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建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老建扶贫
分类号: C913
页数: 9
摘要: 第一章 老建扶贫 修水是湘鄂赣革命老根据地中心,又是贫困山区。国家先后将修水列入国家贫困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予以扶助。1986 - 2000年的扶贫主要面向老区乡镇,扶贫资金和项目大部分投放于该类乡镇。2001年以后的扶贫对象和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扶贫对象扩大到全县所有贫困乡村,扶贫重点以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为主体,不再局限于老区乡镇。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扶贫

内容

第一章 老建扶贫 修水是湘鄂赣革命老根据地(简称老区)中心,又是贫困山区。国家先后将修水列入国家贫困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予以扶助。1986 - 2000年的扶贫主要面向老区乡镇,扶贫资金和项目大部分投放于该类乡镇。2001年以后的扶贫对象和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扶贫对象扩大到全县所有贫困乡村,扶贫重点以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为主体,不再局限于老区乡镇。
   第一节扶贫政策 1980年修水列为江西老区建设重点县。1986年修水列入国家定点扶持贫困县,开始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当年中央财政扶助修水“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10.3万元。省政府给每个特困乡每年1万元专项生产发展资金,特困乡从1986年起不向农民提取公积金,3年内免购国库券和不增加信用社股金,对人均收入不足120元的乡从1985年起减免农业税3年,对乡镇企业的所得税、产品税、增值税等予以定期豁免。同时对全县1978 - 1983年的农业贷款按情况予以延长归还期或减轻利息,在粮油购销价格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1987年起实施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当年下达贷款指标482万元,重点扶助种养加工业和县乡主导产业,前期贷款规模由上级分配下达,后期逐步以扶贫项目争取上级扶贫部门和银行的支持。1989年起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助政策,当年下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50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下拨给修水的财政扶贫资金1986 - 1996年维持在100万元左右,1997年后逐年增加,2000年达711.7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指标从1994年的640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231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994年前不足500万元,1998年达1200万元,2000年为1 195万元。此期间,修水把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培植扶贫支柱产业、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扶助贫困乡改善基础设施,扶助种养业发展生产,以工代赈资金基本用于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贴息贷款则重点扶助能带动农业发展的县级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和蚕桑、茶叶、畜牧等种养业。同时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和经济开发实践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收入来源,改善收益结构,进而消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001年起,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以省定重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为主体,以整村推进、移民扶贫(移民扶贫另设节记述)为重点,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为补充,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对“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19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以前所未有的额度平均每个村扶助50万元;对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采取移民搬迁扶贫方式,从根本上帮扶到位;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产业化项目,用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共同扶助。