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7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C95
页数: 6
摘要: 卷三十一 文化 第一覃 群 文化 修水具有悠久的群众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群众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兴旺,一个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村组文化室为基础的群众文化组织网络不断完善,100多个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城乡舞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双井之春”等知名文化品牌。民间文艺、民间工艺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组织开展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内设辅导部、舞台服务部和办公室。1983 - 2008年,连续26年承办修水县春节文艺晚会。初始为县文化馆组织的小型文艺晚会,在文化馆二楼排练大厅举办,观众约200人。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

内容

卷三十一 文化 第一覃 群 文化 修水具有悠久的群众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群众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兴旺,一个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村组文化室为基础的群众文化组织网络不断完善,100多个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城乡舞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双井之春”等知名文化品牌。民间文艺、民间工艺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
   第一节文化馆站 县文化馆 县文化馆始建于1951年,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位于县城城北区工人文化宫西单元,馆区楼房而积1230平方米。组织开展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内设辅导部、舞台服务部和办公室。2008年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叶绍荣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赖显生为中围曲艺家协会会员、胡伟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有省级文艺团体会员7人。
   1986年以来,组织“双井之春”业余歌手大奖赛、“修河之波”艺术节等多项大型文化活动。1983 - 2008年,连续26年承办修水县春节文艺晚会。2005年始,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民看戏,政府买单”工程。坚持开展全县戏曲、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群众文艺辅导、培训工作。2004年,经文化部认定为三级文化馆。
   基层文化站 1986年,每个乡镇都建有广播、电视、群众文化等多功能的文化站。1992年确定全县农村文化站事业编制118人,1992年和1993年分两批共招聘47人,1999年和2000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7人。1996 - 2001年,渣津、黄港、太阳升镇文化站先后被省文化厅评为江西省百强文化中心。2003年,确定全县乡镇文化站事业编制96人。2008年,全县有乡镇文化站36个,在编工作人员31人,自聘人员24人。建立社区、村级文化室211个,各类农村文化团体14个,成员760余人。
   第二节表演团体 1986年,全县只有县宁河戏剧团一个专业表演团体。1987年后,先后成立群星艺术团、山谷票友社、夕阳红艺术团、全丰农民艺术团、小溪宁河戏三元班、港口宁河剧团、政法系统金徽艺术团、县老年体协百花艺术团、义宁镇第一小学小燕子艺术团、县职业高中学生艺术团、太阳升农民艺术团、宁红社区民乐队等100多个业余文艺团体。
   宁河戏剧团 创建于1953年,由溪口小溪三元班、渣津磉口鸿云班等班社民间老艺人组成,初时名为修水县临时专业汉剧团,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经省文化厅批准、国家文化部备案,正式命名为修水县宁河戏剧团,演出传统地方剧种宁河戏。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停止演出,大部分演职员下放农村劳动。1978年剧团重新恢复,下放人员调回,演职员达60人,另有20名艺校学生。1986年后,戏剧演出市场不景气,剧团将人员分为戏剧队和歌舞队,以歌舞演出为主。1991年6月,将剧团裁撤,人员分散安排,另设修水剧院负责剧院财产维护保管,在县文化局内设戏剧创作研究室负责宁河戏资料整理。
