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7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号: C95
页数: 4
摘要: 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赣西北地方特色。2000年以来,挖掘整理非遗项目103个,其中全丰花灯、宁河戏和一圣仙娘花灯、抱子石传说分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0个。在社会保护和政府扶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第一节 宁河戏 宁河戏义称宁州大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边界一带。据修水冷氏宗谱记载,一娘纬英是屈原之长女,为冷氏祖传家神。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内容

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赣西北地方特色。2000年以来,挖掘整理非遗项目103个,其中全丰花灯、宁河戏和一圣仙娘花灯、抱子石传说分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0个。在社会保护和政府扶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第一节 宁河戏 宁河戏义称宁州大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边界一带。
   据明嘉靖《宁州志》载,早在东晋升平年间(357 - 361)即盛行“歌舞百戏,娱事之乐,诸如杂摹百技、傩、傀、倡优、灯彩戏剧等,城乡士庶犹然成风”。其中的“傩”与“傀”,即是宁州大戏形成的源头。据清同治《义宁州志》载,每于农历八月,便要举行大型的赛会演戏,“乡里演戏,谓之行傩”。其傩班称之为案堂班,遍布全县各地,从乡间戏台残存题壁看,明万历年间就有春林、凤舞、同庆、舞云、鸿云等案堂班。清瞿炳焴《箴俗臆说》云:“各城镇村落,每建一神龛,必襄金立会,置买田租,少者不下数十石,多者或至数百石,岁岁皆为演戏消耗,甚至强宗之祖祠,亦复如是。”最著名的为溪口镇小溪村三帝案,即《神咒语》所载明隆庆元年(1567)菊月兴的三元班,在乾隆三年(1738)建造演出场所,名三帝殿,故三元班又称三帝班。
   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余种,多系整本。初始为本地民歌和土腔小调,俗称傩歌,演出内容多为歌颂神明或叙述菩萨来历。弋阳腔传人后,受其影响,傩歌土腔向傩歌高腔转化,开始演出弋阳腔连台本戏《目连传》《征东传》《征西传》等。案堂班八月祀神之后,凭借傩案的香火范围,可到邻近地区作营业性演出,谓之打案,亦称唱卖戏,如三元班活动于小溪、溪口境内,并常往返于武宁和湖北崇阳等地。清康熙年间( 1662 - 1722),安徽石牌腔、抚州宜黄腔相继传人,为案堂班所吸收,形成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宜黄腔等多种声腔的戏曲剧种。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而皮黄十分繁荣,角色分类与徽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凡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宁河戏开始进入成熟期,出现著名的宁州十八班,三元班为其首。嘉庆年间,宁州大班开始进入省会南昌演出,受到很高的赞誉。后深入饶河班根据地鄱阳、乐平一带,甚至南达赣州演出。道光二卜七年(1847),湖北崇阳的汉剧三胜班进入义宁州的溪口、漫江等地演出,三元班吸收汉剧西皮腔调,各地案堂班纷纷效仿,从而促使宁河戏最终以皮簧乱弹腔为主腔,宁河戏进入鼎盛期,有职业班社5个,案堂班31个,其中阳戏案堂班7个。其间常与湖北崇阳、通城等县汉剧班及湖南平江等县巴陵戏班艺人互相搭班,同台演出,扩大了宁河戏的影响,促进剧种本身的发展。其剧目除《目连传》等三个弋阳腔连台本戏外,有来自宜黄戏专唱二凡的《一捧血》《三官堂》《贩马记》《满门贤》《上天台》等,来自汉剧专唱西皮的《清河桥》《荥阳关》《八义图》等,来自徽班专唱吹腔的《四国齐》《铜桥渡》等,多为整本大戏。 角色行当早期为三生、三旦、三净的九脚头制,后改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即所谓十顶网子,有延续弋阳腔、青阳腔角色行当体制的明显痕迹。音调高拔洪亮,须生喜用边音和嘎音,花脸则多虎音及炸音,深厚道劲。表演程式规范,在长期实践中吸收各剧种长处,形成自己独有的套路,须生的口功,旦角的水袖功,以及棍法功、拳法功等,均有章法可循。又从民间轻松活泼的灯彩中吸取营养,如《采桑逼封》,由丑角扮齐王,为表现各种跑马姿态,用蟒袍前摆作马头,后摆作马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少宁河戏艺人参加苏维埃化妆讲演团,积极参军参战,并编演《打曹家》《活捉张辉瓒》等革命新戏,坚持活跃在湘、鄂、赣边区红色根据地。1953年,民间宁河戏艺人组建修水县宁河戏剧团,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1980年参加全省古老剧种调演,演出《采桑逼封》《海舟过关》《二进宫》等传统剧目,获积极抢救发掘艺术遗产先进奖。
