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库区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库区移民
分类号: C913
页数: 3
摘要: 第二章 库区移民 1986 - 2008年间,因建设水电站,修水有两次较大的库区移民搬迁。分别是1992年东津水电站复工建设,库区移民10154人;2000年抱子石水电站建设,库区移民1227人。此外,1973年后,修水曾接纳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建设浙江移民1196人;2006年前,县建石咀水库、红旗水库、郭家滩水电站、淹家滩水电站等也有少量移民搬迁。库区移民均按当时政策进行补偿安置。2006年,国家进一步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石咀水库、红旗水库、郭家滩水电站、淹家滩水电站移民也纳入后期扶持范围。94米高程以下的耕地全部征收并停止耕种,库区粪窖、坟穴、猪牛栏全部消毒处理。水库蓄水后电站安全,航道畅通,环境优美,库区无传染病发生。
关键词: 移民 库区

内容

第二章 库区移民 1986 - 2008年间,因建设水电站,修水有两次较大的库区移民搬迁。分别是1992年东津水电站复工建设,库区移民10154人;2000年抱子石水电站建设,库区移民1227人。此外,1973年后,修水曾接纳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建设浙江移民1196人;2006年前,县建石咀水库、红旗水库、郭家滩水电站、淹家滩水电站等也有少量移民搬迁。
   库区移民均按当时政策进行补偿安置。但因工程建设主体不一,建设年代不同,后期扶持政策不一,有的甚至没有扶持。1997年,将新安江、富春江移民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纳入后期扶持。2006年,国家进一步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石咀水库、红旗水库、郭家滩水电站、淹家滩水电站移民也纳入后期扶持范围。
   第一节东津水电站库区移民 东津水电站库区含程坊、崇河乡16个村105个村民小组。淹没耕地647.3公顷,林地594公顷,宅基地86公顷,水塘6. 66公顷;淹没私人房屋37.5万平方米;淹没机关、学校、T商、企业房屋1.9万平方米;淹没崇河集镇1个和程坊集镇部分;淹没小水电站10座,水库3座,电灌站10座,电力线路283千米,电信线路75千米,广播线路40千米,文物古迹4处。规划迁移人口9853人。
   搬迁安置 1991年,成立东津水电站移民领导小组,分设3个工作小组,到库区两乡开展宣传动员,征求搬迁安置意见,核实淹没数据,到山口、黄港等16个重点安置乡镇,逐村、逐组落实移民接收任务。1992年2月,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东津水电站淹没处理规划专题报告,制订《东津电站建设移民安置实施办法》,细化移民安置政策、补偿标准及经费管理办法。
   1992年底开始移民动迁,1995年完成水库下闸蓄水海拔高程190米以下移民搬迁8340人,1997年6月全面完成,搬迁移民10154人,因搬迁期间人口增长等原因,实际搬迁人数比规划数多301人。1993年电站高坝拦水和1995年水库下闸蓄水两个阶段是移民搬迁的关键时期,抽调县直69个部门300多名干部到库区进行移民督迁,做到包任务、包动员、包拆房、保搬运、包安置等,较好完成阶段性移民任务。搬迁期间,考虑移民居住散、运输环境差、物资运输多等实际困难,组织疏通河道60多千米,新修临时公路6千米,改造安置区村级公路70千米。成立移民搬迁运输领导小组,调度县林业汽配公司、永修县柘林车队参与物资运输,有偿组织社会车辆协助运输。
   实行计划安置与自找门路投亲靠友安置相结合,除269人移民到德安、永修县外,9885人分别安置在县内32个乡镇的216个村,其中渣津、山口、黄沙、义宁镇均安置1000人以上,占46%。有土安置到县内乡镇的,在接收安置地调整承包耕地660公顷,划分给移民。移民新建住房免费划拨宅基地,免收建房有关税费,1997年90%以上、2000年100%的移民新建或购买住房。30%的移民通过投亲靠友,自找门路迁入到义宁镇等没有安置任务的村组。