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实施“雨露计划”,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2001年开展农民贷款干部担保活动,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保2户,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保l户,全县2368名干部为3200户农户担保贷款365万元,其中贫困户2500户。
   扶助对象 贫困乡镇 1985年9月14日,省政府确定修水为全省40个贫困重点县之一,全丰乡、白岭乡、路口乡、白桥乡、黄龙乡、古市乡、月塘乡、画坪乡、上衫乡、余塅乡、沙湾乡、水源乡、司前乡、渣津乡、石坳乡、东港乡、靖林乡、上杭乡、西港乡、新湾乡、溪口乡、上庄乡、港口乡、布甲乡、大椿乡、杨津乡26个乡为特困乡。1986年,国家首次将1985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的县确定为国家定点扶持贫困县,革命老区贫困标准放宽到人均收入300元以下,全国共331个,江西省17个,修水作为老区列入,优先享受各类政策优惠和扶助。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定扶持贫困县增加至592个,江西省18个,修水继续定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撤区并乡后,1996年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将修水贫困乡镇调整为白岭镇、全丰镇、古市镇、大桥镇、马坳镇、杭口镇、溪口镇、港口镇、山口镇、四都镇、黄龙乡、水源乡、上衫乡、石坳乡、余塅乡、东港乡、上杭乡、新湾乡、西港乡、大椿乡、布甲乡、复原乡、程坊乡、黄坳乡、庙岭乡、路口乡26个乡镇。
   2002年7月,国家施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 - 2010)》,修水又列为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江西省21个)。同年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将白岭镇、全丰镇、古市镇、杭口镇、西港镇、溪口镇、黄龙乡、路口乡、上衫乡、上杭乡、新湾乡、布甲乡、东港乡、石坳乡、复原乡、庙岭乡、程坊乡17个乡镇列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
   扶贫开发重点村2002年,按照国家“十五”提出扶贫工作突出重点、帮扶到村的要求,2001 -2005年,全省确定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修水17个重点乡镇的42个村列入,分别是:全丰镇的苦藤、苏区、官坑村;白岭镇的蕉洞、荣春村;石坳乡的余源、太平岭村;西港乡的佛坳、湾台、周家庄村;杭口镇的皂源、双井村;上杭乡的郊阳、棋盘村;黄龙乡的太阳垄、小庄、黄龙村;路口乡的蔸萝、石源村;±二衫乡的书堂、谢家园村;古市镇的望梅亭、画坪、冷水井村;溪口镇的上庄、榨下、围丘、义坑、高峰岭村;东港乡的台庄、靖林、黄荆村;程坊乡的齐源、廖坑村;新湾乡的王画、孟塅村;布甲乡的布甲口、横山村;庙岭乡的戴家、小山口村;复原乡的马门咀、五丰村。
   2006 - 2010年“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村增加到1800个,并扩大到非重点乡镇,省政府加大对修水扶贫的倾斜力度,除已实施整乡移民的程坊乡外,修水县重点村大范围增加、遍布其他35个乡镇,数量从42个扩大到148个,具体是:全丰镇的半坑、南丰、南源、碧环、全丰、戴家坪村;白岭镇的大庄煅、邓家咀、三千塅、沙坪、温泉村;黄龙乡的白桥、都岭、官桥、金塅、沙塅、洞下村;路口乡的卢桥、小塅、黄桥、柏林村;古市镇的草坪、苏区、下东山、杨坊、月塘、杨田、汪坪村;大桥镇的礼源、坳田、黄杨、界源、井源村;上衫乡的李竹、上衫、同升、王桥村;余塅乡的东坑、茶山、上源村;水源乡的石新、尖岭、石泉村;石坳乡的花门、黄源、青源、水门村;渣津镇的田西、紫鹿、板坑、福星、石门村;东港乡的桂坳、东源、东港、岭下村;马坳镇的多水、峡口、石溪、游家槎、山口塅村;杭口镇的厚家源、茅坪、下杭、杨坊村;上杭乡的十二坊、双鄄、老庄、新庄村;西港镇的堰上、东山、马祖湖、修口村;新湾乡的回坑、磉口、小流、饭坑、柴塅村;溪口镇的罗家埚、包家庄、陈坊、蒲口、田仑、下港、下庄村;大椿乡的柏树、船舱、茶坑、杨津村;布甲乡的布甲、洞上、太阳、画湾村;港口镇的纱笼、大源、童家、界下村;山口镇的中桃、秀水、火田、上桃村;漫江乡的北山、大源、沙溪村;复原乡的坑口、双港、中坪、湖洲村;黄港镇的双溪、朗田、柘坑、渎坑村;黄沙镇的瑶村、岭斜、李村、下高丽、长坑村;上奉镇的石坪、麻洞、山背村;何市镇的干桥、锯板、大里、下田浦村;黄坳乡的三塘、九龙、龙峰、螃培村;竹坪乡的沈坊、山峰堰、小坳村;四都镇的五都、石丘、埚头、磉口村;庙岭乡的上坪、安峰、大路、庙岭村;征村乡的车联、白沙、潭坑、吴坪村;义宁镇的范塅、竹塅、茶舍村;太阳升镇的西坳、杨梅渡村。
