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技管理
分类号: G30
页数: 3
摘要: 卷二十九 科学技术 第一章 科技管理 1986 - 2008年,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科技管理,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工作。2004年县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单位。2008年下属事业机构有科技情报站、青少年科普教育站、地震台。其中省级4家,市级6家,县级12家。1999年始,科技“三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归口管理。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科技经费由县科技局监督使用,分期分批下拨,在经费中预留一定数额的项目鉴定验收经费,待项目鉴定验收后一次性拨付。
关键词: 科技 科技管理

内容

卷二十九 科学技术 第一章 科技管理 1986 - 2008年,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科技管理,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工作。2004年县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单位。
   第一节科技队伍与科技市场 科技机构 管理机构1986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县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部门,负责全县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培训、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申报保护、科技普及推广工作。1993年与县科学技术协会合并,更名县科学技术局。2008年下属事业机构有科技情报站、青少年科普教育站、地震台。
   科研机构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水产科学研究所(2000年改制撤销),均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另有杭猪原种场、鱼种场2个实验基地。
   监督服务机构2008年,科技监督服务机构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蚕桑技术推广站、茶叶技术推广站、建筑工程设计院、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水文水资源勘测队、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环境保护监测站、质量技术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植物检测检疫所、动物检测检疫所、粮油质量检测站、气象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
   科技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1985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233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459人,中专以上文化1782人,高中以下文化95人。有职称者743人,其中工程师级58人,助理工程师级223人,技术员级462人。1987年启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1988年首批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556人,其中农业类125人(高级3人、中级33人、初级89人),工程类82人(高级1人、中级23人、初级58人),教育类505人(高级24人、中级472人、初级9人),卫生类539人(高级9人、中级107人、初级423人),其他305人(高级2人、中级19人、初级284人)。至2008年,全县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76人,其中高级551人,占6.1%;中级3888人,占43. 3%;初级4537人,占50. 6%。从事教育、卫牛、会计、法律等工作的7869人,占87. 7%,从事工农业生产的1107人,占12.3%。
   民间科技人才1985年,全县民间有铁业、木竹业、打石、泥水、缝纫、油漆、白铁、雕刻、修理、做鞭炮、造纸、砖瓦、理发、照相、棕弹、陶瓷、榨油、农副产品加工等27个行业工匠12835人。1986年以来,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民间涌现大批能工巧匠,有农民技术员、农民工建筑师、各行业农民工技师。
   科技市场 科技市场面向民营企业开放 1986年,科技市场由县科委统一计划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2003年5月,根据《江两省民办科技机构管理暂行规定》,成立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又名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具有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一体化功能的科技开发服务机构,设有项目部、培训部、信息部、音像图书服务部和3个开发基地,能独立开展项目前期调研、策划、论证,项目的基地试验,科技成果转让、中介,新产品引进、开发推广,科技培训、科技图书影像服务。同时与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盟,建立科技开发联合体,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类专家20多人。中心成立后即申请并承担“国家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程重点项目——修水蚕桑专家大院技术开发与示范”和“富民强县——蚕桑产业化技术示范推广”两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多个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04 - 2008年,有昌盛耐热瓷制品有限公司、湘赣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和森源电子有限公司、民辉化工有限公司等22家民营企业批准为科技企业。其中省级4家,市级6家,县级12家。
   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承包1986年,支持和鼓励部分科技人员以调离、停薪留职、辞职等方式到乡镇或农村开展科技承包活动,包括承租全民所有制中小企业,领办乡镇集体企业,兴办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服务、贸易机构,以及各类中小型合资企业、股份公司等,并在税收、技术服务、工资福利及户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1989年,全县实行“自负盈亏、扣留税利”科技承包机制,科技人员承包期间T资上浮一级,并优先解决子女就业、本人或家属“农转非”。承包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乡镇企业技术管理等。承包形式有联产技术承包、单项任务承包、农业开发项目承包等。承包酬金与经济效益挂钩,主要由受包对象支付。承包者酬金一般按新增产值5%的浮动比例收取,减产照赔。1996 - 1999年,全县有78名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水稻、棉花、油菜、瓜果、蚕桑、畜牧、水产等20个项日的技术承包。2004年后,大批科技人员踊跃开展农、林、牧、渔各业技术承包。在工业企业,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原有技术承包人部分转为企业所有者。
   第二节 科技经费与项目管理 科技经费管理 1985年始,改革科技投入方式,按照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拨款办法。星火计划项目以科技贷款和企业匹配资金为主,辅以少量的有偿“三项”经费。重点科研项目,在科研合同的基础上,实行“i项”费用有偿使用,定期收回。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项目,仍以国家拨款为主。科研项目实行合同制、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项目经费按进度安排,分期下拨。同时,建立科技项目专人驻点制,加强项目经费监管力度。其后,科技项目贷款成为科技投入主体。
   1996年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意见》,规定各级财政要确保科技投入按法定比例增长,鼓励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先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人格局。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措施,引导、鼓励企业增加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其后企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大,逐渐成为全县科技投入主体。
   1999年始,科技“三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归口管理。2004年5月修订《修水县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科技经费安排和使用坚持公开、公平、科学合理的原则,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经费预算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应用、示范推广。科技经费管理遵循“科学安排、合理配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原则。科技经费列支范围为项目研究开发经费,包括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会议费、差旅费、设计试验费、信息费及其他相关费用。项目申请单位在申报科技项目的同时编制科技项目经费预算,县科技局对科技项目及经费预算进行评审,通过后下达科技项目计划和经费。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科技经费由县科技局监督使用,分期分批下拨,在经费中预留一定数额的项目鉴定验收经费,待项目鉴定验收后一次性拨付。
   科技项目管理 1986年以来,实行专家咨询、民主评议、现场考察、综合评价、择优选项管理。项日确定后,进行全程跟踪,分类管理。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评估、审核、检查验收,以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益最大化。1986 - 2006年,县级科技三项经费共支持各类计划项目36个。
   1986年后,项目数量不断增多,范围逐步扩大,并由单纯的农业、畜牧业品种改良逐步向工业高新技术项日拓展,由规模小、投入少、种类单一项目向规模大、投入多、综合开发性项目转变。
  1986 -1990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40个,参与企业23户,投入技改资金3799.2万元;1991 - 2000年完成技改项目171个,参与企业42户,投入技改资金21290. 84万元;2001 - 2008年完成技改项目15个,参与企业11户,投入技改资金37490万元。至2008年实施科技项目226个。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项日14个、火炬计划项日1个;省级计划项目29个;市(地)级计划项目17个。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