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8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摘要: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修水爱国卫生运动城镇以搞好环境和饮食卫生为重点,农村以改水改厕为重点,每年均开展系列活动。1998年,启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2004年,修水县城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确认为江西省卫生县城,爱国卫生工作开始步入常态化管理。1997年9月,组织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加县城首次清洁卫生义务劳动。11月,编印《修水县公民文明手册》。2008年10月,修水县以全省第1名成绩通过省爱卫会复审,再次确认为江西省卫生县城。检测各类食品527件,合格375件,合格率71.15%。
关键词: 活动 卫生运动

内容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 修水爱国卫生运动城镇以搞好环境和饮食卫生为重点,农村以改水改厕为重点,每年均开展系列活动。1998年,启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2004年,修水县城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确认为江西省卫生县城,爱国卫生工作开始步入常态化管理。
   第一节卫生创建活动 1996年6月,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县城活动,9月开展综合整治县城环境工作。1997年9月,组织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加县城首次清洁卫生义务劳动。11月,编印《修水县公民文明手册》。1998年3月31日,启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2003年10月,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山水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成立“四创”工作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召开“四创”动员大会,围绕便民、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素质等工程开展创建活动。2004年5月,通过省、市爱卫会关于省级卫生县城的验收,获江西省卫生县城称号。2008年10月,修水县以全省第1名成绩通过省爱卫会复审,再次确认为江西省卫生县城。
   与创建卫生县城同步,全县上下开展包含卫生在内的文明乡镇、村,文明单位(庭院)创建活动。
   第二节 改水改厕 改水 1986年,在全县农村打手压机井3000口,配水泵3000套。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对全县10个水污染源进行治理。1987年,开展生活饮用水源基本情况调查并建卡造册,全年打手压机井2010口,饮灌两用井2口,泉水、自来水全套工程4处。“七五”期间,每年从水利经费中安排5%的资金用于改水。从1990年起,每年安排农村改水经费3万元,加上上级重点扶助资金,对饮用不卫生水域继续改水。2001年,全县19个乡镇建立自来水供水系统,县城有自来水厂2个,农村基本告别饮用河水、塘水等不卫生水历史。2005年后,国家实施饮用水安全项目,改水工作转由县水电局实施。
   改厕 1985 -1990年,农村结合沼气池建设,改造厕所,建沼气池1657口。1990年始,投资4万元在县城新建无害化处理公厕4座,投资2.8万元维修12座公厕和34只垃圾箱。1994年,全县改厕1470个。1999年,与创建卫生城镇、建造新房相结合,城乡集镇推广水冲式厕所或卫生厕所,农村新建住房绝大多数建水冲式或蹲位与粪池隔离分开的卫生厕所。当年县城新建水冲式卫生公厕8所,农村新建卫生厕所2000多个。2001年,完成卫生改厕3000个。2002年后,农村推广三格式水冲厕所,改水改厕与移民新村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至2008年,全县改厕累计受益7.26万户,普及率达48.08%。
   第三节 除害防病 爱国卫生活动月 1997年,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全县城镇共消灭垃圾死角800余处,消埋垃圾1200余吨,疏通阴阳沟l万余米。1999年,把爱国卫生活动月与大灾之后防疫工作相结合,组织爱国卫生防病活动月,开展环境消毒。2003年4月,防非典扩散,组织大规模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县城万人上街大扫除,清理垃圾死角和广告垃圾。农村重点整治室内外环境,清理垃圾死角97600处,处理人畜粪便16万立方米,污垢18万多吨。2004年,春秋两季的公共卫生周活动,清理垃圾死角890处,清除垃圾400余车,疏通下水道65条,拆除违章建筑42处,查处过期变质食品5吨多。
   整治城乡环境 1986年,在8区2乡1镇开展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三优”竞赛活动。1990年,两次开展大规模的“三整改”工作,拆除违章建筑,查处伪劣商品。1995年,通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整修沿江路。1998年,启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投入创卫专项经费上千万元,着力抓好绿化工程和路面街面屋顶、环境卫生、市场、交通秩序、窗口行业整治。10月20日始,县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2007年,在全县开展以综合治理城乡环境、食品、饮水、厕所、学校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突击月活动。至2008年,开展“双百”工程和物业小区、小街小巷达标活动,城区住户100%纳入社区物业卫生统一管理,住户垃圾100%袋装化,物业小区、小街小巷卫生达标率达90%以上,城镇卫生纳入常态化管理。
