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5729
颗粒名称: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分类号: F2
页数: 1
摘要: 1984年以前,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由国家粮食部门统一经营粮油购销业务。粮油征购任务分配到公社,落实到生产队。1980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39865吨,征购基数28570吨,征购任务一定5年不变。粮油销售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定量供应,称为商品粮,城镇非农业人口按五类九等分别确定粮食定量标准,以户计算,核发粮油供应证,凭证购买。工商行业用粮分户计划定量,凭证按月供应。粮食购销价格实行“双轨制”,定购粮价格由统购价(平价)和超购价(议价)两部分组成,30%按统购价结算,70%按超购价结算。1993年4月,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取消“双轨制”,取消粮票,提高粮食销售价格。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同步,国家实行粮食储备制度。
关键词: 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

内容

1984年以前,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由国家粮食部门统一经营粮油购销业务。粮油征购任务分配到公社,落实到生产队。1980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39865吨,征购基数28570吨,征购任务一定5年不变。1984年,全县征购粮入库35188吨。
   粮油销售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定量供应,称为商品粮,城镇非农业人口按五类九等分别确定粮食定量标准,以户计算,核发粮油供应证,凭证购买。棉区、林区按一定标准供应定销粮。工商行业用粮分户计划定量,凭证按月供应。国家和各省市发行全国通用粮票或地方粮票,商品粮人口领取粮票扣减本人定量,非商品粮人口如外出需要购买粮食或用餐,凭单位证明自备粮食到当地粮食部门兑换粮票或开具支拨证明,凭不同类型粮票或支拨证明可以在不同地区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1984年,全县销售供应粮和定销粮17402吨。
   1985年,改粮食统购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全县下达合同定购任务35750吨,定购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户,与农户签订合同。粮食购销价格实行“双轨制”,定购粮价格由统购价(平价)和超购价(议价)两部分组成,30%按统购价结算,70%按超购价结算。农户完成定购任务后的余粮,可以到粮食部门出售议价粮或到集贸市场自由销售。当年全县合同定购入库22741吨,占任务数的63. 6%,销售商品粮15742吨。1986年调减定购任务,全县定购任务27200吨,比上年减少24%。1987 - 1989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粮食定购价格,敞开收购议价粮。为鼓励农民完成定购任务,采取粮食合同定购与供应平价化肥、柴油和发放预购定金的“三挂钩”措施。1987年全县完成定购粮27650吨,共计收购粮食37350吨。1989年开始压缩平价粮油销售,降低城镇居民口粮标准,只保证城镇居民基本定量、军粮、农村水库移民口粮、部分定销粮、救灾粮的供应。1992年4月,同时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粮食购销同价。1993年4月,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取消“双轨制”,取消粮票,提高粮食销售价格。
   1994年,改合同收购为国家定购。1994 - 1996年,在粮食部门内部实行粮食购销两条线改革,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业务、机构、人员彻底分开。1996年5月取消城镇非农业人口的粮食定量供应,统购统销制度结束。1998年,实行“四分开一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同时采取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措施。
   1999年1月,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组织定购收购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保证全县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组建粮食收储公司,统一管理政策性粮食库存,统一政策性粮食库存成本管理,办理政策性粮食外调和出口商务结算,协调各粮管所、粮库之间粮食调拨,腾仓并容,库存实物检查和普查。建立和完善粮食批发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确保粮食有序流通。进人流通的粮食都要有粮食收储企业销售发票或批发交易市场交易凭证。跨县市运销的原粮和成品粮必须持有国有粮食企业或县以上粮食交易市场带有承运联的销售发票,非法贩运予以没收。粮食加工企业只能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批发市场购进粮食加工,不得直接到农村收购或到集贸市场购买粮食。
   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同步,国家实行粮食储备制度。1990年10月起,修水按计划收储国家储备粮。1995年起,收储省级储备粮。2003年,粮食购销全部放开,实行市场化经营,县国有粮食部门负责国库和地方储备粮的收储以及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