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育行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6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教育行政
分类号: G4
页数: 6
摘要: 第七章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主要是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创新管理机制,抓好教师队伍、学生学籍、学校安全管理和“两基”教育及教育督导工作。2008年开展整顿教师工作作风专项活动,组织专项督查,下发督查通报,评定优秀、良好单位、一般单位及整改补课单位。队伍管理 干部考核1995年前,乡中学、乡中心小学以上校长由县教育局考核,副校长及其他中层干部由区教育组考核。此后学校领导干部逐步实行竞聘上岗。此后,擅自离岗人员虽有减少,但仍未杜绝。小学学籍从1987年开始建档,由乡中心小学管理。
关键词: 教育行政 教育

内容

第七章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主要是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创新管理机制,抓好教师队伍、学生学籍、学校安全管理和“两基”教育及教育督导工作。
   第一节教师管理 师德师风建设 修水根据不同时期特点确定主题,部署师德师风建设活动。1989年活动主题是“廉洁从教”。1990年活动主题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99 - 2001年活动主题是“九倡导,九反对”,期间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从严治教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开展师德标兵、师德模范创评活动。2000年9月,表彰10名师德标兵、70名师德模范,在全县中开展向全国师德标兵程坊乡程塅村小学教师徐小年学习活动。2005年活动主题是“修身立德,尚学兴教”。2006 - 2008年活动主题是“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期间制订《修水县教师公约》。2007年为“师德师风建设年”,组织县城各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举行集体宣誓、承诺签名仪式。2008年开展整顿教师工作作风专项活动,组织专项督查,下发督查通报,评定优秀、良好单位、一般单位及整改补课单位。
   队伍管理 干部考核1995年前,乡中学、乡中心小学以上校长由县教育局考核,副校长及其他中层干部由区教育组考核。1996年起,学校二F部由县教育局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考核方法是当地党政领导评议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一般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干部述职、群众评议、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考核时间一般是每学年末,有时也在自然年末考核。
   干部任免1986 - 1994年,县一中、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由县委任免,县直中学校长(包括县一中、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由县政府任免,县直其他学校副校长由县委组织部任免,区、乡镇中学,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县中心幼儿园园长报县人事局备案后由县教育局任免,区、乡镇中学副校长,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县直学校和区、乡镇中、小学其他中层干部由县教育局直接任免。1995年,区、乡镇中学校长由县教育局呈报任免材料,改由县委宣传部批复后任免。从1996年起,乡镇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县直小学正、副校长,县中心幼儿园正、副园长和县直中学副校长、处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呈报县委宣传部批复后任免;县直小学、乡镇中学、乡镇中小、县中心幼儿园处室干部由县教育局直接任免。2000年下半年始,县教师进修学校、一中、高级中学正、副校长和其他县直中学校长由县委审批任免,县委授权县委宣传部审批任免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县职业中专(技校)副校长及县直中学各处(室)正、副主任,各乡镇中、小学、县中心幼儿园正、副校(园)长。乡镇中学、中小、县中心幼儿园各处室正、副主任及两基专干、业务专干则由县教育局任免。2002年,高级中学和完中校长由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选用和聘用,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选聘、任用;推进校长聘任制、校长任期制,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此后学校领导干部逐步实行竞聘上岗。
   教师调配中小学教师调配遵循分级管理原则。1986 - 1995年,中、小学教师乡内调配由乡中心小学负责;区内调配由区教育组负责;跨区调配由县教育局负责。从1996年起,乡镇内调配仍由乡镇中小负责,跨乡镇配调由县教育局负责。
   1993年前,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大中专(中师)毕业生由县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派遣到区,由区教育组安排到乡镇,中学教师安排到校,小学教师再由乡镇中小安排到校。1993年撤销教育组后由区中学安排到乡镇,1996年撤区并乡后直接派遣到乡镇。2000年后,学校新增教师,由各学校提出需求计划,确定用人计划后,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县城学校新增教师亦采用同样方法在农村在编在岗教师中选调。2001年暑期,首次择优招聘120名大专院校毕业生为农村教师,选调42名农村教师到县城学校任教。此后,每年均选聘一定数量大专院校和中师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2001 - 2008年,共选聘934名大专院校、中师毕业生为教师,选调农村教师200人进城任教。
