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7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摘要: 卷三十二 医疗卫生 第一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986 - 2008年,修水的医疗卫生经历了由公益走向市场又由市场回归公益的改革过程。期间在办医主体,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投入,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经营、分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第一节办医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发展思路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水平较低,但相对公平的基本医疗、疾病防控管理体系。县财政逐年加大对卫技人员工资补助比例,至2008年,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实行财政60%拨款,县疾控中心、卫监所卫技人员工资90%拨款,其他防疫保健卫技人员工资70%拨款,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卫生院 医疗卫生

内容

卷三十二 医疗卫生 第一章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986 - 2008年,修水的医疗卫生经历了由公益走向市场又由市场回归公益的改革过程。期间在办医主体,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投入,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经营、分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节办医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发展思路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水平较低,但相对公平的基本医疗、疾病防控管理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对医疗卫生公益性认识不足,市场经济体制对医疗卫生带来重大影响,在此情况下,按照“稳住防保、放开医疗、分类指导、抓大带小”发展思路,县级医院得到较快发展,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缓慢,公共卫生防控相对弱化。2003年全国非典型肺炎暴发后,充分暴露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的薄弱,修水开始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建设的投入,注入卫生建设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全县所有中心卫生院和90%普通卫生院新建或改扩建业务用房。县财政逐年加大对卫技人员工资补助比例,至2008年,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实行财政60%拨款,县疾控中心、卫监所卫技人员工资90%拨款,其他防疫保健卫技人员工资70%拨款,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005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又相继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救助,至2007年,全县所有居民均能享受医疗保障。
   医疗经营市场管理调整 20世纪80年代末,集体所有制的村卫生所逐步解体,被乡医联合组织形式替代,乡村医生基本上分散执业。同时,个体诊所逐渐进入医疗经营市场,至1996年,全县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个体诊所173所,2001年发展至240所。2005年后,民办修水向阳骨科医院、修水协和医院先后投建并开始经营。
   20世纪90年代,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逐步有少数科室对外承包,或由社会医务人员承办门诊部。1993年,水源、新湾乡卫生院实行承包经营制。2003年后,对外承包的科室和由社会医务人员承办的门诊部全部收回。
   药品器械供销体制变换 1986 - 1988年,县内药品、医用器械供应由县医药公司统一进购和批发,全县各医疗点、门市部统一到县医药公司进货。1989年,县卫生局成立药品联购分销部(后改名为药品中转站),县乡医疗单位到县联购分销部进药。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药品、医用器械市场放开后,药品、医用器械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基层各医疗单位和药店自主选择进货渠道。2000年后,实行政府集体采购。2003年5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药监搭台、企业唱戏、法律规范”的原则,全县农村实行药品配送制度,至2004年4月,药品配送率达100%。
   设备投资体制变化 1986年前,医疗设备全部由县财政拨款购置。1986年后,投资呈多元化趋势,除县财政拨款外,医院自筹、职工集资成为医疗设备投资的主要来源。1988年县中医院自筹资金购买B超、心电图机、纤维胃镜、经络导平仪,县第二人民医院自筹资金购买脑电图、心电图、B超、纤维胃镜、直肠镜、激光治疗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医疗设备的添置从配套为主转入自购为主,各单位根据开展业务需要更新设备。2003年后,上级配置医疗设备逐步增加,各医疗单位也加快改善医疗设备条件,医疗装备明显提高。2003 - 2008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先后投资4581万元,购进万元以上设备106台(套)。
   第二节 管理制度改革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领导任免1986年前,修水卫生系统的国家正式干部的录用、调配等由卫生局呈报县人事部门或组织部门核定批准。县直卫生单位、区级(含直属乡镇)卫生院的正副职和县卫生局股室负责人由县委组织部任免,一般乡镇的正副院长和县直卫生单位的科室负责人由卫生局任免。1986年始,局机关副股长、区卫生院副院长由县卫生局任免。
