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016
颗粒名称: 绿茶加工
分类号: S571.1
页数: 2
摘要: 修水始产绿茶可追溯至唐代,初为蒸青团茶,宋代发展为蒸青散茶,清道光后因宁红茶兴起,绿茶生产日微。计划经济时期,修水茶科所制茶厂、三都垦殖场制茶厂生产绿茶列入国家统一购销计划。国营企业炒青-艺明显改进,由传统的一炒到底改为烘炒结合,主要考虑兼顾炒青茶外形与色泽。1984年后,茶叶市场放开,由于绿茶市场走俏,多数乡村茶场开始生产绿茶。此阶段生产的绿茶都以炒青为主,其干燥工艺不如国营企业,要么一炒到底,要么一滚到底,存在技术不到位、设备简陋等问题。然初制后一般会自行精制出售,这类茶场以何市、上奉茶场为代表。2006年,三都垦殖场制茶厂破产改制。
关键词: 茶业 茶叶加工

内容

修水始产绿茶可追溯至唐代,初为蒸青团茶,宋代发展为蒸青散茶,清道光后因宁红茶兴起,绿茶生产日微。计划经济时期,修水茶科所制茶厂、三都垦殖场制茶厂生产绿茶列入国家统一购销计划。国营企业炒青-艺明显改进,由传统的一炒到底改为烘炒结合(低档原料仍多用炒),主要考虑兼顾炒青茶外形与色泽。1984年后,茶叶市场放开,由于绿茶市场走俏,多数乡村茶场开始生产绿茶。此阶段生产的绿茶都以炒青为主,其干燥工艺不如国营企业,要么一炒到底,要么一滚到底,存在技术不到位、设备简陋等问题。然初制后一般会自行精制出售,这类茶场以何市、上奉茶场为代表。
  1986 - 1995年,三都垦殖场制茶厂根据市场需求,在生产绿茶的同时加工茉莉花茶,干燥r艺以烘青为主,主要销往山东市场,每年生产约150吨。1990年,三都垦殖场制茶厂引进台商松兴公司生产台茶、煎茶与番茶,均为蒸青茶。1995年,又先后引进日本斐川茶叶株式会社和京泉公司2家外资企业,大量生产蒸青茶,每年约产蒸青茶400 - 450吨。2000年,蒸青茶停产。2000年引进浙江茶商生产的珠茶则属圆炒青,其干燥工艺仍是一炒到底,每年产量约500吨。21世纪后,乡村集体茶场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实行民营重组,其产品多生产名优绿茶,干燥工艺以烘炒结合为主,这类茶场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创办,以大椿茶场等为代表。2006年,三都垦殖场制茶厂破产改制。
   1986 - 2008年,县内绿茶捞青、炒青、烘青、蒸青4种加工工艺并存。捞青为民间传统简单工艺,多为群众自制自饮,工艺流程为捞青→脱除叶面水→揉捻→干燥(晒干或烘干)。炒青在21世纪前多为乡村茶场采用,属赣炒青范畴,工艺流程为杀青-揉捻一千燥(从一炒到底发展至烘→炒→滚)。烘青主要生产茉莉花茶,以三都垦殖场制茶厂生产为主,工艺流程为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烘干机或焙笼烘干)。蒸青则为90年代后由三都垦殖场制茶厂引进的工艺,流程为蒸气杀青→除湿散叶→粗揉→揉捻→中揉→精揉→烘干。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