   消杀“四害” 1998年,组织县城100多个单位参与灭鼠工作专题会和技术培训,投放灭鼠药3万包。鼠密度监测由11. 5%下降到5.5%,苍蝇、蚊子、蟑螂平均密度为1.4只/间,平均阳性率为3.5只/百间。2000年,开展春秋两季灭鼠活动,单位自筹资金投放鼠药4万余包。2001年,县财政拨款2万元,单位自筹资金2.5万元,投放鼠药6万包,鼠密度下降到5%。2004年,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九江市病媒生物防治中心开展专业防治,投放各种消杀药品12万余元(其中县财政拨款2万元),常年进行消杀。
   第四节健康教育 1991年5月组织开展“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吸烟”为主题的活动。1993年,利用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儿童预防接种日”、4月28日“计划生育宣传日”举办一系列纪念、宣传活动。1998年在洪灾之后开展防病防疫宣传,印发《中小学生卫生知识手册》5000册、《居民卫生知识应知应会30题》1000份,发放宣传材料12. 86万份,办宣传栏368期(次),出动宣传车59次。县报社开设“卫生与健康专栏”,县电视台每周播放“九亿农民健教”宣教片。2003年,非典防治期间,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卫生环境整治和科学防病等宣传,共印发宣传资料39.9万份,张贴宣传画册3680张,举办黑板报、宣传栏426期,设立咨询服务台4个,检查站7个,印发工作简报2500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56次,全县受教育面达98%。2004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健教工作,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授课100余次,发放《卫生知识读本》5000套、《健康教育人户手册》8000本,各类宣传单3000份。4月,在修水一中开展“学生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签名者达3000余人。
   第六章 卫生防疫 1986年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面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得到有效管理,计划免疫项目不断增多,接种率持续上升,一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其他突发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均在国家控制指标内。脊髓灰质炎、白喉分别连续17年、14年无病例发生,麻疹连续23年无死亡病例发生。
   第一节 公共卫生监督 食品卫生 1986年以来,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核发《食品卫生营业许可证》《冷饮卫生许可证》等;对从事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个人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五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或渗出性皮肤病)的对象及时调离食品业工作岗位;对全县城乡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1997年6月,对《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对6570名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体检,检出并调离“五病”人员103人,捣毁食品生产地下窝点6个,没收销毁不洁食品2600千克,罚款5400元。检测各类食品527件,合格375件,合格率71.15%。
   2004年5月,成立县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年食品卫生检验563件,合格410件,合格率72. 82%;生活饮用水158件,合格136件,合格率86. 08%;消毒效果监测样品1435件,合格982件,合格率68. 43%。2005年,全年完成食品卫生样品检验468件,合格360件,食品合格率76. 92%;生活饮用水66件,合格66件,合格率1000-/0;消毒监测样品4615件,合格3554件,合格率为77%;全年换发卫生许可证960个,从业人员健康检查2068人,查出“五病”人员109人,全部调离食品行业的岗位。
   2007年“五一”期间,对农村消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经营86家,取缔27家,行政处罚10家,整改26家,对23家整改后符合条件的发给卫生许可证。2008年,发放食品卫生营业许可证1499个,对4872名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查出“五病”人员221名并调离食品行业岗位。监测食品卫生700件,生活饮用水205件。做出卫生行政处罚154起,罚款53528元。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