413人,调查结果表明,修水县属甲状腺肿大流行区。
   水源缺碘,造成人体碘摄人不足,是甲状腺肿大流行的主要原因。1985年起普及碘盐供应。1987年,共投服碘油胶丸262000粒,治疗甲状腺肿大病患者53770人,服药率98%。1998年,经市卫生局考核,全县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防病目标。之后,继续加强青少年补碘和监测工作。至2000年,通过对205个8 -10岁儿童监测,肿大人数26人,肿大率为12. 7%,尿碘均值102毫克/升。
   地方性氟中毒 修水县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发生在白岭镇下泰清村,该村6口井中,温泉井水氟含量6.7毫克/升,韩家井水氟含量3.5毫克/升,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毫克/升),饮用高氟水者氟斑牙患病率高达45. 30-/0。1989年,开展改水降氟,省、市下拨专款6万元,建自来水工程3处,新打水井23口。2001年9月,抽检饮用水样19个,合格14个,合格率73. 3%。
   丝虫病 丝虫病始从抗日战争时期流行。1961年起,历经22年开展12次不同规模的普查普治。1983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同年,转入监测阶段,巩固防治成果,共血检10645人,未发现微丝幼阳性者。1997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第四节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2003年11月,成立修水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县长担任总指挥。2004年,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2007年,成立修水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委员会,调整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9月,建立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协作机制。至2008年,修水县卫生应急领导指挥机构、卫生应急预案、医疗救治队伍和监测报告网络全部建成。
   应急预案体系 2003年,组建修水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队和技术指导小组,确定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负责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县人民医院建立传染病隔离病区,由市卫生局确定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落地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应急救援基地。2006年7月,组建修水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库,由25人组成。2008年3月,县政府制订《修水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修水县突发性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6月,成立14人组成的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和16人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调整应急专家库,由68名医务人员、21名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人员组成,下设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灾害事故医疗救治专家组、食源性疾病防控救治专家组和职业中毒、化学污染物中毒、核事故防控救治专家组。
   救灾防病 1998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修水遭遇3次历史罕见的特大山洪袭击。全县共出动县级防疫机动队26支163人次,医疗救护队22支158人次,霍乱防治工作队1支47人次;乡镇卫生院出动医疗防疫小分队35支147人次。免费提供和使用防疫药品价值9.7万元,其中漂白精片516.3万吨、灭菌王876瓶、优氯净177千克,饮用水井消毒13870口次,受益人口47.6万人,使用敌敌畏873瓶,对蚊蝇孳生环境和水淹后的生活场所进行卫生处理;接种钩体菌苗128214人份。免费提供治疗药品价值8. 07万元,义务诊治病人18493人次,抢救病人799例,接受咨询31308人,出动卫生监督员44人,监测食品摊点886户,处理86户次,销毁不合格食品2388千克。
   国际社会、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等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修水县救灾防病工作,先后无偿援助救灾食品、衣物等折合人民币104万元,救灾药品92.1万元,通过省外经贸厅获得德国援助医疗设备120万元,为县第二人民医院装备心腹两用黑白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麻醉机、全自动呼吸机、全自动监护仪等先进医疗设备。通过省红十字会获得上海市红十字会援助30万元和10万元医疗设备,建设征村博爱医院l所。当年,全县没有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全年发生法定报告传染病1531例,总发病率201. 7/10万,大灾之后无大疫。为巩固成果,1999年,又组织74支医疗防疫队伍深入村组,接种钩体菌苗272244人份、乙脑疫苗172950人份;组织投放鼠药5千余包,各乡镇购买灭鼠原药so千克;发放救灾筹备药品16万元,救灾物资54万元。全县发生法定报告传染病868例,发病率控制在112. 9/10万,较1998年下降43. 3%,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11月,市委、市政府授予修水县“98-99救灾防疫防病先进集体”称号。
   “非典”防控 2002年底,广东地区出现非典病人,随后向全国扩散。为严防非典扩散到修水,2003年4月,成立修水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宣传组、防治组、物资保障组、卫生检疫组、安全保障组、农村组、专家顾问组等8个组。同时成立修水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由1名副县长任组长,下设疫情应急处置组、医疗救治组、防治突击队、专家组等4个组。
   修水在外务工人员近20万,且大多数在非典流行区,从疫区返乡的人员,给全县非典防控带来严重挑战。为防止非典传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抓住一个重点人群(即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把住二个排查关口(即县界人口排查消毒关、发热门诊病人初筛关),开展三个层次的宣传(即县、乡、村层层宣传),建立四级防疫网络(将防疫网络建到村民小组),加强五个场所的消毒监测(即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车站、医院、学校、旅馆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六级包干责任制(即乡领导包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或中心户主包对象、党员分组包监督、村防疫医生包返乡人员体温测试)。将县第一人民医院内二科改造为非典专门病区,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三区之间无交叉污染,缓冲带明显,专用通道规范。同时配置高频率呼吸机4台,心电监护仪1台,经市防非典专家对非典病区检查验收合格。全县共投人防非典工作经费250余万元,用于添置医疗器械、消杀药品、防护设备等。由于防治措施及时、得力,全县未发现非典患者或疑似病例。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 2005年,全国多个省市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山口镇下桃村曾出现鸡鸭不明原因死亡,在送上级检验机构鉴定时,同步开展大规模扑杀禽类、加大消杀力度、加强接种流感疫苗等措施。2005 - 2008年,修水未出现人感染禽流感患者和疑似病例。
   食物中毒救治 1986 - 2008年,全县食物中毒11起,中毒人数174人,死亡11人。其中比较严重的有: 1990年9月20日,太阳升三都村菜农罗某,因久旱无雨蔬菜发生虫情,使用高浓度甲胺磷喷洒灭虫后,未到安全期摘菜在集镇销售,造成14人中毒,其中轻度中毒6人,中度中毒8人,经当地卫生院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