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众传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7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大众传媒
分类号: C95
页数: 5
摘要: 第三章 大众传媒 《修水报》是全省两家拥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县级党报之一。1986年9月,板山电视转播台全面竣工,无线广播和无线电视信号覆盖全县。1991年,修水在全市率先开通有线电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传统媒体与数字化接轨,逐步形成载体多元兼容,表达形式多样的传播体系。第一节修水报 《修水报》创刊于1956年6月,前身为1929年创刊的《修江潮》,是县委机关报,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1980年,经省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取得全国统一刊号,10月1日复刊。1997年11月,全省报刊治理整顿,《修水报》为九江市唯一的县级党报予以保留。版面专栏设置 1986年后,《修水报》不断创新版式,突出特色。
关键词: 传媒;大众传媒

内容

第三章 大众传媒 《修水报》是全省两家拥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县级党报之一。1986年9月,板山电视转播台全面竣工,无线广播和无线电视信号覆盖全县。1991年,修水在全市率先开通有线电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传统媒体与数字化接轨,逐步形成载体多元兼容,表达形式多样的传播体系。
   第一节修水报 《修水报》创刊于1956年6月,前身为1929年创刊的《修江潮》,是县委机关报,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1980年,经省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取得全国统一刊号(CN36-0014),10月1日复刊。1997年11月,全省报刊治理整顿,《修水报》为九江市唯一的县级党报予以保留。2003年11月,在全国报刊治理整顿中,《修水报》为全省保留的两家县级党报之一。
   版面专栏设置 1986年后,《修水报》不断创新版式,突出特色。一版为要闻版,突出权威性和对全局的指导性,刊发县内重要时政要闻,推介典型,摘要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以及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新闻。先期开设新人新事、修江论坛、现场短新闻等栏目。1997年新辟扶贫路上、热点追踪专栏。1998年增设记者目击栏日,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追踪报道。2001年开设世纪之交百村行栏日,对全县100个有特色的重点村进行报道。2004年增设现场短新闻、一句话新闻等栏目。
   二版为综合版,着力扩大新闻覆盖面和信息量,增强对行业和基层的指导性和服务性。相继开设致富之友、他山之石、新农村、基层传真、农村科普园等栏目。“新农村”中又设置乡村百业、农村新风、农事指南等小栏目。1997新辟红土地专版,内设古艾新村、农村话题、专家讲座等栏日。1998年新增走进市场栏目。2001年推出教育园地、财税之窗栏目。2004年新设记者观察、视觉写真栏日。2007年增设工业园巡礼、消费维权哨新栏目。
   i版为社会版,侧重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与读者互动。设有发扬革命传统、社会万象、走进修水等栏目。1994年4月起,文艺副刊“秋收”更名为“山谷风”,为全县文学爱好者提供作品发表园地。1 997年新辟学习与理论栏目,刊登学习体会与理论文章;开辟尖辣椒栏日,刊登批评报道,加强舆论监督。2001年增没街谈巷议、言论栏曰。2004年新设社会看台、社会纪实、信息荟萃等栏目。
   四版除刊登文摘和广告外,先后开设家乡纵横、修水人在外地、民生焦点、热点众议等栏目。1997年增设生活大观园栏目。
   1988年创办“月末版”,1997年更名为“月末特刊”,开设特别报道、月未写意、今人风采、凡人凡事、修水名人、案例写真、百姓故事、幕阜览胜等栏目。1998年增设热点追踪、经济透视、道德法庭等栏日,将修水人在外地、修水名人两个栏目合并为天南地北修水人栏目。2008年,新设本报关注、人生之旅、外地人在修水、热度新闻人物、热度故事等栏目。
   印刷发行 《修水报》复刊时,为四开四版周二刊,采用铅印,人工拣字排版,老五号字,自制图片。1991年1月1日起,改用胶版印刷,为当时全省唯一采用胶版印刷的县报。1998年8月24日起,采用北大方正轻印刷排版系统新技术,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新五号字。至2000年,先后三次更新激光排照设备,硬件建设多次升级。2008年3月,改黑色印刷为彩色印刷,并基本实现办公网络化。
   1985年发行1. 62万份。1986年以后,发行量逐年上升,1991年发行2.57万份。1992年试行自办发行,当年发行量突破3万份。1997年改为对开四版大报,年订价每份60元,2008年增至90元,年发行量一直保持在2万份左右。
