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医疗
分类号: R197
页数: 6
摘要: 第三章 医疗 1985年,县级医院科室基本齐全,农村中心卫生院设有内、外、妇、儿等科室。1986年以来,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改善,医技队伍不断壮大,医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检查诊断和临床治疗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2002年后,随着医疗设备的增加和改进,科室分工更加专业细化,县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内窥镜、核磁共振等科室;县中医院建立内窥镜等科室;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儿童生长监测、儿童营养室、婚前医检、更年期保健、健康发育、预防接种、疾病控制等9个保健科室;县第二人民医院建立胃镜、红外线乳腺诊断等科室。
关键词: 医疗;医院

内容

第三章 医疗 1985年,县级医院科室基本齐全,农村中心卫生院设有内、外、妇、儿等科室。1986年以来,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改善,医技队伍不断壮大,医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检查诊断和临床治疗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
   第一节 门诊检查 科室设置 县级医院1986年以来,县属各医院门诊部普遍设有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口腔、肛肠、传染、检验、功能(心脑电图)、超声、CT、病理、放射、急诊、中医等常规科室。2002年后,随着医疗设备的增加和改进,科室分工更加专业细化,县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内窥镜、核磁共振等科室;县中医院建立内窥镜等科室;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儿童生长监测、儿童营养室、婚前医检、更年期保健、健康发育、预防接种、疾病控制等9个保健科室;县第二人民医院建立胃镜、红外线乳腺诊断等科室。
   乡镇卫生院1986 - 1996年,中心卫生院门诊一般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生化检验、放射、药剂等科室,乡卫生院受医技人员限制未设专门科室,医生多中西医兼顾。2002年后,各中心卫生院先后配备彩色B超机、500毫安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基本设备,普通卫生院大部分配备血、小便、大便、心电图、胸片5大常规检查设备,相应建立B超、彩超、放射、心电图等检验室。
   检查诊断 县级医院1986年,可开展X线摄片、乙肝两对半、病理切片、心电图、脑电图、A超、B超、胃镜等检查。2000年后,特别是2005年后,县属医院引进多项先进的诊疗技术,至2008年,县第一人民医院除开展上述检查外,能开展CT、核磁共振、乳腺钼靶机、数字胃肠机、内窥镜等检查;县中医院能开展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彩超、电子胃肠镜、电视腹腔镜、官腔镜、电子阴道镜、心电监护仪等检查;县第二人民医院能开展CT、C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腹腔镜、胃镜、心电图、血球计数仪等项目检查。
   乡镇卫生院1986年,中心卫生院可开展胸腹透视和摄片、A超、心电图检查、肝功能检查、一般生化及三大常规等检查、胃肠造影、肝、胆、脾超声诊断。后陆续配置100毫安X光机,、200毫安X光机、B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等设备,至2008年,各中心卫生院还能开展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病理切片等项目。普通卫生院20世纪80年代末都不能正常开展应有的检查,90年代后,全丰、水源、新湾、布甲、征村、上奉、何市等少数卫生院开展透视、摄片和胃肠检查;港口、上奉、何市卫生院能开展三大常规检查;全丰、上杭、杭口、港口、大椿、征村、上奉、何市卫生院开展B超检查。
   门诊量 1986 - 2008年,诊断设备不断更新,各项临床检查基本上在县内可以解决,县属各医院门诊量有增有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08年门诊总量突破47万人(次)。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8年县属医院部分年份门诊量)=] 第二节住院 科室设置 1986年以来,县属医院住院部科室设置比较齐全,普遍设有内、外、妇产、儿、骨伤、五官、口腔、中医、传染、理疗按摩、放射、麻醉、手术等常规科室。县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并举,以西医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科室设置更加专业化,至2008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分为普内科、儿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透析、肿瘤内科,外科分为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县中医院中西医兼设,突出中医特色。