   库区建设 水库淹没了崇河集镇,程坊、崇河2乡合并后乡政府设下北岭,安排资金265万元新建乡政府和所属部门办公场所,铺设电站至乡政府4千米水泥路面,开通程控电话,新建自来水厂。安排资金596万元,架设高压输电线路68千米,低压线路175千米,全面恢复库区生活生产用电;修通库周道路75千米,兴建航运码头2个、停靠站12个,水陆交通畅通;新建2所中心小学和3所村级小学校舍,改造乡中学和部分村小学危房,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敬老院1所,库区五保老人全部得到安置;易地恢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家大屋。安排资金59万元对水库库底全面清理,库区全境封山育林。水库蓄水后,电站行洪安全,运输航道畅通,库区无传染病流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库区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经费管理 华东设计院原始概算库区淹没补偿为3107.9万元,移民补偿标准偏低。1992年10月省电力工业局与县政府签订补充协议,提出移民经费调整意见。1993年6月县政府向省计委报告水库淹没处理投资概算调整方案,1994年7月省计委批准淹没投资概算调整为6726. 97万元。1990 - 1997年东津水电站筹建处分年度将淹没补偿款拨付到位。库区移民经费管理使用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补偿原则、标准和范围,坚持领导把关,实行一支笔审批,优先保证移民个人补偿经费及时到位,实行财务公开,向移民公布补偿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经统计,水库淹没补偿支付资金6554. 44万元,占概算额的97. 4%,其中直接用于移民个人安置补偿资金4772. 75万元,占73%。1997年4月、1998年1月县审计局和省审计厅分别对东电移民经费进行审计,肯定移民资金安排有序、使用合理、到位及时。
   第二节抱子石水电站库区移民 抱子石水电站库区涉及义宁、四都镇11个村(社区)44个村民小组。库区淹没土地131.5公顷,其中耕地106.3公顷,淹没房屋2.3万平方米,需搬迁移民1160人,留库区需进行生产安置人口1697人。
   搬迂安置 2000年7月,成立抱子石水电站移民指挥部,开始对规划淹没的房屋、耕地、基础设施全面复查丈量,按类别等级统计。库区群众反映商品蔬菜地补偿偏低,2001年上半年对义宁镇的蔬菜基地而积、产量、价格等进行全面调查,通过查报表、访市场、开座谈会,合理制订蔬菜地补偿标准。同年8月制订《抱子石水电站水库移民安置实施方案》。根据设计补偿范围和库区实际情况,对淹没线93.5米高程以下居住的群众全部作外迁安置,对淹没线以上剩余耕地太少、生存条件困难的少数村组,安排部分人口外迁。2001年10月- 2004年底全面完成搬迁任务。
   库区离县城较近,在县城经商、务工人数较多,允许、鼓励有条件的移民进县城落户,在住房购买、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等方面予以支持。有512人进城落户,占搬迁人口近半,且在县城全部购买住房,置换城镇户口,基本实现就业。农村安置715人,绝大多数安排在太阳升、四都、义宁等乡镇生产条件较好的村组,给移民户划分耕地,落实宅基地。
   库区建设 2002年,利用农村电网改造和电信部门业务扩张的机会,采取“国家投资,农民出工,政府补贴”的办法,将库区电力、电信线路进行改造,保证蓄水后库区正常供电和通信畅通;安排60万元解决部分村组农田灌溉、牛活用水等困难;安排52万元改建库周村级公路19.5千米,购制机动铁船7艘,保证水陆交通畅通。2003年8月县政府发布抱子石水库库底清理公告,推平淹没的198栋房屋,迁葬坟墓406棺,拆除输电线杆4千米、电信线杆3.5千米,移栽樟树449棵,砍伐杂木500立方米、毛竹15000根。94米高程以下的耕地全部征收并停止耕种,库区粪窖、坟穴、猪牛栏全部消毒处理。水库蓄水后电站安全,航道畅通,环境优美,库区无传染病发生。同时淹没区涉及南崖水电站、库区三级公路、黄庭坚纪念馆文物保护、县自来水厂改造等投资较大的项目,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设计、论证,提出复建方案,预算南崖水电站改造资金215.5万元、黄庭坚纪念馆文物保护121万元、库区三级公路建设资金270.9万元、县自来水厂改造39万元。确定复建方案后,项目分别落实到县水电局、县文化局、县交通局、县建设局负责实施,实行工程建设、经费包干责任制。2006年,上述项目逐个完工并验收。
   经费管理 中南设计院规划抱电库区淹没补偿概算为2675. 11万元,库区蔬菜地和部分专项设施补偿偏低,2003年12月省移民办组织抱电监理部、赣能公司、抱电公司等对库区遗留问题联合凋查,提出处理方案。2004年9月省发改委批准增加水库淹没补偿投资820万元,概算调整为3495. 10万元。2001 -2005年抱子石发电公司分年度将淹没补偿款全部拨付到位。
   库区淹没补偿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房屋补偿费、专项设施补偿费、搬迁补助费等,修水分项制订补偿标准和移民经费管理办法,做到专人、专户、专账管理。2005年9月对抱电库区淹没处理经费进行财务决算。经统计,水库淹没补偿支付资金3167. 07万元,占概算额的91%,其中直接用于移民个人安置补偿资金1695. 85万元,占53.6%。
