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学管理与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教学管理与研究
分类号: G4
页数: 5
摘要: 第四章 教学管理与研究 1986年以来,全县各级教育机构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第一节 教学管理 学制 1986 - 2000年,修水基础教育学制为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3年。2001年始,至2003年完成小学学制由5年到6年过渡。现有会员1035名,有团体会员单位71个,会员遍及全县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一线骨干教师或教研骨干。重点教研课题成果 善教·善学·善用教学实验2000年申报立项,为国家二级教研课题。课题小组有219名骨干成员,遍及全县各乡镇中小学。有9个子课题,研究成果有论著44本,省级以上发表论文122篇,获国家级奖的论文20篇,获省级奖的论文13篇,胡作忠主编出版《善教·善学·善
关键词: 教学 管理

内容

第四章 教学管理与研究 1986年以来,全县各级教育机构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第一节 教学管理 学制 1986 - 2000年,修水基础教育学制为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3年。2001年始,至2003年完成小学学制由5年到6年过渡。
   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1986年小学、初中执行1984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初中教学计划。1987年计算机作为中小学选修课程逐步进入全县各中、小学。1993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课程分为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类。1994年起实行双休日制,每周上课5天。小学每天6课时,每课时40分钟;初高中每天7课时,每课时45分钟,课时计划按省教育厅颁布的《实行每周40小时标准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意见》执行。2001年全县小学、初中按《江西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安排》执行。同年,县城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小学共19所小学开设英语课,以后开设英语课程的小学逐年增加,到2008年全县村完小以上的小学均开设英语。小学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2006年起,修水县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又称新课标),自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程。2008年起,中小学增设校本课程,每周教学1-2课时。
   普通高中 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全县自199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实行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必修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劳动技术等11科,选修课开设人口教育、国防教育。2000年,省教委印发《江西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全县按此开设课程,必修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艺术及综合实践活动等,选修课设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6门学科(分文理科选修)。
   职业高中20世纪80年代,县职业类高中主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开设课程以农业技术培训为主。90年代后,先后开设计算机、财会、电子电工、酒店服务与管理、幼教、家政、空乘与外事服务、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装潢设计等多个专业课程。2005年,依托部门联办开设林业、水果栽培、畜牧水产、茶叶茶艺、蚕桑开发、水利水电、国土矿业、城市规划设计等多个专业课程。
   常规教学管理 县教育局下设教学研究室,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各校均设教导处(或教务处),负责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具体工作,主要负责课程编排,考试考核,教学竞赛,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辅导情况,开展教研活动,期中期末考试安排和总结,教师教学工作考评等。教学常规检查,分别南教研组和教务处具体实施。一般实行周督查、月检查、学期评比等办法。县教育局教研室,督导室、教育股等股室负责对全县中小学常规教学监督管理,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集中检查。2007年在九江市重点中学教学常规检查评比中,县一中被评为优胜单位,英才中学被评为达标单位。2008年12月,全县开展教学常规管理大检查,通过交叉互查,认真评比,大多数学校管理水平达到先进标准。
   第二节 教学研究 1986 - 2008年,县教育局教研室承担全县教育教学研究任务,组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改试验。教研室配有各学科专职教研员6 -12人,2006年,聘任首批兼职教研员20人。教育学会是全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修水县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和九江市教育学会团体会员。现有会员1035名,有团体会员单位71个,会员遍及全县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一线骨干教师或教研骨干。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经历学习引进、探索、总结与推广三个阶段。
   1985 - 1988年为学习引进阶段。教研室组织教师代表到湖北大学学习黎世法“六课型”即“异步教学法”,到岳阳市学习“目标教学法”,以及分期分批到桂林、扬州、余杭和邻近省市县等地学习、听课、培训。同时借鉴本市的“三程序四序列单元教学法”,本省“张富教学法”、王运遂的“读、写、改”一条龙教学法。其间,修水、平江、通城邻县教研室建立教研协作关系,轮流召开教研协作会,交流教学改革方法和经验,引进、推广先进教研成果。
   1988年后为探索阶段。当年组织开展以“一堂优质课”评比为主要内容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全县评选出24名最佳讲课教师。1991年黄沙镇小学教师林水珍的小学复式教学,在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第一名,并代表九江参加全省优质课评比,列全省10堂优质课之一。同时组织实施教材教法改革实验,分别在义宁镇一小、三小、县一中、二中实行教材改革试验,在宁州中心小学、渣津区中学实行教法改革试验。全县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不同项目的教材教法改革试验。晏建东的“中学语文多元整体教学改革”和万华林的“初中语文愉快教育”教改试验,为形成修水的教学改革特色做出有益的探索。