   群星艺术团 由县文化馆业余音乐小组发展形成,1987年经省文化厅批准,正式命名为修水县群星艺术团,有演职员130余人。主要演出歌舞、戏曲、器乐、全丰花灯等。除参加县内各种晚会和大型活动演出外,长期坚持下农村巡回演出,至2008年共演出4000余场,是送戏下乡的主要演出团体。2006年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单位。多次选送节目参加全省和全国文艺演出,获2000年全国群星奖、2002年江西省职工会演一等奖、2007年全省农村文艺会演二等奖等。
   山谷票友社 2002年11月由全县戏剧爱好者组成,初始成员20余人,后逐步发展到53人。以弘扬国粹、振兴京剧、传承宁河戏为宗旨,行当齐全、流派多样、文武兼备、活动频仍。参加县内各类晚会和大型活动演出,到农村、厂矿、部队、学校作慰问演出。多次应同行邀请到北京、武汉、南昌、深圳、宜兴、景德镇、赣州、株洲等城市作访问演出。参加萍乡市、九江市和广东省东莞市等地京剧票友团体举办的国际、全国艺术节演出,在上海、南昌作专场演出。参加天津“和平杯”票友大赛江西选拔赛,2人获金奖,2人获全国振兴京剧功勋奖,4人获省票友大赛金奖。2004年,团长余昌徐在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江西行》节目中演唱京剧《请茶歌》。2004 - 2008年,与县文化局、县政协文史办联合录制《宁河戏部分表演程式》资料片,协助指导义宁镇二小开办少年京剧班。2006年,国家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授予全国先进票友社称号。2006 - 2008年,连续3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录制和观摩。
   夕阳红文工团 1985年组建修水县离退休老干部合唱团,1987年更名为县老干部文T团,2001年4月定名为修水县夕阳红文工团,有团员60人。内设歌舞曲艺表演队、合唱队、民乐队、节目创作组、编导组等机构。自编自导《我爱修水山区美》《老哥老妹游修城》等54个演唱节目,编导其他类节目70多个,到农村、厂矿、敬老院等地演出30多场。在县城广场主办两次大规模的“激情广场大家唱”群众文艺活动,参演人员400余人,观众高达万人。2003年后,连续5年协助县离退休干部协会开办老年大学声乐班、舞蹈班,培训人数近2000人。2008年,组织策划“红色经典·长征组歌”大型演唱会,200多人参演,观众5000余人。
   全丰农民艺术团 2007年7月组建,有演艺人员28名。以传承国家非遗项目“全丰花灯”和省非遗项目“宁河戏”为宗旨,汇集全丰花灯、宁河戏、山歌、小调、佛乐灯舞为一体,演出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先后编排宁河戏《定军山》《长坂坡》《穆桂英挂帅》等古装传统剧目30多种,全丰花灯《下南京》《交情反情》《挑妹饮酒》等节目20余个,全丰山歌和全丰小调《织绫罗》《劝君莫赌博》等节目20多个,在本镇和周边地区演出400多场,观众6万余人次。2006年11月28日,在九江市国际龙狮大赛中表演全丰花灯。2007年,参加江西省农民艺术团展演活动和江西省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溪口镇小溪宁河戏三元班 2007年组建,招收学员20名。戏班成员和当地村民主动捐资赞助,添置服装道具,县政府补助部分资金完善配套设施。以传承宁河戏艺术为宗旨,老艺人传授技艺,编排《薛刚哭城》《凤鸣山》《蓬台山》等传统剧目10多种。2008年春节期间,在县城及周边乡镇、邻县演出60余场。
   渣津镇磉口鸿云班宁河戏剧团 2007年,在地方戏曲爱好者倡议下成立。招收演艺人员30多人,筹资17万余元购置服装道具和音响灯光设备,制作流动舞台,聘请原县宁河剧团老艺人作技术指导,排练宁河戏古装传统剧目,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在渣津镇和周边乡镇巡回演出。
   第三节文化活动 春节文艺晚会 1983年创办,至2008年连续举办26年。初始为县文化馆组织的小型文艺晚会,在文化馆二楼排练大厅举办,观众约200人。1986年起,春节文艺晚会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专业艺术人员负责整体策划和节目编排。1990年和1992年,转到县政府招待所和宁红宾馆二楼演出厅举办,设圆桌座席30张,邀请宾客300人。1998年转到县电影院放映大厅举办,出席人数增至1200人,各文艺团体选调节目参演,通常安排在农历十二月廿六日晚。1996年后,由县电视台作实况转播或录播。
   双井之春音乐会 由县文化馆创办的群众性大型歌咏活动,以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故里双井命名,从1985年开始,每年春季举办一届,至2008年连续举办24届。吸引全县和周边县市音乐爱好者参加,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等程序,评选优秀歌手,累计参赛歌手万余人次,成为江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知名品牌,走出孔江闽、袁野、周子琪、朱洁、王雯、樊艳番、余薇等省内外知名歌手。