   贫困人口 贫困人口指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标准的人口,具体标准因时而异。1986年修水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48560户24. 28万人,1993年人均纯收入400元以下的29600户14.8万人,2001年人均纯收入630元以下的14130户6.36万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683元以下的9330户4.2万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1067元以下的19864户8.939万人。
   扶助项目 项目扶贫足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手段。1986 - 2008年,国家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9879. 65万元(不含移民扶贫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17477. 08万元,扶贫贴息贷款23845万元,用于扶助修水各项事业发展。
   1985年,省政府确定特困乡后,规定财政扶贫资金只限于分配给划有老区特困乡的县市,重点用于最困难的特困乡,不能扩大到非特困乡。但在90年代初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非特困乡的一些急需扶助项目也纳入扶持范围。1986 - 1993年,财政扶贫资金716.05万元,实施项目287个。其中种养业209. 45万元,占29%;文卫科技192. 55万元,占27%;农田水利建设141.15万元,占20%;乡村加工企业78.2万元,占11%;农村电力建设54.8万元,占8%;农村交通24.9万元,占3%;其他项目15万元,占2%。1989 - 1993年,以工代赈资金1361. 08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砒设施,在照顾特困乡的前提下投放全县农村,其中农田水利建设660. 64万元,占48%;农村交通363. 94万元,占27%;水土保持项目177. 77万元,占13%;饮水工程70. 23万元,占5%;农业开发及其他项日88.5万元,占7%。1987 - 1993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293万元,其中种养业1164.1万元,乡镇企业1090.4万元,县工业185万元,农村电力建设774万元,其他项日79.5万元,种养业和乡镇企业占放贷总额68%。
   1994 - 2000年,实施“八匕扶贫攻坚计划”,各项扶贫资金均大幅度增加。7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975.2万元,实施项日437个。资金投放结构发生变化,扶助种养业发展资金逐年增多,农田水利、公路桥梁、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资金投放重点,其中种养业924. 427万元,农田水利建设526. 673万元,农村交通263.2万元,文卫科技123.9万元,农村电力建设62万元,乡村加工企业39万元,其他项日36万元。安排以工代赈资金6301万元,此阶段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成为资金投放主体,达3285万元,占总额的52%,其他农田水利建设1438万元,农业开发714万元,饮水工程442万元,退耕还林项目200万元,水土保持项目169万元,其他项目53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0164万元,其中种养业6185万元,占6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然为放贷主方向;县工业1090万元,乡镇企业1083万元,占21%;农村电力建设1806万元,占18%。
   2001 - 2008年整村推进扶贫期间,计划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集中投放在重点乡镇的重点村。8年共F拨财政扶贫资金7188.4万元,其中公路桥梁建设3459. 05万元,投放比例大幅度提升,占48%;种养业发展资金1290. 445万元,占18%;文卫科技资金1118. 04万元,占15%;农田水利建设461.9万元,占7%;2002年起实施饮水工程项目263. 25万元,占4%;自然村建设等其他资金586. 115万元,占8%。该项资金投放重点村4716万元,占总额的65. 6%。项目扶持额度较以前明显增多,重点村都有一、二个项日,每个项目扶助资金5 -15万元。经统计,重点村共硬化村级公路450千米,新修砂石公路420千米,桥涵208座;新建农村供水工程300处;修复加固河堤1.2千米,水渠5.5千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6公顷;建立村级科技活动中心98个,新建和改造村级医务室88所,村级幼儿园60所,新建和改造村级小学31所,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在896个自然村庄开展村容村貌建设,完成改水2825户,改厕所2696户,建沼气池590只,建垃圾窖160个,墙面涂新20万平方米,栽培绿化苗木3.6万株,硬化村、组人行道路98.6千米;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扶助新扩桑园800公顷,茶园300公顷,早熟梨686公顷,吊瓜200公顷。