除常规科室外,还设有蛇伤、小针刀、针灸、推拿等科室。1995年,采用小针刀综合疗法治疗中医眩晕症成功,从此设小针刀专科。1997年,中医儿科被省卫生厅列为重点建设专科,中医蛇伤列为市级重点建设专科。县妇幼保健院以妇产科为龙头,儿科为骨干,精神病科为独有特色,设有9个临床科室。其精神病科为多年实践形成的特色专科,在周边邻县有较大影响,成为修水县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县第二人民医院以内、外、妇、儿科为龙头,开设20多个临床科室。烧伤科为强势专科,1992年10月,成功抢救火灾烧伤病人14例,在全县产生较大影响。
   1986 - 2008年,农村中心卫生院均设有内、外、妇产等病房,普通卫生院只有观察性输液性的临时病房。
   医疗能力 县级医院 内科:20世纪80年代后,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对县内当时流行的钩端螺旋体病、白喉、流行性脑膜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肺结核病、乙型脑炎传染病都能进行有效治疗。90年代后,对脑血管栓塞和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脑血管病治疗有质的进展,抢救成功率提高,曾成功救活心跳停止21次的病人。
   外科:20世纪80年代,可开展胃切除、胃癌切除、胆囊切除、乳腺癌手术等一般腹部手术,可完成创伤的急救手术如肺损伤、腹部损伤、脑外伤(如硬膜下廊肿清除),泌尿外科的输尿管、肾、膀胱结石手术,尿道会阴手术,阴茎癌手术,骨科骨折和断指接活手术。90年代后,能开展腹腔镜下胆切除手术,肺大泡切除手术。21世纪初,县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能进行肝癌、胆管癌、食道癌、肺癌、十二指肠切除,乳腺癌、结肠癌根治等难度较大手术。泌尿外科能开展体外碎石、前列腺气化电切、钬激光碎石、肾癌根治等难度较大的手术。脑外科能开展颅内出血微创、脑肿瘤切除、颅内血肿开颅清理等难度较大的手术。骨科从一般的四肢骨折手术,发展到颈、胸、腰椎、脊柱、脊柱椎间盘手术,脊柱侧弯畸形矫正、人工关节置换和各种骨折内固定、脊柱损伤截瘫病人的抢救等。县中医院能开展食管、胃、结肠、宫颈等癌根治,肝、胆、胃、胸外、脑外、脊柱、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断指断肢再植、阴式子宫全切、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电子腹腔镜胆囊切除、卵巢囊肿切除等高难度手术。
   妇产科:20世纪80年代,除产科外,能开展子宫切除术、尿瘘修补术、子宫下垂曼氏手术、宫颈癌手术、卵巢囊肿切除手术、子宫外妊娠手术等。进入90年代后,妇科肿瘤手术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2006年后,对官颈癌的检查和根治发展到腹腔镜卵巢囊肿、子宫、阴式子宫等微创切除手术。县第一人民医院肿瘤放化疗开创省内县级医院先河。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妇科病无创治疗中心。
   儿科:20世纪80年代,治疗抢救乙型脑炎、白喉、中毒性痢疾等有较突出成绩。1996年后,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低体重新生儿的抢救等有许多成功事例。
   五官科:20世纪80年代,能完成一般常见病的诊疗和急救,可进行眼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中耳炎胆脂瘤切除等手术。21世纪初,能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耳鼻喉科能开展鼻腔镜手术等。 口腔科:20世纪80年代,可完成口腔牙齿的一般病治疗,可进行单纯性兔唇修补手术等。90年代后,可开展口腔矫正、义齿手术。
   麻醉科:20世纪80年代,可开展局麻、硬外麻、腰麻等,能开展腹部、胸部等一般手术麻醉。90年代,可完成各类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胸外科、儿外科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的麻醉。 乡镇卫生院 内科:20世纪80年代,能抢救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肺炎、心衰、暴发性流脑、乙脑、肺出血型钩体病、农药中毒、重度休克等急危重病人,治愈率、好转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不断上升。 外科:20世纪80年代,白岭、大桥、马坳、溪口、山口、黄港、三都等卫生院能开展疝修补、阑尾切除、胆道蛔虫清除、子宫外孕等手术。90年代,除四都卫生院外,均能开展上、下腹部手术和骨科四肢创伤术,大桥卫生院能开展肾切除、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切开取石术、胆道空肠Ronx -y吻合术。三都卫生院能开展胃全切除、肝小叶切除、肠癌根治、肾输尿管取石、前列腺肥大摘除、小切口腰椎间盘突出摘除、骨科内固、先天性畸形矫正、体外尿道碎石等手术。义宁镇卫生院创建特色骨伤科,能开展颈椎、胸椎、腰椎手术和大面积创伤修复、人工关节置换、断肢再植、小儿先天性畸形矫正等手术。西港、港口卫生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