   1990年后为总结、推广阶段。1990年全市在修水召开初中语文多元整体教学改革总结现场会,全市推广修水经验。1991年《江西教育》对修水教研经验作专题报道。1997年省教研室评估验收县二中万华林的“愉快教学法”。此后,先后涌现黄美荣的“六步阅读教学法”,冷朝阳、胡红仁的“自学指导法”,朱金标、车友富的高中作文“分组多题合本”教学法,谢小明的“初中语文三程序四步骤教学法”,骆元久的“语文情商教学七步法”,丁彦成的“陕速作文教学法”,周珊的“五步教学法”,吴元清等人的“四维三到位单元教学法”,吴天翼、樊慧等“数学尝试教学法”等。谢小明的“初中语文三程序四步骤教学法”在国家一级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6月号专题介绍。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进入21世纪后,教研活动逐步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注重教育教学课题研究。2001 - 2003年组织全县教师开展力争每年研究一个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展示一份好教案、撰写一篇好论文“四个一”活动,继续开展“高中数学自主探索法”和中学语文“善教·善学·善用”等教改课题的深入研究。2004 - 2005年形成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做到有教研基地、有课题、有队伍、有成果。至2005年止,形成国家级教研课题实验基地10个、省级6个、市级11个。2006年始,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室为研究场所,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学研究制度。至2008年,全县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8个(其中重点课题3个),市级课题20个(其中重点课题1个),县校级课题208个。中小学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75篇,出版学术专著39本。
   重点教研课题成果 善教·善学·善用教学实验2000年申报立项,为国家二级教研课题。课题小组有219名骨干成员,遍及全县各乡镇中小学。有9个子课题,研究成果有论著44本,省级以上发表论文122篇,获国家级奖的论文20篇,获省级奖的论文13篇,胡作忠主编出版《善教·善学·善用理论与探索》一书。此课题被《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二卜年·江西卷》《教育春秋》等大型书库收录。
   高中数学(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索的理论和实践 由县一中特级数学教师胡勇健主持,2000年开始探究,2004年9月正式命名并立项,属江西省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获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颁发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鉴定书》和省首轮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有:胡勇健的论文《高中数学学生自主探索的构建与实践》,获全国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胡勇健的论文《高中数学学法指导的几点思考》于2001年3月在《江西教育科研》发表,并获2004年省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胡勇健等10名修水教师参与省教研室组织撰写的《高中数学教案》一书,于2002年由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张智丰的论文《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获2004年省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多名教师2005年在《中学数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课题研究论文20余篇;课题组配合省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编辑课题论文集2册。
   第三节招生考试 小学招生 1993年前,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为农村满7周岁,县城满6周岁半。1993年后,县城小学入学年龄提前至6周岁。1998年后,小学入学年龄全部规定为6周岁,要求适龄儿童必须依法全部入学,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定学区分配入学。
   初中招生 恢复高考制度后,初中招生实行以乡镇范围举行入学考试,全县统一命题,根据招生计划数择优录取。1989年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只进行小学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初中入学成绩,由各中小向教育组集体报名,各乡镇中学组织考试、阅卷、录取。1998年起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到1 00%。
   高中(含小中专、职业高中)招生考试 1989年前由地(市)统一命题,县统一评卷;1989年起,全省统一命题,县统一评卷;1993年起与外县交换评卷。1994年,增加体育考试。由市、县中招委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再按小中专(师范)、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根据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和各类学校最低录取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职业高中录取实行注册制,不受考分限制。
   [=此处为表格(1986—2008年中小学招生人数)=] 高中毕业会考 1992年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会考科目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由县会考办组织。1995年起,职业高中二年级统一实行文化课会考,高三年级进行专业技术等级考核,由县会考办组织。2001年起高中毕业会考,增加高三“理化生”实验和“信息技术”操作,体育.艺术、劳技考查考试由市会考办组织。2002年起职业高中进行文化课、专业课会考和专业技能鉴定,由县会考办组织。毕业会考成绩作为毕业证颁发主要依据之一。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县高招办组织报名、统考、体检、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录取等工作。1986 - 2008年,全县普通高考报考人数51998人,录取人数27734人,其中录取清华、北京大学21人。1995 - 2008年,职业高中报考人数2032人,专科录取人数1469人,本科录取人数338人,录取率89%。
   [=此处为表格(1986—2008年普通高考录取情况)=] [=此处为表格(1995—2008年职高高考录取情况)=]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设备 1986 - 2008年,修水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全县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118640.1万元。2008年财政拨款18397.4万元,占全县教育事业费支出28496万元的64. 56%。23年间,校舍建设经由危房改造、“六配套”到扩改工程,建设改造校舍面积70. 22万平方米,实验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施装备普及全县各校。
   第一节教育经费 经费来源 财政拨款教育行政费,教工工资、福利,民办教师补助,预算内生均公用费,学生助学金,校园建设、维修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1986年,全县教育事业费财政拨款384.9万元,1995年增至2585.4万元,较1986年增长571. 70-/0。1996年,启动“两基”工作,县财政坚持“预算内满足、预算外倾斜”原则,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投入,是年教育事业费拨款3787万元。2002年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年教育事业费增至8335万元,比1995年增长222. 4%。从2005年起,每年财政下拨教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