70%的贫困户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安排以工代赈资金9815万元,资金投放重点仍然是公路桥梁建设,共4923万元,占50%;农田水利及饮水工程1795万元,占18%;水土保持及农业开发450万元,占5%;其他资金前4年投放1685万元用于移民搬迁扶贫,后3年投放962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占27%。2001 - 2004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5755万元,其中种养业1050万元,县工业2245万元,其他2460万元。2005年因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空前严格,规避风险趋势明显,出现零投放。2006年,实行贷款贴息方式改革,2006 - 2008年发放贷款4633万元,贴息199.2万元。
   [=此处为表格(1986—2008年老建扶贫资金情况)=] 说明:不含移民扶贫专项资金。
   第二节 扶贫项目管理和实施成效 每轮扶贫自下而上制订阶段扶贫开发规划,由市级批准确定扶贫项目,当地群众有人围项日的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项目确定下达后,修水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组织项目实施。
   项目和资金管理 财政扶贫项目(含以工代赈) 1986年5月,制订《修水县老区建设发展资金管理办法》;2006年7月,制订《修水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资金管理细则》。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实行专户管理,专项调度,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建立健全项日公示制、资金分期拨付制和报账制,保讧E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公开透明。实行村账乡管县监督的扶贫资金核算制,扶贫资金账目由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由群众代表监督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每年由扶贫、财政、发改委、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对全县扶贫资金项目检查验收和专项审计。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由贷款使用单位提供项目设计(论证)书,1994年前由县老建办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论证,报市老建办审批(备案)后由县农业银行发放贷款。1994年改为经县老建办初步评审后再报放贷银行(农行或农发行)立项,工业项目和额度较大的种养业项目报市老建办审批立项。银行凭立项通知对贷款户评审后发放贷款,由使用单位承贷承还。贴息资金由放贷银行汇总报县老建办审核后逐级上报,由中央财政贴息。2006年,实行贴息方式改革,扶贫贷款项目改为先由县扶贫办审核贷款项目,进入项目库后,再由放贷银行对申贷单位授信并在项目库中选择项目发放贷款,扶贫办会同财政局根据上级下达的贴息限额直接贴息。
   实施成效 1985年,全县贫困人口48560户242800人,2008年下降至19864户89390人,年均递减4. 25%。19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现通公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电视机普及率由 2001年的35%增加至85%,农民新建砖混住房由2001年不足5%增至3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1986 - 2008年,全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225万元,扶贫贷款3380万元,进行农田水利、交通、电力、学校、医院、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维修改造白岭镇荣春河堤、全丰镇洞井堰、上杭乡青山堰、西港镇佛坳村引水渠、古市镇冷水井村引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工程1635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764.5公顷,改造中低产田293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公顷;新建白岭镇温泉村改氟水[程和杭口镇茅坪村、溪口镇陈坊村、复原乡中坪村、大桥镇井源村、马坳镇多水村、庙岭乡安峰村等饮水工程387处,解