   妇产科:20世纪80年代,除四都卫生院外,均可实行剖腹产、卵巢囊肿摘除和子宫外孕、前置胎盘产妇的抢救。90年代,除四都、古市卫生院外,中心卫生院均逐步开展子宫次全切、子宫全切等手术。除路口、余塅、上衫、竹坪、漫江、复原等少数卫生院外,均能处理一般难产。21世纪初,白岭、大桥、山口、三都、黄港、义宁镇中心卫生院能进行新式剖腹产。
   2002年以来,在江西肿瘤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西中医学院、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专家指导下,全县共引进和推广新技术31项,其中环形撕囊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小脑出血、逆行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等,临床效果显著,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处为表格(1986-2008部分年份人住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情况)=] [=此处为表格(1990-2008部分年份人住中医院治疗情况)=] [=此处为表格(2005—2008年人住妇幼保健院治疗情况)=] [=此处为表格(1998—2008部分年份人住农村中心卫生院治疗情况)=] 护理 1986年后,由功能护理逐步转为身心两方面的责任护理,按每人6-8张病床的比例,对患者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制,由责任护士拟订护理计划,护理小组成员实施。对普通病人普遍书写护理记录,对危重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并书写护理病历。
   1994年起,引进静脉置管术,改进膀胱冲洗、后囱门穿刺等护理技术。同时改进传统的消毒方法,皮肤消毒由酒精消毒改为碘酒消毒,并过渡到碘伏消毒。大多数医疗用物由浸泡消毒改为高压消毒,不具备条件进行高压消毒者则使用广谱高效的戊二醛浸泡,并逐步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1998年后,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建立护理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制订质量考核标准,注意护理礼仪,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建设。
   第三节急诊抢救 急诊 县城各医院在法定上班时间内由相关科室急救,非法定上班时间,设有急诊室、急诊取药处。急诊室不能处理的问题,制有应急预案,按预案处理。区、直属乡镇中心卫生院,白天出现急诊由相关医疗人员组织急救,如不能解决的协同患者家属送上级医院。夜间由值班医生根据具体情况作应急处置。一般卫生院未设急诊,如遇有急诊由患者家属直接找相关的医生出诊或接诊。
   救护和抢救 1986年,县人民医院配有救护车,组建救急小分队,设救急专用电话“120”,院内订有应急处理方案。90年代后,全县建立“120”医疗急救站网体系,形成县属与基层医院二级救护网络。
   县主要医院安排医生、护士24小时待命,接到急诊电话后,5分钟内可出诊,县城内实行免费出诊。2008年,仅县第一人民医院应急出诊2646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46人次,抢救成功224人。
   第四节 特色医疗 1986年后,尤其是2003年以来,县第一人民医院除常规医疗外,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其肿瘤放化疗,传染病治疗,骨科高难度手术,微创、无痛等技术,白内障复明手术在周边县市有较大影响。
   1986年9月,县中医院成立,逐步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外、妇、儿、骨伤、蛇伤、肛肠、口腔、针灸、推拿等专科。
   1999年,修水县被列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单位。至2001年,全县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或有中医长年坐诊的37所,有中医药人员169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4.8%。年中医门诊量约10万人次。全县1000余名乡村医生中以中医为主或中西结合的占半数以上。2002年,修水县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验收。2001、2006年,县政府授予18名有名望的中医师为修水县名中医。
   2006年起,县中医院开设国医堂、儿科中医治疗中心,开发小针刀、蛇伤等中医特色专科。国医堂聘请全县名老中医专家坐诊,充分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2006 - 2008年共接诊15万余人次。主任医师朱豫珊善治内科杂症,主任医师钟吉富善治蛇伤,副主任医师黄远香善治儿科疾病。