   编制管理县编办根据在校学生人数,按一定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县教育局按编制配备教师。1995年前,教师编制分解到区,由区教育组分配到乡中小(中学到校),再由乡中小安排到校。1996年起,教师编制直接分解到乡镇中小(中学到校),由乡镇中小安排到校。在教师编制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校实有教师与教师编制数量往往不匹配。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超编,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则缺编。为缓解边远山区师资力量不足矛盾,从1995年起国家统一分配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和2000年后选聘的教师一律补充到缺编学校。1996年起,每年从集镇和公路沿线学校选派一批中青年教师到边远山区学校支教,支教时间以1年为周期轮换。当年,全县共派出100名教师支教。1997年8月,强化教育系统人员编制管理,规定教师人头经费按核定编制数下拨到各乡镇中、小学,超编学校人员一律调整到缺编单位,凡超编中学中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未达到中学二级教师资格者,一律调整到小学任教。鼓励年轻教师到边远乡镇锻炼,对30岁以下青年教师采取轮换制到边远山区支教1年,以此作为考核评优、职称晋级优先条件。1998年2月,对支教人员在教师职务晋升上予以指标单列,评优、评模优先;支教期间,编制、工资一律转入调入单位,支教期限2年,期满后调回原单位。对超编中学不具备中学教师任职资格的从教人员一律凋入缺编小学任教;凡超编单位中未经县人事部门批准的打工、经商离岗人员一律调入缺编单位,并限期返岗。当年上半年,从渣津、太阳升等9个超编单位的乡镇中小调出教师64人到大椿、黄坳等边远山区支教,下半年又组织县城4所小学的教师到程坊库区3个教学点轮流支教。2004年2月,从超编学校派出83名教师调入严重缺编的白岭、全丰等乡镇支教半年。至此,学校教师编制配备基本趋于合理。
   20世纪90年代初,教师队伍曾一度出现外流现象。1992年1月,发文制止国家教师长期离开教学岗位,限一个月内返回原工作单位,逾期不返的作旷工处理,并相应给予行政处分或除名处理。1995年11月,要求未办离职手续人员于12月前返校,逾期不返校者按自动离职处理,对借调人员没有借调函的,原单位一律不发工资。此后,擅自离岗人员虽有减少,但仍未杜绝。2000年上半年,清理外出务工教师58人、未经批准借调人员88人。2001年5月,辞退长期离岗教师53人。2002年4月,停发79名离岗教师工资,辞退离岗教师11人。2006年10月,对外出务工、未经批准脱产进修的6名教师停薪挂编,停发未经同意借用外校的9名教师工资,限期未经批准病休的14名教师】个月内补办手续。2008年7月,对外出务工经商、未经批准借调、病休、离职进修等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m台《关于全县教育系统在编不在岗人员清查、处理意见》,提出规范性意见。
   第二节 学籍管理 中学学籍从1984年开始建档,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小学学籍从1987年开始建档,由乡中心小学管理。
   1988年7月,制订《关于加强学籍管理建立“中学生学籍管理卡”的实施细则》和《中学生学籍管理及填报管理报表的有关规定》,对学籍管理的具体内容、职责要求、操作方法做出明确规定,并进行管理员培训。各校均由教导处指定专人负责。1990年,制订《关于加强中学生休学、转学、留级、毕业等报批手续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改进新生建档和老生异动的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中学学籍管理。同年1 1月制订《修水县小学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全县小学开始实施学籍管理。1999年2月,市教育局下发《九江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南县教育局负责,高中和职业中等学校的学籍管理由市教育局管理。
   2001年10月,全县初中新生建立电子档案。2002年8月,规定每年11月份开展一次全县性的中小学学籍管理专项检查,对学籍管理工作不力,管理混乱的学校和学籍管理员予以诫勉。2003年9月,修订《修水县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此后中小学学生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和毕业均按此办法执行。
   2005年1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凭有关户籍、房产、务工经商证明到县教育局办理相关手续后可在指定的县城学区学校就读。2006年11月始,全县中小学建立电子学籍档案,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2007年12月,把学籍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考评重要内容。
   1982 - 1994年,初升高可录取小中专、中师,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因利益关系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初中学籍管理中存在一些弄虚作假行为。1988年,查处11起,取消6人录取中专、中师、卫校资格。1990年查处九都中学、东津中学、渣津中学等学校办理虚假学籍7起,处理违纪校长、教师13人,取消2人录取中专、中师资格。
   第三节 学校与学生安全管理 1986年9月,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区、乡、县直学校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规模较大学校设立保卫科,一般学校均由分管政教领导具体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每年签订安全责任状,年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
   1990年,全县开展学牛团体平安保险投保工作,至年底,共有69615名学牛投保,当年学生死亡、意外伤害致残案件544起,理赔金额54254元。此后,学生平安保险投保形成制度,一直沿袭。
