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图书 史志 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7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图书 史志 档案
分类号: C95
页数: 5
摘要: 第四章 图书 史志 档案 1986年后,县图书馆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和学校图书馆(室)逐步增多,图书藏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公共藏书200多万册。图书发行量逐年攀升,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收入从198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751万元。党史、地方志及其他地情资料编研成果丰硕,档案管理不断规范。走访、调查秋收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抢救征集大批口述文物资料,整理编印《修水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修水人民革命史》《修水英烈》《幕阜风雷》《建国后中共修水党的工作大事记》等。协助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完成“秋收起义史实展”的审查,参与湘鄂赣苏区协作组有关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史料的征集研究工
关键词: 图书 档案

内容

第四章 图书 史志 档案 1986年后,县图书馆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和学校图书馆(室)逐步增多,图书藏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公共藏书200多万册。图书发行量逐年攀升,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收入从198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751万元。党史、地方志及其他地情资料编研成果丰硕,档案管理不断规范。
   第一节 图书藏借 县图书馆图书藏借 县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8月,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位于县城中心广场工人文化宫东单元,总面积630平方米。2004年县财政拨款对楼房全面除险加固。2005 - 2008年,先后添置密集不锈钢书柜和书架,馆内设采编辅导室、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资料查询室。2008年有工作人员8人。1987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通过到单位集中征集,共收集地方史志和个人作品等256册(件)。至2008年,馆内藏书14万余册,其中古籍1523种10603册,内含善本157种1471册,国家认定善本1 1种174册,并有4种75册列入国家善本书总目。馆藏38册明代著作《百家类纂四十卷》,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人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1987年,制汀《修水县图书分类细则》,内分全馆目录、分类目录和著者目录三套。2000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县图书馆购书经费不少于5万元。1988年,与江西省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友好关系。2002年7月,与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结为友好馆,黄浦区图书馆当年向县图书馆赠送图书2761册,2004年和2005年两次赠书1.4万多册,总价值40余万元,极大地充实了馆内藏书。自1987年1月起,报刊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在保持原外借室的同时,少儿阅览室增设少儿借书处,开放时问由原每天8小时增加到10小时。从2004年起,由原每星期开放6天增加为7天,节假日照常开放。同时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先后向渣津、马坳、大桥、黄龙、溪口、黄港、四都、太阳升、上杭等乡镇赠送价值15万元的图书,2007 - 2008年,为全县36个乡镇和部分村图书室赠送价值20万元的图书。1989年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文明图书馆二等奖。1999年和2005年,国家文化部两度评定县图书馆为三级图书馆。
   [=此处为表格(1987 - 2008年部分年份县图书馆图书借阅情况)=] 农村、学校图书藏借 至2008年,全县建有乡镇图书室36个,村级图书室和农家书屋264个,房屋面积共1.2万多平方米,藏书142万余册;全县完全中学均建有图书馆,其他中小学建有图书室,馆、室面积共8276平方米,藏书73万册。县第一中学图书馆有专业管理人员,藏书8.6万余册,报刊60多种。各图书馆、室均设有阅览室和借阅处,免费借阅。
   民间藏书 修水民问藏书丰富,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刘经富是全省知名藏书家,收藏各类图书近万册,分为经史子集线装占籍、文史书刊、语言文字音韵方言书籍、江西乡土文书、陈寅恪资料和陈寅恪家族相关文献资料等5大类,其中线装占籍2000余册。原义宁镇宁红村支部书记叶荣华个人收藏图书5000余册。杨家坪林场小学教师彭元雄,1996年开始收藏报纸、刊物,已收藏各类报纸上万种3万多份、刊物2000多种3000余本,内中有1937年的上海《申报》,以及多种海外华侨报刊,2003年加入中国报协集报分会。
   第二节 图书发行 发行机构 县新华书店负责全县一般图书、音像制品和中小学教材的征订发行工作。1986年为副科级文化事业单位,受县文化广播局和省新华书店双重领导。1993年改由省新闻出版局垂直管理。2004年文化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改为新组建的江西省出版集团下属国有文化企业。2005年,省出版集团授权江西省新华书店对全省市、县新华书店的人事、财务和业务实行管理。2007年,根据江西新华集团下发的《全省各设区市、县新华书店“三项制度”改革指导性意见》,进行“人事、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重设组织机构和岗位,全员竞聘上岗,分流富余人员。