决62565人饮水困难;新修杭口镇双井村公路、全丰镇官坑村公路、上衫乡书堂村公路、占市镇杨坊村公路、溪口镇围丘村公路等,新修和改扩建乡、村公路2731千米;新建复原乡雅洋桥、溪口镇港背桥、全丰镇老苏区桥、大桥镇张坊桥等桥梁(涵)615座1119l延米;新建和改造南岩电站、茶子岗电站、溪口镇排河岭电站、雷公岩电站、山口电站、湘竹电站等24座,新增装机容量11990千瓦;架设修水东电西送、上衫、黄坳乡塘排、大椿乡杨津等输变电线路1187千米;新建和改建大桥镇中学、马坳镇中学、渣津镇中学、溪口镇中学、古市镇中学、路口中心小学、上衫中心小学、西港镇佛坳村小学等乡村学校145所,建筑面积66200平方米;新建溪口镇卫生院、水源乡卫生院、全丰镇卫生院、黄龙乡卫生院、东港乡靖林卫生所、古市镇画坪卫生所等卫生院所16所,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
   扶贫产业发展1986年以来,投入扶贫贴息贷款8398万元,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697万元,发展和壮大蚕桑、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等扶贫产业。至2008年,全县新辟桑园4200公顷,茶园608.6公顷,果同2856.6公顷;新种药材2673.8公顷;山羊饲养量发展到63万头,番鸭饲养量发展到30万羽。白岭、全丰、占市、水源等乡镇的桑园,大椿、古市等乡镇的茶园,渣津、马坳、大桥等乡镇的药材,四都、庙岭、溪口、布甲、港口等乡镇的水果、山羊等形成特色产业基地。扶持县蚕种场、缫丝厂、绿冬丝科实业公司、万年饲养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全县4350户贫困户和6520户低收入家庭参与扶贫产业开发,户均增收524元。
   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1986年以来,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原则,先后投入扶贫资金323.5万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科学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988期,培训40万人次。补助4616名贫困户子女参加农业函授大学学习,为贫困乡村培养一批实用的技术人才。组织专业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宣传推广京堂黑山羊、塑料方格簇养蚕、巴西旱稻、九江水梨等新品种新技术。
   2005年,根据《江西省2005 - 2010年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要求,开始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雨露计划”。通过县职业中专、华运电脑学校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设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计算机应用、服装加工、幼教、电子电工、酒店服务等培训专业,县委村建办、县科技局、县农业局、县蚕桑局等部门相互配合,举办茶叶、蚕桑、药材、畜牧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在组织培训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实行“订单式”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等,同时向培训学员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和工资待遇,学员和企业实行双向选择。转移就业后,县扶贫办跟踪服务1年,及时了解学员工作生活情况,进行异地关怀和指导。2005 - 2008年,省下达修水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9370人,修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0.8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56期,转移培训12570人,转移就业11564人,转移就业率9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基本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日标。
   第三节单位帮扶 县级帮扶 1995年起,县委、县政府开展县直部门单位三年一轮的包村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部门、县直及驻县单位对口包村帮扶,每位县级领导安排1个帮扶联系村。“九五”期间,80个县直单位参与帮扶,共帮扶资金800万元;“十五”期间,90个单位参加帮扶,共帮扶资金1350万;“十一五”期间,96个县直单位参与帮扶,共帮扶资金1440万元。通过五轮包村帮扶,共实施项目1689个,贫困村的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较大改善。