   2007年12月,宁河戏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二节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流传于全丰镇,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表演艺术,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清乾隆《义宁州志》载:“分宁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当地巫风、道士活动非常盛行。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以花灯《下南京》一曲与道教《诵经》对照比较,两者主音为徵、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韵五言体。
   全丰花灯的源流传说也极富传奇色彩,清嘉庆《义宁州志》载:很早以前,有位阴阳先生曹宗哲,见全丰乡的龙泉塅山脉巍峨,逶迤起伏,状如蟠龙,于是带着胞弟曹定吉来此定居,于双井之间建屋立基,繁衍后代。其孙曹西平有子十二人,皆唱花灯,号称“九把胡琴”,兴旺一时。
   全丰花灯又称“下半本戏”,说唱均用地道的全丰方言,与修水流行的上半本戏(宁河戏)风格迥异,与外地民歌小曲不同。外地一些唱花灯的艺人到全丰的村落打听,皆称不知全丰花灯唱什么曲目,别具一格。
   全丰花灯有生、旦、丑三行,生角双手推车,旦角一手捏手帕一手扶车把表演,丑角戴礼帽、眼镜,脸画豆腐块,骑马扬鞭,时与旦角逗趣。三人方步圆场,边走边表演。场上周围站立四盏六角长形、贴有花卉图案的彩灯,灯种颇多,常见的有钵哩灯、车车灯、白鹭灯,内扎猴子跳圈、仙姑推磨、八仙过海等,又以白鹤灯居于乐队中间,象征祥和吉庆,人寿年丰。
   花灯曲目皆有简单情节,虽为单篇,但连场演出便组成一个故事。有外出经商的《下南京》《带货》《六个月种花》;有谈情说爱的《拜新年》《打戒箍》《十个月摘花等郎来》;有婚外恋情的《挑妹饮酒》《交情反情》;有夫妻情义的《劝夫》《下麻城》;有咏花吟春的《十月莲》《十个月逢春花》《十二个月花》;有劳动生产的《十二个月采花》;还有祝福纳吉的《接状元》《十月怀胎》等。
   曲调大多为单曲体结构,一曲一目,曲调名即曲目名,专曲专用。调式以徵、羽居多,商、角次之。特别强调主音上方五级,与全丰方言紧密结合。表演时,以打击乐器为主,云锣、锣、小鼓、钹齐奏。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唢呐托腔。唱词多衬词、衬字、衬语,几乎每一句都出现啦、啊、吧、嘞、哟、喔、喂等衬字。其衬句如荷花哩、溜子妹、牡丹花等在曲调中起着句间连接,句中扩展,句尾补充的作用。衬词、衬句为灯调润腔着色渲染曲情,增强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全丰花灯有八盏(也叫盆灯),其灯工有八种特技,号称姑嫂推磨、老鼠翻梁、刘海戏船、猴子打兑、仁贵射雕、姐妹观花、洞宾背剑、张三打虎,全属玩耍表演。
   2006年5月20日,全丰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全丰镇有花灯队20多支,内中龙泉塅1200余人,70%的人都会唱花灯,主要传承人曹泽民,其祖宗三代都唱花灯。
   第三节 一圣仙娘花灯 一圣仙娘花灯发源于古市镇冷姓居住的东皋等村。据修水冷氏宗谱记载,一娘纬英是屈原之长女,为冷氏祖传家神。冷姓在宋朝全盛时期,在朝为官者众,为缅怀忠臣烈女的高风亮节,敬奉一圣仙娘为祖传家神。冷氏七世祖冷澈迁入修水之后,建造一娘殿,始创一圣仙娘花灯会,造龙船,戏花灯,荣耀祖神。冷姓敬奉一圣仙娘,举办一圣仙娘花灯会已历920年。
