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6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设备
分类号: G4
页数: 8
摘要: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设备 1986 - 2008年,修水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全县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118640.1万元。23年间,校舍建设经由危房改造、“六配套”到扩改工程,建设改造校舍面积70. 22万平方米,实验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施装备普及全县各校。第一节教育经费 经费来源 财政拨款教育行政费,教工工资、福利,民办教师补助,预算内生均公用费,学生助学金,校园建设、维修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2002年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年教育事业费增至8335万元,比1995年增长222. 4%。教育费附加用于解决部分民办教师工资外,大多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教师工资逐年增长。
关键词: 教育经费;设施设备

内容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设备 1986 - 2008年,修水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全县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118640.1万元。2008年财政拨款18397.4万元,占全县教育事业费支出28496万元的64. 56%。23年间,校舍建设经由危房改造、“六配套”到扩改工程,建设改造校舍面积70. 22万平方米,实验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施装备普及全县各校。
   第一节教育经费 经费来源 财政拨款教育行政费,教工工资、福利,民办教师补助,预算内生均公用费,学生助学金,校园建设、维修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1986年,全县教育事业费财政拨款384.9万元,1995年增至2585.4万元,较1986年增长571. 70-/0。1996年,启动“两基”工作,县财政坚持“预算内满足、预算外倾斜”原则,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投入,是年教育事业费拨款3787万元。2002年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年教育事业费增至8335万元,比1995年增长222. 4%。从2005年起,每年财政下拨教育事业费超亿元。2008年县财政拨人教育事业费18397.4万元,比2002年增长120. 7%,是1986年的47倍。1986 - 2008年,全县财政拨款教育经费118640.1万元。
   [=此处为表格(1986—2008年教育经费财政拨款)=]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1986年开征教育费附加以来,修水县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制度,先后制订《修水县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修水县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的决定》。 征收教育费附加:1986年,开征城市教育费附加,由税务部门征收后单设账户管理,由教育局统筹安排使用。1992年开征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至2001年,全县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近亿元。教育费附加用于解决部分民办教师工资外,大多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停止征收。
   [=此处为表格(1992 - 2001年部分年份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情况)=] 教育集资:1988年提倡学生带资入学,单位捐资助学。1990年按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1.5%筹集校建资金(投工可抵),1994年按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企业干部职丁20元/年、个体工商户30元/年标准交纳教育集资。1986 - 1991年,全县教育集资3977. 53万元,群众投工448935天。资金和投工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和校园“六配套”建设。20世纪90年代中期停止。
   社会捐资:县内外部门、单位及各界人士自愿捐资助学,所捐款项根据捐资者意愿直接支付给学校改善办学条件。1991年10月26日,召开县城机关干部集资办学动员大会,现场有45个单位、2894人捐款,收到捐款30. 5549万元。1998 - 2008年,全县接受社会捐资3686万元,其中捐建希望小学、爱心学校2607万元。