   内部管理 1982年,建立岗位责任制,记者实行分片下乡,分线包干,编辑实行编稿、画板、校对包干,编委会制订评报标准,每期审读,综合评议。1992年后,实行聘用制,择优录用记者、编辑。1998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所有人员竞聘上岗,责任到岗,以岗定人,实行按劳计酬、效率优先的激励机制,把工作量与质的考核与工资报酬挂钩。2007年,制订《稿件评级评分标准》和《版面评级计酬标准》,在采编部实行量质考核。2008年内设总编室、办公室、采编部和广告公司,共有干部职工36人(在编18人,聘用18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省委、省政府授予《修水报》1998 - 1999年度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986 - 2008年,《修水报》的新闻作品,参加全国县市报和江西新闻奖评比,共有114篇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6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8篇;全省一等奖12篇、二等奖17篇。
   第二节广播电视 1953年,成立县广播站,开通全县有线广播。1986年,板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正式向全县转播无线广播和无线电视节目。1992年,成立县有线电视台,开通县城有线电视。2000年12月,广播电视转播台、广播电台、广播台和有线电视台合并为修水广播电视台。
   广播 有线广播1986年,全县有广播专线400多条,单线长度5000多千米,入户喇叭5.1万余个,覆盖76%的行政村,72%的村民小组,县、区、乡都建有广播站。
   县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开播三次,共5小时40分,节目内容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广播电台节目,以及自办节目。随着无线半导体收音机在农村流行和电视的发展,加之有线广播布线困难、安装复杂、扩容性差,1993年以后逐渐淡出修水历史舞台。1995年初,采取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办法,首先在太阳升镇率先建起50瓦调频广播,可覆盖全镇98%以上的村、组、农户。其后又有渣津、马坳、大桥、白岭、全丰、古市、山口、港口、四都、何市10个乡镇采用50瓦调频发射机开播,上奉、黄港、黄沙、黄坳、庙岭、征村、漫江、杭口、上杭、西港、黄龙、水源、石坳、路口、东港、溪口、布甲、程坊18个乡镇采用10 - 20瓦调频发射机开播。全县安装1瓦调频接收喇叭1800多只,25瓦田间自动接收高音喇叭87只,由此,收音机和调频喇叭代替有线广播喇叭。2005年后,大众广播形式全部停止。 无线广播1986年,板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建成,购置美多TF7100-1调频发射机2台(50W、100W各l台),50W机放置县广播站机房,用于覆盖县城附近并向板山提供调频广播信源,频率为93. SMHZ;IOOW机置于板山转播台向全县转播,频率为106. SMHZ,覆盖半径50千米。1987年修水调频广播正式开通,播出自办节日,广播信号覆盖全县80%以上地区。2006年3月,开通两套广播节目。板山台向全县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和3套自办节目。
   电视 无线电视1985年前,在县城凤凰山和724矿、267队、三都茶场等地区建有13座电视差转台,总发射功率94瓦,覆盖面仅限于差转台周边地区。1985年在位于竹坪乡海拔864米高度的板山主峰建立电视转播台,首购l千瓦TOCH彩色电视发射机1台,当年底试播,1986年9月30日正式转播,接收庐山2CH讯号,用IOCH转播中央一套节目,覆盖半径56千米。1990年l2月,板山转播台新增1千瓦8CH彩色电视发射机1台,用于转播九江市电视台一套节目,原有IOCH发射机用于转播江西电视台一套节目。2005年8月,板山转播台定为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4+2”工程县级试点单位,2006年3月工程竣工,板山电视台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七套、江西卫视、修水新闻频道等4套电视节目,转播时间为06: 00 - 24: 00。
   有线电视1991年Il月11日,县城有线电视正式开通,首开九江地区有线电视先河,带宽为300MHZ,邻频传输12套卫星电视节目。1998年,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为550MHZ,传输节日增至23套。2002年,进行光缆干线网改造,有线电视网络变为光缆电缆混合网,所有城区干线全部由空中干线改为地埋,带宽上升为750MHZ,传输节目增至34套。同时安装可寻址收费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有线电视收费管理。1992年底,太阳升镇首先开通乡镇有线电视,电缆传输8套电视节目和一套调频广播节目,当年有用户200多户。1993年,渣津、四都、西港、溪口、上杭、马坳、古市7个乡镇开通有线电视。1994 - 1999年,所有乡镇全部开通。2004年2月,县电视台利用九江二线干线,首次开通数字电视,传输35套数字节目,首批用户100户。至2008年,县有线电视台与14个乡镇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传输节目增至41套。县城区有线电视用户2.2万多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8924户。
   自办节目 1986年,县广播站自办修水新闻、对农村广播、听众信箱、对少年儿童广播、修水河畔、理论学习、每周一歌、周末晚会等节目,自办新闻节目每天播出半小时。1992年,修水有线电视台购进摄像机和第一套线性编辑机,拍摄第一部电视新闻专题片《修水企业家龙年竞风流》,介绍修水丝厂、电力公司等8家企业的情况。1993年8月,有线电视台首次公开招聘电视播音员。1995年3月,成立修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自办新闻节日,每周二、五播出两次,每次15分钟,次日重播。先后开设一周要闻选播、今日修水、希望的田野、周末十分钟、新家等新闻性、服务性节目。开辟点歌台、经济之窗节目。1996年9月,县财政拨款20万元购进一台索尼贝塔康姆摄像机,为当时九江市县级台第一。同时自办修水新闻、对农村广播、听众信箱、对少年儿童广播、修水河畔、理论学习、每周一歌、周末晚会等节日,自办新闻节目每天播出半小时。2002年8月1日,修水新闻由每周2期改为每周5期,每期播出12分钟。2005年6月,推出反映修水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的电视专题节目《走进修水》,每周六首播,时间10分钟。
