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监测与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5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监测与服务
分类号: G30
页数: 4
摘要: 二章科技监测与服务 1986 - 2008年,修水有关科技机构坚持为T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提供科技服务,长年坚持气象、水文、地震、病虫害等测报,为政府决策、减灾避灾提供科学依据。科技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建设工程检测、粮油质量监督检验、食品药品监督检验、动植物检疫检验等,详情见各有关专业卷。第一节气象测报与服务 1991年1月,县气象站更名修水县气象局,实行上级气象部门与县政府双重领导,以垂直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定为国家一级站。水文工作者通过长年累月驻守断面,使用各类水文仪器设备开展降水量、蒸发量、河道水位观测,进行流量、泥沙测验,获得大量的水文数据。
关键词: 气象 科技监测

内容

二章科技监测与服务 1986 - 2008年,修水有关科技机构坚持为T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提供科技服务,长年坚持气象、水文、地震、病虫害等测报,为政府决策、减灾避灾提供科学依据。科技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建设工程检测、粮油质量监督检验、食品药品监督检验、动植物检疫检验等,详情见各有关专业卷。
   第一节气象测报与服务 1991年1月,县气象站更名修水县气象局,实行上级气象部门与县政府双重领导,以垂直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定为国家一级站。
   测报能力 站点布局1985年,设气象观测点1个,眉毛山(高山牧草)、漫江(茶叶)、三都(柑橘)、马坳(粮食)、溪口(旱作物)等专业气象哨5个。2006年新建杭口、赤江、竹坪自动雨量观测点3个,2007年增设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四要素”自动气象站16个,2008年增温度、降水“二要素”自动气象站3个,气象监测覆盖全县城乡。
   测报设施 1986 - 2001年,施放小气球实测云高,使用遥测雨量计,应用PC - 1500计算机编发报,气象报告从电信报房传输。2002年建自动气象站,实行人工观测与自动站观测双轨运行。2003年安装闪电定位仪和实现GD - 01、GD - 05报网上传输。2005年自动气象单轨运行。2006年安装GPS观测。至2007年境内地面气象资料、GPS资料、闪电定位数据等均实行网上自动传输,各类报文通过网传传输。预报有pcvsat、micaps3.0,PUP雷达终端等系统、内网各类指导产品(含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产品)联通湖南、湖北两省内网,通过网络参与湘、鄂、赣三省气象联防,建立具有本局特色的天气预测预警业务平台。
   气象预报1979年6月,使用气象传真新技术,接收天气形势预报资料。20世纪90年代始,由纯统计预报方法改为应用数值分析预报模式。2l世纪后,逐渐应用天气形势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数值降水预报模式以及mlcaps、pcvsat、雷达终端显示系统( PUP)、闪电定位信息、因特网等现代化设备和手段,预报准确率大幅提高。 技术开发1987年,开发PC - 1500自动编发报系统,获省气象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99年,开发“121制作系统”在全省19个站推广。2000年,开发农用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在全市推广,2001年在全省推广。2007 - 2008年,开发测报发报传输报警系统、修水区域自动站查询平台、修水县天气预测预警业务平台,2008年底承担省局预报员专项“修水县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技术”研究课题。
   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服务1988 -1990年运用气候区划成果在全县开展南方杂交玉米适用技术项目推广,推广面积1333余公顷,获中国气象局科技扶贫二等奖。1990 -1999年对县内蚕桑、茶叶、猕猴桃、桃、梨、柑、油菜等进行专题农业气候分析,对现行种植制度进行气候论证。2007年应用地理信息和现代处理技术,进行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
   公共气象服务主要有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天气趋势、天气实况信息、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信息、突发天气临近预警信息,以及以气象为基础的衍生加工信息,如健康指数、火险系数、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等等。通过修水电视台、修水报、自动咨询平台12121、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修水政府网站、修水农经网站等方式传递发布。