   修河之波艺术节 修河流域的铜鼓、修水、武宁、永修4县共同举办的群众性艺术活动(铜鼓次届加入)。1986年由修水县文化馆首倡,每两年举办一届,四县轮流在各县境内承办,至2008年共举办14届。2006年5月20日,修水为东道主承办第13届修河之波艺术节暨22届双井之春音乐会,下午在北城中心广场举行艺术节开幕式,晚上举行双井之春音乐会歌手总决赛和大型文艺演出,省杂技团获国家金奖节目《转运地圈》和省京剧团知名演员领衔主演的《群猴踏春》加盟献艺。期间举办4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观看演出和参观展览的观众约4万人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入选节目录制 1986年,修水民间顶灯舞《竹林春夜》、傩舞《跳加官》和《跳和合》、道教舞《造盘》选编人属于国家“七·五”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之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6月14日,江西分卷编辑部到修水录制节目,赤江乡79岁老艺人周裕光表演《竹林春夜》,黄沙乡71岁老艺人李振清表演傩舞《跳加官》和《跳和合》,马坳乡道教弟子熊兴旺表演道教舞《造盘》。
   农村文艺会演 1991年2月,组织全县农村文艺会演,8区、2直属乡、1镇分别组团参加。在县人民剧院演出3场,参演节目26个。白岭区代表团演出的全丰花灯《改革开放就是好》、溪口区代表团的舞蹈《喜榨丰收油》和表演唱《上庄山鼓响起来》、渣津区代表团的小品《“吃冤枉”的村长》和舞蹈《三月的风》分获一、二等奖。1997年国庆节期间,又一次组织全县农村文艺会演,36个乡镇分别组团参加,演出节目42个。白岭镇的歌舞《蚕桑情》、古市镇的歌舞《打鼓歌仔闹花椒》、港口镇的小品《咱们的牛乡长》、全丰镇的小品《改行》、大椿乡的歌舞《山水开发谱新章》、庙岭乡的舞蹈《杨梅丰收了》、黄坳乡的小品《结穷亲》分获一、二、三等奖。
   谷雨诗会 1988年始,修水山谷诗社每年农历谷雨时节组织召开谷雨诗会,诗社成员相约聚会,吟诗论诗,以诗会友,优秀诗作在会刊《山谷诗苑》刊登。省市诗词学会和武宁、铜鼓、靖安、奉新、平江、通城等邻县诗友多次应邀或申请参加诗会,至2008年,先后在黄庭坚纪念馆、杭口镇双井高峰书院、义宁镇桃里陈家大屋等地举办21届。2007年后,接受会员提议,不定期增办端午诗会和重阳诗会。
   电视剧《大宋才子黄庭坚》开机仪式文艺演出 2008年11月4日,在县城琴海中学体育场举行28集电视连续剧《大宋才子黄庭坚》开机仪式暨《魅力修水》大型文艺演出。省、市、县领导和剧组成员出席开机仪式,众多影视明星联袂演出,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和郁钧剑同台献艺,参加开机仪式和观看演出观众2万余人。
   重要纪念文化活动 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文艺专场演出 1993年12月26日,县委、县政府举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心中的太阳永不落》文艺专场,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476名干部职工参加演出,修水师范150名学生组成伴唱团,在县人民剧院连续演出8场,观众万余人次。 国庆50周年文化活动1999年9月30日上午,在县城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秧歌舞大游行,万余名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及各界群众参加,组成近百个方阵,从县一中出发,于城北主要街道游行,队伍蜿蜒1000多米,载歌载舞,彩旗飘扬。晚上在县电影院举行文艺会演,县宁红集团、电力集团等15个单位的3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
   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文艺演出2007年9月9日,在县城中心广场举行秋收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和《军旗飘飘》专场文艺演出。出席纪念活动的有省、市党政军领导,罗荣桓元帅之子、原二炮副政委罗东进中将,秋收起义领导人余贲民之子余汨春,秋收起义参加者和第一而军旗设计者之一陈树华之子陈默等10名将帅后人,驻港部队步兵旅副旅长向东等,以及各界群众2万余人。
   黄庭坚诞辰纪念活动1985年,举办黄庭坚94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暨黄庭坚纪念馆开馆仪式,县宁河戏剧团作专场演出。1995年举办黄庭坚95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其间举行文艺专场演出,与九汀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为期2天的黄庭坚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2005年举办黄庭坚96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召开纪念大会并到双井黄庭坚墓举行祭祀仪式,举办为期2天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后编辑出版《黄庭坚研究论文集》。
   农村文化三项活动 2005年起,按照中央宣传部等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要求,组织县文化馆、图书馆和电影公司开展送书下乡和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看电影活动。2005 - 2008年,县文化馆和县电影公司分别下农村演出1000多场,放映电影9000多场,县图书馆向乡镇和村图书室赠送图书价值35万余元。