   县级以上单位帮扶 帮扶单位1986 - 2008年,先后有中纺集团公司、省政府办公厅、省外经贸厅、省人民银行、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省委党校、省电子集团等222批次单位与修水贫困乡镇和174个贫困村对口帮扶。未有实际帮扶行动的单位未列出。
   1986年,国家确定修水为定点扶持贫困县后,省生资公司、市委办公室、市妇联、市总工会、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公路分局、市经委、市劳动人事局、市教育局、市计生委、市水电局、市文化局、市建设局、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市物资局、市商业局、市电子工业局、市冶金煤炭局、市商业银行、市保险公司、市农业银行、市建设银行、市石油公司、九江石化总厂、九江化纤厂、市火力发电厂、市星火化工厂、市轻化公司、五七二七厂、浔阳电子仪器厂、市玻璃纤维厂、市建材公司36家单位与修水贫困乡镇对口挂钩扶贫,1987 - 1988年,挂钩扶贫单位增加市供电局、市税务局、武山铜矿、江西长航钢窗厂、市医药公司、市一医院、市再生公司、有色金属冶炼厂8家,其中九江石化总厂、市公路分局帮扶到2000年,市交通局帮扶到1995年,市民政局、市老建办帮扶到1992年。1990 - 2000年,省政府办公厅到庙岭乡挂钩扶贫,帮扶力度明显加大。至1993年,市自来水公司、市一建公司等单位陆续到修水挂钩扶贫。
   1994年,省市安排新一轮帮扶单位到修水对口扶贫,省商业厅、省供销社、市中级法院、市卫生局、市石油公司、市盐务局、市矿冶总公司、市国棉一厂、摩托罗拉(中国)电子公司9家单位到修水贫困乡镇挂钩扶贫,省商业厅帮扶到1999年。1995年,帮扶单位增加市计委、市体委、市科委、市体改委、市外贸局、市公安局、市旅游局、市农牧局、市民航局、市物价局、市文化局、市计生委、市技术监督局、市农业银行、市国税局、市邮电局、市气象局、市地矿局、市妇联、市总工会、市文联、市茅山头垦殖场、市化工厂、市仪表厂、宝钢集团人民机械厂、市家用电器厂、市国棉五厂、庐山水泥厂、市锁江楼发电厂29家单位。其中市计委、市计生委帮扶到2008年,市技术监督局帮扶到2005年,市盐务局、市外贸局、市地矿局、市物价局、市卫生局、市中级法院、市农业银行、市科委、市妇联、市农牧局、市体改委、市国税局、市体委、市民航局14家单位帮扶到2000年。期间还有省外经贸厅、省人民银行、市委政法委、市建设局、市经委、市粮食局、市烟草局、市电信局、市交警大队、市机械局、市船舶公司、市化纤厂、太平洋保险公司l3家单位先后到修水挂钩扶贫。
   2001 - 2005年,到修水对口帮扶的单位有中纺集团公司、九江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市委农工部、市委政研室、市对台办、市计委、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广电局、市教委、市林业局、市民航局、市烟草专卖局、市武警支队、市消防大队、市太平洋寿险公司、市司法局、市计生委、市安监局、市信息中心、市电信局、市工商局、市技术监督局、市水文局、市港务局、市文联、市园林处、市劳教所、市水上公安分局、市九江师专、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九江医专附属医院、市人保财险公司、市人寿保险公司、市石油公司、市市政公司、市化纤厂、市冶煤集团公司42家单位。
   2006 - 2008年,中纺集团公司、九江学院、市发改委(市计委)、市计生委、市港务局、市电信局、市武警支队、市水文局、市冶煤集团公司9家单位继续到修水帮扶贫困村,新增省委党校、省电子集团、市纪委、江西赣能股份公司、市委党史办、市信访局、市侨联、市社联、市房产局、市移民办、市公路局、市医保局、市发改委投资公司、市就业局、市外贸局、市卫生局、市人事局、市社保局、市城市执法局、市供销社、市中行、市农发行、市气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邮政局、市森林公安局、市人才交流中心、市电视台、市话剧团、市群艺馆、市边防检查站、九江海关、市联通公司、92904部队、91551部队、91337部队、总装九江军代处、九江广播电视大学、市一中、市二中、市第五人民医院、核工业267地质队、市轻化集团、市印刷总厂、市建材集团、市机械电子集团、市纺织集团47家单位。
   帮扶成效大多数帮扶单位成立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成由一名领导带队的帮扶T-作组,单位主要领导每年最少一次到扶贫点走访调研。帮扶工作组经常深入扶贫点,上门上户了解贫困状况,广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帮助贫困村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倾力扶助贫困乡村和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同时开展送科技上门活动,为贫困村举办科技培训班。每年对贫困村的贫困户走访慰问,送米送油、送衣送被,实施大批帮扶项目。1986 - 2008年,中央、省市帮扶单位扶助资金3128万元,争取资金3361万元。其中,扶助735万元新建中小学教学楼46所;扶助59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7所;扶助1005万元新建和改造公路117千米,新建桥梁37座;扶助506万元兴修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电力建设660万元,其中东电西送工程510万元;扶助蚕桑、林果、药材、禽畜养殖等产业563万元;为县办工业企业争取技术改造项目资金和贷款1650万元;扶助村办企业及其他资金1311万元。