   开展农业产量预报、工农业生产新技术、新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情调查与评估、气候区划、气象灾害规划、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项日,制作病虫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等。2005年前,以书面为主传输,2005年经由政府加密网传输。
   专项气象服务主要有人工增雨、雷电防御工程。1976年9月,成立修水县人工降雨领导小组,同年10月,首次应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此后几乎每年干旱季节均进行人工增雨抗旱。2000年引进两部火箭发射架,配置专业作业车辆,应用天气雷达图分析资料,提高人工增雨效果。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不仅应用于抗旱,且扩展到水库增加蓄水、森林火灾灭火、降低火险等级、降低城市温度、人工肖雹等。
   1992年始,气象局负责县内防雷装置检测工作,防雷装置安全年检列入其常规业务,同时为各种 程竣工验收提供防雷装置安全技术数据。1997年,组建防雷工程专业队伍,承接包括建筑防雷、电子设备防雷、易燃易爆场所防雷的雷电防御工程。有3人取得防雷检测资格证,3人取得防雷设计资格证,1人取得防雷施工资格证。气象局具有丙级防雷设计施工资质。
   第二节水文测报与服务 站点布局 1985年,县内有高沙、先锋、杨树坪、大坑等国家基本水文站4个,东津水位代办站1个,蕉洞、白沙岭、半坑、全丰、画坪、大丰、杨坊、红色水库、朱溪厂、东港、杨津、箬坑口、牧牛坑、港口、溪口、新湾、山口、打鼓坪、上桃坪、黄荆洲、杨家坪、石街、何市、清白坑、黄坳、黄沙港、黄沙桥、木头源、两源、陈家等代办雨量站30个。1994年1月,全省站网调整,撤销大坑水文站和东港、杨津、箬坑口、牧牛坑、新湾、清白坑、黄坳、黄沙港、木头源、西源、陈家11个代办雨量站。1997年1月,成立修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分队,隶属市水文局垂直管理,负责管理县内三个国家基本水文站和代办雨量站,收转全县水雨情信息,对全县降水和河道水位进行分析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提供各类雨情水情数据和信息,为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开展水文技术咨询服务。1998年1月,东津水电站建成发电,改东津水位代办站为代办雨量站。2005年4月,杨树坪水文站由渣津镇板坑村迁至朴田村,更名为渣津水文站;恢复东港代办雨量站,原杨树坪水文站驻地改设代办雨量站。2006年7月,省编委明确水文水资源勘测分队为止科级事业单位,更名为修水水文勘测队。
   测报服务 白20世纪50年代设立水文站点以来,水文测报方式方法和手段经历了高危险的野外船上作业,到具有安全保障的室内缆道电动化和自动化控制作业的发展过程。水文工作者通过长年累月驻守断面,使用各类水文仪器设备开展降水量、蒸发量、河道水位观测,进行流量、泥沙测验,获得大量的水文数据。至2008年,共收集整编降水资料1307站年,蒸发资料63站年,水位资料189站年,流量资料182站年,泥沙资料94站年,颗分资料48站年,水温资料51站年,水质资料1 16站年,提供实时雨情、水情信息和水文预报20万条次。1986 - 2008年,水文为防汛抗旱等提供各类雨情水情数据和水文技术咨询服务。东津电站、抱子石电站、龙潭峡电站等100多座大、中、小型电站的建设,石咀、红旗等100多座中小水库的除险加固,香炉山钨矿、国家粮食储备库、吴都工业园、宁红大桥等较大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大量使用高沙、先锋、渣津(杨树坪)水文站的历史系列水文资料。其中: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修水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先后发生3次大洪水过程,县水文勘测队和各水文站抢测预测洪水,进行水文分析,当好防汛参谋,水文减灾效益约2亿元。2002 - 2004年,抱子石电站建设期间,县水文勘测队及时分析预测并编制长、中、短期水文信息,确保工程施工安全。2005年6月27日,修水西部出现特大暴雨洪水,由于水文准确测报和及时分析,在洪灾来临前第一时间向各级政府发布信息,渣津镇司前小学400名师生得以安全转移,避免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水文站选介 高沙水文站位于四都镇高沙村,集水面积5303平方千米,属修河干流控制站,国家一类水文站和重点站,隶属九江市水文局,1988年省编委明确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先锋水文站位于义宁镇福湾村任家铺,集水面积1764平方千米,属国家二类水文站,主要收集山口水(义名武宁水)先锋站点的各类水文要素。渣津水文站前身为杨树坪水文站,位于渣津镇板坑村,集水面积644平方千米,2003年因下游修建苏区堰水电站,影响正常水文测验,经省水文局批准,2005年迁至渣津镇朴田村,属国家二类水文站。
   [=此处为表格(修水县水文站水文要素多年平均值)=] 第三节 地震测报 修水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铜断裂带中段,地质构造复杂,属地震烈度6度区,历史上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多次,是江两省37个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县之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省地震局根据地震地区三点做圆交汇分析震级的地理位置需要,在修水县设立地震测报台,是江西省在赣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震测报台,装备第一代动锤摆薰烟记录仪。1985年更新为模拟滚筒式记录仪,2000年更新为国产数字遥控监测仪,采用CPS先进技术、FBS拾震器DDN电缆专线传输,2005年再次设备更新,引进美国UPS新技术,实现数字化摇测监控和光缆传输。仪器监测运行率和波行利用率99%以上。