   第三节 移民后期扶持 1995年东津水电站蓄水发电后,1996年起对移民实施后期扶持。扶持分两个阶段,1996 - 2000年为第一个五年规划阶段,扶持资金555. 99万元,2001 - 2005年为第二个五年规划阶段,扶持资金711.5万元。10年间,针对移民安置分散、搬迁后困难多等实际状况,大部分资金直接发给移民个人,扶持移民建房、发展种养业等。同时在移民比较集中安置地区实施扶持项目,基本解决移民交通、饮水、用电等方面困难。举办科技培训班,让大批移民掌握栽桑、养蚕等一至两门致富技能,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程度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移民秩序更加稳定。
   1973年始,浙江的新安江和富春江库区部分移民迁入修水,1992年普查有“两江”移民238户1196人,分别安置在黄港、黄沙、黄坳、庙岭、上奉、义宁、太阳升等7个乡镇21个村35个村民小组。根据国家库区移民政策,修水“两江”移民纳入全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范围,分1997 - 2000年、2002 - 2007年两个阶段进行后期扶持。10年间,扶持资金309.7万元,帮助移民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如庙岭乡庙岭村南坑组开垦荒山33公顷,种植杨梅、柑橘等,成为全县发展果业的先进典型。
   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对2006年6月30日前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现状人口实行一次性核定,不再调整,移民人口的自然变化由省移民办负责调整,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不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扶持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2006年7月1日以后的水库移民,从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除实行移民直补外,对难以将扶持对象准确核定到人的可以进行项目扶持。修水县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移民核定登记办法,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业务培训,全面做好移民核定登记工作,其中东津水电站列入全省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单位。
   2006年前修建的中型以上水库有东津、抱子石、石咀、红旗、郭家滩、淹家滩、龙潭峡、小山口等。经调查摸底,县乡两级核定后报省移民办批准,全县实行现金直补扶持移民22358人,在库区和安置区实行项目扶持人口8644人,扶持总人数为31002人。2006年9月,编制《修水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 2006 - 2010)》,明确移民后期扶持的基本原则、范围对象、扶持方式,现金直补扶持重点解决移民的口粮、住房、饮水等生计问题,项目扶持征求移民意见,主要用于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乡镇报县批准立项实施。五年规划中,现金直补扶持资金6035. 66万元,项目扶持资金2333. 88万元,扶持范围涉及布甲乡之外的其他所有乡镇,其中四都镇、黄沙镇、义宁镇、渣津镇、马坳镇、山口镇扶持2000人以上,黄港镇、征村乡、新湾乡、上奉镇、庙岭乡扶持1000人以上,该11个乡镇共扶持24305人,占78%。项目扶持计划乡村公路建设资金1564. 93万元占67%;农田水利建设542.7万元占23%;种养业扶持89. 64万元占4%;饮水工程79.11万元占3%;新农村建设及其他57.5万元占3%。
   制定《修水县水库扶持资金发放细则》,由县信用联社代理发放资金,做到一户一账一卡,将现金及时、足额、直接拨付到移民的惠农账户上。2006 - 2008年,发放移民扶持直补资金3353. 61万元,投放项目扶持资金1391. 65万元,实施扶持项目332个,其中经省移民办批复变更规划项目110个,项目建档307个。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