   帮扶典型省政府办公厅1990 - 2000年对口帮扶修水县,挂庙岭乡范口村,累计扶助资金455万元,争取项日资金1210万元。支持修水发展蚕桑产业,前5年每年扶助20万元共100万元,为县一丝厂争取缫丝技术改造项目贷款700万元,形成缫丝18800绪的生产能力;支持修水农村电网改造扶助150万元,争取国家项目资金510万元,完成东电西送工程,解决修水西部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扶助挂钩点庙岭乡205万元,用于学校、医院、敬老院、政府办公楼建没和庙岭河治理及范口村生猪养殖项目等。中纺集团公司2002 - 2008年帮扶修水期间,长期派驻一位中层干部挂任县政府副县长,扶助资金294万元,捐赠衣物折款30万元.其中新建小学3所100万元,农田水利建设160万元,敬老院建设11万元,全额赞助龙舟赛活动经费23万元。省外经贸厅1997 - 2000年挂上杭乡杏港村,扶助资金136.4万元,衣物3万件,争取农业增产项目和引进医疗设备等500万元,其中修建公路69万元、扶助种养业36.5万元。帮扶期间,先后安排70余名干部职工到贫困村实践锻炼,调查研究,把帮扶乡村作为培训干部的教育基地。省人民银行1997 - 2000年挂新湾乡新湾村,累计扶助学校、医院等建设资金70.5万元,发放水库改造项目贷款90万元,争取公路改造资金90万元。省电子集团2006 - 2008年挂石坳乡黄源村,扶助44.7万元用于公路、学校、水利及村部建设。市计委(发改委)1995 - 2008年先后挂黄沙镇傅家铺村、上衫乡谢园村、溪口镇义坑村和杭口镇杨坊村,累计扶助资金313.2万元,其中学校建设103万元,公路建设149万元,水利维修及其他61.2万元。市检察院2002 - 2005年挂杭口镇双井村,争取资金273万元,其中公路建设87万元,建设期问一位中层干部长期驻守工地;建移动通讯基站1座130万元;新建小学和修复高峰书院35万元;整修山谷陵园12万元;茶园开发及水利维修9万元。市委政法委1998 - 2000年挂四都镇,直接争取资金114.8万元,协助争取资金407万元,其中公路建设230.3万元,示范基地建设164万元,学校危房改造30.5万元。市农业银行1995 - 2000年挂杭口镇雷岭村,扶助资金110.1万元,发放农业养殖和乡镇企业贷款80万元,其中贫困户发展种养业33万元,基础设施建设76.6万元,完成镇自来水厂建设、学校建设等20件实事。九江石化总厂1986 - 2000年挂溪口镇,扶助资金117.3万元,用于学校、医院、程控电话、水电站建设等,1995年溪口遭受洪涝灾害,动员全厂职工为灾民捐款40万元,衣被1.2万件。市建设局1998 - 2000年挂港口镇,扶助54万元。市物资局1986 - 1989年挂古市镇,扶助30万元,其中新办钉子厂1家,新建医院办公楼1栋,修建水泥桥3座。
   第四节 移民扶贫 通过多年扶助,全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居住在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邮、不通广播电视、不通电话的深山区群众,仍处于耕作难、运输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的闲境。为改善生存环境,1998年前,少数贫困户通过投亲靠友、联姻挂靠、经济往来等途径,自发迁移到条件较好、耕地较多、子女上学方便的地方安置,双方议定接收条件。1999年,修水开始尝试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方法,按照每人1000元的补助标准,通过自愿、自找、自费、政府适当补助“三自一补”和户口迁走、财产搬走、耕地调走、旧房拆平“三走一平”的做法进行移民扶贫试点。1999 - 2002年,安排资金100万元,对程坊等乡镇的224户981人实行移民搬迁扶贫。修水的成功做法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3月3日,省委副书记步正发率省委政研室主任黄鹤、省移民办主任漆根顺等深入复原、港f l等边远山区调查走访,提出“在修水实施移民搬迁扶贫的建议”。同年7月29日,省委书记孟建柱视察修水,明确指示修水进行移民扶贫试点。2003年1月,省政府把修水、遂川、万安县定为全省移民扶贫试点县,安排修水搬迁指标5000人,人均补助3500元,省委政研室为修水移民扶贫试点工作指导单位。此后几年,省政府每年安排修水县6000 - 9000名移民指标,搬迁人数和国家补助资金规模居全省21个重点县(市)之首。同年7月,全省库区深山区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在修水召开。9月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一行到修水作专题调研。10月三都镇太阳升移民扶贫安置小区举行首批移民搬迁仪式。