   每年的一圣仙娘花灯从当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至来年正月十五日为止,分为造船、送船、戏灯三个阶段。造船时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持续到大年三十日,开始举行一个仪式,由一人身穿礼服领唱,到场人伴唱或伴奏。领唱唱词通俗易懂,介绍屈原家族以及当初造船的神奇过程,共180句,每句7个字。然后是送船,除夕夜将造好的龙船抬到大草坪或河滩边,用香烛火纸点燃龙船,待化为灰烬后洒入江中,祭祀汨罗江下游屈原的英灵。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戏灯时间,花灯表演者手持不同的表演器具,最前面是鼓手,紧随是写满恭贺新年对联的排灯和12面彩旗开路,后面是由4人抬轿4人护驾的一圣仙娘雕像,再后面是小吹伴奏与各式各样的灯笼,依次进出各家各户。灯笼有20多种,其中船灯最具特色,船头一艄公、船尾一艄婆、船内一仕女,均穿古式服装,边舞边唱,诙谐逗乐,配合默契,具有很高的娱乐性与艺术性。乐队由10人一组的大锣大吹与3人一组的小吹组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音乐与伴奏,全过程唱腔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一圣仙娘花灯会被迫中断,1980年重新恢复。2007年12月,一圣仙娘花灯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四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理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个,其中民间文学类58个、民间音乐类30个、传统舞蹈类3个、戏曲类2个、传统技艺类5个、生产商贸类1个、传统医药类1个。其中佛乐灯舞、木偶戏、十八番、锄山鼓等在全县有较大影响。
   佛乐灯舞 据《宝山院记》载,今全丰镇宝山禅院为超慧禅师于唐乾宁年间(894 - 898)创建。相传北宋祥符年间(1008 -1016),宝山禅院住持洪端禅师圆寂时,效仿达摩死后手携双履两归,众徒弟为他昼夜诵经超度,沉湎哀思总觉不解其悲,寻思当地民众设香灯为屈原之女招魂气氛热烈,于是编创佛乐灯舞,热热闹闹送师父归西。佛乐灯舞南众佛下凡、歌舞送行、地神保驾三部分组成,突破超度亡魂时一味哀情默默的情调,转而形成寓哀于喜的喜剧风格,含化悲痛为力量之意,故又称佛戏。佛乐灯舞曲调占朴悠扬,舞姿轻盈飘逸,在修水民间广为流传。
   提戏 即木偶戏。戏班仅需坐头、提影共4人,分饰或兼饰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木偶高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男偶8根提线,女偶6根提线.特技16根提线。表演者通过提、拨、勾、排、扭、抡、闪、摇等手法操纵木偶,动作栩栩如牛。表演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吸收部分传统戏曲剧目,唱腔多为宁河戏或京剧。渣津镇司前村民间艺人王少华祖上13代单传的提戏,作为一种民间观音香火戏,演出范围上至湖南平江县的龙门,下至县内武乡山口。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停演,1963年,在司前公社的支持下,王少华邀集提戏老艺人戴定华、车祝林、车春清重演提戏,先后演出300多场。1964年7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被禁演,“文化大革命”中提戏道具被视为“四旧”销毁,王少华家中现仍保存张飞、赵云、来婆子等6个木偶。
   十八番 是修水古老民间乐器演奏艺术,由鼓、板鼓、响子、大锣、小锣、云锣、抛锣、钹、镲、唢呐、二胡等乐器合奏,以打击乐为主,司鼓为乐队指挥。有坐奏和行奏两种形式,坐奏时鼓手居中,大钹、大锣分居左右,其他打击乐和吹拉乐分列两边。行奏时两支唢呐并排前行,随后是鼓、钹与其他乐器,若一支唢呐,则司鼓在前。司鼓将鼓架挂于胸前,架上安放小鼓、板鼓、响子三件乐器,司钹胸前挂钹架,钹架侧面悬大锣。十八番有18种打击乐谱:开槌、中槌、底槌、东风槌(又称一下锣)、南风槌(又称二下锣)、西风槌(又称三下锣)、北风槌(又称四下锣)、起吹、花边、七星锣、扑灯蛾、凤点头、画眉跳架、八哥洗澡、鸡公啄米、双马过桥、山摇地动、{‘八清。除首尾两谱固定在头尾演奏外,其他乐谱可前可后,由司鼓任意选择,形成活泼多变的演奏风格,故称十八番。居住在黄港、黄沙、黄坳、何市、上奉的客家人受修水十八番和祖籍潮汕文化影响,在长期实践中,把潮汕锣鼓与十八番演奏技法融合在一起,赋予新的内涵。
   催工鼓 又称锄山鼓、耘禾鼓。古时开山挖地、锄草耘禾等群体劳作时,由一名鼓手在旁击鼓说唱,起到渲染气氛、助兴鼓劲、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逐步演变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鼓手说唱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故事、仙释传说、气候花鸟、男女情爱无所不唱。单唱对唱,呜呼掀天,插科打诨,无所不用。其旋律高亢粗犷,流畅优美,刚中带柔,柔中嵌刚,成为民间劳动竞赛场面的华彩乐章。鼓手领唱时,众人一边劳动,一边搭号唱和,鼓点催人,和声震山,气势雄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