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干部选用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36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干部选用与管理
分类号: D2
页数: 3
摘要: 1986年,全县有行政干部1964人;2008年为2135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1894人。县委加强科级以上干部的考核、考察,健全日常管理,不断理清领导干部队伍,选好配强基层班子。干部考察是对现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和发现培养后备领导干部的组织制度。按权限县委直接负责令县科级领导干部的考察工作。2002年始,分类对部门和单位班子进行排队,还对各部门和单位班子成员之间进行排队,实行末位淘汰;考察增加“廉”的内容,对拟调整部门单位正职进行离任审计。挂职锻炼1998年4月,县委选派35名中青年干部到乡镇挂职,担任乡镇副书记、副乡镇长。截至2008年,共存干部人事档案10400余份,在职干部档案6400余份,离退休干部档案4000余份。
关键词: 地方组织 组织建设

内容

1986年,全县有行政干部1964人;2008年为2135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1894人。县委加强科级以上干部的考核、考察,健全日常管理,不断理清领导干部队伍,选好配强基层班子。
   干部考核考察
   干部考核1994年前,对干部的考核工作仅限于日常教育管理,没有硬性的操作办法。1994年始,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年度考核办法,公务员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4个方面,考核方法包括干部个人述职、群众民主评议、领导班子评鉴与确定等级。年度党群系统及科级以上干部考核结果人个人档案,作为年终评先评优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2004年,考核增加“廉”的内容。
   [=此处为表格(1994 - 2008年部分年份科级以上干部考核情况)=]
   干部考察是对现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和发现培养后备领导干部的组织制度。按权限县委直接负责令县科级领导干部的考察工作。1995年前,对现任科级领导主要考察工作能力,后备科级领导干部则主要由部门单位推荐,冉根据岗位空缺的实际和领导意图,针对性考察确定人选,没有系统的考察办法。1995年始,推进科级领导干部考察经常化、制度化建设,加强科级领导干部动态化管理。除换届考察,还增加届中考察,基本上每年都进行考察。考察内容为职、能、勤、绩,考察办法增加民主评议、民主测评、专项调查等社会评价指标。对现任科级领导干部,由考察组形成考察材料,报告县委,作为调整或晋升职务的依据。对后备科级领导干部人选,则通过留足差额的办法,超出拟任职数报告考察材料。2010年始,对拟新提拔对象实行考察预告和任职公示。2002年始,分类对部门和单位班子进行排队,还对各部门和单位班子成员之间进行排队,实行末位淘汰;考察增加“廉”的内容,对拟调整部门单位正职进行离任审计。2004年始,对公开选拔干部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满再行考察,对乡镇正职的人选增加县委全委会和四套班子民主推荐程序,实行差额考察。2008年始,扩大考察内容,对现任或拟任科级干部既考察其工作圈,也考察其8小时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
   科级领导干部选用
   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县委直接任命党委系统科级领导干部,推荐任命其他系统科级领导。1990年前科级领导干部由部门单位推荐,通过组织考察、县委常委会决定产生。1990年后,在沿用原程序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考察内容,健全考察程序,改进考察方式,民主选人、科学用人机制逐步完善。2000年始,逐渐推进公开考任、公推公选、挂职锻炼等科级领导干部产生办法。2006年始,县委对乡镇正职的任命,实行全委会票决制。
   公开考任2000年9月,首次在全县范围内公开竞聘副科级干部,选拔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报名人数中合乎条件的18人,笔试后6名入围,经面试、考察确定人选,冉经公示后上岗工作。2001年4月,竞聘乡企局、粮食局、水保局、招商局副局长和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经笔试、面试、考察、考核、公示后,有邵九思等5名合格者入选。
   公推公选2005年12月,在全县范围内公推公选正科级干部担任农业局、旅游局局长。2007年,公推公选团县委书记、副书记,县妇联副主任,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县旅游局副局长。经笔试、面试、考察、考核、公示程序。2008年,进一步拓宽公选思路,全面推行“两公开四差额”选任干部机制,将县政府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个正科级领导职位和县供销社副主任1个副科级领导职位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任。
   挂职锻炼1998年4月,县委选派35名中青年干部到乡镇挂职,担任乡镇副书记、副乡镇长。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992年12月,举办首届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54个乡镇选派具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参加。1995年后,坚持面向基层原则,制定后备干部条件、标准,对各级党组织推荐的对象,加强考察,确定名单,建立档案。2000年1月、5月,两次公开推荐县级后备干部,县四套班子成员、各乡镇党政正职、县直行政企事业单位正职领导、曾担任县级实职的老干部以及省、市委巡视组共380多人参与推荐。第1次5名同志入围,第2次17名同志入围。2001年3月31日,首次举行公开推荐科级后备干部考试。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全县确定科级后备干部人选100余人。2002年始,各乡镇党委根据群众民主评议全额推荐的结果和县委考察组确定推荐的名额,集体投票向县委正式推荐乡镇正科级后备干部。2004年,提出按“有政治头脑,有经济意识,有办事能力,有创造精神”四项标准,放开视野,在致富能手、外出务T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中推荐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人选。2005年后,对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实行挂职锻炼和先在中层干部岗位上锻炼,进行跟踪考核。
   干部档案管理
   县委组织部负责管理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党群、人大、政协、政法系统和乡镇机关干部的档案。1986年,先后建立在职干部档案花名册、退休干部档案花名册、死亡干部档案花名册、档案转递登记簿、查阅档案登记簿。1988年,组织人员重新填写和审查7010名干部履历表。1999年、2003年,在职干部分别填写中组部修订的干部履历表。2003年,对全部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档案进行整理,共990余人。截至2008年,共存干部人事档案10400余份,在职干部档案6400余份,离退休干部档案4000余份。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