   修水电视台从1996年建台到2008年,在九江市电视台上稿量居各县、市之首。有10多篇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2000年,电视短片《修水茶俗》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首届全国电视纪录片“中华荟萃”三等奖,江西省二等奖。2003年,电视专题片《罗时来和他的54位父母》获江两广播电视一等奖、江西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获江西首届优秀新闻奖。2006年,电视专题片《正科级村官》获江西广播电视一等奖,2007年获中国影视大奖广播电视提名奖。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1999 - 2000年,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由中央、省、地、县财政给予部分资金支持,所在乡镇和受益村自筹部分资金实施建设。整个工程按计划完成,全县58个肓点村全部建成具有60户以上用户的村级广播电视站,均能收看8 -12套电视节目和收听2套广播节目,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县。2001年始,开展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至2008年,共完成461个肓村建设任务,通过省广播电视局合格验收。
   第三节 电影 影片发行 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县电影公司)负责全县影片发行、电影放映和管理工作。1983年体制改革,由副科级事业单位转为国有电影企业。1986 - 1996年,有干部职工34人,2000年32人,2008年29人。
   1989年,全县电影发行放映收入突破50万元。1990年,县电影公司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1994年,电影体制改革,改变计划经营模式。1996年,省、市停止计划供片,电影完全进入市场运作。由于受到电视发展的冲击,电影观众锐减,放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电影事业逐步衰退,1997年全县电影放映收入仅15万元。1998年,县电影公司实行内部改革,所有人员分为2班轮流上岗,分开核算,自负盈亏,挖掘内部潜力,勉强维持经营。2000年后,城乡电影院基本停映,农村电影放映队伍逐步解体,县电影公司只保留5名行政管理人员,其他人员全部下岗待业,公司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100多元和足额缴交养老和医疗保险,支持自谋职业。
   放映网点 县电影院是县内唯一设施完备的国有正规电影院,始建于1975年,地处县城中心广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前幢为i层房屋建筑,后幢是电影放映厅,能容纳观众1200人。1989年,投资44万元进行全面整修改造,将放映厅改装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放映大厅,内装4台5万大卡中央空调,保持1200个观众座位;下层为小厅,可容纳观众260人。两厅可以同时放映,观映条件大为改善,受到省文化厅和省、市电影公司的高度评价,作为“修水模式”在全省电影行业推广。1990 - 1992年,连续三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91年对电影院门面翻新改造,在全县首家装饰钟楼和霓虹灯。1993年4月,对一楼小厅更新升级,观众座椅改为软席。2000年,由于房屋老化和不符合消防安全被鉴定为危房,是年6月,筹资90万元对放映大厅进行换顶和墙体加固改造,于2001年2月完成。2000 - 2008年,县电影院实行承包经营,确定承包基数,在公司内部竞标确定承包人,主要接待会议、文艺演出等。
   农村、厂矿网点1986年,太阳升、马坳、渣津、山口、古市5个乡镇和724矿电影院使用35毫米放映机,有固定观众座椅。全县另有使用16毫米和8. 75毫米放映机的电影队96个,其中区乡集体电影队52个、厂矿12个、学校3个、个体29家,网点遍布全县。1996年后,农村电影院基本停映,电影队逐步解体。2008年,全县仅上奉电影队仍坚持在本镇及周边地区巡回放映。
   放映活动 县城放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修水电影放映的全盛时期,看电影成为当时各阶层群众倍受推崇的主要文化生活,每当新片上映,影院门庭若市,有时一票难求。县电影院通过销售门票进行日常经营性放映,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影片展映和汇映活动,1988年在全国农业科教影片汇映月中,被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等7部委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开展法制教育影片展映活动,在县城免费放映《首席执行官》《走向深渊——邪教的本质》等影片。2004年开展《邓小平》影片展映活动,免费放映40多场。2005年,为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免费公映《焦裕禄》《旭日惊雷》等影片。