   [=此处为表格(1995 - 2008年捐资建设学校情况)=] 学校收费1986年秋季开学,收费标准为:学杂费每生每学期高中4.50元、初中3.50元、小学2. 50元:住宿生水电费每生每学期2.50元;搭膳费每生每学期1.50元;书本费据实收取。1993年秋季开学,调整学杂费项目及标准,收费项目有杂费、学费、书本费、讲义资料费、实验设备费、住宿费、水电费、搭膳费、保险费、卫生防疫费、复读费等。收费标准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年级而定,高中生300元/学期左右,初中生200余元/学期,小学生100余元/学期。2000年秋季开学,收费项目有基本规费,包括学杂费、水电费、班费、电教实验费、中学早晚自习辅导费;代收费,包括课本费、作业本和资料试卷费、体检防疫费、保险费;寄宿生另收住宿费、搭膳费、柴火费、水电费等。根据不同年级、阶段、是否寄宿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县城与农村学校订立不同收费标准,高中生476 - 778元/学期,初中生242 -319元/学期,小学生130 -183元/学期。200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实行“一费制”,小学生每学期95元,初中生每学期155元,住宿生每学期收住宿费不超过30元,收搭膳费不超过10元。2007年春季开学,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实行免费入学,只收取课本、练习本两项代收费和寄宿生食宿费,代收费据实收取,食宿费每生每学年农村60元,县城150元。
   1989年始,对外地或外学区学生确需借读的收取借读费,每生每学期小学、初中60元,普通高中100元,重点高中200元。后逐步增长,至2002年小学增至200元,初中增至500元。2003年秋季开学停止收取学生借读费。
   1996年始,对非义务教育确需择校的高中生收取择校费,重点高中高一新生入学一次性收取择校费4000元。1999年始,其他高中允许招收择校生,一次性收择校费1000 - 3000元。2008年,县一中择校费增至4000 - 6000元。
   勤工俭学1986年县教育局设立勤工俭学办公室,12月召开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当年全县勤工俭学纯收入11.6万元,是1985年的2.3倍。1989年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意见》,当年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938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5%,有学农基地341个,校办农场、林场有土地264.3公顷。校办小工厂5个,第三产业项目15个,总产值300多万元,纯收入50. 19万元。1994年后,校办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校企分开,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到2002年纯收入648万元。2003 - 2008年,全县勤工俭学纯收入以4%的比例增长,2008年778万元。2003 - 2008年,修水连续六年评为省、市勤工俭学工作先进单位。
   [=此处为表格(2002 - 2008年勤工俭学基本情况)=] 经费支出 1986 - 2008年修水教育经费支出持续增长。“七五”期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年增长率为6.9%,“八五”期间为14.4%,“九五”期间为19%,“十五”期问为8%,“十一五”期间为10. 4%。其中,2008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28496万元,比上年的24538万元增长16%。
   1986年,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0.5元,中学每生每年6元;1995年小学生8.8元,初中生21.4元,高中生仍为6元;2002年小学生20元,初中生40元,高中生6元。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大幅度提高,小学生每生每年300元,初中生500元。2005年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全县财政用于资助贫困生牛活费补助、中等职业学生助学金、普通高考政府奖学金等支出大幅度增加。学生奖、助学金,2002年146万元,占教育事业费支出个人部分的1.67%;2007年提高到1062万元,占教育事业费支出个人部分的7. 3%;2008年提高到1651万元,占教育事业费支出个人部分的9.17%。
   教师工资逐年增长。1986年全县教师工资总额为568.2万元,人均991.2元;1990年全县教师工资总额为822.4万元,人均1359.7元;1994年教师工资改革,教师工资大幅增长,是年全县教师工资总额1925.9万元,人均3097.8元。2005年全县教师工资总额8159万元,人均16159.6元。2008年全县教师工资总额12727.9万元,人均25687元。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个人部分所占比例逐年减小,1986年为86%,1996年为83%,2000 - 2007年一直在70 - 65%之间徘徊,2008年为58. 40-/0。 公用经费逐年增多。1986年109.6万元,2008年增至9595.5万元。公用经费主要用于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维护。2008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和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基建支出达898万元。
   [=此处为表格(1986 - 2008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此处为表格=] 说明:表中工资福利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障费等。个人补助包括离退休金、奖学金、助学金等、商品与服务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等。资本性支出包括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基建支出只计财政拨款。
   经费管理 管理模式1986 - 2007年,全县中、小学实行学校独立核算、县教育局组织财务检查和财务审计。各中学、中心小学每年初将上一年的账簿、凭证、报表送教育局审计。1987 - 1994年教育局每学期组织核算单位互查一次。自2001起实行校长离任审计制度。