   1994年4月26日,上衫乡塔头村小学一教室倒塌,致使12名学牛受伤,其中1名一年级学生头部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5月4日,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发出《关于修水县塔头村小校舍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通报》。5月上旬,对全县校舍进行逐栋安全检查,认定危房面积16. 57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29%。8月,发出《关于采取有力措施打一场危房改造攻坚战的紧急通知》。
   1996年6月,县综治委成立学校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关于整顿校园及周边秩序专项治理实施方案》,集中侦破一批涉及学校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规范校内餐饮娱乐场所和商业摊点管理;清理整顿校园周边餐饮娱乐场所。1997年9月,组织为期20天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打击流氓斗殴,掠夺、毁坏教学设备设施,猥亵、侮辱女学生等危及学校秩序、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和取缔贩卖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及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营业窝点;取缔校园周边200米内电子游戏室、桌球室、录像厅、歌舞厅。1998年4月,再次开展全县中小学周边治安秩序治理行动,出警126人次,查处一批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侵害学校师生人身权利和盗窃公私财物案件,治安拘留6人;取缔学校周边影碟出租店12家、录像厅5家、台球桌32张、电子游戏厅8家;拆除校内及周边违章建筑62处;取缔自行车修理摊点3处。讲授安全防范和法制教育课28堂,各公安派出所、乡镇综治办与学校治保组织签订治保责任状56份。
   1998年,县内遭受特大洪灾,9月下旬对各乡镇学校开展卫生工作检查,每乡镇重点抽查中学和重灾区、重疫区的一所小学。经统计学生服驱虫药人数104252人、服碘油丸108925人,接种流脑疫苗91820人,乙脑疫苗62565人,钩体疫苗97484人。
   2000年3月,成立修水县学校与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校舍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活动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管理系列制度。2004年,制订《修水县中小学安全管理规定》和《修水县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开展学校与学生安全工作整治活动。同年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2006年4月制订《修水县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2007年下半年始,全县统一印制和使用《学校安全管理日志》,实行安全逐日检查,当日记载,周末小结,月末总结,每月汇报制度。2008年渣津镇中心小学、四都镇中学被授予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义宁镇二小、山口镇中学、布甲乡中心小学被授予九江市安全文明校园。
   县教育局对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件及时处理,严格追究责任,并在全县通报。2002年8月,严肃查处石坳乡中学学生出走案、凶杀案,黄坳乡中学学生食物中毒案,全丰镇黄婆冲小学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案,案发学校校长、主管副校长、直接责任人被免职,并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2004年8月,通报杭口镇中学学生拦车抢劫案(未遂)、杭口镇下杭村小二年级学生溺死案、县一中学生公寓失火案相关责任人处理情况。
   第四节 “两基”工作 1986年11月,修水通过市教育局普及初等教育(五年教育)验收。1987年8月,省政府颁发《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
   1993年5月,县政府下发《关于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对人均收入较高的乡镇要在1995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一般地区要在1998年完目标;少数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乡在2000年完成目标。1995年,市《200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修水1998年实现“两基”并接受省级验收,修水按此再次调整规划,将“两基”工作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996年8月,召开全县“两基”丁作动员大会,成立“两基”工作领导小组,乡镇配备专职“两基”专干,建立政府线、教育线两线管理,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四长负责的工作机制。
   “两基”实施期间,全县各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扫盲夜校。至1996年通过对原脱盲人员提高培训,巩同率达99. 8%,扫除文盲6908人,青壮年非文肓率达97. 32%。针对“普九”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初中的特点,扩大初中招生规模,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学校建立保学控流责任制度、催学劝学制度和扶贫助学制度,1998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6. 3%。1996 - 1998年共挽回流失学生1.56万人,通过“希望丁程”“春蕾计划”和社会资助,救助贫困失学儿童少年1.2万余人。“两基”攻坚期间,全县开办初中文化速成班250余个,参加学习人数12500余人,有10560名学员通过学习达到相当于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