   1990年5月,县卫生局制订《干部职工人事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对区、直属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卫生单位的正副职,由县卫生局报组织、人事部门,按有关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办理任免手续;对乡卫生院长,由区卫生院报县卫生局任免。区范围内乡与乡之间工作人员的调动,由区卫生院确定后报县卫生局备案;跨区、乡与乡之间和乡到区工作人员的调动,由县卫生局确定。农村工作人员调进县城医疗卫生单位,报县人事部门由县政府研究决定。
   1993年,水源、新湾乡卫生院实行承包经营,其院长由招聘的乡医担任。2000年,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和分管防保工作副院长实行公开选拔。2001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副院长竞聘上岗的基础上,对中层科室以上领导和全院职工实行竞聘上岗。同年县第二人民医院科室负责人及三都、黄港等大部分中心卫生院的副院长也实行竞聘上岗制。2003年11月,公开选聘县第一人民医院3名副院长。2007年,公推公选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2008年,按“两公开四差额”选任机制公开选任县疾控中心主任。
   医务人员聘用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主要来自大中专毕业生,为干部身份,另考核招收部分社会行医人员,定为工人身份。1993年,全县招聘乡村医生到14所普通乡镇卫生院工作。1999年,县中医院被列为全市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在编人数内聘用114人,落聘的转为工勤人员。同时在乡镇卫生院中聘用22名,一年后办理正式调入手续。
   2000年,中专毕业生实行就业考试选岗制,由单位定岗公示,考试后依考生得分顺序从高到低选择已公示的单位和岗位;对大专并轨生和自费生、委培生实行考试试用、聘用制,试用期3年,编制单列,试用合格后转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本科生免试录用。当年考核录用医务人员22人。2001年始,医学卫生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推行人事代理制,其人事档案由县人才交流中心管理。2004年起,对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卫技人员实行考试选聘,并视工作需要和生源,确定选聘标准和人数。2005年起,对取得国家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社会从医人员实行选聘。
   工资20世纪80年代以前,职工工资按工资基金数发放,工资外奖金基本上平均发放。80年代中期,除基本工资仍按人事部门核定工资基金发放外,奖金按工作量和业务量核算发放。90年代初期,实行院科两级核算和工资奖金浮动制,基本上以经济指标或业务收入作为薪酬发放的核算指标,拉开科室之间个人劳动报酬的差距。1999年,绝大多数单位推行绩效工资制,全额浮动,人事部门按政策审批的工资成为档案工资,只在计算退休费和调动时起作用。绩效工资分为考勤、岗位、奖金3个部分,其中奖金由经济效益奖和医德医风奖构成,绩效工资体现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
   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1986年前,县对卫生医疗单位实行“预算包干,一年一定,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管理制度。亏损逐步严重,至20世纪90年代初,有24个单位亏损,亏损额5. 73万元。90年代中后期,借鉴市场经营机制,注重成本与费用控制,业务收入呈增长趋势。1997年,县第一人民医院业务收入突破1000万元,三都中心卫生院突破100万元。1998年,白岭中心卫生院突破100万元。2001年,全县有三都、白岭、大桥、山口、义宁、四都等中心卫生院业务收入突破100万元,全县医疗单位业务收入比1990年增长4倍。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逐渐下降,“以药养医”局面逐渐改观。2000年,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为46. 3%,至2008年,下降为40. 5%。
   2005年后,业务收入逐年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至2008年,实现业务收入14530.7万元。
   [=此处为表格(2000 - 2008年医药业务收入)=] 第二覃 机构 队伍设施 1986年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修水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新增县级医院3所,县级卫生事业单位3个,民办医院2所,乡镇、村医疗卫生组织做了全面调整。与此同时,2008年公立医技人员比1985年增加566人,医疗用房是1985年的82.6倍,医疗用床是1985年的1.75倍,设备资产达到7000多万元。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1986年前,全县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27个,集体卫生院(乡镇)30个,村卫生所186个,厂、矿、场、校医疗所(室)28个,形成县、区、乡、村四级医疗卫生网络。1986年后,医疗机构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作相应调整。
   县直医疗卫生单位 1986年前,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有县人民医院、县防疫站、县保健所、县卫生人员进修学校4个。1986年9月,在原义宁镇中心卫生院基础上成立县中医院;1987年11月,渣津镇卫生院升格为县第二人民医院;1990年8月,成立县结核病防治所;1991年6月,成立县卫生药品中转站。2004年6月,县妇幼保健所和义宁镇中心卫生院合并为县妇幼保健院。2008年6月,县卫生防疫站一分为二,成立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