   乡镇卫生院拥有一批在当地享有一定声望的中医,有的还形成自己的特色专科,如三都中心卫生院的风湿专科、全丰卫生院的中医眼科、义宁镇中心卫生院的针灸。
   第五节 医院感染控制 1992年,县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设专职管理人员。2004年后,在全县范围逐渐建立控制院感机构,各级医院相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临床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同年6月,县第一人民医院被列为江西省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参与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开展的各项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医疗感染控制 1986 - 1993年,院感控制重点在医务人员自身和对患者局部消毒以及注射用物的消毒上。1994 - 2003年,重点在监督无菌操作及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改进传统的消毒方法,如皮肤消毒由酒精改为碘酒、碘伏,医疗用物由浸泡消毒改为高压消毒或使用广谱高效的戊二醛浸泡消毒,同时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2004年,医院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站,经过消毒无害化处理后集中排放,对固态医疗废物设立医疗废物焚烧站。2007年始,医院相继出台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制度、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多重耐药预防与控制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院区感染控制 为防止传染病交叉感染,1975年,县人民医院设立传染病科,对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脑膜炎等传染病实行分区隔离治疗。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传染病高发季节,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相继设立肠道门诊等专科门诊,发现传染性病人即送治疗。2004年“非典”疫情后,县第一人民医院新建标准化感染性疾病科,内部设病人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严格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不同区域之间设缓冲间,标识明显,每个区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防交叉污染。2008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根据省卫生厅创“二甲”中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对医院感染控制再行规范,并顺利通过相关部门验收。
   第六节信息管理 1986 - 1999年,县城医院门诊住院和结算、医生处方及传递、药房取药、病案的收集和利用基本上由书写和人工传递方式进行。2000年,县人民医院着手信息化建设,实现门诊和住院收费、药房药库管理、物资管理电子化。2005年,县人民医院升级医院信息系统( HIS),完善内部收费、药品和物资管理等系统,门诊医生开始使用电脑开处方,方便医生和病人。同年,县中医院在门诊挂号、医生处方、药房取药、住院病案、医疗统计等方面进行电子系统化管理。2007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实验室管理系统(LIS),检验实现电子化。
   第四章 药品器械生产与流通 1986 - 2008年,药品、器械流通经历从县医药公司统一采购,到各医疗单位直接从批发市场进货,再到政府集中采购、农村药品统一配送的过程。
   修水是中药材资源大县,1998年以来,推进中药材生产加工,逐步形成了“公司加基地”的产供销中药材市场体系。
   第一节 西药生产流通 西药生产 1986年,县人民医院设有药剂科,自产自供部分西药制剂,主要品种有大输液,月产600 - 800瓶,基本能满足本院临床需要。1987年,县人民医院投资11万元,新建无菌制剂室,建筑面积817平方米。1990年安装空气净化设备,是全市第一家空气净化制剂的县级医院,可生产大输液、普通口服制剂、外用软膏制剂、眼病制剂、胶囊剂等30多个品种,多在本院或修水县医疗系统内销售。2000年因设备更新成本过高而停产。
   西药流通 1986年,卫生系统药品由县医药公司集中采购,然后由各医疗单位根据需要到县医药公司购进。个体药店所需药品多自行采购。当年全县药品销售额419万元(其中县医药公司160多万元),利润12万元,上交税金7万元。
   1989年8月,全县卫生系统实行药品统一采购,成立药品联购分销经理部。1991年6月,改设为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