   1998年3月,省政府“扫盲”验收组抽查义宁、溪口、太阳升、四都、大桥、征村、路口、水源、石坳等9个乡镇27个行政村,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同年1 1月,省政府“普九”验收组抽查太阳升都、溪口、黄坳、马坳、水源、上衫、上杭、义宁等8个乡镇,察看黄港、何市、黄沙、四都、山口、漫江、港口、大椿、渣津、大桥等10个乡镇,实地考察67所学校的义务教育工作;召开教师座谈会8次,学生座谈会6次;组织358名文化补习人员验收考试,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通过省级验收。1999年1月教育部在《中国教育》上公布修水为全国第五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达标县。2005年5月,修水县通过省级“两基”复查年检。
   第五节 教育督导 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 1992年12月,成立修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1993年4月,县教育局委任专职教育督导员3人,兼职教育督导员10人,同时在各区、直属乡镇教育组选聘教育督导联络员10人。1995年3月,县政府正式任命首批专职督学7人,兼职督学20人,颁发《督学证书》。2000年县政府任命第二批专职督学9人,兼职督学11人,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聘请特约教育督导员5人。2005年后,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均任兼职督导员。
   重要教育督导活动 县教育督导室成立以来,坚持督政和督学相结合,以督政为主的原则,开展教育督导活动。教育督导活动分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查。
   1995年11月,组织专兼职督学对当年实施五年义务教育的5个乡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10个乡的“普教”工作进行督查。1996年9月开展有关教育经费筹措、控制中小学生流失、治理学校乱收费、民师工资兑现情况的4项督导检查。
   1996 - 1998年实施“两基”期间,多次进行“两基”工作专项督导检查。1998年5月,开展《义务教育法》和《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办法》执法检查。1999年10月,组织对农村中、小学挽回流生巩固学额工作进行专项督查。2007年5月组织对全县各乡镇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扫除青壮年文盲7个方面的工作综合督查。
   1999年后,根据《全县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和《全县中、小学校工作月标管理考评方案》,每年年终组织督导评估或目标管理考评。2005年,制订《修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把对乡镇教育工作考评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评内。2006年,根据教育督导考评结果,表彰义宁镇、白岭镇、大桥镇、古市镇、港口镇、新湾乡为教育工作先进乡镇,第一次在全县综合考评中设立乡镇教育工作年度先进奖。
   2007年10月,对“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和《关于加强学校班子建设与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暂行规定》《修水县中小学校务公开暂行规定》和《修水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2008年5月,顺利通过省政府对修水教育工作督导评估。
   第八章 体育 1986 - 2008年,县政府不断加大学校体育和公共体育设施投入,支持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和传统体育项目恢复,激励竞技体育向更高、更快、更好方向发展。同时引导体育产业发展,通过出售体育彩票和赛事商业化运作筹措体育经费。1990 - 2008年全县出售体育彩票2192万元。 第一节体育设施与场馆建设 场馆建设 1986年,全县标准体育场(馆)4个,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1999年,县第四中学建成400米×4跑道的田径场和足球场。2002年,在县城建成老年人体育健身场所——晚晴乐园。2004年琴海中学建成全县第一个塑胶田径场和足球场。
   2008年,全县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面积68. 68万平方米(含非标准场地),比1986年(42. 02万平方米)净增26. 66万平方米。有26所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达标。乡村室内活动室500余间,面积2.63万平方米,室外体育活动场地5.8万平方米。
   2008年,全县有标准体育场馆3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25个。标准体育场馆占地面积15. 93万平方米,场地建筑面积21. 8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26平方米。其中有看台灯光球场2个、篮球场191个、排球场16个、足球场4个、门球场76个、地掷球场21个、乒乓球馆1个、田径场4个、武术馆3个、健身房(馆)10个、棋牌馆(室)62个。2008年10月,投资1.2亿元、占地9. 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 05万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中心在县城南城区动工兴建,计划2010年4月竣工。
   器材设施 1986年,县内体育设施简陋,只有三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高架、跳绳等常用器材。20世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