   农村放映1986 - 1996年,农村电影队坚持下乡进村巡回放映,活动遍及每个乡村,年放映电影l万多场,观众近1000万人次。2000年,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提出的21世纪基本实现全国农村l村1月放1场电影目标,县电影公司组织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但因人员不足和经费困难,未能完成规划曰标。2005年,实施送电影下乡、由政府买单工程,为农民免费一年一村放6场电影,县电影公司以原集体电影队为基础,重新整合组建13支电影队,将全县划分为13个放映区,由13支电影队包干负责,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共放映4681场,观众102万人次。2008年放映4404场,观众120万人次。2006年,马坳电影队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电影下乡优秀放映队。
   第四节 网站 2000年,按照国务院1999年提出的政府上网年和《九江市政府上网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启动网站建设工程,制定全县政府上网工程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督促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和企业落实主页制作,对县政府中心网站主页内容进行审查。是年3月,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筹建县政府网站,2000年4月建成,9月正式开通,网站域名www. xiushui.gov.cn,同时开通县长信箱。栏目有修水新闻、政策顾问、百业信息、修水概况、美丽修河、乡镇风采、企业天地、名优特产、招商引资、科技长廊、抱子情深、幕阜文苑、修水政研、修水经济。2006年7月,县政府网站划归县信息中心管理,同时开通修水电视台视频新闻和《修水报》上网,增加政务公开、办事程序等栏目。以政府网站为平台,先后开通民声通道、网上信访、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市民办事和企业办事专题栏日,开通县委民声通道、信箱通道,公安局投诉邮箱,修水县申请行政复议信箱等。
   2001年,开通修水网、修水招商网、山谷文学网、龙腾网。2008年,全县开通政府部门和企业、个人网站40个。在江西省第四届优秀网站评选活动中,修水县政府网站获江西省优秀政务网站,修水旅游网以第二名的成绩获江西省10大优秀旅游网站,九江(修水)房地产网获江西省10大优秀企业商务网站,山谷文学网获江西省10大优秀文体休闲网站。
   第四章 图书 史志 档案 1986年后,县图书馆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和学校图书馆(室)逐步增多,图书藏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公共藏书200多万册。图书发行量逐年攀升,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收入从198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751万元。党史、地方志及其他地情资料编研成果丰硕,档案管理不断规范。
   第一节 图书藏借 县图书馆图书藏借 县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8月,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位于县城中心广场工人文化宫东单元,总面积630平方米。2004年县财政拨款对楼房全面除险加固。2005 - 2008年,先后添置密集不锈钢书柜和书架,馆内设采编辅导室、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资料查询室。2008年有工作人员8人。1987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通过到单位集中征集,共收集地方史志和个人作品等256册(件)。至2008年,馆内藏书14万余册,其中古籍1523种10603册,内含善本157种1471册,国家认定善本1 1种174册,并有4种75册列入国家善本书总目。馆藏38册明代著作《百家类纂四十卷》,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人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1987年,制汀《修水县图书分类细则》,内分全馆目录、分类目录和著者目录三套。2000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县图书馆购书经费不少于5万元。1988年,与江西省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友好关系。2002年7月,与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结为友好馆,黄浦区图书馆当年向县图书馆赠送图书2761册,2004年和2005年两次赠书1.4万多册,总价值40余万元,极大地充实了馆内藏书。自1987年1月起,报刊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在保持原外借室的同时,少儿阅览室增设少儿借书处,开放时问由原每天8小时增加到10小时。从2004年起,由原每星期开放6天增加为7天,节假日照常开放。同时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先后向渣津、马坳、大桥、黄龙、溪口、黄港、四都、太阳升、上杭等乡镇赠送价值15万元的图书,2007 - 2008年,为全县36个乡镇和部分村图书室赠送价值20万元的图书。1989年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文明图书馆二等奖。1999年和2005年,国家文化部两度评定县图书馆为三级图书馆。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