   2007年8月,村级小学经费由乡镇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分校核算、经费检报、节约归校、超支自负,村小具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2008年,成立修水县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建立全县教育经费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管理模式,各学校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债权、债务、预算执行责任主体不变,各学校只设报账出纳,根据学校规模分别按3000 -5000元核定备用金。
   管理制度实行教育经费预决算管理制度,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编制学校收支计划。年初根据学校规模,按批复的年度预算,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出年度非税收入和预算使用计划,确需变动的要履行报批程序后才可调整。学校各项经费收支统一纳入计划管理,不得设“小金库”。
   各学校财务管理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及校长负责制。支出业务一律实行一支笔审批、三人签字(经手、证明、验收人签字)。学校较大商品购置一律实行集体决策或政府采购。学校经费收支及时清算,及时公开,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1990年学校工作目标管理考评首次将财经管理列人考评指标,评分占8. 5%。后一直沿用,所占分值有所变化。
   收费管理 管理制度1995年起,各学校须办理《江西省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亮证收费;学校向学牛收取的一切费用,都必须逐项填写在县教育局统一制发的《学生收费登记证》内,交家长签字;使用由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专用收款收据,所有收费由学校所在地财政部门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储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1998年9月,制订《修水县学校收费管理监督办法》,内容包括立项与审批、管理与使用、监督与检查、考核与处理。2003年,建立收费公示和通报制度。2007年,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示范校活动。
   治理乱收费20世纪90年代,由于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不健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学曾一度出现乱收费现象。1996年5月,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群众反映较大的3所学校1995 - 1996学年度的收费进行检查,共查出违规收费35417. 94元,全部清退处理,给相关责任人纪律处分。2001年先后进行两次学校收费情况专项督查,查处乱收费案件3起,涉案金额1 1936元。2002年10月,共查出违规收费75万元,立案查处相关责任人4人。
   第二节 校园建设 1986年,全县有中小学校1225所,学校占地面积122. 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 69万平方米,运动场地45万平方米。校舍多为土木、砖木结构的平房,有的小学甚至还在破旧的祠堂、寺庙中,危房面积高达9. 24万平方米,占校舍总建筑面积23%。
   1986 - 1990年“七·五”期间,实施校舍危房改造工程,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目标。通过群众集资、投工和财政拨款,共筹措资金3478. 96万元,新建、改建校舍31. 48万平方米,危房而积比例由23%降低到0.72%。1990年通过市政府验收,成为基本无危房县。全县新增校舍而积14. 04万平方米,但多为砖木结构的简易建筑。
   1991 - 1995年“八·五”期间,校舍建设重心转移到校园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牛活用房、卫牛设施、道路和绿化配套“六配套”建设。全县城乡掀起集资办学、倾资办学热潮。仅1991年10月- 1992年9月,全县共筹资1219.9万元,扩充校园面积27余公顷,修建校门291个,修筑围墙5.1万米,维修校舍2.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8万平方米,有300余所学校完成“六配套”。
   1996 - 2000年“九·五”期间,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拨款960万元,加之县乡配套总耗资1110万元,完成校建项目139个,总建筑面积7.38万平方米。1998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学校校园受灾严重,为救灾复校,全县投入资金534万元,维修、改造、新建校舍2. 35万平方米。全县共拆除校舍危房9. 2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校舍12. 70万平方米,总投资4763万元。自本期至以后的校建工程均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T验收制管理,所建校舍均为钢混结构楼房。
   2001 - 2008年,实施江西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学校154所,新建校舍面积9.65万平方米。县一中优质高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3500万元,新扩校园6.7公顷,新建校舍面积3.30万平方米。“国债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学校25所,建筑面积2. 81万平方米。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造学校12所,改造、新建校舍1.43万平方米。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建设工程,立项学校24所,新建校舍3. 62万平方米。2008年启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当年立项学校53所,新建校舍9850平方米,维修校舍1. 13万平方米,改造D类校舍危房2930平方米。