   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 在县城中心广场、五杰广场、澄江花园、晚晴乐园、城南市民广场等公同、广场,长年有群众自发开展唱歌、跳舞、打腰鼓等文艺活动。在县城北区的秀水长廊内,一批中老年人每天白带音响聚集一起,唱山歌小曲,现编现演,又唱义跳,自得其乐。进入21世纪后,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在农村集镇逐步兴起。
   第四节 民间文艺 民问文艺有崇敬神明的傩歌、傩戏、傩舞,有娱悦心情的山歌、滩歌、催工鼓,还有欢度节庆的花灯、腰鼓、龙舟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带有迷信色彩的傩歌、傩戏、傩舞很少流传,山歌、滩歌、催工鼓等民歌民谣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欢乐喜庆的花灯、腰鼓仍在全县城乡广为流传。
   花灯 包括龙灯、狮灯、马灯、船灯等,是欢度春节和各种庆典最常见的民间文艺活动。龙灯、狮灯多为上户表演,民间称作戏龙灯、戏狮灯。船灯边唱边舞,则叫唱船灯,均配有鼓乐伴奏,场面热闹。改革开放以后,各种花灯表演活动非常活跃,每年春节期间,城乡盛行舞龙戏狮,进村上户拜年贺岁,家家燃放鞭炮迎送,有的招待烟酒,赠送红包,以示吉庆。1997年6月30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全县16支龙灯队汇聚县城游街表演,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仅黄沙镇就有6支龙灯队。2007年2月,义宁镇龙灯队参加九江国际龙狮大赛表演。2008年端午节,义宁、山口、东港、黄沙、大椿等乡镇的龙灯队汇集县城游街表演,并在中心广场进行比赛,观众如潮。
   腰鼓 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问传统文艺项目,在全县广为流传,义宁镇8个社区和大多数乡镇及部分单位、学校建有腰鼓队。各种节日、庆典和大型活动,都有腰鼓队参加,一些商铺开张、店庆和产品促销,也请腰鼓队助兴。
   第五节 民间工艺 木雕 修水木雕工艺兴盛,历史上房屋建造和家具制作均运用木雕技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房屋建筑材料和设计改变及家具更新,木雕主要在工艺美术企业和少数民间艺人中流传。县工艺美术厂从1974年开始木雕工艺品生产,1986年楠木梳、礼匾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4年6月,万根平创办万顺特艺有限公司,用木雕-艺生产木梳、礼品等五大系列上千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间木雕艺人徐景远雕刻的佛像、神像、人物像等艺术品,在湘鄂赣三省有较大影响。
   石雕 石雕工艺流传历史久远,主要有石狮、石龙、石凳、石桌、石碑的雕刻,特别是石砚雕刻工艺精湛,历史上曾为贡砚。1984年县工艺美术厂制作的赭砚,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参加全国文房四宝展览会得到专家好评,产品被争相订购。1998年,工艺美术师王令创办修水砚之家特种工艺厂,其石砚《九龙戏珠》《马上封侯》《松鹤延年》等T艺品,多次参加省、国家有关单位组织的评比获金、银奖项,赭砚《秋实》被江西省艺术馆收藏。21世纪后,电脑技术在石雕工艺中普遍应用,手工雕刻与电脑制作相得益彰。2008年,全县有从事石雕工艺生产的企业和个体户50多家。
   编织 修水竹、藤资源丰富,历史上就广泛利用竹、藤编织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主要产品有箩、篓、篮、筛、竹垫等100多种,形成了独特的编织工艺,在全县城乡有一大批编织工匠和手工作坊。20世纪90年代后,塑料制品和各种新产品逐步取代竹、藤制品,编织工艺流传受到影响。
   扎艺 扎艺在民间流传很广,扎品有龙灯、船灯、花灯、马灯、花篮以及丧葬用品灵犀、哀球、花圈等。2008年,县城和农村有100多家手工作坊从事扎艺品制作。
   第六节文艺培训 部门培训 1979 - 1991年,县宁河戏剧团自办艺校,培养宁河戏演艺人才,共举办4期,培训学员80人。县文化馆每年开办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器乐等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近千人,并派人到各乡镇文化站和县城社区培训文艺骨干。县职业高中2006 - 2007年开设2届艺术班,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每班招收40名学生。
   民间培训 县城有民间开办的小天鹅舞蹈培训班、蓝泊湾舞蹈培训班、馨静少儿美术培训班、瞿熊书法培训班等艺术培训机构,长年招收学员。馨静少儿美术培训班在县城和渣津镇开设两个培训点,每年培训学员200多人。寒暑假期间,在县城和乡村集镇,每年都有退休人员、艺术院校回乡休假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开办短期培训班,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