   发行方式 采取门市零售、课本发行、计划发行、流动供应、图书批发与农村网点发行等多种方式,发行国家出版社出版的17大类图书、图片以及刊物、有声读物,出售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健身器材、电子产品等。1986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发行额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1991年后,进一步完善经营责任制,把企业经营实绩与职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拓宽图书发行市场,1996年发行收入1016万元。2001年发行收入1616万元。2005年,国家对农村特困学生实行优惠政策,按在校学生人数的23%实行“两免一补”,当年春秋两季全县减免课本费206余万元。2006年实行教材发行权竞标,教材价格下降约17%,折扣下降2.5%,对教材发行额和利润率产生较大影响,但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收入仍实现1751万元。
   发行网点 1985年12月,在三都集镇设立门市部,营业面积60平方米,为农村第一个营业点。同时在农村52个乡供销社开设59个代销点。1987年自筹资金5.5万元,在县城衙前大道门市部后兴建1栋钢混结构四层楼房,建筑面积527平方米,用作仓库和办公。1990年,投资67万元建设发行大楼,拆除衙前大道门市部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新建l栋前部分5层、后部分6层的钢混框架结构楼房,总面积2300平方米,其中门市部480平方米,仓库325平方米,资料室227平方米。1995年,投资40.1万元在县城凤凰山路、站前路开设发行网点2处,共272平方米。1996年后,供销系统改制解体,代销点关闭。1998年,在马坳、大桥、上杭、渣津、西港、黄港、黄沙建立7个农村销售点。1999年,在城南新建综合大楼和仓库,至2002年共投资140.3万元,完成第一期基建工程3100平方米。2004年,投资50万元对县城中心门市部进行改造,将一楼门市部与二、三楼连通整修,科学布局,营业面积扩大到800平方米,增设连锁分店、读者俱乐部、第三产业部,为现阶段全省县级新华书店第一流的发行大楼,并率先与省新华书店总部连锁,当年营业收入92万余元,2006年营业收入150万元,读者俱乐部会员发展到2635人。
   第三节史志编研 党史编研 1983年8月,成立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简称县党史办),定编5人,聘请退休干部6名,开展全县党史资料抢救、征集、整理工作。围绕秋收起义、中共修水地方史、修水苏区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史等重大题材开展调研。走访、调查秋收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抢救征集大批口述文物资料,整理编印《修水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修水人民革命史》《修水英烈》《幕阜风雷》《建国后中共修水党的工作大事记》等。开展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设计、制作、率先升起等秋收起义重大史实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专题研究。1992年,编印《修水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获江西党史研究优秀成果奖。指导县直部门编写专业史,先后编印《修水工运史》等19部。协助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完成“秋收起义史实展”的审查,参与湘鄂赣苏区协作组有关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史料的征集研究工作。
   1994年1月县党史办撤销,1997年恢复设置。2007年8月,为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组织召开修水规模最大的秋收起义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以及黄允升、陈力、康月田等一批国内知名党史、国史、军史专家学者莅会并发表讲话,充分肯定秋收起义修水3个第一的史实,即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第一支工农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修水组建,秋收起义第一枪在修水打响。2007年后,整理编印《修水革命旧址资料》,创办内部交流期刊《红色修水》。刘烈根等撰写的《金秋狂飚》《彭大将军转战修水》等文章在江两省《党史文苑》发表,并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共党史网选载。
   地方志编纂与整理 1982年初,成立修水县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两名工作人员拟订县志篇目,后因机构改革中断。1985年7月,正式成立修水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先后抽调工作人员30人,全面启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轮县志编纂工作。有44个县直部门编写专业志,为县志提供大量资料。多次派员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查阅馆藏资料,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历经6年编纂,《修水县志》于1991年10月由海天出版社出版,设36卷130章,共135万字。在第一轮全国新方志评比中获一等奖。
   1984年,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启动《修水县地名志》编纂工作,内容包括行政区划和居民点、行政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和名胜古迹、附录等六个方面,共收录全县地名9662个。1987年定稿,经县地名委员会和省地名办公室审批,作为江西省地名丛书第16集,于1988年刊印出版。
   2004年9月恢复县志办公室,2008年6月正式启动续修《修水县志》编纂工作,同时对明嘉靖版《宁州志》和清同治版《义宁州志》进行点校。
   部分县直单位和乡镇编纂专志或地方志。《渣津镇志》为全县首部乡镇志书,2004年10月刊印。《修水县人大志》《修水县政协志》《修水县卫生志》《修水县交通志》等均已刊印。《白岭镇志》《港口镇志》《新湾乡志》《修水县军事志》《修水县教育志》等正在编纂。
   地情资料与谱牒纂修 1988年始,全县民间兴起续修家谱热。据2005年县档案馆、县谱牒研究小组编印的《修水家谱综合目录》统计,至2004年,先后有万、王、车、邓、冯、卢、古、宁、平、艾、任、刘、华、向、吕、朱、江、许、阮、严、余、冷、宋、张、李、杨、汪、沈、邱、陈、周、林、罗、范、郑、金、柯、段、胡、钟、饶、唐、夏、徐、晏、涂、聂、莫、袁、郭、钱、梁、梅、章、谌、黄、龚、傅、喻、揭、曾、温、游、程、舒、葛、蒋、谢、鲁、詹、赖、廖、熊、蔡、阚、黎、穆、薛、戴、魏等81个姓氏续修家谱,共计217种7000多卷。2005年后,受部分姓氏编修全国、世界性大成谱、总谱、通谱的推动,先后有余、胡、邱、吴、邹、匡、夏、朱、吕、曾、徐、杨、张等姓编修全国、全世界统谱修水分谱。至2008年,全县纂修家谱累计400多种,近1万卷。