   移民范围 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施整体搬迁,一个搬迁点只要有1户不愿意搬迁,就不列入移民扶贫搬迁范围。修水将扶贫开发重点村、老革命根据地所在村、缺乏生存条件的非重点村和无电、无公路、无基本农田的“三无”村纳入整体搬迁范围,采取“户申请、村评议、乡审查、县批准”的程序,实行组、村、乡三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列入整体搬迁的区域采取“一不变五不安排”的措施,即移民搬迁后,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仍归移民户所有;不再安排水电路等基础建设项目、不再安排竹木砍伐指标、不再安排生活困难救济、不再审批建设用地手续、不准新迁入人口。至2008年底,共搬迁867个自然村,完成路口乡蔸萝村,竹坪乡羽岭村,黄港镇垅港村、清凉村、东坑村,山口镇秀水村,布甲乡太阳山村,大椿乡云坑村,漫江乡下马坑村、西岭村,上衫乡李竹村,征村乡梅口村,复原乡七里败村,古市镇望梅亭村14个行政村及程坊乡全部6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程坊乡原有4502人,搬迁4299人,仅剩下居住在集镇及附近的203人。
   分类安置 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采取4种方法安置,一是以有土集中安置为主,将经济状况一般的农民安置到有土集中安置小区,人均分配0.5亩以上水田和适量的旱地、山场,享有当地村民的同等待遇;二是对少数积累有一定的资金、有稳定生活来源、无耕地农民实行无土集中安置,在县城建设移民点或移民安置小区;三是对特困户采取投亲靠友或梯度转移实行分散有土安置;四是对符合“五保”条件的孤寡老人集中安置在移民扶贫中心敬老院。同时由迁出地乡镇政府组织愿意搬迁的群众代表到安置地实地参观考察,让群众自己选择安置方式和集中安置点。迁入地也由当地村委会自愿接受,由村委会向县乡两级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建设集中安置点。2003 - 2008年,上级补助修水移民扶贫资金15442. 35万元,移出9130户44121人,其中有土集中安置6761户36019人,占82%,无士集中安置599户3490人,占8%,分散有土安置742户3545人,占8%,敬老院安置1028户1067人,占2%。
   移民点建设 在当地村委会自愿接受的前提下,选择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校、近医院的区域作为移民点,所选区域要高于洪水线,无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选址后,按照“实用、合理、规范,突出民居特色”的要求,坚持“适应群众现有生活水平,适当超前”和“房屋外观一致,内部结构各户自主确定”的原则,统一规划没计、统一公共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分户建房。提倡每户建房规格为8米×18米,正面街道宽不小于10米,背面附房间隔距离不小于3米,一层房高4米左右,尽量做到主房与附房分开。对移民户的耕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调剂,确保移民人均分配有0.5亩以上水田,户均分配有0.2亩以上的菜地,每个安置小区分配有50亩以上山场。县直部门加大对移民点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应收的税费采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不带走一分钱”的办法,为每个移民降低安置成本1740元。2003 - 2008年,共安排资金19969.6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4201.6万元,统筹交通、水电、农业等部门资金5768万元,建立集中安置点186个,建房8388栋1 13万平方米,集中安置8388户40576人。
   移民成效 改善安置地的生产牛活条件,对所选的186个集中安置点科学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等综合治理。2003 - 2008共修建公路364千米,架设输电线路204千米,修建人畜饮水设施178处,扩改教室102问4082平方米,新建村级卫生所62所,新修、改扩建灌溉渠道165千米,电排站12座,桥、涵、闸和水堰85处,机耕道1 13千米,拦河坝39座,水库除险加固22座,中低产田改造3067公顷。移民点建沼气池2880只,有二分之一以上移民户使用沼气、煤和液化气,每年可节省柴草1.9万吨。同时对原搬迁地353公顷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移民搬迁后,居住点距最近公路平均距离减少7.8干米,距小学平均距离减少3.2千米,距中学平均距离减少8千米,距医院平均距离减少8.3千米。2007年贫困监测结果显示,搬迁后移民户人均纯收入达1 172元,比搬迁前增407元。
   修水县移民扶贫工作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及省委、省政府的肯定。200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率“全同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培训班”成员到修水观摩考察移民扶贫工作,一致认为“全国的移民扶贫学江两,汀两的成功经验存修水”。2005年1月21日,省委书记孟建柱批示:“修水县移民扶贫丁作做得好,为党和政府分了忧、为民解了难,这是修水县委、县政府和扶贫工作的同志实践‘三个代表’承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值得总结”。
   [=此处为表格(2003—2008年移民扶贫集中安置情况)=]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