   自1995年北京摩托罗拉公司在溪口镇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学后,至2008年全县共接受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2607万元,立项学校78所,新建校舍2. 87万平方米。
   2008年,全县有中小学439所,占地面积232. 81万平方米,比1986年扩大1.9倍;校舍建筑面积83. 13万平方米,比1986年扩大2.1倍;运动场地68. 6829万平方米,比1986年扩大1.5倍。
   第三节 教学设备 实验室建设与配套装备 1986年,全县中小学实验室面积1943平方米,图书、阅览室面积1258平方米,能按要求开没实验课的中学8所,小学10所,藏书不足6万册。1991年开始,启动装配中小学实验室,至1997年总投资2000多万元,全县511所中小学按省颁标准完成装配任务,学校实验室面积2. 42万平方米,其中一类完中1所,二类完中4所;一类初中24所,二类初中12所;一类小学2所,二类小学41所,三类小学(村级完小)427所。图书室面积8276平方米,藏书73. 21万册,按高中每生20册,初中每生15册,小学每生5册的标准基本配齐。配备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共计2万多件。教师自制教具1万多件。1997年5月,省政府普及实验教学验收抽查修水19所中学、中小,23所村完小,修水以平均96.5分通过省级验收,成为普及实验教学县。
   2007年,按省颁教学仪器新标准,重点对县城、县直等18所学校进行仪器补充,投入专项资金180多万元,仪器标签和仪器账目按新标准全部更新。同年11月经省教育厅检查,顺利通过复查验收。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1986年,修水电化教学手段只有幻灯、录音。1990年,修水教育电视台在板山建成并开播。1992年,电视放像装备启动,仪器电教站装配摄像机、录像机各一台,各乡镇中心小学、中学、县直学校建立电视录像播放点,县一中、县三中、小斗岭中学新建电影教学点。同时,经省教委批准,在县教育局、小斗岭中学,白岭完中等8个单位,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站。2002年,全县学校装备计算机教室24间,多媒体教室4间,语音室6间。2004年,有26所乡镇中心小学装备地面卫星远程教育资源收视设备一套。2005年,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至2006年,按模式一装备教学光盘播放点392个,每个播放点配有34英寸彩电一台,DVD -台,教学光盘一套;按模式二,补充装配卫星教学收视点14个(乡镇中心小学),每个收视点安装卫星接收天线,配备计算机一台,DVD -台,系统软件一套;按模式三,装备农村初中计算机网络教室36间,多媒体教室36间,远程资源收视设备一套。按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标准装配县一中、大桥镇中小。三种模式装备总投资677万元(不含学校配套资金),其中县财政支付108万元。截至2008年,全县有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所,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所,有26所学校建立校园网(其中中学1 l所、小学1 5所),有9所学校全部教室装有彩电、VCD或DVD,装备计算机3713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各49间,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各4间。
   课桌凳 2005年3月,启动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项目工程,至2007年12月,共筹措资金720万元,分4批采购课桌凳98195位,讲台2300个,从而彻底解决学生自带课桌凳问题。
   第六章 民、教育 县内民办教育,从20世纪80年后期私人投资创办幼儿园开始,陆续创办私立小学、私立中学。到2004年,民办高(完、职)中达5所。2008年,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95. 04%;民办高中在校生占全县高中在校牛总数41.2%。
   第一节 民办教育发展 1985年,修水社会力量办学在学前教育领域有一定程度发展。一些乡镇、村集体和厂矿、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逐步改制为个人兴办;也有一些个人开始在县城和农村集镇创办幼儿园。到2008年全县有民办幼儿园123所,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99. 2%。
   1993年3月,港口乡井背村黄保山等试办南疆井背私立小学,港口乡程先江申办汪溪口私立小学,两年后停办。
   .2002年5月,新余市客商投资200余万元,在公办育才中学基础上,创办修水县庭坚中学,为县内第一所民办中学。除留用原育才中学教师外,在全县选聘公办教师和向社会招聘教师。首期招收高一新生870人。2005年9月停办,在籍学生安置到县内其他公办高中就读,公立教师调整到其他学校。
   2003年4月,湖南元昌有限公司在三都垦殖场创办修水县实验中学。首期投资750万元,征地8.6公顷,校园按在校学生2500人规模建设,建筑面积1. 76万平方米。当年9月首届招收高一新牛613人;在县内选聘公办教师和自聘大专院校毕业生59人。2004年9月- 2006年8月,与县四中联合办学,2006年9月- 2007年12月,与县一中联合办学,由合作学校委派领导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2005年,与长汀职业科技学校联合办校,开设装潢、数控、美容、计算机应用等职业班。2004年市教育局授予优秀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