   自建台至2008年,记录到修水有感无感地震8次,测报准确率90%以上。其中有感ML2.3 -3.8地震4次,瑞昌地震涉及修水MLA.2级一次。另外,据省地震局趋势分析,修水县震级不大,震情不少,受周边地质环境影响,可能受到波及干扰。
   第四节病虫害测报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 1985年设县植保站,内设水稻病虫、茶叶病虫、桑树病虫测报组。1996年国家农业部设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修水区域站。2007年建立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下设竹坪水稻病虫中心监测点(病虫观测场)、三都病虫测报点、渣津病虫测报点、山口病虫测报点。35个乡镇设有86台频振式测报诱虫灯。
   每年在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田间调查有代表性地区作物病虫害情况,结合测报灯诱杀害虫资料,印发“病虫情报”,主要内容有某作物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名称、时间、轻重程度、最佳防治时间、方法、用药名称、剂量、浓度等。县植保站自1985年以来连续14年被省、市农业植保系统评为病虫防治测报先进单位。
   森林病虫害测报 1987年成立修水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简称森防站),隶属县林业局,承担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防治及检疫工作职能。下设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萧氏松茎象、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思茅松毛虫、白蚁、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毒蛾、杨树病虫害等一般测报点42个,站点遍布36个乡镇和2个国营林场,年监测森林面积30多万公顷。
   20世纪80年代始,陆续建立市级系统测报点3个,主测对象为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萧氏松茎象等。1988年设立马尾松毛虫专业测报点。2006年建立省级重点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1个,主测对象为萧氏松茎象。2004 - 2005年,建立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个,主测对象为马尾松毛虫。2005年始,增加对偶发性和突发性病虫害监测预报,增加松褐天牛、白蚁、松材线虫病、思茅松毛虫、油茶病虫害、杨树病虫害等的监测预报。
   21世纪以来,加强测报员队伍建设,建立以乡镇林业工作站专业技术员为主,乡村林管员、造林大户、育苗大户为辅的测报队伍,每年开展一次测报人员业务培训。2006年始,与测报员每年年初签订《修水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员承包合同书》,将测报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人,明确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面积,形成县、乡、村、组、林农五级监测网络。
   20世纪80至90年代,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主要依据基层测报数据,结合气候、环境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发布中短期预测预报。2003年国家林业局开通森林病虫害防治网上信息系统,县森防站进行基础数据输入,建立数据库,实行网上传输,提高测报及时性和准确率。2007年引进技术较先进的测报灯,安装在黄沙港林场,通过诱集成虫进行分析,从而推测害虫发生期和发生量,及时准确发布预报。2008年省森防局在修水利用人工合同的松毛虫性信息引诱雄蛾,进行松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监测,提高对松毛虫测报准确率。2005 - 2008年县森防站获市森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省森防工作先进单位。
   茶叶病虫害测报 1978年,建立修水茶树病虫测报站,隶属县农业局,为省农牧渔业厅在全省设置的三个测报站之一。主要测报茶蚕、茶毛虫、茶刺蛾、大尺蠖、茶黑毒蛾、茶小绿叶蝉、衰蛾类等叶甲类、蚧类、螨类害虫。测报分发生期、发生量、分布区等,以发生期为主,其他内容为辅。每年不定期编写病虫情报发往县内乡(村)茶场和本市45个重点茶场。
   桑蚕病虫害测报 1991年,成立蚕桑技术推广站,隶属蚕桑局,负责全县蚕桑病虫害测报工作。通过长期深入调查,基本摸清蚕桑病虫害种类和主要病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主要对桑轮纹病、桑断梢病、桑黄化型萎缩病、桑青枯病、桑卷叶枯病、桑橙瘿蚊、桑粉虱、桑螟、桑皱鞘叶甲等病虫害观测、分析,编发《桑树病虫情报》,指导蚕区防治蚕桑病虫害。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