   2000年,民间谱牒工作者自发组织编纂《修水县姓氏志》,记载修水304个姓氏的渊源、家族文化和历史人物,2006年3月出版,获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修水客家人文化研究会编纂《客家人在修水》,全书55万字。
   2005年,县政协成立《修水史稿》编纂委员会,开展《修水史稿》编纂工作,2008年底定稿付印,全书12章,共50万字。
   第四节档案管理与利用 馆藏设施 县档案馆县档案馆始建于1959年7月。1965年建成711平方米档案库房。1995年新建1幢砖混结构档案大楼,建筑面积2435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840平方米。1996年后,先后添置铁质档案柜52组、档案橱152顶及相关配套设施。2008年对档案库房进行改造,同时新置110平方米档案密集架以及声像柜、目录柜等,全面改善档案收藏条件。
   基层档案室1986 - 2008年,县级机关和乡镇建有156个单位档案室,均有比较完备的保管条件,配备专(兼)职档案员。在档案室升级达标建设中,全县有23家达标,其中达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单位的有县国税局、检察院、人民银行、审计局、建设银行、财产保险公司、法院、农业银行;达省二级的有黄沙镇、地税局、公安局、烟草专卖局、国土资源局、社保局、中国银行、茶科所、第一人民医院、地税局义宁分局;达省三级的有征村乡、房管局、公路分局。
   收集整理 2007年,制订对民国前历史档案的抢救征集计划,对馆藏的2083卷民国历史档案、宋大学士冷应潋的4幅字画、革命历史、勘界、地名档案进行抢救整理。对全县108个县直部门和乡镇办理档案登记。协助县直部门整理档案目录61195卷,有的输入电脑,方便查阅利用。2008年5月,建立修水档案信息网站,并与省、市档案网站、县政府网站链接,设有修水档案局(馆)基本情况简介、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业务指导、档案目录等多个栏目。至2008年,收藏各类档案149个全宗,近10万卷(册),分民国时期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两大部分。民国时期档案6个全宗2083卷,分别保存民国时期修水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143个全宗,专业档案127卷,声像档案732册,资料】4606册。馆藏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种内部报纸、杂志、统计资料、图书、地图等,以及各种史料汇编、史志、诗经等占体书籍。馆藏宋大学士冷应潋的4幅字画,是其后裔珍藏的原本真迹。还有清道光四年(1824)编纂的《义宁州志》(民国时期复制件)、《八贤祠志》等史志书籍。有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土地房产证存根2038册。
   按照国家《档案法》规定,县内部门和乡镇档案室可以保存管理本单位5年内的档案;经县档案局认可,政法、医保、劳保、教育、卫生、劳动人事、民政、金融等系统与单位,可保存5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的档案。至2008年,全县基层档案室收藏档案共计86100卷(册)。
   资源利用 1986 - 2008年,年均接待查阅档案1600多人次,累计查阅档案81849卷(册),为编志修史、专题调研、领导工作参考、落实各种政策、处理山林房屋权产纠纷及关系民众切身利益问题调处等方面提供原始资料。2005年开展林权制度改革,查阅原始案卷1880余卷,复印资料38万多份,为明晰林权提供证据。
   第五章 文物 博物 修水文物遗产丰富,尤以“山背文化”遗址、黄庭坚文化遗址、佛教黄龙宗文化遗址、陈宝箴陈三立故居、秋收起义和湘鄂赣苏区旧址而闻名海内外。1986年后,继续挖掘、征集、整理文物,强化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文博事业得到发展。
   第一节文物征集与普查 1986前,修水多次开展文物普查和征集整理,发现大批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革命1日址,整理历史文化遗址116处,搜集标本2000余件。1986年后,征集革命文物20件,其中2007年征集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副师长余贲民烈士使用过的4件文物,现收藏于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2004年3月- 2005年5月,按照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部署,组织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对第二次文物普查所掌握的近600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祠堂、古寺庙、古桥梁、摩崖石刻、碑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其他传世文物进行复查,新发现文物300多处(件),整理出《修水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2008年4月,按照国家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成立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织部署开展全县文物普查。普查中对当地群众早已发现,保存于太阳升镇洋湖村第9组龙船岩的宋元时期石画进行详查。石画描刻在一处红砂岩石壁之上,地处修河南岸,距邻界武宁县清江乡车下村吴山口约500米。石厕中有文字和佛像、莲花等图画,石刻中宋元丰三年(1080)、南宋嘉泰元年(1201)、元至治癸亥年(1323)落款清晰可辨,实地拍摄影像资料13份。普查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第二节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 修水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1986年7月,修水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个,其中历史文物17个,革命文物3个。2007年9月21日,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个,其中历史文物22个,革命文物6个。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